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往事

我爱小宝

<h3>  前两日,妻子从网上为岳父购买了双保暖鞋,这等大好的表现机会,我定是要抓住的。周日下午空闲,我提着鞋送往岳父家,回来的途中路过老街,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往日宁静的老街在这时又给人以别样的感觉,勾起了我对往事的缠绵回忆。<br></h3><h3> <br></h3> <h3>  我的老家在烔炀老街往东5公里的湖边,是一个典型的农渔相伴的村庄。在我11岁,父亲第一次带我坐火车到巢城之前,烔炀老街是我离家去过的最远的地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烔炀河老火车站月台两端保存至今的两座日军碉堡</i></b></h3> <h3>  80年代的烔炀,街道不多,只有东街、南街、中街、北街和一条荒凉的烔黄路。岁月在这块地儿也仿佛是静止了一般,除了北街的一段毁于70年代末,其它的街道基本保留着民国乃至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临街的是铺面,往上看是青砖灰瓦、高高大大的马头墙,往后是店家生活起居的场所,窄窄的街道上,中间是建于晚清光绪年间的下水道,上面铺设的青石板,却早已被时光打磨的如镜子一般光亮。<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东街保存至今的一小段青石板路</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东街的正堂陈示碑</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中街</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南街</i></b></h3> <h3><b><i>  中闸口的建筑,马头墙是一大特色。</i></b></h3> <h3>  我小的时候,父母亲除了种地,农闲时还会下湖捕鱼捉虾。有了产量,自是要拿去街上卖掉,好换些油盐酱醋和洗衣粉,补贴补贴家用。只要我不去上学,母亲定是要叫上我一道的,虽然内心一万个不愿意起早,但也经不住老街早点铺里包子和街边“朝笏板”飘出的香味的诱惑,外面还是一片漆黑时,就拉着母亲的手踏上了去往街上的路。 </h3><h3> <br></h3> <h3>  彼时烔炀还没有专门的农贸市场,农产品交易都集中于老街“中闸口”附近的街道两旁,卖蔬菜的,卖肉卖鱼卖虾的,卖杂用的,固定的摊点,流动的小贩,买与卖的人摩肩接踵,讲价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只要生意一开张,手里有了现钱,母亲都会给上一角、两角,让我在旁边买包子或是油条、“朝笏板”,打打牙祭,自己却怎么也不肯吃,也很少买了带回家。而今想来,母亲确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李鸿章当铺西侧山墙</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当铺正面</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山子纹</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梁上金龙在卧</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石雕精美</i></b></h3> <h3>  老街上还有很多其它的店铺,卖糕点的、卖玩具的、卖小人书的,甚至还有当年张治中先生回乡时宴请张洪两姓族人的饭店,只是这回连最偏心于我的母亲,也没能满足我那怕是一次的愿望,除了进布店和理发店。<br></h3><h3><br></h3> <h3>  理发店,村里也有的,店主是我一位远房伯伯,有时理完发,不肯收钱,父母亲不好意思,所有偶尔上街办事时,也顺带着我去理发。记忆中最深的一个理发店,是在东街,离开水房不远的地方。店主是一位老人,活很慢,理发倒是像在搞一件艺术品,这时我往往是坐不住的,甚至有一次因为我头乱动,老人家不慎把我的耳朵给割了个口子,流了很多血。理发钱自是不能收了,心疼不已的母亲还为此多买了两个包子,算是对我的补偿。</h3> <h3>  那会儿不流行,或者说是大多数人也没那个经济能力,穿的衣服不是靠买,而是要买布去做的,而且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又老三”。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得益于父母的偏爱,每年做两次衣服的机会还是有的。往往是母亲带着我上街,到布店量好尺寸、再选购好布料,送去村里的裁缝家做成成品。穿上新衣服,尤其是在春节期间,那简直是一件风光无限的事,今日想来仍然是那么的美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姑父家的老房子,据说住过许多达官贵人。</i></b></h3> <h3>  91年的大水后,老街逐渐沉沦,店铺搬离,人员出走,甚至连原来我认为高大坚固的房子,也没能再经受住风雨,倒得倒、塌得塌,再也不见了当年的繁华。眼下,有人呼吁要全面重修老街,我却认为少量的投入,维持老街的原貌,让后代的子孙能直观体验前人的生活,应该是个更佳的选择。</h3><h3><br></h3> <h3><b><i>  那时上街的必经之路,被大水冲毁的的麒麟桥,如今已改为钢筋混凝土桥,也不知是该喜或悲。</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麒麟桥全貌,再见已在梦中</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精美的龙头雕刻</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空无一人的院落</i></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随时可能倒塌的老房子</i></b></h3> <h3>  我是幸运的,双亲俱在,且身体健朗,“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我也是不幸的,老街塌了,人烟荒芜,只剩记忆中的繁华,我的归途又将去往何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