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汉清老宗长为习水红邦宗亲释疑

谢家宝树文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贵州宗亲谢红邦的请教——</b></font></h3> <h3>  晚辈十分敬佩宗长的对谢氏文化的深入研讨,有特别独到之处,特别是宗长力顶诸多压力,积极推进谢氏正本清源的许多文章,受益匪浅!我有几个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向宗长请教:</h3> <h3>  申伯是姜子牙之后吗?一南阳考古发现彭无所墓证明申伯不姓申,有宗亲说禹阳任姓谢煙灭,只有申伯之子改姓谢才有的谢,这是似不可能的。也有的人认为古谢氏与夏朝一样古老,可能在黄帝时期谢人已经存在,可能是在黄帝的统管之下,这才是正宗的谢。</h3><h3> 炎黄蚩尤时期应该还有其他人的存在吧,谢人得姓时应该不可能是一个人得姓,或者是一个部落或群体,射,弓箭,我们的祖先是弓箭的发明者吗?禹阳是谢人的人文始祖还是血缘始祖?请宗长赐教。<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谢汉清老宗长的答复——</b></font></h3> <h3>  凡附加炎帝系、申伯系的谱,均记申姓出自姜太公(说姜太公生十三个儿子,第十三子佐公袭封于申是申姓之始。佐公至宏道(第十代)生二子,长子申伯姓谢是谢氏始祖。次子申甫仍姓姜。其实吕申均是炎裔伯夷之后。先祖因禹时治水甚有功,封于吕,或封于申,以封地为姓,仍是姜氏。这个古申在商末居陕西米脂县一带。</h3> <h3>  《孔氏春秋正义外传》和高士奇《春秋地名考》卷十二都说:"申的始封亦在周初矣,其后申绝。谢氏源于夏朝黄帝少子禹阳封于任,建立了十个国家,第一为谢国,时为公元前二千一百年。 首个谢国在洛阳西瞻诸山下谢水流域(2017年3月谢民、谢俊博与洛阳谢氏宗亲十多人曾经前往故地考察)。 约于公元前1055一1050年周西伯为送洛西之地给纣王,把洛西六个小国(包括谢国)迫迁到南方楚之北(湖北襄阳和枣阳之北)即淮河上游流域,称南阳盆地的南沿,也有文献说唐河南。 直至周宣王时,派召伯虎、尹吉甫、师寰等带征伐。征伐胜利后,把新征伐的土地分别赏给仲山甫、召伯虎和申伯等有功之臣。命申伯将南申之都城迁到谢国去,由召伯虎利用谢人作劳工为申伯筑新申都城(首都),召伯虎为申伯测定疆土筑好城墙,建好申伯的居所和宗庙。于公元前810年从眉县原住地出发,周宣王特地前往眉县饯行,申伯"悠悠南行"前往新都上任驻守。宣王为申伯升爵,先册封增地,因申伯是国戚,派申伯去驻守抵御强楚北侵,宣王信得过。伐淮夷的过程有出土的青铜器用具铬文可据(见山西教育出版社马瑞江等合著的《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先秦卷上193一194页)。<br></h3> <h3>  谢国土地己不足五十里而变成为申伯管辖的附庸。到公元前688年,楚灭申国,置申县。将原申国的一部东迁信阳一带,并保留原来的诸侯国形式,筑谢城为邑。在被统治的122年里按西周的宗法制度庶人和奴隶不得建自己的宗庙,要去拜申的宗庙。有人以此说谢人灭绝兮,申伯的后人立新谢代替了老谢(黄帝之后的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申伯是贵族是统治者,有非常的荣耀,会放弃周夷王赐给他的胙之土命之氏的致邑立宗吗,简直是傻人之说。西周还有一条规定国君是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除非这个乱说之人是个文盲。<br></h3> <h3>  所谓姜太公生了十三个儿子出十三姓:</h3><h3> 丁姓源于姜太公长子丁公吕伋之后有以谥号“丁″为姓,殷商诸侯丁侯以丁为姓等有十源。上面已说古申已绝。在周夷王时其子厉王纳了墨胎氏姓女为妃,夷王为提升元舅身家地位施行“兴灭国举绝世″在南阳北(后来称宛县北)独山下立一个南申国,封元舅去任国君。从此元舅别了墨胎氏,享受周天子夷王的“胙土命氏、致邑立宗”的待遇,以封国为氏,易姓申,入赘于申。之前是辽西卢龙县南孤竹国君的长子和三子的后代,是商朝的诸侯国。国君将故命三子继位,三子不继让长子,长子说父命不可违,两人都不继位而逃到周国眉县,次子继位。他们到周国不久,闻武王和姜太公兴师围纣灭商,两兄弟走到出征的队前下跪,苦劝不要做以臣弑君的事。姜太公命士兵扶离两兄弟而出征。灭商成功后,两兄弟自觉差耻,直奔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其后代成了贵族国君后,周天子为这“忠君″两兄弟赐谥长子为伯夷,三子为叔齐,合称伯夷与叔齐。《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有记载。他们的后代封了三等伯爵,故称申伯。申是北方一个部落殷商时加入商朝为诸侯国。西周末,周宣王登基后对西北和东南淮夷主动出击。打了十多年的仗,无数次的战役才战胜西北方后俨狁和西戎。又派尹吉甫、召伯虎、师寰去攻伐东南淮夷(淮者淮河流域,夷指蛮人),胜利后进行列土分封,分别赏赐给仲山甫、召伯虎、申伯等有功之臣。命申伯将申都迁到谢地去,由召伯虎为申伯筑新都城,建申伯居所和申的宗庙,谢国被割了部分做新申国都城(首都),剩下不足五十里为申伯辖下的附庸。<br></h3> <h3>  丁、申二个前面作介绍,下面转发其余所谓子和姓的时间和出处,以此揭露族谱的炎申世系是杜撰出来的。在远古没有文字和文房四宝起码有五六千年前的世系妻室全记下来,国家档案馆也找不到的。大家想想靠谱吗!我们有些支族也有断代的。谢缵这支河南省2008年公布谢缵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关键词说“谢缵是谢姓见于记载最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祖先。"也对其上祖不可考了。何况几千年。所以,说炎帝、申伯世系是人为杜撰出来的。福建省谢氏委员会谢宗楷、谢金陵等于二千年初开展对申伯世系的稽查,阅谱过百部,发现申伯世系有十三个版本,结论也是杜撰的。筆者在五八会长的帮助下查阅了民国庚辰年(1940年)湖南浏阳修联谱,修谱人细緻地研究了谢氏。。源流、炎帝考,谢氏受姓源流考,申伯考,查了申伯后几代没有姓谢的,都姓申。在那个年代他们查获的情况是捍见的,说明他们修谱时认真。他们不是得过且过,将他们发现的存疑写出来让族人都知道,上世纪末,谢文耀宗长也修过联谱,他也看过此谱,也写了按语,只希望历史学家早日解决这些悬案。可惜,他没有发动族人开展调查,把悬案弄个水落石出。浏阳修谱人将感觉写出来放在谱首让后人去思考,还算他们的明智选择。现将其转发在群上大家都有机会阅览,特别是人云亦云荣辱不分的族人,看后会有一番反思。</h3><h3> 下面余将查阅所谓姜太公生十三子得十三姓是假货,可以从代数该姓出现的年代,是否太公的儿子,有人又说姜太公第八代孙出申伯,大家可查《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可查得太公之后十多代,看有无人改姓申,出任申伯。丁和申已说过下面将十一个姓源抖出来,资料来源于《四百百家姓》,这些资料成为一面“照妖镜”。<br></h3> <h3>壬姓,中国姓氏,据《姓觿》记载其姓源于齐简公吕壬,壬氏来源已很久了。今山东,山西太原,安徽贵池,福建清流、浦城,广东吴川,云南马关等地都有人姓这个姓。 ①源出姜姓。春秋时齐简公名壬,其支庶有以壬姓为氏者。(《姓觿》) ②源出任姓。古任、壬、妊三姓相通,故任姓又写作妊姓、壬姓。(《通志·氏族略》)分布较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0001%。山东省多此姓,约占全国壬姓人口70%。<br></h3> <h3>年姓: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襄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齐太公后有年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迁徙分布 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一十二位,望族出怀远郡。<br></h3> <h3>彦姓的来源,有民俗研究学者这样推测:彦字古文由文、厂和弓组成,是指文姓、严姓和弓姓通婚产生的姓。也有学者推测,是由颜姓改姓而来。但多数学者基于彦字曾广泛用于人名首字的因素判断,彦姓是由姓名隐去原姓后成为新姓。 今彦姓主要分布于青海、陕西、甘肃、山东和江苏等省<br></h3> <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柯姓,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他的后代遂以"柯"字承接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span>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分布:河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山东省一带</span></h3> <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绍姓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出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后。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span></h3> <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铎姓</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起源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曹国君主曹叔振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起源二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军法执铎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为氏。</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起源三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太傅铎椒,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起源四源于党项族,出自金国时期西夏铎精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起源五源于满族,出自清朝初期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span></h3> <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易姓</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源流一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源流二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源流三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来源四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来源五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span></h3> <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尚姓</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①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 后裔,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是为齐太公。太公在周朝为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他的后代子孙便以他名字为姓,称为尚姓。</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②出自姒姓,以祖名为氏。夏部落成员尚黑,后世有以其名字中的尚为姓。</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源自官职</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源于秦代,以官职为氏。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的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六个带尚之官职。有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宫廷官吏。这“六尚”之官的后裔,有的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源自少数民族及改姓</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唐时 尚书右仆射、冯翊郡王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② 据《唐书》所载,唐时吐蕃有尚姓,即宣宗时降唐的酋长尚延心一族。</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③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④ 景颇族木染氏汉姓为尚。</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⑤ 今满、蒙古、保安、东乡、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⑥ 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为东部鲜卑族复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时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将军,初赐姓李氏。后复本姓宇文。以功加检升校尚书右仆射。官居高位,遂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尚可孤,其后亦为尚姓,融入汉族尚氏。</span></h3><h3> </h3><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⑦源于 景颇族,出自明朝时期景颇木染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尚氏,源出景颇族古老的木染氏部落,后有人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单姓尚氏,世代相传至今。</span></h3> <p dir="ltr"><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骆姓</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1、出自姜姓。据《姓谱》和 《元和姓纂》所载,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子孙以名为氏。</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  2、出自嬴姓。据 《史记》所载,恶来革之玄孙曰大骆,子孙以名为氏。</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  3、春秋时郑大夫王孙骆之后。</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  4、据《史记·东越列传》所载,越东海王摇,姓驺,驺一作骆。或称夏禹裔孙少康之后有骆姓。</span><b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EFEFF4;">  5、出自他族改姓。据 《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人他骆拔氏,后改为骆姓;唐时吐谷浑人有骆姓;唐时骆元光祖先为 安息人,过继为骆奉先养子,改骆姓;金时女真人散答氏、独鼎氏,后改汉姓骆;清满洲八旗姓萨克达氏后改为骆姓;今满、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span></h3> <h3>青姓 1. 以祖为姓: 据《路史》记载:“齐太公之后有青氏。或云:青阳氏之后”。 2.蒙古人改姓而来 青姓起源于元代,先祖为铁木真的后裔,当时家族人丁兴旺,但并不姓青,原姓孛儿只斤。一门有九子一女,九子和女婿皆中状元,号称九子十状元。后来得罪了皇帝,被满门抄斩,逃出了三子。他们逃到一条河边,决定被迫隐名改姓。在还没决定改成什么姓的时候,抓到了一条鱼,于是将鱼用河水煮来吃,被一个渔民看到,说你们的清炖鱼还可以嘛,这样提醒了他们,于是取了谐音,分别改姓青、邓、余。因此三姓后世都知道,青、邓、余是一家。现在青姓多在四川成都以南,邓姓集中在四川广元一带,而余姓比较分散。 上述只是民间传说,但确有一部分青姓来源于蒙古族,依据待考。<br></h3> <h3>其姓,《汉功臣表》中有阳河侯其石传封六代改姓亓氏。又据《姓苑》记载,春秋时有其地,居住者以地为氏,为其氏。<br></h3> <h3>  我给你那本《宝树之光》的《正本清源溯谢源》内容就可解决你的疑点。谢姓在黄帝(夏朝)。黄帝少子封于任,并建立了十国,笫一为谢国,这是谢姓与谢国的存在。谢人与谢国(谢地)从耒沒湮灭。有人蓄意贬辱黄帝之后的“谢",又说三代己失国失姓,说这种话的人是张大眼睛拉尿。从西周到唐代《世本,氏姓篇一直都记载谢是黄帝之后。唐末林宝作《姓纂》始说"谢,炎裔申后。″也被学者讥讽他自姓都不知由来者。连白居易的祖先名都说错。在宋代彭龟年、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等名人为谢姓作序、作墓志铭、神道碑都坚持谢姓是黄帝之后。清代郝懿行说“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南阳一些人说谎,忽悠谢族人,记他那里是祖根地,自立一个《古谢国遗址》碑,说《宝树堂》发生在东谢营。这样的谎言都能编出来,其用心可想而知。<br></h3> <h3>感谢汉清老宗长</h3><h3>道扬 编辑<br></h3> <h3>本刊由诚善扬防雷提供支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