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蜀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h3> <h3>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在晋代被称蜀中之宝。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其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2006年,蜀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蜀绣正式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四川成都市质检院在“蜀绣之乡”郫县安靖镇成立了蜀绣检测中心;、“四川省蜀绣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成都市职业鉴定中心蜀绣分中心”以及天府蜀绣文化创意产业园,还成立了以郫县工商联蜀绣产业商会为首的六家传习所。2015年,质检总局核准6家成都蜀绣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h3> <h3></h3><h1>蜀绣渊源</h1><h3>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绣补》一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成都地区因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因此蜀锦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h3> <h1>蜀绣绣艺绝天下</h1><h3><br></h3><h3>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著名的南丝绸之路便始发于成都),故唐宋时“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宋史·地理志》),“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成都繁华富丽,生活享乐而艺能有所工,史称“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隋书·地理志》)。良好的社会物质条件与优裕的精神氛围使得绣艺妙绝天下。</h3><h3><br></h3><h3>民间凡富裕士子游女也多衣锦绣。《花间集》词多咏五代蜀中男女情事,时有刺绣方面描写,如“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韦庄);除穿戴又借多种绣品及图案抒发情思并点染境界,如“红烛背,绣廉垂,梦长君不知” (温庭筠),“绣鸳鸯枕暖,画孔雀屏欹”(顾曾)等等,尽管是词人之语,也可探知当时风俗;女红之盛,由闺阁的特定背景描写可见一斑,如“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韦庄),“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毛文锡),诸如此类,几乎成了香艳脂粉套语,如“绣户”不少是指大户人家雕梁画栋的屋宇,如王倨“绣户雕轩文杏梁”。上举词中每每用金钱绣鸳鸯鹧鸪,那直是富豪之女的事,如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所谓绣楼绣阁,当是大家闺秀的所在。但也看出刺绣及绣品在妇女生活中的重要。</h3> <h1><font color="#ed2308">蜀绣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好好保留这份传统,不让它从中国传统的长河中淹没.</font><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