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魂牵梦绕的地方

周献力

<h3> 1968年10月18日是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我与大连二十一中全体同学一样,告别父母亲人、学校和生活的城市,同3年6班另13位同学奔赴新金县沙包子公社隋沟大队插队落户。这十四位同学是女生蔡慧丽、丛丽华、国莲菊、范春华、于晓春、杨桂凤、张双荣,男生是王庆昌、王国成、高金榜、刘杰、周献力、钱通润、董吉斌。我们上午从大连二十一中出发,乘卡车前往目的地。一路上,1018战斗队的旗帜迎风飘扬,大家欢声笑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光芒,充满去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丝毫没有离开熟悉的城市和父母将要落户农村的沮丧气氛。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于下午到达沙包子公社,在那里转乘来接我们的隋沟大队的马车,颠簸了十几里土路于傍晚时分到达驻地。天色已经黑了,摇曳的煤油灯迎接着我们。从此,我们和全国的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一样,走上了一条注定坎坷的人生道路……</h3><h3> 白马过隙,今天是2018年10月18日!50年啊!弹指一挥间!为了纪念同学相识55周年暨下乡50周年,我们相约在大连再次相聚。2018年9月15日,我们隋沟大队青年点的同学十人来到了50年前下乡插队的地方——隋沟村!</h3><h3> 我虽然在隋沟只生活劳动了短短4个月的时光就同钱通运一起参军去了黑龙江,但就是因为时间短所以有些事情才印象深刻。</h3><h3> 刚到隋沟,我们就生活在水库边的一所五间的房屋里,这是一所典型的北方房屋结构,进门是堂屋,左右各两间贯通的屋子,屋里南边是炕。右边住男生,左边住女生。原来这里只有一栋房屋,现在有了一片房屋。这所房屋的位置就是当年我们生活过的地方。</h3> <h3> 水库的下游是一片水稻田,50年前就是水稻田,也就是在这儿,我们第一次参加的劳动——收割水稻。为了证明自己不输当地青年,我们和他们展开竞赛,以至于回到青年点女生连炕都爬不上去了。就这样,农村的劳动生活开始了……</h3> <h3> 现在的农村与过去相比变化的确很多很大。房屋的总体结构没有多少改变,但内外装潢漂亮了许多。</h3> <h3>过去哪里可以养鸡、鸭、牛、羊啊?!</h3> <h3>这里据说是青年点搬到生产队后生活的地方</h3> <h3>这是青年点的后门</h3> <h3>这条小路据说是青年点通往村边小溪的必经之路,女生们常由此去小溪洗菜,洗衣服。</h3> <h3> 看到这柴火垛,我不禁想起下乡不久队里让我们知青看山的逸闻趣事,看山就是防止别村的人到自己村的山上打草,这是件得罪人的差事也是件容易引发械斗的买卖。</h3> <h3>看到这条通往山里的路,</h3> <h3> 看到这大车,一件往事浮现在脑海。那一天傍晚(有同学回忆大概是1968年12月28日?),我们一些同学到队里借了辆大车到南沟山脚下把打的柴火和截获的柴火(以截获的为主,哈哈)拉回青年点。我驾辕,高金榜、于晓春等拉套。眼看快到青年点的时候,不知怎的于晓春突然一绊摔倒在大车轮前。要知道这一车装的满满、压的实实的柴火足有几千斤重,如果压上,非死即残!说时迟那时快,我拼命蹬地双臂用力向后抵住大车,压低车辕,让车把触地增加摩擦力,企图制止大车向前移动。只见于晓春身手不凡一个骨碌从大车轮子就要压到她的时候滚了出来,只惊得我们冒出一身冷汗!这件事让我记了一辈子!</h3> <h3> 因为时间短,我已经不知道这些农民兄弟的名字,他们都曾是我们知青点的常客,也是知青的朋友。看到他们见到我们时那吃惊,进而疑惑,再认出来者是谁的兴奋表情,足以见得岁月没有消磨掉历史的记忆,那一段与下乡知青的情缘也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h3> <h3>时间过得真快,告别的时间到了,让我们在曾经生活劳动过的地方留下难忘的瞬间吧!</h3> <h3>曾在隋沟大队祝口生产队插队的我校2年6班的韩家臣和我离开以后来的我校1年3班的孙守振也一同来到这里探望曾经下乡的地方。</h3> <h3>就要离开了!王国成50年没改童真!</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制作:周献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10月18日于宁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