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行盪溪

片羽

<h3><font color="#333333"><b>《秀挹书岩》2018年第10期</b></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主办:南丰县作家协会 </b></font></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引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福堂</div> 约一千年前,江南过氏鼻祖过子祯宦游途中,有感于南丰山川之秀,赋诗曰:“旴江清浅见游鳞,百尺飞桥跨石津。行过水南还更好,风光骀荡百花春。”于是,与其弟过子祥择居于九都盪(dàng)溪。 当年,“其地桑梓交荫,田畴交接,鸡犬之声相闻,比闾族党,有井田之风。”(《南丰初修宗谱序》)可谓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其后,盪溪过氏子嗣蕃衍,开枝散叶,成为江南過氏主支。 过姓在百家姓中虽未排上号,却是一个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而颇富传奇色彩的姓氏。特别是自迁居南丰盪溪以来,其族人内敛修身,淡泊明志,创造出璀璨的宗族历史和宗族文化。今阅盪溪过氏,忠孝节义,德行文章,代不乏人,昭昭可考。“贤哉过县尹,德政是吾师。万事无锋颖,一心惟孝慈。家贫因客冗,发白为民饥。 谁刻前山石,令人去后思。”(《过氏大宗谱·陈古灵诗》)子祯和子祥之德政自不用说,更有“都官孝思”、“浩斋力学”等扬名。 过昱,子祯之孙,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 1038 年)进士,剡县县令,官至判官都官郎中,赈灾济民名宦,更以“孝友传宋第一人”著称。 浩斋,即过源(1036-1106),子祥曾孙,宋理学大家。著述甚富,《浩斋语录》被录入《四库全书》子部。 过氏望自高平,秀出盪溪。故有后人赞誉:“公侯理学作祖,忠烈孝友传家。”(清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徐郙) 今南丰县作家协会文友、本人主持的缺口教学课题组名师等一行五十余人,应邀踏上盪溪这一神奇的土地,有感于其骀荡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时诗如泉涌。可谓“晴空一鹤排云上,更有诗情到碧霄”,让这个神秘的古村又一次在历史尘埃中浮出。这让我想起去年两位文友的诗赞,令人对这个江南过氏发祥地心向往之!作为一个引子,先将这两首诗敬录于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排律 游"过氏宗祠"(新韵)</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炉雪(一剑如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如虚谷气如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悠若神龙意若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瓦方砖藏古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梁素线探源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霜笔墨书飘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雕采金刀透静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浅嘉禾流碧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幽钟隐染瑶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寻槠树惊琼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缕情怀纳海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旴水游鳞念真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盪溪轻雾醉眉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将白鹤鸣天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使鹏云寄壑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枕月听松春色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遗风余韵近千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绝 福盪千年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欣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环木栩盪溪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漾池塘藕臂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蕴千年灵杰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螽斯衍庆更空前。</div></h3> <h3><b>第一部分 五律步韵诗选↓↓↓</b></h3><h3> 一、五律 盪溪人家 ●七天雨 天高云浅淡,小径景秋黄。 橘色枝头染,疏篱黛瓦藏。 田园邀素友,杯盏话柴桑。 潋滟浮萍影,拂尘山里蔷。 二、五律 秋色盪(步韵 )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玉炉雪 盪溪秋色淡,碧叶隐金黄。 古朴轻盈秀,清新雅厚藏。 余波生紫气,走月影沧桑。 槠树容温玉,心飞志若蔷。 三、五律 盪溪秋怀 (步韵 )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桔乡持竿叟 盪溪烟味淡,秋野泛初黄。 鸟唱歌新秀,清流蕴古藏。 馨香环宝地,岁月话沧桑。 莫让心声远,空留火热蔷。 四、五律 盪溪乡愁(步韵)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七天雨 山乡存雅韵,寒露染秋黄。 金菊孤鸿远,檐巢丹桂藏。 橘香飘万里,槠树庇枌桑。 衾冷茱萸旧,推门见野蔷。<br></h3><h3><br></h3><h3>五、五律 盪溪风光(步韵) ●寿翁 盪溪真福地,客至正秋黄。 桔挂枝头坠,鱼潜水底藏。 逐人飞雀鸟,漫垄现麻桑。 牧笛斜阳晚,炊烟起壁蔷。<br></h3><h3><br></h3><h3>六、五律 盪溪风情(步韵) ●七天雨 幽潭深见底,几处柚微黄。 恩爱山乡媚,才情碧水藏。 儿时骑竹马,垂暮话蚕桑。 应景诗词涌,心波虎嗅蔷。<br></h3><h3><br></h3><h3>七、五律 盪溪(步韵) ●闲云 盪溪秋色美,随处菊花黄。 橘柚枝头挂,芙蓉池里藏。 新楼多富丽,旧屋见沧桑。 同伴争留影,手中持野蔷。</h3><h3><br></h3><h3>八、五律 盪溪秋韵(步韵) ●旴水拖蓝 盪溪盈秀色,遍野果金黄。 古树新枝茂,幽篁丽影藏。 行吟歌胜景,把酒话农桑。 潭碧凝秋韵,风轻过苇蔷。</h3><h3><br></h3><h3>九、五律 盪溪古韵(步韵) ●桔乡持竿叟 盪溪承上古,根底系炎黄。 过祖枝繁茂,嘉禾虎匿藏。 村前迎老树,细语道沧桑。 碧水流清韵,非凡赛艳蔷。</h3><h3><br></h3><h3>十、五律 盪溪陶令(步韵) ●七天雨 池塘留素影,橙赤映红黄。 心远浮云外,山乡遁行藏。 田间歌垄上,玉液醉扶桑。 尘事何需问,盪溪觅彩蔷。</h3> <h3></h3><h3><b>第二部分 长短句选↓↓↓ </b></h3><h3><b><br></b></h3><h3>一、清平乐 盪溪游 ●寿翁 秋高景醉,路鸟鸣声脆。 过氏盪溪源远至, 众慕驱车拜祀。 池塘鯽鲤嬉游,田畴瓜果香稠。 望族名门有后,宗祠福地幽悠。 二、浣溪纱 盪溪秋 ●刘欣欣 带水襟山古堡幽,滥觞沟渎转清流。 陂畦灿烂泛金秋。 果硕村边晨照影,静悠恬淡待新收。 鸡豚庭院自嬉游。 三、定風波 漫步盪溪 ●千里駒 楮樹常青秀色浓,風光駘蕩夕陽紅。 霜過千山楓葉曉,鈄照, 几枝斑竹立墙东。 走上嶺前高處看,惊叹, 齐橙棵棵影重重。 遠處夜莺啼不断,疲倦, 半轮殘月晚來風。 四、鷓鴣天 盪溪做客 ●千里駒 村傍池塘拱石桥,岚烟楮树作渔撨。 数杆新竹稍拈水,几树橙红鸟入巢。 歌宛转,曲逍遥,诗朋好友酒樽聊。 侃来星斗邀明月,骀荡山村响笛箫。 五、醉花阴&nbsp; 盪溪忆重九 ●寿翁 丹桂飘香金菊茂,信步湖边走。 今又度重阳,往事萦怀, 远忆儿时旧。 登高兄弟同牵手,笑闹亲慈后。 昔景再回眸,俩影成丘, 泪湿秋衫透。 六、捣练子&nbsp; 盪溪欢聚 ●桔乡持竿叟 回忆静,小庭空。 惬意绵绵话酒中。 雪雨风霜今莫叹, 蘸毫再写夕阳红。 七、鷓鴣天 盪溪人家 ●千里駒 高速弯弯旴水流,堵车缓缓似云流。 菊花篱圃村前美,贡橘林间挂晩秋。 童愛闹,叟遛毬,无盐院里织丝绸。 夕阳斜照炊烟起,牧笛声声归老牛。<br></h3><h3><br></h3><h3>八、画堂春 盪溪乡情 ●七天雨 盪溪山里满屏秋。凉亭楮树禾畴,</h3><h3>炊烟黛瓦犬声悠。碧水横舟。 百媚千姿倒影,清新佳丽明眸。</h3><h3>谁知月下雀儿羞。记取乡愁。</h3><h3></h3> <h3></h3><h3></h3><h3><b>第三部分 绝律选↓↓↓</b></h3><h3> </h3><h3>一、七绝 盪溪游 ●闲云 挚友相邀聚盪溪,幽篁泛翠客痴迷。 </h3><h3>荷塘小径争留影,配首诌诗纸上题。</h3><h3><br></h3><h3>二、七绝 古村感怀 ●橘乡持竿叟 山青水碧野花芳,溪绕小村唱和扬。 岁月传承千古迹,遗赠后辈永沾光。 三、七绝 盪溪好客人 ●千里駒 車輪飛轉盪溪風,貢橘東山似卧龙。 过氏族人忙款待。三巡酒後臉微紅。 四、七绝 盪溪村前蓄龙潭感怀 ●刘欣欣 金风着意点秋酣,信步留连小碧潭。 仿佛盪溪储福地,依稀萦梦旧曾谙。 五、七绝 秋池惊艳 ●刘欣欣 素袂临池若有思,轻挪莲步赏秋时。 初辞阆畹惊鸿影,新沐朝霞靓眼眉。</h3><h3><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六、七绝 盪溪赞(新韵)</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荣宝斋 日照旴江水浅清,岸南福地盪溪灵。 千年过祖游春境,一脉相承万代兴。</span> 七、七律 盪溪游感赞 ●清泉白水 盪溪鲫鲤虹游聚,盛礼薰稠浸陌山。 碧黛过祠萦令誉,卓然风度润乡关。 秋阳曜煜柔枝舞,墨客深虔醴水潺。 揽胜寻璋微五里,嘉禾何处不斑斓。 八、七律&nbsp; 㳺盪溪有感 ●寿翁 盪溪隐在小村西,桔漫田畴雀鸟啼。 一脉宗祠源远久,千年族系运昌黎。 过公遗墨嘉禾仰,子嗣承贤故土栖。 当学先人崇懿德,共扶桑梓永相携。 九、七律&nbsp; 做客南丰过氏宗祠(新韵) ●荣宝斋 过氏宗祠好地方,盪溪村口古荫旁。 半残石拱幽篁隐,几片闲雲浴水塘。 笑品茗香吟妙律,皱呷老酒话柴桑。 人生百岁终归土,恩惠泽德万代扬。<br></h3><h3><br></h3><h3>十、七律 过姓吟</h3><h3>●橘乡持竿叟</h3><h3>盪溪名淡似清茶,细品浓香沁若花。 义胆忠肝传世代,丹心铁血笑尘沙。 真诚不忘扬千古,过姓何曾负一家。 锦绣铺成当永记,前程再续后人嘉。</h3><h3></h3><h3></h3> <h3></h3><h3><b>附录↓↓↓</b></h3><h3><b><br></b></h3><h3><b>神秘的古村,有多少过往令人百感交集?</b> ●过福堂 盪坑,位于旴水之南,距南丰县城仅二十几华里,然而却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神秘古村,不仅县志上鲜有记载,就是林业部门对全县各地古树名木的普查也遗漏了盪坑这一片。但当村中几棵古树一出现在人们视线,带给人的就不是一般的震撼。这是些三到五人才能合抱的槠树,树身上还长着另一种植物的叶子,体现了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生命与生命的交融!几人合抱的樟树是不难碰到的,而这种几人合抱的槠树就实属罕见,那可不只是几百年树龄的概念了!难怪我单位的才女张华老师发出由衷的感慨: "你把根植入我的心中,我为你开辟我的心田;你为我盛放,我拥你入怀;你自灿烂,我自悠然。原来,千年的等侯,只为迎接你的到来!不须揉碎,不须调和,你的根已深深埋入我的心中,如今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作为过氏子孙的我来说,对于祖籍地盪坑的感觉要更立体一些。 这样一个古老的村子到底有过怎样的过往呢?   一、立于历史高地的古村 江南过氏祖源地。盪坑,亦写作荡坑,原名盪溪。今以"汤坑"立牌,当为误读误写。据南丰《过氏大总谱》记载,公元1023年,子祯公、子祥公两兄弟宦游途中,有感于南丰山川之秀,故择居于此。当年,"其地桑梓交荫,田畴交接,鸡犬之声相闻,比闾族党,有古井田之风。"难怪子祯公会发出"风光骀荡百花春"的感慨。我想,"盪溪"这个地名,应该是先祖定居这里时取的,"盪"也作"骀荡"的"荡",寄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坦畅快之意向。其后,盪溪一脉子嗣蕃衍,开枝散叶,成为江南過氏主支。 盪溪曾经的辉煌。盪溪基本上系子祯公一脉定居地,现有三十几户。据说曾几何时,这里有过三百多家过姓住户。与盪溪几乎房子连着房子的有好几个过姓附属村,如际塘坑、龙窠尾、园俚、进壤坑、里窠、当箍园等,稍远一点的还有外盪溪。说它们附属,不仅因为它们的建筑与盪溪连成一片,还因为它们共有盪溪村口一座福主祠。这座福主祠始建时间不详,屋面四面坡,墙体主体石砖,部分泥墙,祠内赫然耸立着两根五六米长的圆形石柱。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村民们在盪溪的门楼边集中,集体去福主祠给神灵拜年。那景况是多么兴旺呀!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村子都已废弃,住民多迁往它处。最晚与盪溪合二为一的是西侧的里窠,那里曾有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属四进式民居,早些年我还见过。非常可惜的是,因房屋破旧,房东后来将其拆除,在盪溪这边建了新房子。现在老宅遗址是橘林。其实,盪溪周边村子的遗址也多半栽种了橘树。 一百多年前,盪溪还有过一段辉煌的光景。我曾祖父任福公和曾祖叔五福公联合盪溪一带九个村子,在村子附近的大仙岩建起一座道观,并附建九间店铺,每个村子一间,定期举办庙会。不难想象,当年那景况有多闹热!   二、有过浪漫传说色彩的姓氏 过姓,源于夏朝,以国为姓。有一种传说,著名的"嫦娥奔月"故事与过姓有关,源于"寒浞取代后羿、姮娥改嫁寒浞"这一史实。 嫦娥本名姮娥,后来因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被改称"嫦娥",《诗经》称她是"帝喾下妃之女"。姮娥曾嫁后羿。后来,后羿被杀,寒浞称王,姮娥改嫁寒浞,过上顺心的生活。过国君主浇(ào)和戈国君主豷(yì),都是她改嫁后所生之子。过浇,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正式出现在中国史册《左传》上的第一位过姓人物。潍坊市有个寒亭区,4000多年前,寒国的都城"寒亭"便位于此处。 寒国的宫殿统称"寒宫",寒浞对姮娥情真意切,特精心建造了一座规模更宏大的宫殿供姮娥居住。宏大即"广",这就是"广寒宫"的由来。寒氏又称伯明氏,其部落以月亮为图腾。故而,嫦娥的神话传说,更有了"奔月"的想象,充满了瑰丽色彩。 张老师的感慨,无形中触及了"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另一个视角,即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依然令人感动不已,心神往之。   三、万世流芳的先祖节操 距盪溪村中门楼不远,有个九级台阶府第遗址,曾有十八个大厅,可见是规模很大的组合式建筑。老府第早已荡然无存,九级台阶尚有部分条石痕迹可寻。据说这个府第是先祖从余公后人的祖屋,九级台阶可能不是代表无上的荣耀,而是取九九归一之寓意。从余公,字守纲,举进士。德政良民,兴辅朝官,忠节志信,被奸贼所害,后承奉圣旨归葬父卓公祖乡盪溪。而当地的传说神乎其神,说是忠良归葬故里时,一共有九副棺木,但只有一副棺木里面收殓着忠良的真身,因先前头颅被砍,故配有金头。 守节堪称过氏的优良传统。 相传盪溪村里有七八个大小不一的土垛子。从余公之父卓公长期在外做官,宜人思夫心切,受高人指点,将狗血洒在土垛子上,丈夫仕途受挫果真回到了家里。卓公归隐故里是真,但另有一番缘由。据老谱和《江西通志》记载,卓公,亦称玉山公,号颜如。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进士,登贾安宅榜。体魁梧,冠一榜。蔡京招其入赘。卓公不从,被仅授玉山令。仕途二十余载,官至尚书,终以蔡京、童贯专政不肯苟合而辞朝归隐闲居,著《西麓盪溪集》。 从余公守节的故事以圣上降旨平反、从余公回葬故里作结,而他的后裔却以九九归一的心态立世,同样表现出云卷云舒、荣辱不惊的节操,这又令我们过氏子孙受教多多。 你把气节之根植入我的心中,你自悠然,我自灿烂;或者你自灿烂,我自悠然!   四、具有宗族情怀的盪溪 江南最早的高平郡过氏宗谱,由宋时南丰盪溪先祖叔凯等公发起修撰,初修谱序落笔于1073年。这是目前过氏最原始的完整文字记录,为过氏留下最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盪溪先祖实在是功不可没! 南丰谱一直以来,都是将子祯公和子祥公两支合修,这似乎是一种无形的规定。从近代版的宗谱来看,共有八册,从总谱到分谱,涉及南丰及其他各地的过氏内容,特别是世系,包括分布于南丰不同地方和广昌、宁都、南城、抚州、宜黄、黎川、建宁、永丰等地的子祯公和子祥公两支族人。这一方面折射出当初子祯公子祥公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也充分反映了盪溪作为祖源地的宗族情怀。 三百多年前,分迁到玉山、广丰一带的过氏,系卓公外迁之后裔最大的一个分支,历史上更是多次与南丰联合续谱。我想,那时的谱就不止八册了。只是我弄不太明白的是,他们真正单独续谱仅一百多年时间,竟然对部分内容的记载会发生一些变化,他们的依据在哪儿呢?按说南丰谱才是最早最接近史实的呀! 我曾经将张老师的那段话转发给一个外地的宗亲,她以为是浙江的宗亲发的感慨。也难怪,两年前,浙江嵊州和东阳部分宗亲专程赶到南丰,受到我等南丰族人的热情接待,成就了九百年一次寻根访祖的佳话。这次,他们又应邀参加了重建的盪溪过氏宗祠的落成庆典,发此感慨是自然不过的了。是的,南丰的也好,外地的也好,相同的血脉把你我联系在一起,正如盪溪的古树,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泽,共同抵御暴风雨的侵蚀……<br></h3><h3><br></h3><h3></h3> <h3><b>神秘的古村,有多少过往令人百感交集?(续一)</b> ●过福堂   仅仅三棵看似普通的老树,近日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这三棵老树均在我的祖籍地盪坑。这个原名盪溪、千年古村、江南过氏祖源地,给世人留下的是太多的神秘色彩,尽管被岁月抹去不少,但这里的一草一木和一砖一瓦的背后,应该藏着丰富的历史和传说,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   盪坑的这三棵老树,分别耸立于村前、村中、村后,树形巨大无比,每棵主干有三到五人合抱那么大。因为林业部门没有挂牌,以致我一直以为是樟树。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这边只有樟树等极少数树种才可能有那么大。最近得知是槠树,我感到惊愕。这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大的槠树! 上网搜索词条,了解到:槠树,别名苦栗,大叶橡树,寿命非常长,树干高耸,枝叶茂密,四季常绿,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分布在长江沿线,号称标志长江南北地区的"分界树"。从这里只知道槠树的"寿命非常长",没明确具体的时间。我想,几人合抱的樟树树龄应有数百年吧?那这么大的槠树会是什么概念呢?数百年加?上千年是有可能的。也许就是近一千年前,江南始祖子祯公定居这里时种植的。这树龄颇富神秘色彩,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可以帮助印证盪坑的历史,因神秘而古老,因古老而神秘。當我兴致勃勃,一遍又一遍地把这一看法告诉前来参观盪坑重建之过氏宗祠的客人们时,結果有人对这几棵古树又有了新的发现:同一棵树身上竟有其他树生長,并开黃玉样奇花,与槠树已难分別,甚为奇特。为此,好些人纷纷将三棵树拍照下來,并分享給他人,更有人发出感言。 有人感觉这种生态象征的是情感的归依。不妨重复转抄一段: 你把根植入我的心中,我为你开辟我的心田;你为我盛放,我拥你入怀;你自灿烂,我自悠然。原来,千年的等侯,只为迎接你的到来!不须揉碎,不须调和,你的根已深深埋入我的心中,如今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观洽湾盪坑千年树杂感 古树触动的是爱情这一亘古不变话题的联想。给人不是一般的触动,而是内心深处的感动!古树交融的,哪里是另一种植物,分明就是天仙配的神话传奇!无形中,它在用一种神秘的生态景观构筑一种情感世界,精神家园。 此时,我想起一句歌词: 天边有一棵大树,那是我心中的绿萌。   如此动人的生态映像自然引起人们的探究意识。有文友发现这种生态是生物界难得一见的奇观,她颇费周折地翻阅资料,加以比对。她觉得,这三颗古树历经数百年风雨,是槠树与合欢树天造地设的合体。槠树和合欢树均为双叶植物纲,这样的二树合为一体实属罕见。由此,她感到这是值得大书一笔的景点。 当时令我异常亢奋,立即把她的发现转告了部分微友。虽然我对是否合欢树有疑问,但我真佩服她的钻研精神,竟弄清了双叶植物和双叶植物合体称得上是世界奇观! 尽管后来这位文友经过更加深入地研究,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甚至予以否定,但我心里已然认定,植物合二为一之事实,难得一见的奇观之事实。至于定性的不确定性,正说明古树的神秘性。   就在盪坑的古树疑问尚未得到完全解答的时候,一位文友写了一首参观过氏宗祠的排律,其中提及子祯公乃"千古词帝"李煜的姑父兼词文老师。这个说法有点误差。根据南丰《高平过氏大宗谱》所记,李煜的姑父当是子祯公之曾祖父、高平过氏始祖开敏公五子庆成公之子文晋公,而子祯公之父则是开敏公长子庆兴公之子文明公,亦就是说子祯公之堂叔文晋公才是李煜的姑父。只是玉山的《过氏宗谱》不知怎么又把文晋公当成了子祯公之父文明公。我想,这些谜底要一一弄清楚,肯定有一个过程。但正是在这些扑朔迷离中,你又可感觉古村和过氏本身的神秘色彩。<br></h3> <h3><b>神秘的古村,有多少过往令人百感交集?(续二)</b> ●过福堂   走进江南过氏祖源地盪坑,你一定不会无视刚刚重建的过氏宗祠。这座建筑的碑记会告诉你这样一个信息:"本祠采用当地传统建筑之风格,尽量体现淳厚、古朴之特色,以呼应盪溪過氏悠久之历史。"的确,这座建筑既有祠堂的庄重,又带地方民居的淳朴。就其灰调的色泽、粗大的圆柱、诸多的石刻、雄浑的门当和户对来看,素然脱俗,确实给人以肃穆感;而就其不太大的规模、两面落水、落差仅两米的屋面、较为普通的屋脊和飞檐等造型来看,又更显低调,更具亲和力,仿佛一个民间文化展馆。是刻意的策划,又似自然的巧合,总之,它对应了过氏先祖的遗风余韵。正如一位文友所感:"心如虚谷气如闲,悠若神龙意若绵。"   当年,江南始祖子祯公呤罢《嘉禾驿》诗即定居盪溪(盪坑原名)的传奇,尽透"掬一手喧嚣藏袖,捧两缕平和入怀"的意趣,留给后世以满满的正能量。   卓公,也是过氏先贤中的一位典型代表。卓公在江西通志上有记,而宗谱上所记则更多。如前文所述,卓公系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进士,登贾安宅榜。体魁梧,冠一榜。蔡京招其入赘。卓公不从,被仅授玉山令。仕途二十余载,官至尚书,终以蔡京、童贯专政不肯苟合而辞朝归隐闲居,著《西麓盪溪集》。卓公归隐故里,真正过的是饮酒写作、逍遥自在的生活,他清逸超然,又不失禅心。这里,侧重从他的一首《家居卜隐》诗来解说。 家居卜隐 【宋】过卓 甘分枝撑隐著箴, 管谁毁誉到山林。 更恬靖节黄花酒, 殊苦虞乡著作心。 月白幽襟当独往, 山空棲鸟足长音。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名万骨阴。   "甘分枝撑隐著箴,管谁毁誉到山林。"枝撑,起支撑作用的梁柱。箴,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开头这两句,总体交代作者甘愿辞官,归隐山林,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潜心著书立说以告诫世人一事。 "更恬靖节黄花酒,殊苦虞乡著作心。"更、殊,愈加,尤其。恬,安静,安然,坦然。靖节,陶渊明,私谥靖节征士。黄花酒,菊花酒。苦,苦闷、凄凄之情。虞乡,柳宗元的故乡,指代柳宗元。柳宗元长期被贬,郁郁不得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这是因为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这两句作者表达的是,像陶渊明那样,陶醉于菊花酒;像柳宗元那样,寄情于山水诗。且流露的,既有还乡的坦然,又有失意的苦闷,多少反映出卓公归隐家居的缘由和"恬""苦"的复杂心理及人生态度。然就语序而言,当以安然为主,这种安然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更为明显。 "月白幽襟当独往,山空棲鸟足长音。"月白,明朗幽静的月夜。幽襟,幽怀,幽深的情怀。棲鸟,栖宿于树上的鸟。足,充分,够量。这两句是进一步描写归隐生活。在明朗美好的月夜,揣着幽深的情怀独自漫步;在开阔舒坦的山野,聆听栖息于树上鸟儿悠扬悦耳的鸣叫。一静一动,动更反衬静,反映的是乡间幽静的环境,更是作者安逸的心理。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名万骨阴。"凭,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阴,阴间,到了阴间,指灭。这最后两句,源于唐代诗人曹松《己亥岁》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意思是:行行好啦,你不要提封侯做官的事了!成就一件大事,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但卓公表达的意思与曹松是不一样的。曹诗写的是战乱带来的是生灵涂炭,此为对战乱的警策。卓诗写的是官风和社会风气不正造成尔虞我诈,此为对气节的呼唤。   这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其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诗意空灵轻柔,清静见性,隐隐禅机,浮世清心,藏匿其中。可见,卓公修为真不一般!   重建的过氏宗祠,挂有三幅先祖圣像,代表过氏的列祖列宗,一个是高平郡始祖,一个是江南始祖,一个是卓公。选择卓公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当地多处族人的众祖,也因为他的修德吧!   浮世清心,是先祖的修行,更是过氏一项重要的祖训,所谓"各安生理",便是这个道理。 先祖浩斋先生对此讲得很通透,人该回归本真。过子曰:"心本广大,人自小之。本高明,人自狭之。本澄彻,人自浊之。本虚灵,人自昏之。心无妄思,惟诚惟一。" 过氏传承的就应该是这么一种先祖的遗风。<br></h3> <h3><b>神秘的古村,有多少过往令人百感交集?(续三)</b> ●过福堂   千年古村一般都有过一些像样的古建筑。那么,历史上的盪溪也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吧? 有人在这个古村拍到一棵老树下的一堵残墙。据当地族人介绍,这原来是一座老屋的影墙。从残墙的几块较长的条石,我们就可想象得到这座老屋的规模不会小,原来它是一座四进的大屋。 其实,盪溪像样的古建筑我听说过一些,如三座不同方位的庄门(南庄门通向县城、北庄门通向洽湾、东庄门通向蒋溪)、九级台阶的府第;也亲眼见过一些,除村口至今保存较完整的福主祠外,还有村西南边的一座四进大屋,村北边一座整体坐北朝南、大门却东开的我祖上老屋,现村子中心位置的一座门楼等。可惜,如今这些古建筑大都成为了历史! 提到这里的古建筑,我就想起不久前与之相关的一段自身经历。   盪溪在过氏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江西、浙江、福建等多地的过氏老谱均将江南过氏祖源地指向江西南丰九都盪溪。然而,在南丰及其周边一带的老谱中,却查不到盪溪的房谱。先前我只见过两本谱,一本是总谱,一本是房谱。因为这本房谱没有"盪溪"的标注,以致我疏忽了它。 后来,查目录,发现竟没有一本房谱标注"盪溪",颇感不解。难道盪溪还有其他的名字?对照老谱查当地一些村子的现名,发现以"溪"取名的后来多数改成了"坑",比如"蒋溪"改"蒋坑","渣溪"改"渣坑","盪溪"改"盪坑",大概是取"坑"聚财之意。但查来查去目录里也没有显示有"盪坑"的房谱。不过,与"盪溪"这个名字较接近的,倒是有一个"外盪溪"。难道盪溪还有里外之分,现在的盪坑就是外盪溪,盪溪人全部从里盪溪搬到外盪溪来了吗?只是这本房谱明显不是外盪溪的,这令我有点郁闷,因为我曾祖父原籍是盪溪,所以我认定我家就属盪溪这一房,这样一来,寻找盪溪的房谱就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问到当地族人有关村子搬迁的事,他们滔滔不绝,说是就在现在村子的旁边,不难发现许多已废房子的基脚,且还有一些扑朔迷离的传说。难道那里是里盪溪?现在的盪坑是过去的外盪溪? 直到去年,实地问起族人,才得知他们所说的那个地方,就在现村子的西南边上,过去叫里窠。老谱上有里窠的记载,曾住有另一房过姓族人,后外迁。就是说,那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里盪溪。且意外得知,就在距现盪坑一里多路的北边,离小河很近很近的低矮坡地,有个外盪溪的废址,其原住族人早已迁往他处。原来外盪溪另有其地!这样看来,现在的盪坑并不是外盪溪。那么,盪溪可能有过其他地名吧?只是可能时间久远,恐怕村民们都不知道其他地名了!   盪溪过氏有三个分支。有次聊到重建盪溪宗祠的事,从当地族人口中得知过去村里有两座老建筑,其中一座宗祠,是石塘分支建的;一座门楼,则是门楼上分支建的。进一步打听,原来盪溪在当地还有"门楼上"的叫法!这让我灵光一现,老谱目录上一查,还真有门楼上的房谱,且明确记有三个分支。晕吧?当时竟视而不见,把它给忽略了!   一个以一座建筑代表其所在的地名,这座建筑肯定是不一般吧! 然而,这座门楼在我的记忆中多少还是模糊的。因为早先自己对古建筑没有多少认识,所以我尽管见过这座门楼多次,却没有刻意去留意它。 宜黄有宗亲说,在老谱上看过一座祠堂、一座门楼的图样。我估计那祠堂不是盪溪的,就是县城北门附近的;而那门楼很可能就是盪溪的这座门楼。可惜,我一直没见到老谱上的图样。 我多次到这座门楼的遗址,根据当地族人的口头描述,加上自己的一些记忆,拼凑出门楼大致的样子。 这座门楼所占位置并不是很大,但因为它所处坡地,有三级石级,门口路边又是较深的畔下,加上造型讲究,所以显得较为庄严而又别致,的确算得上是盪溪的一个地标。 门楼呈东西向,灰色瓦檐下有一排木质窗花,窗花下是两扇大门,大门左右列有两道砖墙,沿门侧呈斜线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展,像个"八"字形状。大门敞开不闭,砖墙似乎也成了两扇门板的延伸。这就从感观上显得有层次,较为大气。 门楼有两层,上面木板楼上一直收藏着过氏老谱,据说这些老谱堆起来比一个成人还高,应该是江南过氏保存最原始、最完整的老谱资料,可惜破四旧时全部烧毁。曾有段时间,这个楼上还做过教室。楼下是通道,两侧还各有一间房子,也均为两层,较一般的乡下房间大点。其中,进门右侧房属于石塘、门楼上之外的一个分支过云㚢家的祖产,其后面还有一个茅房。老谱上有过氏故里"读书堂"和"习礼堂"遗址的记载,我想,这左右两间房是不是也做过"读书堂"和"习礼堂"呢?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性质的门楼,从目前它所处的位置看,其前后左右均有过老房子,不像是庄门。其门楼内是有九级台阶的组合式建筑原址,曾有十八个厅堂,这是不是这个大型府第的门楼呢?有可能。那这个府第主人的身份真不是一般的显要!<br></h3> <h3>策划、编辑:过福堂</h3><h3>责任编辑:严达峰</h3><h3>摄影:龚凌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