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昨儿下午放学之后,正在推我家的电动车,耳边传来杨柳妈妈愤怒的声音,“上次那个卷子还99呢,今天的咋才90,这退步也太快了吧。”</h3><h3><br></h3><h3>那种焦虑、失望,在这句话里显现出来了,只是奇怪的是,并没有听到小杨柳的辩解声,向她看去,头垂得很低。</h3><h3><br></h3><h3>似乎是看到我向她看去,杨柳妈妈似自我安慰又似自我签订地问了下,“你家娃娃多少分?”</h3><h3><br></h3><h3>没心没肺的小子头昂得高高的,大声说出来他考了93分。</h3><h3><br></h3><h3>杨柳是上次班里的第一名,这次分数超过她的小子颇为得意,有些兴奋过度了,丝毫没有注意到杨柳妈妈越发阴郁的脸色。</h3> <h3>旁边有人说,“可以了,我家娃娃才83分。”是吴琦云妈妈无奈的声音了。</h3><h3><br></h3><h3>接着有几个旁观的别班家长又开始了例常的忆苦思甜地唠叨了,似乎是现在国家富强、百姓生活康宁也是一种错。</h3><h3><br></h3><h3>诸如现在的孩子怎么怎么的幸福,学习条件如何如何优越,父母为他们学习如何操心费力,如此来之不易的机会多么难得……</h3><h3><br></h3><h3>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应该成为孩子奋发向上的理由,虽然许多理由听起来那么勉强。</h3><h3><br></h3><h3>原来在他们的认知里,孩子需要为家庭所有长辈的含辛茹苦买单啊!</h3><h3><br></h3><h3>而这还不算悲催,最悲催的是他们对孩子付出的所有爱都需要孩子的分数作为报答。</h3><h3><br></h3><h3>一纸试卷,承载着多少家庭厚重的期望,是否有人问过,孩子稚嫩的肩膀可背负得起?</h3><h3><br></h3><h3>看来,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精神上的贫瘠才害人不浅!</h3> <h3>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这些父母往往表现出一种期望,一种焦虑,稍有不慎就会情绪失控,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融洽。</h3><h3><br></h3><h3>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时常理性地提醒自己:我爱我的孩子,我应该给他更多正确的关爱,我允许、接受并帮助他克服成长中遇到的一切问题。</h3><h3><br></h3><h3>孩子只有感受到了父母真诚的关爱和理解,才能对父母表达出信任,让孩子感到,父母是我一条战线上的,无论如何,他都会跟我站在一起。</h3><h3><br></h3><h3>这样,孩子才愿意跟父母沟通交流,有任何心思和想法,也愿意跟父母谈。</h3><h3><br></h3><h3>例如杨柳妈妈,听到分数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应该表扬孩子的信任有加与真诚相待吗?其次才应该是卷面分析和期望值的评定吗?
前些年流行过一句鸡汤语,“当所有人都关注你飞得高不高,只有一个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h3><h3><br></h3><h3>这句话用在孩子的成长上面,父母是更应该成为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的两个人。<br></h3> <h3>可深知她生活现状的我却还是没发一言,因为无从劝起。</h3><h3><br></h3><h3>知道她为了杨柳学习顶住生活的重压,知道她为了孩子学习情绪管理颇差,知道……</h3><h3><br></h3><h3>唯有知道,所以懂得,也就更难以劝慰一言半语</h3><h3><br></h3><h3>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谁都无法做到完美无瑕,而且有时候理性思维和感情取向都不能算错了</h3> <h3>在回家的路上,小子静默了一会,突然说,“吴琦云可要倒大霉喽。”</h3><h3><br></h3><h3>怎么会,你看她妈妈不是眉眼带笑地说的话吗?</h3><h3><br></h3><h3>妈妈你傻呀,大人越是当着人的时候笑,回去就会越狠地收拾自家孩子。</h3><h3><br></h3><h3>嗯,真的吗?何以有此推论,某人反省一下</h3><h3><br></h3><h3>小子说:“你看,杨柳妈妈看着挺生气的,应该回家不会揍杨柳,因为已经把火关了;可是,吴琦云妈妈是脸上带笑,心里压着脾气的,那回家还会饶过吴琦云吗?”</h3> <h3>到家后,我问他,你们班多少比你分高的</h3><h3><br></h3><h3>他压着嗓子轻轻地说,反正是除了我同桌,其他人都比我高</h3><h3><br></h3><h3>这意思,按照逻辑分析一下,也就是说,你同桌全班倒数第一,而你是,全班倒~数~第~二……!</h3><h3><br></h3><h3>他头垂得更低了,几乎埋到他坐在椅子上的双腿之间</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这是我专职妈妈带出来的结果呢</font></h3> <h3>虽然我很有些火气了,然而我更知道,此刻千万不要发火,我不能再放大他的伤心难过了,不能把孩子想像成跟大人一样的承受能力。
我的心里暗暗作了几次深呼吸,再一次平静了自己,然后走近孩子,问道:是不是感觉考得不好,心里难过啊?
孩子流着眼泪,不回答我的问题,嘴里却说道:“我好没用啊!”<br></h3><h3><br></h3><h3>我做出很大努力,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因为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一下试卷。
说实话吧,这还真是他正常发挥,因为他一向性急粗心加大意。</h3><h3><br></h3><h3>唯一的遗憾就是作文了</h3> <h3>文不对题也就罢了,还满篇的胡诌八扯。</h3><h3><br></h3><h3>题目要求写一件趣事,他是闲扯一堆没用的东西。</h3><h3><br></h3><h3>我说,看了好几遍《米小圈》,难道就不能借鉴一下,把主人公米小圈换成你?</h3><h3><br></h3><h3>他恍然大悟,接着就开始说起发生过的一堆趣事来,这机灵劲,考试时候咋没呢😊</h3><h3><br></h3><h3>再接着,又让他在家庭日记本上重新写了一篇趣事作文,他很高兴地写完了一篇内容不错不错的作文。</h3> <h3>分数作为衡量学业水平的标准,固然重要,但分数背后显现出来的问题远比分数本身重要。</h3><h3><br></h3><h3>像这样,测试后给孩子疏通一下思路,不仅让孩子有成就感,还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总结与发扬。<br></h3><h3><br></h3><h3>睡前为他讲了一个“小和尚挑水”的故事。</h3><h3><br></h3><h3>在一座庙里,大和尚要小和尚下山挑水,告诉他,下山挑一次水不容易,在路途中不要让水洒出来了,山路难走,你要特别小心。</h3><h3><br></h3><h3>每次都是这样告诫,可是每次小和尚回到庙里时,两只水桶里的水都只剩下半桶,小和尚只能听凭大和尚的责怪,表示下次注意些。其实小和尚已经很注意了。
老和尚知道后,亲自安排小和尚下山挑水,告诉小和尚,让他看一下沿途的风景,一路走回要拐多少个弯,是石板路多还是土路多,哪里有大树,哪里有花草。如此,小和尚挑一次水反而洒得更少。
有些事情,越是注意越容易出错,因为心情太紧张了,太过谨慎反而影响发挥。老和尚亲自安排小和尚挑水,小和尚是轻松的,心情是愉快的。他自己本来已经知道了洒水出去是不好的,自己还要挑,他愿意让水洒出去吗?大和尚越是强调,小和尚越是压力。因而事情做得反而更糟。
人非圣贤,失误难免,何况孩子呢?</h3> <h3>讲完这个故事,孩子的心情明显地好多了,兴冲冲地又跟娃爸闹腾了一会儿方才睡下了。<br></h3><h3><br></h3><h3>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孩子的德行操守怎么着也比分数本身重要吧😊</h3> <h3>看着睡熟了的孩子,脸上带笑,我却难眠,怀念过去那个小小的他,虽然带着也难也累,但起码没有学业困扰着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