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随笔——课堂中的ICQ和CCQ,告别无效提问

杜文静

<h3>10月17日</h3><h3>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管庄分校 &nbsp;&nbsp;&nbsp;Module3 Listening</h3><h3>本课学到的闪光点: 1.&nbsp;本课中老师使用了ICQ和CCQ 教学策略,让我们一起学习什么是ICQ和CCQ吧! ICQ: (Instruction Checking Questions)(指令或指导语检测问题)”指的是在教师介绍或者示范完一个游戏规则后,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正确地理解了规则和自己要做的事而提出的问题。这一做法或环节在传统美语课堂上并不多见,多数中方教师曾经认为,只要自已说清了活动要求,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有些教师有检测学生理解活动要求的意识,但大多只是提问“ Do you understand(你们明白了吗)?"“ Are you clear(你们清楚了吗)?”学生通常会回答“Yes",但其中有些人可能理解了,有些人以为自已理解了,还有些人只是出于对教师问话的礼貌回应,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这种提问,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程度。而通过ICQ则可以迅速地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并使活动规则更加明确,节省了反复赞述要求的时间。例如最后环节布置任务后问学生“ who will you do a survey with? Your classmates or the teachers In our class</h3><h3>Will you need your pen? Do you have to ask questions? CCQ: (Concept Checking Questions)(概念检查问题)”即教师为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新授知识的含义所提出的问题。例如,第一环节lead-in老师问:Are you going to make the right word or wrong word? Do you work by yourself or with your group member? ”</h3><h3>熟练地运用ICQ与CCQ这教学技能后,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头雾水地盲目开始活动,对新知识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即使是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与别人的回答中也明白了自己需要做什么轻松而高效的理想课堂而不断努力。 2.分层布置听力任务,A层,完成听力稍微难一点的回答问题;B层,完成听力后选择,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搭足够的”梯子”。 3.听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后进生多问why or how to get the answer,让能力强的学生解答,帮扶活动让后进生也知道答案来源。 4.小组捆绑加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h3><h3><br></h3><h3><br></h3><h3> </h3> <h3>Module5 My school day unit 1 I love history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本课学到的亮点: 1. 用学生真实的课表创设语境。 2. 用分享不同国家的学生课表,利用信息差,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达到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自己设计一天的课程安排,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表达自己观点、态度等真情实感。4. 该授课老师在Follow-on activity 时,花了了很长时间,一步一步地通过设问、body language等对任务的要求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回顾自己平时教学,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够的,应该更加仔细地把任务交代得特别清楚,并且这样做事值得的,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不易走神,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开口说,锻炼听说能力。所以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加两个我的思考:最后一步在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以后,尽管学生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是教师应引导同学们为了适应新时期,应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report时应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给学生modal,并且建议优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这样才不会把学生框死在一个模子里。 <br></h3>

学生

教师

理解

本课

提问

听力

检测

课堂

课表

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