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回洛团聚,只因永怀知青谊

大平

<p class="ql-block"> 十月十八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数百名在许昌地区黄泛区腹地的陶城度过芳华岁月的老三届同学来说,那却是难以忘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的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八日,我们的人生轨迹在十七,八岁的青涩年轮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校园抛在了背后,农村舒展了怀抱,由不得我们去深思,也无机会去探讨,融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愿与不愿,哭还是笑,身心都将与广阔天地相拥了。</p><p class="ql-block"> 陶城五七新建大队,是我们重新起步的集结地,是我们这个知青团队的响亮名号。春夏秋冬,风雨兼程,我们学会了各种农活,亲近了黄土地的芬芳。春播和秋种的艰苦,锤练了青春的筋骨;庄稼收获的喜悦,抚慰了炽热的衷肠。更难忘怀,在劳其筋骨的劳作中,在苦其心志的奋进里,五七大队拧成了队友情深的牢固纽带,同学谊、同窗情延续了五十年,植根成“永远的五七大队”。</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会倒流,友谊却永不褪色。分布在祖国各地,乃至海外异域的五七队友,一颗颗赤诚之心,萦怀着五十年前的蹉跎岁月,珍藏着永难遗失的乡情珍宝。当五十周年的会聚发出了招唤,队友们不远千程,飞越万里,一路风尘,赶赴洛阳,只为这一天,十月十八日的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十月十六日晚,纪念活功筹委会成员,与三十几位外地和国外回洛队友,老同学们齐聚洛轴宾馆,举行下乡陶城五十周年座谈会,这是十一八大型聚会的前奏曲,喜庆而欢畅。</p><p class="ql-block"> </p> <h3>全体与会队友合影留念。</h3> <h3>筹委会主任张涵和秘书长韩永立分别致欢迎辞。</h3> <h3>从美国返洛的余作豪和谢伟蓉。</h3> <h3>韩永立和田毅,他们是洛阳二中同学。田毅从济南返洛,他在发言中说,多大的事也要回来,也要与农友见面,把自已这一页做完,农民的孩子,感恩社会,感恩农民,只为一个情……</h3> <h3>杭州王粤生,追根寻源,今天欢聚一起,主要是五七大队的老知青建了一个群,把我们拉到了一起,对建群的李宏业表示感谢……</h3> <h3>上海回洛的朱云峰,美国回来的王琪,杭州黄介康等。</h3> <h3>李小真发言说,从日本回洛,这么多年了,首次见到五七大队的队友。自已曾去过陶城,五七大队旧址没有了,很失望。今天与队友们相聚,心情是最激动的,重新回“家”了,特别开心,愿与大家痛决交流。</h3> <h3>蔡渝风,当年粉房班长,她说,五七大队是我人生的一个里程碑……</h3><h3>右一是从澳大利亚回洛的张丽华。她发言说,在澳大利亚带孙子,这次回来,深深感受到浓浓的同学亲,队友情……</h3> <h3>刘晓梅从杭州回来,洛阳四中665班的三位陶城队友愉快合影。</h3> <h3>还认得吗?左一这位是彭兆平,他说,从长沙来,从未在大庭广众讲过话,今天很激动……</h3> <h3>张培炎和牛仙桃。</h3><h3>张培炎是文艺方面的骨干,为十一八的聚会演出操了不少心。他说,今天外地回洛队友见面座谈,高兴!但更高兴的是见到了国外回来的队友,同学。日本回来的李小真和当年的许多女队友,给我们捐粮票,永难忘,敬杯酒。</h3><h3>牛仙桃从三门峡来,她说,我很多队友不认识,很惭愧,见到大家很亲切。</h3> <h3>李国祥,律师。在座的队友近年大多都见过,有的头回见,跟余作豪在五七大队住上下铺,今日相逢很高兴,希望今后还能做点什么。</h3> <h3>深情依依,话语多多,举起酒杯,共享欢乐。</h3> <p class="ql-block">欢聚虽短暂,相逢交流多,昔日是同学,今朝情更浓。共同期待十月十八日的纪念活动圆满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