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围绕紫禁城周围的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南长街、北长街,布局工整地环绕着这座明清两代皇宫,这在以前都属于皇城之内,可看可逛的非常多,一起来绕着故宫,进行今天的暴走胡同吧。</h3> <h3> 今天的暴走胡同范围,搁在明代,都属于“内皇城”的范围。我们知道,北京城原来共有四道城墙,它们呈环状相套,由内至外分别是:紫禁城(也叫宫城)、皇城、内城、外城。这其中,皇城以内就属于禁区,处处戒备森严,警卫严密,都是为了保证紫禁城里的皇帝的绝对安全。皇城之内,除了有宫苑,还有一些御用机构,比如内附十二间、四司、八局之类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了保证皇宫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各种需求。</h3> <h3> 皇帝实在是太需要安全感了。在皇城的城墙内还设置了两重,就是所谓的内皇城和外皇城,主要就是为了给紫禁城和皇城城墙之前再增加一道防线。内皇城的范围就在筒子河外,从太庙、社稷坛开始,一直到景山,基本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暴走的路线。所以,这一路上看到各种皇家建筑和遗存,也就不奇怪啦。</h3> <h3> 经典角楼拍摄点,我们就此开始吧。</h3> <h3> 我们今天从北池子逛到南池子。</h3> <h3> 北池子大街东与文书巷街、北池子头条、二条、三条及骑河楼街、草垛胡同相接。清乾隆时称北长街,宣统时称北池子,1949年后称北池子大街。原武备院、俄罗斯文馆旧址在此。今街内有清宣仁庙、凝和庙,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 站在胡同口,浓浓的熟悉感扑面而来,走到这儿,就感觉似曾相识。</h3> <h3> 这是北池子大街23号四合院。标准的一进四合院,东南西北皆有两间房,中间很奢侈地围合留出一个小院,是真正的老北京味儿。</h3><h3></h3><h3><br></h3> <h3> 这里的四合院存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了,经历了元、明、清三代。屋檐,雕刻,窗棱或许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斑驳,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满汉不同的工艺元素。</h3> <h3> 厚重朴实的屋瓦,砖红的窗沿,门口站了两个小石狮子,一棵柿子树被果实压弯了腰伸出了小院,夕阳已经快落下,衬得小巷更加幽静。</h3> <h3> 明清时期,曾经的这里是一个泾渭分明的皇家禁地,是权威与臣服间一种绝对的无声表达。</h3> <h3> 这里不仅是曾经的皇家王府,也是全北京离故宫最近的住处。</h3> <h3> 北池子大街凝和庙 ,现在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了。</h3> <h3> 宣仁庙以祀风神。它和凝和庙(俗称云神庙),北长街的昭显庙(俗称雷神庙),与中南海紫光阁的时应宫(里面供奉龙神,现在已经无存),这四座供奉着龙王、风、云、雷的皇家庙宇,合并为清代皇城祈雨庙。现该庙琉璃影壁、山门、钟鼓楼及几层殿宇均保存较好,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近年还进行了进行全面整修。只是不知道是被什么单位占据,无法进入,只能从外面拍几张照片。</h3> <h3> 街道两边房子修旧如旧,也有民国时期的建筑,西洋风格,但有“紫气东来”中国味。</h3> <h3> </h3> <h3> 北池子大街49号如今是环境优雅的“云南汇”所在地。</h3> <h3> 北池子的行道树是国槐,虽不是很古老,但长的很茂密,郁郁葱葱,一片生机。</h3> <h3> 这是东华门。东华门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h3> <h3> 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h3> <h3> 普渡寺西巷,清朝宣统时称普渡寺西夹道,因靠近普渡寺西墙而得名。民国称普渡寺西巷。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葡萄园并入,改称普庆西巷,1980年夏称普渡寺西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h3> <h3> 南池子街上店铺虽不多,但我所看到的南池子却很繁华,各家店铺经营的几乎都是跟北京有关的土特产或旅游产品。</h3> <h3> 普渡寺的前身是摄政王多尔衮王府办公的主殿,在他最威风的时候,这里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从普渡寺往西方向望出去,还可以看到故宫楼阁。</h3> <h3> 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想当年,摄政王多尔衮霸气立足在两三层楼高的地基,向西眺望,故宫的角楼清晰可见。</h3> <h3> 而围绕着普渡寺周围的各个胡同小院,便是多尔衮府邸当年的各个宫殿。</h3> <h3> 灯笼裤胡同的这座宅院咋是这样?闲适的老北京人生活。</h3> <h3> 一对小青年在此拍摄婚纱照呢。</h3> <h3> 真正胡同中的幸福!</h3> <h3> 轻轻推开一扇斑驳的砖红色木门,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就出现在我的面前。</h3> <h3> 明清皆为皇城内东南隅的街道。街东之地俗称小南城,又称东苑,有重华宫、崇质殿。景泰年间,英宗废居于此。清代称南长街,又称东华门外南街,俗称南池子,有内务府属库房、衙署。民国初年于其南端皇城墙开辟三孔券门后,此街始于东长安街连通。1965年将表章库、石头缝、箭厂冯家、南井、羊圈、民声等胡同并入,改称南池子大街。“文化大革命”时改称葵花向阳路,后恢复原名。</h3> <h3> 不远处的缎库胡同,顾名思义以前这里是放缎匹的。以此类推,再往北走的灯笼库胡同,以前的功能当然和存放灯笼有关。现在的缎库胡同安安静静的,可是几十年前,缎库胡同八号住着的,是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胡适。1918年6月,胡适的夫人江冬秀来北京后,他们夫妇即居住在此。据说毛泽东也曾登门拜访胡适,还拿来自己的一篇稿件《湖南第一大学自修章程》,请胡适帮忙审定修改。</h3> <h3> 几百年过去,不管是太子,还是摄政王,曾经的风云人物早已不在,只有这些建筑承载着过去的历史站在这里,诉说着过往的一切。</h3> <h3> 继续向前,沿着红墙可以看到院子内的黄色琉璃瓦屋顶,这片建筑就是皇史宬,也叫做表章库,“宬”的意思是用于藏书的屋子。这儿是明清两代保存放皇家的圣训、实录与玉牒的地方,可以理解成皇家的专属档案馆。</h3> <h3> 现在,南池子大街东西两侧分布着明朝的东苑。有重华宫、崇质殿。景泰年间,英宗废居于此。有内务府属库房、衙署。民国初年于其南端皇城墙开辟三孔券门后,此街始于东长安街连通。1965年将表章库、石头缝、箭厂冯家、南井、羊圈、民声等胡同并入,改称南池子大街。</h3> <h3> 最后到了菖蒲河公园。这条水系是菖蒲河,得名于河中生长的一种水草。与外金水河相连,以前可是皇家水系的一部分。</h3> <h3> 南池子紧靠故宫,一向是旅游的热点地区,这条街上的车虽不是很多,人流量却比较大,绝大多数是外地游人,其中不乏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的国际友人。</h3> <h3> 从小巷子里出来,来到南池子大街,往南走,便是天安门了。南池子作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第一个危旧房改造项目,自2003年8月工程结束以来,争议一直不断,有人说它“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大胆尝试,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与古都风貌保护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交出了一份双赢的答卷。”也有人却说,“走在新南池子里有一种迷失的感觉,它太新了,让人总有一种走在电影布景棚里的感觉,一切都是古老的样式,但一切又都是崭新的,这新与旧之间总是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梁实秋先生在《北平的街道》中提到“北平的市容,在进步,也在退步”。您说梁先生昨日之言今天看来是否有道理?历史是后人说的!让后人评说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