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我曾用心走过~

尚老哥

<h3><font color="#b04fbb">西藏的神秘和朦胧感,催生了我一月的藏地之行。拉拉杂杂的记了些流水账,以作记忆,望各位驻足客官不吝赐教,批评指正!</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在数十天的深入准备中,收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信息,这些消息把藏地自驾神秘化,充斥着恐惧感,深感挑战与风险危机,也使原本可以”说走就走的旅行”复杂化,使准备工作周密而详尽。</font></h3><h3><font color="#ed2308">Day1</font><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b04fbb">9月9日凌晨8时许出发,目标昆明。体能果真超乎想象,傍晚时分,已到千公里之外的丽江古城。</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2</font><font color="#b04fbb">,清晨丽江是静谧的,吃过早点,稍事停顿,古城转了转。取道东环县,经长江第一湾—虎跳峡—白水台—香格里拉市。</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巴塘县城境内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到了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人们称这天下奇观为“长江第一湾”。</font></h3><h3><font color="#167efb">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 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景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三股水景区的最高点“观景台”可以极目江天舒,眺望四周,除了蓝天之外,天涯靓景一览无余。 南,可远眺长江第一湾,俯视蜿蜒而过的金沙江,它犹如一条缓缓拂动天地缎的带,在群山峻岭间飘然而下。一条绿色的柳林带,犹如一条巨龙卧在江边,似乎正奋力溯游而上。宏文村民艰苦植树四十年创造出的奇迹,当年的植树劳模代表受到当时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接见,因此便有了“中国第一柳林”美誉。 往北,远远望去可看到巍峨壮丽的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它们之间深切下去的就是虎跳峡。 梯田层层,瓦房鳞次栉比的美丽村庄就是“德盛庄”(三股水,宏文村)。村中奔流着一条没有污染的1.8m3/秒的龙洞河。 向低处环视一周,这一带的金沙江及两岸的村庄、田野、山村尽收眼底。 </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虎跳峡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著称于世。哈巴雪山雪水顺江而下冲入峡谷。上虎跳是整个峡谷中最窄的一段,峡宽仅十余米,江心有一个13米高的大石——虎跳石,巨石犹如孤峰突起,屹然独尊,江流与巨石相互搏击,山轰谷鸣,气势非凡。</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距香格里拉县城103公里,海拔2380米。它是由于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盐逐渐沉淀,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好似层层梯田,被称为“仙人遗田”,面积约3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东环线一路走来,飞石、泥石流、地陷、泥泞路多处出现,可谓毛骨悚然,后怕,后怕。这难道就是下马威?</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3</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从独克宗古城出发—周边—德钦—飞来寺—梅里雪山—住盐井。</font></h3><h3><font color="#167efb">独克宗古城,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川藏滇地区经济贸易的纽带。 原为土蕃在这里的大龟山顶设立寨堡,名“独克宗”,一个藏语发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城”。后来的古城就是环绕山顶上的寨堡建成的。与此呼应的是在奶子河边的一座山顶上建立的“尼旺宗”,为“日光城”,其寨堡已经没有了,原址上是一座白塔。独克宗古城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了。对于穿越茶马古道的马帮来说,独克宗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这算是相当舒服的一段路。</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b04fbb">独克宗古城全世界最大的转经筒。</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噶丹·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距中甸县城(而今迪庆州)5公里,是一座古镇规模的古堡群建筑。它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小布达拉宫”。该寺于公元1679年(藏历第十一绕迥阴土羊年)兴建,公元1681年(阴铁鸡年)竣工。五世达赖喇嘛亲赐名“噶丹·松赞林”。其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金沙江大拐弯。</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过山洼里的德钦县城,就到了飞来寺,有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大师的提携,寺小名不小。</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翻越飞来寺,迎面就是梅里雪山了,该山脉全长有150公里。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梅里雪山在藏区称“卡瓦格博雪山”,当地的藏族人民为它命名,赋予它神性,又与它世世代代保持着血肉联系。“梅里”一词为 徳钦藏语mainri”汉译,意思是“药山”,因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而得名。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西边约20千米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称为“太子十三峰”,主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海拔6740米的主峰至今仍是人类未能征服的“处女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梅里雪山是雍仲本教圣地,雍仲本教有四大神山之说,主要有阿里的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德钦的梅里雪山。梅里雪山是一座神山,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雨崩村位于梅里雪山东麓德钦县云岭乡境内,</font><font color="#167efb">四面群山簇拥,地理环境独特 ,因目前无公路可通,进入雨崩有西当方向和尼农方向两条驿道,以西当驿道更为方</font><font color="#167efb">便 ,需徒步或骑骡子,上坡12公里,下坡6公里,翻越3700米垭口,加之,雨崩村位于梅里雪山的念慈母峰下五子峰脚下,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真乃世外桃源。雨崩村分上下村,上村可以通往攀登卡瓦格博的中日联合登山大本营,而下村通往雨崩神瀑,沿途可以看到古篆天书、五树同根的奇景 。</font><font color="#b04fbb">是驴友徒步首选地,值得一游。</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进入昌都所辖藏区。</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盐井乡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盐井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盐井也是一个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天主教给这个村庄带来许多异国风俗,同时,和藏文化的长久融合又呈现出别样的意趣。</font><br></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Day4</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盐井村出发—红拉山—芒康—左贡—邦达—住八宿。</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清晨,红拉山口,大雾,遭遇一小时堵车,在大雾弥漫的山道上尽享晨雾之美。</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成熟青稞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横断山脉(群),世界年轻山群之一(实际是山脉群而异于普通的山脉)。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群体,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 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其范围界限有“广义”和“狭义”之说,按“广义”说,即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界位于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界抵达中缅边境的山区。山川南北纵贯,东西骈列,自东而西有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和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察隅河、岗日嘎布山(及西支)、丹巴曲、米什米山等。与喜马拉雅山交会于南迦巴瓦峰。 “横断山脉”这一名称缘于清末江西贡生黄懋材,当时他受四川总督锡良的派遣从四川经云南到南亚次大陆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澜沧江、怒江间的山脉并行迤南,横阻断路,而给这一带山脉取了个形象的“横断山”名称。</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穿过了一山哟~又一山哟喂~</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一路风光,牛人不少,徒步的、推车的、骑车的、开摩托的,这个来自广东的蒙哥,拖带两只成年狗狗,一个板车,自称抖音达人,据说徒步还能挣钱,不错的想像。</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东达山。</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算是本片区高山了,借此验证一下有无高反。</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小跑了下,无异常。</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b04fbb">业拉山。</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过了邦达检查站,业拉山之前,领到了本行程唯一一张限速卡,约定晚上9点方能驶出下一站(八宿)。</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过了业拉山,就到怒江72拐了,以往没见过这么多的弯拐,不过,此行后面经过的拐拐多了,这个也就不觉得怎么了。</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据说72拐下面就是汹涌的怒江,夜行中,我没见着,也就没有害怕。</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5</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八宿出发—然乌湖—波密—住鲁朗。其间经过米堆冰川,波密分道去过墨脱半程。</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这样的一线天隧洞加盖的路段不少。以往听说都有武警把守,盘查严格,威严无比,还禁止拍照什么的。现在没啥异样。</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然乌湖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距离县城白马镇约90千米的然乌乡,面积为22平方千米,分上湖和下湖,湖面的海拔高度为3850米。湖畔西南有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扎贡拉冰川,东北方向有伯舒拉岭。四周雪山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主要的补给水源,井使湖水向西倾泻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上源之一。其形成是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藏民生活习性是旅行留意的一个重要环节。</font></h3><h3><font color="#167efb">习惯上,藏区按方言划分可以分成卫藏、康巴、安多三块。以拉萨为中心向西辐射的高原大部叫做“卫藏”。这一地区是藏区(不仅是西藏,还包括青海、四川和云南的藏族自治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叫做“安多”。安多一带是万里无垠的广阔草原,所以安多藏区以出良马、崇尚马而闻名;“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具体说来,也就是川西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和云南的迪庆地区。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横刀立马,康巴女人们,却是难以言状的妩媚。藏区有典: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很好记的。</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卫藏又分三块:拉萨、山南地区称为“前藏”,日喀则地区则称为“后藏”,整个藏北高原称为“阿里”。前藏和后藏之间的孔道,就是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尼木峡谷。整个后藏地区地形复杂,由北至南可分为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雅鲁藏布江河谷、拉轨冈日山脉、朋曲流域、喜玛拉雅山脉五部分。历史上,前藏是达赖的地盘,后藏是班禅的地盘,今天,都是自治区的地盘。 </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上然乌湖尾,旅行中认识的家乡人。</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掩映在浓雾中的米堆冰川,始终不露真面目。</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道旁散养的牛、马、羊、猪、狗等,始终是一路的风景,也是交通障碍,有的甚至是严重制约因素了。因担心惹祸,行进的车辆每每经过这些路段都非常小心谨慎。</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不过在经过的地区,散养动物品系有区别,林芝是猪,阿里是狗,日喀则是牛和羊,阿里地区是牛,昌都和山南地区少有。</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聂赤赞普作为藏族历史的开端,他是传说中吐蕃历史上的第一位赞普,也就是藏地第一位“王”,留下有确切记载、完整的王统世系,传到松赞干布时已是第33代。藏地文明的许多“第一”,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他修建了藏地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几乎在所有藏地史书中都会被提到。在藏地人心中,那就是藏族文明的起源。波密县地处藏东南,宋史记作博窝、波窝,西藏地方政府的文书中,多称其为“波窝龙巴”,藏语里意为“祖宗之地”。</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墨脱县,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的中国境内最后的一个县,也是西藏东南部最为偏远的一个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千米,境内居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 墨脱藏语意为“花朵”。 墨脱县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从北部的南迦巴瓦峰高达7756米,下降到南部的仅数百米。形成“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 县内自然条件优越,有“西藏西双版纳”、 “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之称。原始森林类型众多,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等。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皆丰(见墨脱自然保护区),垂直带谱明显。 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 意为“隐藏着的莲花”,据说全域地形极象一幅女神多吉帕姆的仰 卧图,因此又有说法这里是金刚亥姆多吉帕姆用自己的身躯幻化出的,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 相传九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到了这里发现此处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宏法,并取名“白玛岗”。 传说这地方粮食堆积如山,取之不尽;肉食各取所需,用之不竭;虎骨、麝香、雪莲、灵芝俯拾即是,山珍野味、香甜果品应有尽有……所以这里就成了朝佛圣地,多少虔诚的佛教信徒不远千里、舍生忘死来到这里。</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嘎隆拉雪山,是我们这次踏访墨脱的终点(因地质原因,武警不准前行)。</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水墨丹青,风景如画。</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通麦天险,因为这一系列桥、洞的建成而变得没有丁点儿悬念和刺激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原来的通麦天险,号称“通麦坟场”,是川藏线最险的一段路,在波密和八一之间,全长14公里,这段路平均要走两个小时左右。这里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川藏难,难于上西天”。行走川藏南线,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故通麦、排龙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傍晚入住“院长客栈”,一户典型的没有雕琢过的藏族民居,有牛羊睡在榻前。石锅鸡自然是必须的美味。</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6</font>,</h3><h3><font color="#b04fbb">鲁朗出发—穿林海—雅鲁藏布大峡谷—林芝—巴松措—住工布江达县城。</font></h3><h3><font color="#167efb">鲁朗,美不胜收。鲁朗意为"龙王谷"、"神仙居住的地方",素有"天然氧吧"、"生物基因库"之美誉。至今民间流传着"到了工布鲁朗,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的赞誉。</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雄奇秀美的鲁朗林海。</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色季拉山口,可以凭此远眺南咖巴瓦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似两条巨龙横空出世,由西向东平行伸展,在东部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群山环绕之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林芝地区就静卧在这三大山脉的怀抱之中。有人称它是西藏的瑞士,也被称为西藏的江南。</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仰视南咖巴瓦峰,俯瞰雅鲁藏布大峡谷。我的设备无法记录这个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雄浑与伟岸。</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尼洋河中的仙人指沙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西藏的山大多是东西走向的,所以西藏的河有许多也是东西走向的,比如雅鲁藏布江在西藏境内就大部分是东西走向的,只是到了林芝地区突然拐了个弯,向南进入印度。</font></h3><h3><font color="#167efb">拉萨河和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两条支流,这两条河也是东西走向的,不过呢,拉萨河是由东向西流,流经拉萨城之后,拐弯进入雅江;而尼洋河是由西向东流,流经八一镇之后,拐弯进入雅江。</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不同于西藏其他的神湖,巴松措(又名措高湖,藏语意为“三岩三湖”)完全被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所包围。确实如它的名字般,巴松措是绿色的,是那种淡淡的玉石般没有杂质的绿色。湖水清澈得可以看见两三米下成群游动的鱼儿。四周青山如黛,顶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湖边的雪山和湖面倒映的雪山彼此纠缠着,连绵不绝,很是壮观!最难得的是,现在还很少有人到这里,完全一副与世隔绝的模样。 到湖心的扎西岛可以坐手拉的“船”(一排用浮木做的筏子,摆渡人拉着一根横跨两岸的钢缆迎来送往)。扎西岛上经幡飞扬,玲珑的措宗工巴寺(意为湖中城堡)属藏传佛教中宁玛派(红教)寺庙,供奉莲花生大师,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了,光是寺中的传说就数之不尽。 沿顺时针方向转岛,还可以看到格萨尔王战马留下的蹄印、挥剑于石头上留下的剑痕、桃抱松、以前的水葬台、树叶上有自然形成的藏文字母的“字母树”、莲花生洗脸的神泉……可谓步步有神奇。 作为宁玛派著名的神湖,每年来巴松措转湖的人非常多,尤其是藏历四月十五日。虔诚的藏民们围湖转一圈一般需要两三天,如果你时间有限,又想偷偷懒,尽可以乘坐附近度假村的豪华游艇到湖对岸去转转。</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7</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工布江达出发—墨竹工卡—住拉萨。</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林拉公路米拉山未贯通,米拉山口成为进入拉萨的必经之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米拉山是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分水岭,也是林芝地区和拉萨的自然分界,米拉山以西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东部地区则温暖潮湿,植被茂盛。</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到达拉萨,先绕布达拉宫转三转(当然是开车),然后到大昭寺驻足,绕八廓街体验体验。夜晚观大型音乐舞蹈剧《文成公主》,下榻春生兄弟亲自安排的仙足岛私宅区。</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大昭寺前虔诚祈祷的信徒。</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Day8,</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拉萨出发—日喀则—住拉孜。</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清晨,和开阳的兄弟些一同出发,简单道别后,朝着日喀则目标进发。我一人开车,没他们粗犷,一路慢摇(318国道一路限行20、30,不得不慢摇)到日喀则,先去扎什伦布寺,作过轮胎维护,走拉孜。</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位于日喀则市城西的尼玛山东面山坡上。扎什伦布寺为四世之后历代班禅喇嘛驻锡之地。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 错钦大殿为该寺最早建筑。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讲经场,是班禅向全寺僧众讲经和僧人辩经的场所。大殿内同时可容2000多人诵经。供奉的佛像除释迦牟尼佛及其大弟子外,两边柱上还刻有建寺人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的立像;周围有宗喀巴师徒和80位高僧造像等。 扎什伦布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大弥勒殿位于寺院西侧,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弥勒坐像,总高26.2米,共享黄铜231400斤,黄金6700两,仅镶嵌佛像两眉,就用了大小钻石珍珠等1400多颗。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历世班禅灵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饰有珍珠和玉石。每座灵塔都燃点数量不等的大小酥油灯,终年不熄。塔内藏有历世班禅的舍利肉身,以四世班禅的灵塔最为豪华。 扎什伦布寺有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札仓(经学院)。此外,时轮殿、印经院、汉佛堂等也颇具规模。时轮殿的四壁书架上藏有许多古代藏文经典,供有宗喀巴及其上首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的塑像。印经院藏有著名佛经和历世班禅传记的印版,其中以30多卷本的《宗喀巴传》最为有名,流传甚广。汉佛堂是七世班禅时建造的,堂内陈列清代皇帝赠送给历世班禅的礼品。楼上悬挂乾隆皇帝的世幅画像,偏殿是清朝驻藏大臣与班禅会见的客厅。堂内除珍藏大量的金银玉器外,还保存着封印、佛像、瓷器、织品等重要文物。</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该寺始建于1447年9月。1446年,宗喀巴的第八弟子,后来被追溯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珠巴(根敦主)为纪念去世的经师希饶僧格,聘请西藏、尼泊尔工匠在日喀则精制了一尊2.7米高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为安放此像,在当时的后藏大贵族曲雄郎巴•索朗白桑和琼杰巴•索朗班觉的资助下,于公元1447年9月开始动工修建寺院,历时12年将所造之像置于该寺净室内。 开始寺院定名为“岗坚典培”,意为雪域兴佛寺。后来根敦珠巴将其更名为“扎什伦布巴吉德经钦却唐皆南巴杰娃林”,意为吉祥宏固资丰福聚殊胜诸方州,简称“扎什伦布寺”,取“吉祥须弥”之意。据史书记载,根敦珠巴是后藏萨迦人,也是第一个把黄教传到后藏的人。后来在建立达赖活佛转世系统时,他被格鲁派追认为第一世达赖。 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任扎什伦布主持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四世班禅是第一个被册封的班禅喇嘛,从此扎什伦布成了历代班禅 喇嘛的驻锡之地。</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老中尼线,318国道。</font></h3><h3><font color="#167efb">318国道始建于1950年,1954年建成。起点为上海人民广场,途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终点为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友谊桥,全长5476千米,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Day9</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拉孜出发—新定日—珠峰大本营—住老定日。</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在加吾拉山(5198米)正南方,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山峰:马卡鲁峰8463米(第5)、洛子峰8516米(第4)、珠穆朗玛峰8844.43米(第1)、卓奥友峰8201米(第6)、希夏邦马峰8012米(第14)。大家想想看,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独立山峰共有14座,在加吾拉山口观景台就能看到5座,你说能不令人激动和震撼吗?</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珠峰,8844.43米</font><font color="#167ef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去珠峰的弯拐路远超怒江72拐。</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0</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老定日出发—佩枯错—吉隆—住萨嘎县城。</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从老定日经214县道到萨嘎,经过佩枯错这条道是最近的,只有两百余公里,如果不通,你就得克服五六百公里的折返,所以行走这里是有赌注和风险的,报着试一试的想法,上路了,毕竟有佩枯错、希夏邦马峰等作为筹码。</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在佩枯错完成了此行的第一次野餐,环境不错,心旷神怡。</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白天214很堵,路遇的安顺车友建议去吉隆逛一圈,也行,说是只有四五十公里,跑过方知,往返得两百公里还多,还有不逊于珠峰那种大幅的弯拐,好在路面不错,借此取道喜马拉雅雪山侧翼亲历中尼口岸边贸。</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折返后214县道经历了此行中最为困难的泥泞道路,夜间近10点才到萨嘎勉强住下,又遭遇大范围停电。</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1</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萨嘎出发—仲巴—帕羊—住普兰县城。</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此图仲巴沙堆。是土地沙漠化的表现形式,越演越烈,日益加重之势,堪忧。</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帕羊草原,赛马会。</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从圣湖玛旁雍措与拉昂错(鬼湖)中间的小道穿过,投宿普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普兰县海关和边检,每天不少尼泊尔和印度人通过,其中也包括少量外国游客以团体方式进藏。但这里并不是中国正式出入境口岸,想要从这里到尼泊尔的人,必须在申领尼泊尔签证时注明,否则即使有尼泊尔签证,也不让出境。普兰对面是尼泊尔山区,叫khojamath。当地人说,即使能出境,到尼泊尔后仍要徒步两天,走一条穿行在喜马拉雅山里的小路,才能到达有公路的城镇。</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2</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从普兰—塔钦—巴尔兵站—住扎达县城。</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从普兰县城返回经过神山圣湖。近距离接触玛旁雍措。</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圣湖玛旁雍措位于冈仁波齐峰东南20公里处,纳木那尼雪峰北侧,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7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天气晴好时湖水蔚蓝,碧波轻荡,白云雪峰倒映其中,湖周远山隐约可见,景色奇美。</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塔钦,转山起止点,一个小镇,没时间和精力亲自转山,去看看起止点的人们如何转山,也算是一种寄托吧~</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梵语称之为“湿婆(印度一种神的名字)的天堂”,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平台上有一圈凹进去的沟槽。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冈仁波齐峰被称为神山,可见其地位是世界性的,苯教便发源于此,每年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队伍们络绎不绝,更体现出此峰的神圣意味。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是一座无人问津的处女峰。为了表示尊敬,多数来到神山的游客都会转山。山峰概况在西藏普兰县境内,有两个水系相通,间隔仅3公里的高原湖泊;东面较大的是玛旁雍错,西面较小的是拉昂错。在湖泊的南北是两座著名的山峰:北面是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位于东经81.3度,北纬3l度,南面是喜马拉雅山西段的纳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位于东经8l.3度,北纬30.4度,两峰相距约l00公里。冈仁波齐峰的腰部是较大的淡红色平台,平台边缘被冰雪侵蚀,风化严重,呈犬牙状,平台之上有一圈凹进去的沟漕。其峰顶宛若皇冠晶莹夺目,远远望去却仅见一个浑圆的山顶。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圣。带着强烈而巨大的心愿,沿着一条相对固定、充满神迹启示的圣路,向一个公认的圣地进发,这便是朝圣之举。朝圣由来已久。在自然环境险绝卓着的西藏,朝圣尤其显得精诚执着。笃信佛教的藏族人坚信: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因此,总是有数不尽的藏族人,以独有的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强磁场般的圣地跋涉。没有血肉之躯,便无朝圣之举,没有风尘仆仆,便无朝圣之途,不历经千辛万苦并跨越真正的时空,就不会有心灵的虔诚。朝圣对于一个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时间去认真对待的神圣之举。甚至可以这样说:超出“苦行”意义之上的朝圣之旅是将个体生命之旅推向极致的唯一途径!作为神山的冈仁波齐,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书》、《冈底斯山海志》等着述中均提及此山。从这些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冈仁波齐神山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佛教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雍仲本教更是发源于此。 雍仲本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教”,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每年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队伍们,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不断得以体现并加深。冈底斯山脉地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这些河流与冈仁波齐有着神圣的关连。据雍仲本教经典描述:从冈仁波齐而下的一条河,注入玛旁雍湖——不可征服的湖泊。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北、南、东、西四方。流向北的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之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如良驹一般强壮;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壮如大象。 在这些地方转一转并祈祷一番是后世朝圣者不可或缺的功课。转山是来自不同地方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转山道分两条:外线是以冈底斯山为核心的大环山线路,内线是以冈底斯山南侧的因揭陀山为核心的小环山线路。外线总长32公里,徒步需3天,磕长头则需15——20天。转山人一般都是在转足13圈外线之后再转内线。每逢藏历马年,转山的朝圣者最多。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藏族传统生肖观受汉族相应观点影响较多,其生肖属相大小的具体排列也和汉族相一致,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也有作乌鸦的)、狗、猪。(藏历结合阴阳及五行等学说,在具体年代节气等方面和汉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区别)属马,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圈,且最为灵验和积长功德。</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札达,沿象泉河谷有一条气势恢宏的土质莽林,这就是著名的“札达土林”。扎达土林属第四纪次生构造地貌,是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经漫长时期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极为独特的高原地貌,遍布整个扎达县内。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高低错落的“土林”千姿百态。在高而平的山脊之下,严整的山体有的宛若一字排开的罗汉,有的酷似鳞次栉比的城堡,与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朝霞和夕阳的映照下,山纹明暗有致,色调金黄,生动富丽。县城边的狮泉河和土林绚丽异常。河边的陀林及附近废圮的佛塔在暮色之中神秘而庄重。</font></h3> <h3>扎达土林面积达数百公里之阔,其地貌在地质学上称河湖相。专家考证,一百多万年前,扎达到普兰之间是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逐渐冲磨出“建筑物”惟妙惟肖的形状与层高,数十万年风雨的侵蚀,犹如神工鬼斧不间断的雕琢打磨,更使他玲珑剔透出神入化。 远远望去,满眼的金碧辉煌;近前观瞧,道不尽天工巧夺。那举世所无的奇观,像庄严宏伟的庙宇,像壁垒森严的碉楼,像恢弘高耸的佛塔,像极尽豪华的古代宫殿,像古朴威严的欧式城堡,也有的或如万马奔腾、昂首啸天,或如教徒修行、虔诚静坐,天工万象,无可尽数。<br></h3><h3>今天下午日落时分,抵达札达县城,一座好像生活在废墟上的古老新城,只有峡谷洼地少有的几分绿色衬托,才给人以生命迹象的提示。</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3</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扎达出发—折返—住仲巴。</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清晨,拜会古格遗址,迎来新一轮曙光。</font></h3><h3><font color="#167efb">青藏地区第一个统一国家是吐蕃。吐蕃早年信奉的是苯教,后来佛教传入进来。吐蕃政权就在苯教和佛教之间摇摆,基本上是一代赞普崇佛,下一代赞普灭佛,再下一代崇佛,这样的交替。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赞普的王权旁落,大臣们出现了党争,以宗教为名义党同伐异,最终造成了吐蕃的衰落。 吐蕃末代赞普是朗达玛。他本名是达玛,是苯教大臣拥立的,因此采取了残酷的灭佛政策。后来的佛教就说他是牛魔王转世,在他名字前加了个朗字(吐蕃语牛的意思)。朗达玛被僧侣刺杀之后,不同派系的大臣们拥立了不同的王子争夺王位,打得不可开胶。 而长期的内斗也使得民众苦不堪言,于是爆发了奴隶起义。奴隶起义军最终占领了吐蕃的国都,并发掘了吐蕃的王陵,吐蕃的王子王孙大部分都被杀了,少数逃亡到其他地方,各自为王,从此吐蕃不复存在。 朗达玛的儿子维松,有个儿子贝考赞,死在了起义军手中。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逃亡到了阿里地区。阿里地区的地头蛇扎西赞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拥立他做国王。吉德尼玛衮去世之后,王国被三个儿子瓜分。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 古格王国从立国之初就吸取了朗达玛的教训,采取了崇佛的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势力的不断壮大也逐渐侵蚀了王权,引起了国王和宗教团体之间的矛盾。 17世纪,古格王国末代王和担任法王的弟弟有很深的矛盾。正好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抵达了古格,开始传播天主教。于是古格国王扶持天主教和佛教对抗,希望削弱佛教的力量。这些政策最终引起了佛教团体的反弹,在1633年,趁着国王生病,佛教团体勾结了拉达克王国入侵。1635年,古格国王不战而降,结果全家被俘杀,古格王国灭亡,国土被拉达克王国占领。 古格王国的残余势力逃亡到后藏日喀则地区,投奔了藏巴汗。 信奉噶举派的藏巴汗企图镇压格鲁派,为此格鲁派首领五世DL前往青海请来了和硕特部固始汗,消灭了藏巴汗,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为此同样信奉噶举派的拉达克和不丹,向格鲁派发起了战争。 1679年,藏军出征。1680年,攻占了列城,迫使拉达克王国臣服,割让了领土。古格王国旧壤被纳入和硕特汗国。</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扎达,是此行西藏阿里地区的最西端,最为荒凉,号称西藏之西藏,是为本次旅程之折返点。沿219国道原途返回,经神山圣湖地区,翻越马攸木拉山(5211米)、突击拉山(4920米),遇突发短暂雨雪冲击后,路过帕羊,抵达仲巴县城留宿。这个县城住宿条件差。偌大一个县城只有三个招待所大小的所谓宾馆,水、电供应紧张。</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4</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仲巴出发—住日喀则市。</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经风萧萧的魁拉山(5089米)、水天一色的浪措湖,跨过多段深达膝盖的沼泽地段,车辆满不泥泞。</font></h3><h3><font color="#b04fbb">途中得这个界碑有纪念意义(猜猜),就腾出屁股坐了上去。</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5</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日喀则出发—江孜古堡—白居寺—卡诺拉冰川—羊湖—住拉萨。</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图为江孜古堡,江孜藏民抗英纪念碑。详情在电影《红河谷》有记载,慢慢看。</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乃钦康桑峰(卡诺拉冰川)</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羊卓雍错,藏语意为“碧玉湖”、“天鹅池”,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浪卡子县境内。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湖岸线总长250公里,总面积638Km²,大约是杭州西湖的70倍。湖水均深20-40米,最深处有60米,是喜玛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羊湖汊口较多,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 羊湖是高原堰塞湖,大约亿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并附有空姆错、沉错和纠错等3小湖。历史上曾为外流湖,上述湖连为一体,湖水流入雅鲁藏布江,但后来由于湖水退缩成为内流湖,并分为若干小湖,其湖面高度相差不过6.5米。 湖中山地突冗,湖内分布有21个小岛,各自独立水面,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小的则仅有百余平方米,最大面积约18Km²,岛上牧草肥美,野鸟成群。 湖西有宁金抗沙峰等三大雪峰。此峰高7206米,是后藏地区最重要的神山,也是西藏传统四大神山之一。另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羊湖电站即坐落于此。</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雅江河谷。</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6</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留拉萨第一日,哲蚌寺、色拉寺。</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哲蚌寺系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公元1416年创建。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哲蚌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西郊更丕乌孜山下。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色拉寺,全称为“色拉大乘洲”,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北面3千米巨石峥嵘的色拉乌孜山脚。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山下修寺时这里长满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色拉寺是中国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僧侣达到9000人,主要建筑有措钦(集会殿)、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早期建筑以麦扎仓、阿巴扎仓为中心,后经历代增修扩建,才具有今天的规模,所以平面布局上无整体规划。但色拉寺的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主体突出,体现了格鲁派大寺的特有风格,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到色拉寺旅游,于观光朝佛以外最感兴趣的就是看喇嘛们辨经。色拉寺的僧人们每天有一次辨经活动。辨经,是一种佛学知识的讨论,也可以说是喇嘛们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言词激烈,辩论者往往借助于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他们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辩论场上的热烈气氛使游人也深受感染。</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八廓街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馀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有浓烈的商业气息渗透。</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夜观布达拉宫。</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7</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留拉萨第二天。布达拉宫,小昭寺。</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布达拉宫—白宫。 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高七层。位于第四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这里是达赖喇嘛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五、六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七层两套达赖拉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 布达拉宫—红宫。 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大。西有寂圆满大殿(措达努司西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25平方米,内壁满绘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著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现供有清乾隆皇帝画象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历时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菩提道次第殿、响铜殿、世袭殿等殿。</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伽与鲁伽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复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小昭寺的整体建筑,经过一年时间顺利竣工。随后,藏王松赞干布设广大庆筵,为之开光,声势浩大、壮观。 盛极一时的小昭寺,在松赞干布圆寂后,又曾一度冷落,苯教势力抬头。芒松芒赞执政时期(公元650—676年),闻知唐高宗派兵进藏,疑夺释迦牟尼铜像,便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移,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秘室中。同时,“所有住在拉萨惹谟伽寺(小昭寺)等处的和尚,一律被驱逐出境了。” 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即位后,于公元710年,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进一步促进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7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又取尺尊公主所携之释迦牟尼佛像,供奉于小昭寺,并安排了汉僧管理一切宗教仪式,于是,二佛像遂易寺而居。</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8</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留拉萨第三日。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罗布林卡,始建于十八世纪40年代(达赖七世),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 罗布林卡被辟为人民公园,也有人戏称罗布林卡是"由一座水塔、两排工艺品商店、以及围绕着动物园的几座宫殿"组成的。 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 解放前,罗布林卡只是达赖和少数达官贵人游乐休息的“夏宫”,解放后,经过修缮,面貌一新,里面有苍松翠柏等树木49种,有牡丹、芍药等名花异草62种,飞禽走兽各类动物15种。园内有修葺工整的花池草坪,玲珑别致的凉亭水榭,还有戏台和木制的桌凳。</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内部构筑一角。</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19</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拉萨出发—当雄—纳木错—住那曲。</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从当雄绕道纳木错,经历新辟公路50余公里的痛苦磨砺,在那根拉山口(5190米)遭遇异常雷电冰雹天气。到达湖边的扎西岛,天空放晴,近处的湖水清明澄碧,远处的唐古拉雪山耀眼夺目。</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20</font>,</h3><h3><font color="#b04fbb">那曲出发—唐古拉山—沱沱河—住五道梁。</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一路堵车一路歌,几多欢喜几多愁,以为会成山大王,十点仍到五道梁。</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21</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五道梁出发—昆仑山口—三江源保护区—不冻泉—住格尔木。</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看到不少藏羚羊,向索南达杰致敬!</font><br></h3><h3><font color="#167efb">杰桑·索南达杰,1954年出生于治多县索加乡,藏族人,曾担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于1992年创立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西部工委 ),开展可可西里地区生态保育的工作。1994年1月18日,在与盗猎者的搏斗中身亡。1996年5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林业部授予索南达杰“环保卫士”的称号。杰桑·索南达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党章中规定的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和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高尚情操,赢得了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赞誉,为全省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在五道梁、可可西里、不冻泉之间,藏羚羊随处可见。</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Day22,</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格尔木出发—察尔汗盐湖—大柴旦湖—德令哈—住乌兰县城。</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察尔汗盐湖踞于巍巍昆仑山和祁连山之间的柴达木盆地,以青藏高原"聚宝盆"之誉蜚声海内外,而柴达木盆地的心脏则是赫赫有名的察尔汗。察尔汗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盐湖之一。它富足得令人惊讶的盐矿资源和长达32公里的奇异"万丈盐桥"风光,使它的名字响亮了半个多世纪。</font><br></h3><h3><br></h3> <h3><font color="#b04fbb">这是此行最北边,靠近敦煌边界,大柴旦湖,又名翡翠湖。富含硼盐、锂盐,是柴达木盆地高度蒸发的结果,周围土地均为盐碱地,有草本生长。</font></h3><h3><br></h3>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Day23</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乌兰出发—茶卡盐湖—青海湖—住西宁市。</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实用盐。</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去青海湖途中暴雪。</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青海湖边的马匹冻得不肯接客。</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24</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西宁胜利宾馆—马公馆—大清真寺—塔尔寺—兰州—住定西市。</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清晨赶往马公馆,闭门谢客,整修。而后到大清真寺接受穆斯林洗礼。</font></h3><h3><font color="#167efb">马步芳,西北三马之一,字子香,经名呼赛尼,中国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为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早年马步芳随父马麒投西北军,历任陆军新编第二军军长兼第100师师长,青海省保安处处长,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曾派兵阻止英国经西藏向内地渗入的青藏战争。1936年10月,“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1937年8月,参与抗日战争;1949年5月,解放战争中又积极参加反共内战。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马步芳名列第40。解放后移居埃及,曾任台湾当局驻沙特阿拉伯“大使”,1975年7月在沙特阿拉伯病逝。</font> <br></h3> <h3><font color="#167efb">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皇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皇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着。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Day25</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定西出发—武山水帘洞—天水伏羲庙—住麦积区。</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赶上节日人流,去麦积山遭遇长堵车,到达景区已晚。</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水帘洞世界最大的摩崖造像。</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Day26,</font></h3><h3><font color="#b04fbb">麦积山出发—住四川阆中。</font></h3><h3><font color="#167efb">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又经历代开凿修建,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沿、123窟、84窟等。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如于公元三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在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阆(làng)中古城,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阆中古城“5A”景区总面积达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域2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阆中古城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2月阆中市获得“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2013年9月,阆中古城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保宁醋就是阆中醋,香醇美味,国之名品。</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27</font>,</h3><h3><font color="#b04fbb">阆中古城出发—住重庆市。</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夜间朝天门解放碑一带人满为患,步履维艰,欲从两江跨千厮门大桥到对岸火锅,可伤透脑筋。</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Day28</font>,</h3><h3><font color="#b04fbb">重庆出发—黔北花海—娄山关—贵阳</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圆满完成旅行,11380.79公里,人车安全,家人平安,用毛主席语录激励我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