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9月12日上午,我们乘坐飞机到达了成都。利用这宝贵的大半天时间,作为一名外地人,我们来到了几乎所有历史名城都必有的、外地游人必去的文化名城保护街:“宽窄巷子”。</h3> <h3>这里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除了参观那些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商业街外,我更感兴趣的是它保存下来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生活场景。<br></h3> <h3>名为“趴耳朵”(四川人对怕老婆的男人的称谓)雕塑。它是在一面墙上,雕塑出一个工人样的男人,骑着一辆老式的带斗自行车,女性游人纷纷坐在车斗里与他合影,享受一下“被怕”的感觉😄</h3> <h3>小型戏院门前招揽游客的服务员</h3> <h3>文化体验馆门前,为吸引顾客的演奏员在表演某种传统乐器。</h3> <h3>挖耳朵,成都人的一种享受。</h3> <h3>潇洒的看摊儿大爷,半闭着眼睛、嘴角叼着一支烟斗,一副对买卖有一搭没一搭的样子。</h3> <h3>冲茶的服务员,将铜茶壶高高地举起,茶水从近一米长的细细的壶嘴里,准确地流进了小小的盖碗茶。</h3> <h3>川剧绝活—变脸术演员在招揽生意。</h3> <h3>第二天,9月13日我们驱车前往著名的泸定桥。</h3> <h3>矗立在泸定桥西岸的康熙御碑。1705年,康熙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大渡河旧名),“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叛乱)之意,御笔“泸定桥”。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成为汉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h3> <h3>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br></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当时</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百余米的泸定桥桥面</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此时红四团的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span>踩着铁链夺下桥头,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span></h3> <h3>泸定桥不仅是国家AA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而且仍然是当地人往来大渡河两岸的通道。</h3> <h3>在铁索桥上拍照也是需要胆量的喔~摇晃不停铁索桥、脚下翻滚的河水、一手抓住粗大的铁链、另一手握紧手机…</h3> <h3>参观完泸定桥,经过不多一会儿的车程,我就到达了泸定县磨西镇,这里是海螺沟口,是接待去海螺沟游客落脚的中心。我们的住处“新房子”就在村口不远的地方。</h3> <h3>这里的房屋几乎都保持着原生态,低矮的灰瓦顶平房。</h3> <h3>街上遛弯儿的村民</h3> <h3>14号一大早,我们就进入了位于贡嘎山雪峰脚下的海螺沟景区。</h3> <h3>海螺沟冰川是现代冰川,形成于1600万年前,地质学称其为现代海洋冰川。冰川长约15千米,活动性很强,冰体最厚处有300米。冰川末端(被称为冰舌)全部伸进原始冷杉林带,“灰色岩石”绵延6千米,两侧的山是光秃秃的岩层,犹如被切开的山脉,原始森林和亘古坚冰相对而立,形成举世无双的大冰瀑。<br></h3> <h3>巨大的冰川断面及它脚下的冰河。</h3> <h3>近看冰川的冰是这样的。</h3> <h3>触摸冰川。据说海螺沟有一怪:不冷。冰川上的气候暖和,尽管脚踩在冰上,身边是巨大的冰块,但丝毫没有感到寒气逼人。看看我的衣着就证明了这一点。</h3> <h3>地球上的多数冰川,要么存在远离人类居住地的南极地区,与人间隔开一段长长的难以抵达的距离;要么无一例外地分布于世界高寒地区,居高临下,冷傲而不易靠近。而海螺沟是世界上仅存的低海拔冰川之一,最低处的海拔仅为2850米。<br></h3> <h3>举世无双的海螺沟大冰瀑布,高1000多米,宽1100米,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大十余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我们在缆车上可以看到冰川的全景。由于</span>冰上面蒙着一层岩灰土,不能明显地显出冰的模样,看上去是一片灰土沟😄</h3> <h3>这是在缆车上拍到冰川纵向。</h3> <h3>那绿色的植物是生长在冰上的土层里的。摄于缆车上。</h3> <h3>冰融下来的冰块落进了冰河里。</h3> <h3>抱着晶莹剔透的冰留个影。</h3> <h3>冰川的末端是原始森林。</h3> <h3>原始森林保持着很好的原生态,这里有着大量的珍惜动植物资源。</h3> <h3>一棵老槭树倒在了小路上,被截成两段。</h3> <h3>冰川形成的堰塞湖,湖水碧绿。</h3> <h3>9月15日,向此行的目的地——稻城亚丁进发。越接近稻城,路上的风景就越来越美丽。</h3> <h3>公路上时常会被一群群牦牛挡住去路,司机们都是把车停下来,耐心地等待着牦牛们通过。</h3> <h3>9月16号,我们终于来到了亚丁景区。到了这里我才明白“稻城亚丁”一词的所指:稻城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亚丁是稻城县的香格里拉镇的一个村,叫亚丁村;稻城亚丁景区就在亚丁村境内。主要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及周围的河流、湖泊、高山草甸组成。因其独特的地貌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香格里拉之魂”,被国际友人誉为“水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亚丁景区的游玩分长线和短线两个线路。长线主要包含牛奶海、五色海、洛绒牛场;短线主要是游玩珍珠海。</h3> <h3>“央迈勇”神山是“三怙主”雪山的南峰,海拔高5958米,藏语“央迈勇”的意思是“文殊菩萨”,佛教中是智慧的化身。</h3> <h3>三座山中,我比较偏爱央迈勇神山,总有百看不厌的感觉,用这几个词来形容央迈勇吧:冰清玉洁、高贵典雅、坚韧不拔、色彩含蓄、外柔内刚…</h3> <h3>洛绒牛场及央迈勇</h3> <h3>洛绒牛场</h3> <h3>夏诺多吉</h3> <h3>“仙乃日”是亚丁景区的“三怙山”雪山的北峰,也是三座山的最高峰,海拔6032米,藏语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h3> <h3>这就是在我艰难地爬行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被迫止步于最后1.8公里的地方,舍身崖。</h3> <h3>“牛奶海”又叫“俄绒措”,是古冰川湖,四周雪山环绕,状如水滴,位于央迈勇山脚下,海拔4500米。传说每年春暖花开时,湖水像牛奶一样洁白如琼浆,因此得名。纯净的湖水仿佛碧玉镶嵌在雪山之中,纯净安详,给人以平和安宁的心境。遗憾的是舍身崖把我跟它的缘分隔断了。</h3> <h3>“五色海”是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五种不同颜色而得名。位于央迈勇和仙乃日之间,海拔在4600米。是藏区著名的圣湖,据传能“反演历史,预测未来”。遗憾的是我止步于舍身崖,距它还有1.8公里。只好借用两张成功到达终点的同伴的作品了。</h3> <h3>亚丁景区游的第二天(9月17日)短线游,可以说是无论你怎样绕着湖走,抬头一望,就是仙乃日峰。这一天,我看了一天的仙乃日雪山,它的名字和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了。</h3> <h3>“珍珠海”也叫“卓玛拉措”,海拔4100米。相对第一天的长线游的高海拔,这一天的“珍珠海”游就轻松多了!但是一路上也有不少人呼哧带喘的,手持轻便氧气瓶的也大有人在。在半路的休息平台上,碰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捶着胸口,上气不接下气跟我说,她恐怕坚持不下去了,不能继续爬了。我鼓励她说:“长线的牛奶海才难爬呢!这个短线得必须上啊!否则白来了。”听了我的话,她似乎增加了些信心。</h3> <h3>珍珠海游也是非常值得的去,它的美也很有视觉冲击力。</h3> <h3>第六日,9月18日,一大早,我们在稻城县城的小小早点铺吃完了早饭,就往下一个站点色达县进发了。</h3> <h3>途径了理塘县、新龙县、甘孜县、交城县、炉霍县,终于在下午五点中抵达了色达县境内。</h3> <h3>进入色达县是要在这里的公安部门登记的。</h3> <h3>登过记后,我们就前往酒店。沿途的景致还是很美的。</h3> <h3>色达县的闻名是由境内的喇荣五明佛学院而来的。走到街上可以看到很多藏民和僧人。</h3> <h3>9月19日,我们乘坐观光车进入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来体会红色佛国的风采。它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城东南方约20公里处,海拔3600米以上。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沟里的僧舍,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数千计的绛红色小木屋,延绵起伏,蔚为壮观。这些红色小木屋,是近万名僧俗众的住所(出家男子称扎巴,出家女子称觉姆即女尊者)</h3> <h3>下了车,走不多远,就来到了四面环山的山口,放眼望去满山上都是那红色海洋般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密密麻麻的小木屋。</h3> <h3>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是由晋美彭措法王1980年创办,在短短30年间从藏区一个山谷深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近万名在家出家僧众在此修行居住。佛学院戒律十分严格,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br></h3> <h3>跟着僧人沿着陡峭的梯子吃力地往山顶爬,去那坛城转经。</h3> <h3>坛城</h3> <h3>信徒们排着队一圈一圈地转着、念着…</h3> <h3>蓝天、白云、红屋、绿草、黄阶梯让我联想到佛教经幡的五色。</h3> <h3>赶去上课</h3> <h3>走出宿舍(低矮的红色小木屋)去上课的学员。</h3> <h3>放学的小僧人</h3> <h3>自力更生,修补屋顶的觉姆(出家女性)</h3> <h3>中午休息时间</h3> <h3>图左上角,僧人在窗口领着什么。院子里的男女僧人好像都领到了所需的物品。</h3> <h3>一个云游的老僧人专注而充满好奇心地看着建筑工地上干活的人们。</h3> 这是山上千千万万座房子之一。<br><h3><br></h3> <h3>在这如此美丽的景象下面,的确隐藏着诸如消防隐患、卫生条件很差等问题。这不,几年前,政府兴建了楼房,作为僧人的宿舍、卫生院等。这项工作还在继续进行着。</h3> <h3>红色的是僧舍,白色的楼房就是医院。</h3> <h3>从五明佛学院出来,经过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喇荣大尸陀林,见识一下久闻的天葬台。</h3> <h3>我们到达这里的时间是十一点多,离天葬的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呢!我们没有时间等了,再说大家都不太敢目睹那场景。</h3> <h3>早早的就有慕名而来的人占据最佳位置等待着…<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span></h3> <h3>山顶上等待中的秃鹫</h3> <h3>老迈的秃鹫早已飞不起来了,只好一直呆在天葬台附近,继续着它的职责。</h3> <h3>离开色达,途径壤塘县、金川县、马尔康市,傍晚来到了丹巴县的甲居藏寨民宿入住。</h3> <h3>9月20日,天蒙蒙亮,我们就上路了。因为今天的行程很紧:游四姑娘山、到成都乘机返京。四姑娘山是四川省第二高峰,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称。我们游的是四姑娘山的三条沟之一的二桥沟景区。</h3> <h3>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一直下着雨。山是被云雾遮挡了,但是雨、雾中的水是那么的令人着迷。</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因为下雨,游人特别的少。只有我们风雨无阻。😄</span></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川西8日行就这样在小雨蒙蒙中结束了。</span></h3> <h3>本来篇幅就非常有限,我还是宁肯少发几张美图,也要说说这次川西行的另一大感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切身体会。四川多雨,自然雾多。我们从色达经丹巴,再返回成都的一路上都由大渡河相伴的。路况经常是没有路肩的双车道,一侧是河水滚滚的大渡河,另一侧是大块的岩石峭壁悬在半空;而且胳膊肘弯特别多。一旦对面来车,常常都是翻斗车和加长大货柜车,错车时要求司机胆大心细,技术高超。相信咱平原的司机一般开不了这车。</h3> <h3>我发现拉有经幡的地方,都是危险路段。也许这里曾经发生过伤亡事故,超度亡灵、祈福众生。</h3> <h3>司机们小心翼翼地错车,右边就是大渡河。</h3> <h3>经常有露着大裂缝的岩石在头顶悬着。我担心它会滚落下来,😱 司机说一般在连续几天下雨时,这种泥石流才会发生。谁知道呢!😳 每每回忆起318国道那段惊险的经历,我都会在心里一遍遍地感恩佛菩萨加持保佑🙏🙏🙏感谢我们的司机小杨具有高度认真的责任心🙏🙏🙏再见👋川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