<h3><b><i><font color="#b04fbb">宁夏:袖珍省区乾坤大</font></i></b></h3><h3>宁夏是“袖珍”的。在全国的省市自治区中,宁夏不论从土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上,都是比较小的。然而宁夏又是富庶的,“天下黄河富宁夏”。九曲黄河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重重包围中左冲右突,在半荒漠状态的自然环境中,拍打出田园似锦的宁夏平原,河道宽阔,水流减慢,大量上游土壤营养在此淤积,滋养出姹紫嫣红的婀娜水乡、塞上江南,也孕育了名扬天下的“宁夏五宝”。</h3><h3>宁夏也是神秘的。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在宁夏称雄达190年之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和探寻不尽的谜团。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曾经烽火连天的边关要塞,使这片土地悠远而厚重。此外,固原须弥山石窟、西吉火石寨风景区的丹霞地貌、富于浓厚穆斯林特色的清真大寺、贺兰山奇异的岩画、历代长城遗址等无数的历史遗迹都给宁夏大地披上了神秘面纱。</h3><h3>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被称为中国的“伊斯兰省”“穆斯林省”,回族风情独特。得贺兰之呵护,借黄河之涵养,享六盘之钟情,塞上独有的江南风景和奇绝的大漠风光融于一体,使宁夏成为美丽的“塞上明珠”。</h3> <h3><b><i><font color="#b04fbb">宁夏:塞上江南</font></i></b></h3><h3>贺兰山下,塞上江南,沙海壮阔,六盘俊美,有个景区叫宁夏!宁夏从南到北约450公里,从东到西约250公里。东西方向跨越3个经度,南北延伸4个多纬度。若把宁夏的版图看作是一只松鼠,则松鼠的大尾巴不属于宁夏,而是甘肃的庆阳和平凉。如果说内蒙古像一只靴子,宁夏就像这只靴子的鞋跟;如果说甘肃像一枚莲花如意,宁夏就像一片花瓣。宁夏虽小,但山奔河走,大漠孤烟,全是大景观,全国十大类95种旅游资源中,宁夏就占有八大类66种,可谓“地小物博”被誉为“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成为继海南之后第二个全境旅游示范省区创建单位,神奇宁夏正呈现出她独特的摄魂之美,早知塞上江南,何恋江南美景,来吧,朋友!让我们去宁夏,给心灵放个假!</h3> <h3><b><i><font color="#b04fbb">天高云淡:六盘山</font></i></b></h3><h3>六盘山历来就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的美誉,其景色随季而新,各有风姿,山光水韵集雄、奇、险、峻、秀于一体,是一处资源丰富、植被完好、风光优美的森林基地,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h3> <h3><b><i><font color="#b04fbb">六盘山景区:红色经典 高原绿洲</font></i></b></h3><h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银川、兰州所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1935年10月,毛泽东登上六盘山,纵目远眺,临风寄景,气贯长虹,吟出了这首充满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壮丽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名扬天下。气壮山河的诗词,展示了红军长征金戈铁马、风雷激荡的雄姿和执长缨缚苍龙、红旗漫卷西风的伟大气魄,记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业绩,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反蒋抗日的决心。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六盘山区成为长征结束地。红军长征景区的长征纪念馆,通过96帧红军时期的照片,以及多幅图表和实物,再现了红军三次经过六盘山区的斗争历史。</h3> <h3><b><font color="#b04fbb" style=""><i style="">沙坡头:大漠 黄河 高山 绿洲的交响乐</i></font></b></h3><h3>在宁夏,有处令人向往的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地方,如今已被划做国家自然保护区,这就是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这里有沙漠和高山、大河、绿洲交相辉映的美,耐人寻味。</h3><h3>从沙坡头向南张望可以看见,黄河从黑山峡汹涌而下,被黄河水养育的富饶土地,留下了许多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争斗的故事,其中一些或苦或甜的记忆已经逐着流水东去了。沙坡头的两侧风格迥异地分布着两个世界,一黄一绿,一个干燥,一个温润,以至于有时候人站在山坡上却迷失了所要去的方向,不知是该趋向沙漠,还是那片水草丰美的田野!</h3> <h3><b><i><font color="#b04fbb">沙坡头:曳住流沙的脚步</font></i></b></h3><h3>沙坡头是腾格里沙漠为黄河所扼住的东南缘,站在沙坡头上向北眺望腾格里沙漠,那无边无际的沙丘就像是海面上迎人而来的滚滚波浪,虽然被固化成静止的,但在极力远跳的时候,还是表现出跃动的张力来。在北方的地平线上,沙漠和天空融洽地接合成为一体,蓝的和苍黄的颜色在那里不再有显著的区分,沙漠是金色的海洋,海洋是液态的沙漠,宁夏归来不看沙,看沙还得来宁夏。腾格里沙漠与我们伟大的母亲河在这里相遇,产生了沙坡头这一世界奇观,而驰名中外。</h3><h3><font color="#ed2308">沙波头在《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中国最美的沙漠中排名第五!</font><br></h3> <h3><b><i><font color="#b04fbb">沙坡头:近距离接触黄河的绝佳地</font></i></b></h3><h3>从黑山峡汹涌而下的黄河水,浑浊而雄壮,在这里,河道已经变得相对开阔,河水也以几乎平行于两岸沃野的高度流过。河面上,有人撑着传统的羊皮筏子来来往往。对于眼下这片被黄河水养育的富饶土地,历史似乎有话要说。羊皮筏子旧称“革船”,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是一种古老而简易的渡河、运载工具。“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皮筏作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历史悠久。</h3><h3>现在,羊皮筏子已经成为黄河上的特色旅游项目,皮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羊皮筏子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视野宽阔等优点,如能乘坐羊皮筏子顺流而下观景,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h3><h3>除此之外,还可选择索道滑行或沿岸步行,来近距离接触黄河!</h3> <h3><b><i><font color="#b04fbb">沙坡头:建在麦草方格上的绿洲</font></i></b></h3><h3>腾格里身上的网眼迷彩,网住狂野的流沙,拽住沙生植物的根。在铁路和黄沙之间,隔着的一带绿色,润泽了眼睛。麦草方格的扎制很简单,就是将30余厘米高的麦草插入细沙,稍作掩埋,上露10余厘米麦草,围成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方格。方格四周的麦草阻挡风沙,众多的方格子能拦截肆虐的沙海。麦草不易腐烂,沙漠中又少雨,更延长了麦草的生命,而方格内种植耐旱的胡杨、沙蒿、沙棘、骆驼刺、花棒、春姑娘等沙生植物,便可在没有风沙侵扰的方格子里落户,逐年生长,渐渐形成防沙、固沙植物带。</h3> <h3><b><i style=""><font color="#b04fbb">沙坡头:震惊世界的奇迹</font></i></b></h3><h3>1961年2月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对沙坡头固沙造林给予了肯定;198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扎麦草方格的技术介绍给了世界。1994年6月被联合国授予世界环境保护“全球500佳”金质奖章。<br></h3><h3>美国著名作家克·格林伯格有句名言:“所有深奥的创作,第一眼总是丑陋的。”英国作家汤尼:“聪明的人表现不同凡响,而有智慧的人往往表现平凡。”麦草方格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平凡,然而它却创造出了“世界奇迹”,结束了长久以来“沙逼人退”的困局。</h3> <h3><b><font color="#b04fbb"><i>唐老兄录的短视频!</i></font></b></h3><h3>点击查看视频,视频结束后点击右上角音乐符号,继续收听背景音乐!</h3> <h3><b><i><font color="#b04fbb">腾格里沙漠:离天三尺三</font></i></b></h3><h3>40000多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蜗居在城市里的人肯定想不出来,可这就是腾格里沙漠的大小,腾格里沙漠跨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是中国第四大沙漠。</h3><h3>作为沙漠,腾格里的荒凉是叫人喜欢的荒凉,包含了许多惊艳的成分。大西北之行,深入腾格里沙漠腹地,往往会震撼于它面目清晰的那一片金黄,好像那是以纯金打造的一个世界。眼界里的大地没有丝毫掺杂的颜色,而天空又是那样蓝,天和地如同两个单纯的平面,在视线的上方和下方依靠颜色彼此区分着展开,又在最远处被一种看不到的针脚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角度极小的夹角。在那里,天和地像是紧紧地挨在一起的,它们之间连一棵树,一株草,一个人影都容纳不下。</h3><h3>腾格里在蒙古语的意思是“天”,腾格里也就是那苍黄的起伏的天空,而天空也就是那一成不变的大地。腾格里,平坦而高大的沙漠,离天三尺三,剩下一米的距离留给人群和他们的信念。</h3>
<h3><b><i><font color="#b04fbb">贺兰山:银川平原的守护神</font></i></b></h3><h3>望得见的贺兰山,从我们的眼前拔地而起,层峦叠峰,勾勒出了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定格出了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 岭。高耸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对保护富庶的银川平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它像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千百年来,始终捍卫着宁夏平原的安宁,造就了塞上江南的和美画卷。</h3><h3>在响晴的日子里,你能看见明代诗人金幼孜笔下“断峰迤逦烟云阔,古塞微茫紫翠连”的巍峨高山,那便是贺兰山。</h3> <h3><b><i><font color="#b04fbb">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一幅雄浑的画卷</font></i></b></h3><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唐朝诗人韦蟾“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将贺兰山与银川平原和“塞上江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span>“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千古名句,让这座雄关漫道、气势磅礴的“父亲山”穿透历史、名扬天下,屹立在北方名山之林,且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条件反射般地想起并没有率兵到过此地的岳飞及其事迹,这就是文学的力量。</h3> <h3><b><i><font color="#b04fbb">岩画:贺兰山的文身</font></i></b></h3><h3>岩画是远古人类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凝固在岩石上的生命史诗,他们把生产生活场景凿刻在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他们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通过岩画表现的内容,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能窥探祖先们生产生活状况及其艺术水平,甚至还能获得诸如远古气候、生态环境等对科学研究有重大意义的资料。</h3><h3>先人的躯体早已化为尘埃,智慧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岩画仿佛精致的文身,给雄奇的贺兰山带来了生动活泼,使这一片岩石永不孤独。<br></h3> <h3><b><i><font color="#b04fbb">贺兰山岩画:刻画在岩石上的古代文明</font></i></b></h3><h3>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岩画自诞生起,就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游猎的先民在游牧、围猎之余,通过岩画的创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喜怒哀乐一一凿刻于山石之上,以期抒发情感、愉悦身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岩画开创了人类艺术的先河,是一部古代游牧民族的百科全书,向后人展示着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认识,并把他们敬仰的神灵、崇拜的图腾、朦胧的遐想、放牧狩猎的经验以至于七情六欲等都如实的记录了下来。</h3> <h3><b><i><font color="#b04fbb">贺兰山岩画:人类的童年 历史的记忆</font></i></b></h3><h3>夸张变形、耐人寻味的贺兰山岩画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它们中的每一幅都仿佛有着灵动的生命,挂着亘古的微笑。贺兰山岩画记录着人类童年时期的一切,这里没有单调,没有刻板,只有鲜活在涌动。<br></h3> <h3><b><i><font color="#b04fbb">岩画——石头上的诗 </font></i></b></h3><h3>贺兰山共有4787幅岩画单体图案,其中人面像岩画726幅,动物岩画1348幅,符号岩画1666幅。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岩画已经模糊,有的甚至漫漶成一片,连石皮也剥落了。那些古老又残缺不全的岩画表现了残缺的模糊美,这也是岩画吸引人的所在。目睹先人真迹,参悟岁月余痕,我们怔怔地注视着那些活化石般的漫漶的图案,愈加觉得这些岩画,简直就是时光的容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勾起无边的想象。</h3> <h3><b><i><font color="#b04fbb">西夏王陵:东方金字塔</font></i></b></h3><h3>很多人以为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其实中国也有一个金字塔,那就是西夏王陵,它位于宁夏首府银川西面约35公里的贺兰山脚下,是西夏王元昊和他的祖父、父亲以及后代的陵墓。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9座帝陵布列有序,253座陪葬墓星罗棋布、错落有序,其规模与河南巩县之宋陵、首都明十三陵相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巍峨高大的王陵,丰富悠久的文化,使之享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h3> <h3><b><i><font color="#b04fbb">西夏王陵:神秘的奇迹</font></i></b></h3><h3>当年,蒙元不但灭了西夏王国,灭了它的民族,还绝了它的文化,西夏的一切像被一阵风卷走似的,在荒野中留下了墓冢与一堆城堡,没有了文化与历史传承的依托。从此西夏国成了一个迷,它就像一颗流星,骤然划亮历史的天空,又骤然消失于时间的黑洞中,这个没有正史的王朝,最终成了一个历史的符号。</h3> <h3><b><i><font color="#b04fbb">西夏王陵:一个王朝的背影</font></i></b></h3><h3>如今的西夏陵默默矗立在漫漫戈壁,静静的忍受着岁月的洗礼,渐渐的风化与萎缩,它既没有秦陵的铺张、唐陵的华彩,也缺少宋陵的考究、明陵的气派,然而却以它的磅礴与苍凉,向世人顽强地宣示西夏王朝的历史存在,述说着一个党项族的荣辱得失。</h3> <h3><b><i><font color="#b04fbb">风雨西夏 党项悲歌</font></i></b></h3><h3>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创造过辉煌业绩和灿烂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还有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跪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祭床,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h3> <h3><b><i><font color="#b04fbb">西部影视城:东方好莱坞</font></i></b></h3><h3>西部影视城所在地,就是镇北堡古城,是两座古代城堡遗址,位于银川市,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是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唯一著名的影视城,主要景点有明城、清城、老银川一条街等多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 。西部影视城给昔日凋败衰落的古堡,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原来荒凉也可以很值钱!</h3> <h3><b><i><font color="#b04fbb">西部影视城:</font></i></b><b><i><font color="#b04fbb">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font></i></b></h3><h3><b><i><font color="#b04fbb"></font></i></b>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誉为“中国一绝,宁夏之宝”,地处雄浑的贺兰山东麓,以《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大话西游》、《东邪西毒》、《新龙门客栈》、《锦衣卫》、《老人与狗》为代表的经典影视片均拍摄于此,在这里升起的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故被誉为“中国一绝”。</h3> <h3><b><i><font color="#b04fbb">“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从月亮门飘向世界</font></i></b></h3><h3>《红高粱》中那座高耸在破墙上的“月亮门”曾多次在影片中出现,月亮门旁边插着“十八里红”的酒幌子,着实有一种莫名的美感。傍晚时分,一轮皎洁明月高悬夜空,高耸的月亮门孤独而壮丽,在晚风浮云中岿然不动,苍凉的美感令人潸然泪下,它是《红高梁》形象化主题思想的再现,是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抗日精神的表象,几成中国电影的经典画面。其实,它不过是由几块土坯砌成,也根本不是城墙上的“门”,完全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仅用几块土坯便制作出了震撼人心的场景,这足以说明,艺术创作并非完全靠大投资,经典作品更非简单的金钱堆砌!讲好影视故事,发好中国声音,一直是影视创作者攀登奋进的目标,不断攀升的收视率背后,不仅有原著提供的精彩故事架构,还有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全新演绎和二度创作。如何点燃观众对中国影视题材的新期待,需要倾注的是艺术家深层次的走心之旅。</h3> <h3><b><i><font color="#b04fbb">沙湖:沙与水谱写的恋歌</font></i></b></h3><h3>在没有看尽所有的沙漠之前,不要说所有的沙漠都是干燥失水的,都是四季如一的荒凉,被作“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上的沙湖就不是这样,沙和水相互纠缠叫人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沙漠还是湖泊,于是便笼统地概称为“沙湖”了。</h3><h3><font color="#ed2308">沙湖被《星球地图》收入全球最美的100个地方“选美中国”中!</font><br></h3> <h3><b><i><font color="#b04fbb">沙湖:沙漠也有春情</font></i></b></h3><h3>从空中俯瞰沙湖,感觉像是江南,至少那一处处的如同美玉一般散落着的湖泊,不会输给长江中下游平原上那些星罗模布的湖泊,而湖水间的绿洲上那一丛丛茂密的芦苇荡,就像是大地上升起的华丽的冠盖,在湖水和绿洲上盘旋的禽类,使得这个更具江南沙洲的风情,一样旖旎,一样富饶,一样美不胜收。</h3> <h3><b><font color="#b04fbb"><i>沙湖:沙边水际闻驼铃</i></font></b></h3><h3>沙湖位于平罗县西大滩,总面积8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45平方千米,沙漠面积22.5平方千米。南沙北湖,湖润金沙,沙抱翠湖,东面有成片的芦苇荡,是沙湖所孕育的生命最为茂盛的地方,好像是包藏湖水清梦的纱帐,苇丛的深处,栖息着种类和数量都难以计数的水鸟,它们在游人的小船推开水波和桨声惊扰宁静的时候,尖叫着飞起来,好像是要声讨这样不合礼数的叨扰,因为它们的巢穴就在这里,有的漂在水上,有的维系在苇秆上。</h3><h3>从沙湖向西眺望,可以看见阳光下巍巍挺立的贺兰山,那是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征战的主体山脉。冬天的积雪留在山顶上,直到夏季也不能消化净尽,带给人们的视觉清凉醒神的寒意。“贺兰晴雪”古来就是沙湖的一大绝景,而山麓上郁郁葱葱的是树林和山坡草原,其上的羊群绰约可辨。</h3><h3>这里是一处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生态景区,以其独具特色的金沙、碧水、翠苇、飞鸟、游鱼、远山、彩荷七大资源天然组合,被誉为“国内仅有、世界少有”的旅游胜地。</h3> <h3><b><i><font color="#b04fbb">毛泽东像章:世界第九大奇迹</font></i></b></h3><h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收藏过一种东西——毛主席像章!位于南沙滩的主席像章馆内陈列着由收藏家杨维福收藏的20万枚毛泽东像章精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制造的金、银、铜、铁、铝、木等30多种材质像章,以及系列像章和专题像章等。毛主东像章是中国像章艺术的精华,世界徽章艺术瑰宝,也是我见到过的收藏规模最大的毛主席像章展览馆,让人大开眼界,也让人回想起了那个激情燃烧的纯真年代。展览馆门口有一尊金色的毛主席站立式全身塑像,高约两米多,两侧对联:“茅屋彰显伟人风范;徽章浓缩革命历史”。</h3> <h3><b><i><font color="#b04fbb">毛泽东像章馆:大漠深处的红色记忆</font></i></b></h3><h3>走进像章馆,仿佛进入了像章的海洋,每一枚像章都铭刻着一段记忆,浓缩着一段历史。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国内制作的毛泽东像章约有1万种,总数20亿枚,相信许多人都依然记忆深刻。今天,透过这些红色收藏,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聆听身边的红色故事,回首令人难忘的革命历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28年的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共产党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别忘了要去的地方,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h3> <h3><b><i><font color="#b04fbb">旅行:留给生活一个出口</font></i></b></h3><h3>岁月在人们的说长道短中悄然流逝,读书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拉伸着生命的长度,旅行在艰难跋涉的积淀中拓展着生命的宽度!忙碌的生活总是让你我错过太多太多的风景,忽然忆起电影《罗马假日》里的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h3><h3>读书是穿越时空的旅行,旅行是身心合一的阅读,人生本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旅行,旅行就是体味不同的人生,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说走就走,是人生最华美的奢侈,也是最灿烂的自由,生命不长不短刚好用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h3><h3>生命有终点,旅行没结束,留白的不止大西北!</h3><h3><b><i><font color="#b04fbb">(由于篇幅限制,图片大多为拼图,为浏览方便,可点击放大图片,在放大的图片上,尤其是看了下面这幅,您定会收获意外惊喜!)</font></i></b></h3> <h3><b style=""><i style=""><font color="#b04fbb">点击放大看图片:眨眼间,老母鸡变鸭!</font></i></b></h3> <h3><b><i><font color="#b04fbb">图片还是小,再来一张,从时间地点上再看看,</font></i></b><font color="#b04fbb"><b><i>出发前还是滦县,归来后已成滦州市,不是老母鸡变鸭,</i></b></font><b><i><font color="#b04fbb">应是丑小鸭变白天鹅,似乎也不贴切,那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呀!</font></i></b></h3>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nui3g6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寻古问今大西北:收获秋日里的终生记忆(第三辑)</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