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老屋——致自己和那些曾经住在蚌埠烟叶复烤厂南宿舍儿时的小伙伴们

娟子

<h3>知道小时候居住的老房子就要拆了,便想着有机会回去看看。自从爸妈退休后来到自己工作居住的城市,快20年没有回老家了,想到曾经居住的老屋将很快消失,心里忽然有些不舍,回去看看的念头就更加强烈了。</h3><h3>二,三年后,那些曾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房屋将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幢幢高楼。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在拆之前回去和老屋道个别吧。</h3><h3>碰巧今天去县支行检查工作,有机会路过曾经居住的小镇,便自己抽空去看看老屋。</h3><h3>走进曾经在这里度过无忧无虑和充满欢歌笑语的童年和少年美好时光的职工大院,满眼的破败,完全找不到记忆中的任何痕迹。走了一圈,只碰到几个老人。</h3> <h3>院子里的一排排老屋有的很少有人居住了,许多门前都长满了杂草…</h3> <h3>曾经的喧嚣和眼前的落败寂静,时空仿佛在一瞬间穿梭抵达,让人忍不住嘘唏慨叹…<br></h3> <h3>如果不是记着我家屋后有一幢4层楼,我怕是找不到自己曾经居住的那栋房子了。<br></h3><h3>虽然确定这便是我家住的那栋平房,但依然觉得和记忆中的景象完全不同。岁月让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原来的模样<br></h3> <h3>离老屋不远的那个老水塔依然立在原处,但早废弃了,周围堆满了杂物。这个曾在心里是那样高大的水塔,而如今在眼前,却是那样低矮,落魄,难以相信这就是曾经那个滋润一百来户人家那个伟大的水塔,甚至现在还能想起水塔中曾经流出水的甘甜。面对眼前这个废弃的破塔,心中不觉涌起无限怅然…</h3> <h3>记得以前家里的自来水是从河里引来的水,只能用来洗涮,而水塔的水是从很深很深的地下打上来的,甜如甘泉,是供大家饮用的。记得每天早晚,水塔管理员各放一次水,大院子里的所有居民都去排队拎水,每天这个时候,也是院子里热闹的时候,小孩排队,大人拎水,一趟趟,直到把家里的水缸装满。家里有男孩的,在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优势来了,有些大点的男孩还常常在这个时候秀秀肌肉,一脸的自豪。印象最深的是住在房屋那头的王峰大哥,拎水时两手臂都是平举着的,每次他从大家的门前经过都会引起小伙伴们的羡慕的哇塞赞美声👍,还记得这位身着法官制服的大哥一度曾还是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崇拜的偶像呢。</h3><h3>老公看到水塔的照片,说假期回老屋时他还拎过水呢。虽然那时的自来水已经改成了饮用水,但对大院子里的人来说,水塔里水的甘甜是自来水无法比的…</h3><h3>拆迁后,好希望这个水塔能保留下来作为一个永久的纪念。</h3> <h3>我在微信上把拍的老屋照片发给小妹,她立刻问门前那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还在吗。我说,不仅梧桐不在了,就连水塔边一排排夏季经常在哪里纳凉的高大的黄杨树也已经不见踪影,到处都是盖的房子。在老屋前后,除了看到一棵柿子树,便是四处攀缘的藤叶了。</h3><h3>那些老树,可是在上世纪50年代妈妈她们进厂时栽下的,一直到我工作后,那些树都还在,可如今,已经是树无屋空…</h3><h3>记得曾经,每到秋天,整个大院便盖上一层金黄色的落叶,我们这些孩子们便用一根长长的麻线,线头前穿上一根铁丝,大家便比赛谁穿的树叶多,谁穿的树叶长,人在前面跑着穿,后面拖着一条金黄的的巨大毛毛虫,笑着乐着…</h3><h3>站在屋前,又禁不住想起爸爸曾在屋前那棵粗壮梧桐树上为我们拴的秋千,眼睛竟有些湿了…</h3> <h3>站在老屋的台阶上,抚摸着斑驳陆离的绿色大门、望着脚下这曾经被小伙伴们当做乒乓球台已经残缺的门台,忽然觉得心里一阵难过,岁月就这样过去了,而自己曾经在这里和这扇门是怎样的亲密?近20年,你走了,把他和老屋完全抛弃了,竟不曾来看过他一次…</h3><h3>从上世纪50年代这栋房屋建成,这扇门便一直立在这,伴着岁月流逝,他看见多少人从身边走过;从童年到长大,他见证了所有的欢笑和泪水,而如今,所有的一切都早远离他而去,只有他和这老屋还破败地立在那,任风吹雨打…</h3> <h3>曾记得最多的时候,一排房屋住着12户人家,后来大院里还盖了几幢楼房,当时厂里分房时,妈妈被分到四楼,考虑到家里只有爸爸一个可以拎水的劳动力,妈妈便主动放弃,所以我们家一直就住在这栋平房里。</h3><h3>每天下班放学时,便是大院里最热闹的时候,房前屋后到处是奔跑嘻戏的孩子们,每到吃饭时,又到处是爸妈催着回家吃饭的吆呼声…</h3><h3>还记得每天早晨上班前,大院里一片忙碌吵闹的景象,孩子的淘气和家长的训斥构成了一曲错落有致的交响乐,一直到工厂上班的笛声响起,这首交响乐才会慢慢进入尾声…</h3><h3>曾记得每天早晨,妈妈总是站在门口的台阶上给我们梳头,不知为何,小妹的头是最难梳的,几乎每天梳头都鬼喊哭叫,说是妈妈把她弄疼了,好笑的是,只要她在房子的这头哭喊,住在这栋房子那头的曹叔叔就会大声喊: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滴滴嗒滴——嗒…记忆中好像每天都有这个节目,如果偶尔哪天没有,那个叔叔拎水时经过我家门口总会调侃几句:咦,今天小喇叭怎么停播了?</h3><h3>大家门连着门住在一起,几乎家家户户都没啥秘密,谁家一点针眼大小事很快就会传开,就连每家厨房的飘香都会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还记得夏季晴好的傍晚,梧桐大树下的挂一把大黑伞遮住落叶和小毛毛虫的每家小饭桌,大家除了言语交流外还会把自己家的美食互相分享。</h3><h3>曾经的那些日子虽然不富裕,但现在想起来还是让人觉得每个日子都是有温度有色彩的…<br></h3><h3><br></h3> <h3>想在老屋前留个影吧,找了半天才碰到一个老阿姨,当我提及妈妈的名字,她立即大声说:当然认识!当然认识!都还是看着你们在这大院里长大的,但眼前的容貌却一点认不出了!都长变了,长变了…</h3><h3>阿姨用她那满是皱纹的手,为我和老屋拍了张合影。</h3> <h3>因同事们的车在等我,匆匆忙忙,来不及去其他地方看看,照片拍的太少了。曾经厂门口厂子弟学校我们的教学楼和绿草如茵的操场不知还在吗?还有那承载着厂区所有重要事件的大礼堂,有我们的节日演出,还有每周末的电影…说到周末的电影,我还清晰记着一些趣事,那时放电影常常要等跑片的,有时一卷放完,要等下一卷从蚌埠车送过来,如果时间太晚,爸爸总是毫不留情拉着我和小妹回家,不管我们怎样哭闹反抗,所以常常是整个黑漆漆寂静无声的大院里只有我们俩大声的哭闹声… 因为如此,我和小妹那时比别人家的孩子少看多少电影啊。 所有的一切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是那样的美好。<br></h3> <h3>生活在大院子里的孩子是快乐的。 虽然这些曾承载了我们儿时许多美好回忆的老屋和大院将不复存在,但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会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玫瑰]<br></h3> <h3>老公看了这些照片,说哪天陪你再回去好好看看…<br></h3><h3>回滁后翻开相册,想在收藏的照片中找寻点大院旧时的印迹,可惜只找到这张在老屋后面丝瓜藤下的全家福和一张小妹和她小伙伴的合影。<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