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 言 </h3><h3> 秋风送爽,稻米飘香。</h3><h3> 2018年9月27日,我们这些曾经在柏各庄农场一分场插过队的18位老知青——刘旭杰、张金钊、石玉峰、吴志纯、王桂芝、邢荣芳、熊惠森、李一梅、何凤芝、张春龙、刘德华、苏冉、王秀英、耿国顺、李文祥、刘德、韩宝贵、张福弟,重返“第二故乡”,进行了一次别有意义的返乡探亲活动。</h3><h3> 柏各庄农场一分场始建于1956年,1970年代初改为柏各庄垦区一农场。1985年前后,“农垦区”更名“唐海县”,近年又纳入曹妃甸区。现在,原柏各庄农场一分场已更名为曹妃甸区第一农场。</h3><h3> 曹妃甸区一农场位于原唐海县东南沿海,距县城12.5公里。全场土地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13个生产队,农作物主要是水稻种植。
据《唐海县志》记载,1968年9月27日,唐山一中、唐山九中共有130名“老三届”学生来到该农场插队落户。
我们这些知青来到一农场所属各队后,和本地职工一起顶严寒冒酷暑,改土造田、开荒扩种,有的在这块盐碱地上生活了数载,有的则在这里安家立业,把青春和自己的子孙都奉献给这里。 </h3><h3><br></h3><h3> 光阴突兀,如今——我们这些老知青的插队生活已经整整过去了50年!这些年,我们已经鬓发全白、年奔七旬,无时不刻不在魂牵梦绕,思念柏各庄,思念我们度过青春岁月、流淌过汗水的‘’第二故乡‘’!</h3><h3> 这次回到久别的一农场,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老知青们的探访活动是在百感交集、争分夺秒的状态下度过的。<br></h3><h3> 上午,老知青们首先回到各自的生产队——2队、3队和6队,受到乡亲们和生产队新老领导的热情欢迎。接着,老知青们马不停蹄,又汇聚到一农场场部,同农场现任领导班子进行了座谈。
中午,农场及生产队的新老领导在总场凤凰园饭店和老知青共进午餐。
午后,老知青们又参观了当年曾经插过秧、追过肥、进行过收割作业的稻田,游览了曹妃甸区的滨海新城。 </h3><h3> 直到夕阳西下,老知青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曹妃甸,告别‘’第二故乡‘’。</h3><h3> 一农场,永远在老知青心中!</h3> <h3> 早晨6.30分,我们一行14人在开滦大酒店旁门集合,踏上了回乡之路。</h3><h3> 回想我们和垦区农场这一别,竟然跨越了几十年!当年的姑娘;小伙儿,已是两鬚霜花,变成了老头儿、老太太。</h3> <h3> 我们插队的一分场3队——现在已改名叫海滨村,老知青们一下车,就受到乡亲们的热烈迎接。</h3> <h3> 一路走,一路聊,说不完的贴心话,道不尽的思乡情。</h3><h3> 百多米长的进村路,我们足足走了半个小时。</h3> <h3> 村头早早就挂出热烈欢迎老知青返乡的大幅标语,让人看了倍感温暖。为了这次返乡活动,队长汤会军,队书记张进明和领导班子做了大量工作。</h3><h3><br></h3> <h3> 李一梅见到当年村里的苏红印,当年的小弟弟给了姐姐很多关怀!至今记忆犹新。</h3> <h3> 刘旭杰、张春龙两位知青合影。</h3> <h3> 在村委会院里,队里的老领导孟凡忠,老队长张贵存和乡亲们早在这里等候多时,一见面就手拉手,细细端祥,寻找当年的模样。</h3> <h3> 见到久别的乡亲们,我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h3> <h3> 老知青和乡亲们在村委会门前合影。</h3> <h3> 一农场3队书记张进明、乡亲们和老知青座谈。</h3> <h3>张进明书记介绍班子成员。</h3> <h3> 村里开的知青座谈会上,张进明书记给大家倒瓜子。</h3> <h3> 座谈会上大家涌跃发言。</h3> <h3> 老知青和乡亲们 亲切交谈。</h3> <h3> 苏红印和老知青邢荣芳和王桂芝。</h3> <h3> 老知青和乡亲在村头标语前合影。</h3> <h3> 老知青到乡亲院里探访。</h3> <h3> 老知青和乡亲在村头问长问短。</h3> <h3> 当年一农场3队的赤脚医生王桂芝,她是出席省的知青先进代表。</h3> <h3> 老知青和乡亲合影。</h3> <h3> 李一梅和老嫂子50年后重逢,激动的相互拥抱!</h3> <h3> 老知青和乡亲在村头欢迎标语前合影。</h3> <h3> 刘旭杰与苏红印握手。</h3> <h3> 老知青何凤芝见到当年的‘‘铁姑娘‘’卢希英。激动万分。</h3> <h3> 来到了卢希英家,当年的好姐妹坐在炕头上热烈交谈,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情,如同又回到知青的岁月。</h3> <h3> 老知青熊惠森和当年村里的伙伴闫宝玉、张春龙合影。</h3> <h3> 老知青和乡亲在村头交谈。</h3> <h3> 参加返乡活动的3队老知青合影。</h3> <h3> 老知青和张进明书记、乡亲们,在村委会门口合影。</h3> <h3> 一农场3队领导班子、乡亲们和老知青合影。</h3> <h3> 老知青看望当年的姐妹。</h3> <h3> 乡亲们和老知青合影。</h3> <h3> 老知青和乡亲们合影。</h3> <h3> 2队老知青张春龙和3队的老知青刘旭杰。</h3> <h3> 老知青在村委会门口见到当年的老书记马玉林。</h3> <h3> 老知青石玉峰和场长高庆山。</h3> <h3> </h3> <h3> 一场3队的街景。</h3><h3> 沿途看到当年插队的村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今非昔比,不尽顿生感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真是看得见、摸得着啊!</h3> <h3> 王桂芝、邢荣芳。李一梅、何凤芝知青合影。</h3> <h3> 热心的乡亲闫宝玉驾驶着三码车,送老知青去看望当年的姐妹。</h3> <h3> 一场3队的农家院。</h3> <h3> 曹妃甸区一农场场部门前。</h3><h3> 场领导班子对这次知青返乡非常重视,专门在场部举行座谈会。</h3> <h3> 场部座谈会主席台上的各位领导。</h3> <h3> 一农场党委副书记幺志全向老知青们介绍领导班子成员。农场党委书记李文武、场长高克敬。</h3><h3> 幺志全的父亲是一场3队的管理员,曾给过知青很多帮助。幺志全曾经是知青李秀敏的学生,如今的小男孩,已经变成整个农场的领导!</h3> <h3> 农场场长高克敬发言。他高度评价了当年知青对农场所做的贡献。50年前,知青带来的知识文化和思想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农场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的思想!</h3><h3> 高场长动情地对老知青说,这是你们的第二故乡,乡亲们永远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并带上你们的家人常回家看看!</h3> <h3> 场部座谈会上,张金钊和石玉峰代表在座的全体老知青,向一农场场部和一场3队赠送锦旗。</h3> <h3> 老知青代表吴志纯、石玉峰、刘旭杰先后发言。</h3><h3> 他们回忆了当年知青在农场度过的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们说,这段插队经历孕育了我们的成长,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衷地感谢农场乡亲们曾经给予我们的关心与厚爱!</h3> <h3> 扎根农场的老知青耿国顺。</h3> <h3> 场部座谈会上</h3> <h3>邢荣芳,何凤芝,和当年的同事老校长张文俊。</h3> <h3> 座谈会上,气氛轻松热烈、笑声不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h3> <h3> 参加场部座谈会的老知青邢荣芳和、王桂芝。</h3> <h3> 高庆美老书记在看场部给知青的赠书。</h3> <h3> 座谈会上,场部向老知青们赠送书籍。</h3> <h3> 在场部集聚着从各队赶来的乡亲们,大家在一起共叙离别之情。</h3> <h3> 在场部见到老乡。</h3> <h3> 当年的老校长张文俊和他当年的同事、老知青何凤芝、石玉峰。</h3> <h3> 高庆美老书记和场部领导交谈。</h3> <h3> 几位老知青和乡亲在一分场场部院里留影。</h3> <h3> 场部院里,李一梅、苏红印和场长刘庆英热烈交谈。</h3> <h3> 魏连方和知青何凤芝亲切握手。</h3> <h3> 场部座谈会下的交谈。</h3> <h3> 场部院里,老知青和乡亲交谈。</h3> <h3> 当年的民兵连长李泽民看望老知青。</h3><h3> 知青吴志纯看到当年的‘’老连长‘’心情非常激动,两人紧紧握手!</h3> <h3> 在一分场场部,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也留下我们与场队部的新老领导、乡亲们幸福的合影!</h3> <h3> 中午,场队领导、部分乡亲和老知青在总场凤凰园大酒店共同聚餐。</h3><h3> 大家道乡情、叙往事、话如今,其乐融融!</h3> <h3> 大家边吃边聊,相互祝福,热闹非凡!</h3><h3><br></h3> <h3>左一场长刘庆英、左二场长刘江。两位老场长对这次知青返乡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给了许多帮助!在此老知青表示衷心的感谢!</h3> <h3> 回想当年,有说不完的话语。</h3> <h3> 场部两位领导和老知青们相互敬酒,相互祝愿!</h3> <h3>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眼前。</h3> <h3> 相互祝愿。</h3> <h3> 赵善友夫妇和老知青合影。</h3> <h3> 两位老知青和高庆美老书记。</h3> <h3> 依依不舍的深情。</h3> <h3>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双双长满老茧的大手、一句句真诚的话语、一份份真挚的情感……眼前这一切都都蒋深深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h3> <h3> 老知青们在曹妃甸新城的滨海大桥上。</h3> <h3> 谈笑甚欢。</h3> <h3> 我们的田野——老知青邢荣芳。</h3> <h3> 几位老知青在新落成的华北理工大学门前。</h3> <h3> 我们的田野——老知青王桂芝。</h3> <h3> 我们的田野——何凤芝、李一梅、邢荣芳。</h3> <h3> 我们的田野——吴志纯、石玉峰、刘旭杰、熊惠森四位老知青留影。</h3> <h3> 我们的田野——几位女知青合影。</h3> <h3> 滨海大桥的桥头上,几位老知青有说不完的话语。</h3> <h3> 我们的田野——几位女知青合影。</h3> <h3> 相见时难别亦难。</h3><h3> 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就此停留,这是分别前的合影。</h3><h3> </h3> <h3> 9月27日傍晚回到家中,我们躺在舒适的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白天在农场和队里见到的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一张张面孔。都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不停的滾动,挥之不去!</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