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黄蟹肥桂飘香,龙袍汤包正当时

莺儿

<h3> 南京城外的六合区龙袍镇,每到金秋十月,都会有许多人慕名而来,他们中有影视明星、体坛翘楚,也有来自海外的游客,他们来到这里,就是想品尝一下享誉百年的特色美食龙袍汤包。 每一个优美的地名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龙袍的由来跟爱下江南的乾隆帝颇有渊源。相传乾隆帝当年被江南美丽的风光所吸引,脱下龙袍吟诗作对,哪知一阵风卷起了龙袍飘至江中。后来,龙袍飘落的地方长出了一洲,后人便称之为“龙袍洲”。 龙袍汤包跟龙袍镇的传说一样,历史悠久,美丽又不乏神秘。据传,龙袍汤包诞生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它的制作绝活“只传徒弟,不传外人”,其皮薄、卤多、味鲜、不腻,制作工序有33道之多,外形似“秋菊吐艳”,十分讲究。 <br></h3> <h3>传说和神秘令人生出无限的向往。于是,十一假期的第二日,我和先生沿沿江快速通道一直向西,专程来到龙袍镇品尝这款传奇美食。 一进小镇就感觉到了一种节日的气氛,这气氛不仅仅是国庆长假带来的,还有“汤包节”带来的。“龙袍汤包节”开始于2001年,之后每年的9月28日都会隆重举行,今年已经是第十八届了。街上,隔不远就有庆祝“汤包节”的横幅悬挂,有身穿警察制服的男子在指挥交通和巡逻,街正中的十字路口更是站着好几位警察。我们试着询问当地人,哪里的汤包最正宗、最好吃。当地人一指街南边的“龙袍人家”说:“他家吃的人最多,你要问正宗嘛,他家隔壁的老鸿园是传人呢!” <br></h3> <h3>谢过指路人,我们径直来到了“老鸿园”。店内的陈设很简单,最靠里是一张十人的大圆桌,周围七八张条桌,每桌可坐四人,桌上一个暖水瓶,打开来,里边满满地冒着热气。女服务员见我们进来,一边忙着招呼我们,一边对着其他客人说道“楼上还有桌子,坐不下可以坐上边”。我们沿窗坐下,看着伸到我们面前的菜单,要求服务员介绍一下特色,帮助我们点餐。女服务员自信满满,“来我们龙袍吃包子,十个一笼,一般的80,极品的120,再加点辅菜、汤之类便可”。因为不太懂,我们便要了一笼80元的包子,再加六合特产“活珠子”和个把辅菜。后来才知道,应该要120元的那种,这是最能体现龙袍蟹黄汤包的特色的,不仅蟹肉蟹黄更多,而且包子的正中会有金色的蟹黄点缀在上,好看也更好吃。 等包子上桌的间隙,我查了龙袍汤包的吃法。其实品尝这款美食同样很讲究工序,所谓“仪式感”。首先应品尝龙袍盐水鹅、盐水江虾等几道特色冷盘,然后上由鸡丝、猪蹄膀肉、蟹黄、甲鱼肉、木耳、鸭蛋和高汤精心烹制的龙袍蟹黄“头道菜”,再然后才是“主角”蟹黄汤包登场。吃完包子,最后喝上一碗茼蒿汤才能万事大吉。我们人少,这些繁文缛节也就不去遵循了。 包子终于上来,个个端坐笼中,热气蒸腾,香味缭绕,不忍下箸。先拍了几张照片留念,然后终于开动,用筷子小心拎起包身,快速置入小碟,从包中心的口子上滴入老陈醋,吹吹,待凉得差不多,吸干卤汁,再慢慢品味包子的醇香。据说吃龙袍汤包是有口诀的,“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最后一扫光”。没有刻意去遵循,只是觉得这种汤包的皮虽薄,但并不像我从前吃的汤包那样容易破,汤水适中,的确没有肥腻的感觉。 <br></h3> <h3>这时老板娘走过来,告诉我们这里的老板叫周玉春,是正宗龙袍汤包的传人。我注意到,店里的墙上悬挂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匾额,周边还有各种荣誉状。店里这时已经来了不少客人,大多是家庭几代人一起,扶老携幼,有的老人还驼着背,拄着拐棍。有的家庭自带了些菜和茶水,一边吃着,一边讲述着家庭琐事。 <br></h3> <h3>从“老鸿园”出来,我发现隔壁的“龙袍人家”外边已经排起了队,警察在一边维持着秩序,排队的人里则有不少年轻人。又走过一段路程,看到了“长江大酒店”、“意难忘大酒店”等一些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酒店。看来,这里的汤包生意经早已不是“密不外传”、“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么简单,而是迎合着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和观念,早已延展到吃住行的各个方面。 金秋,正是菊黄蟹肥桂飘香的季节。吃着这款用皮汤配鸡汤、蟹黄搭蟹肉的美味佳肴,看着宣介图片上那打着33道褶,用醒目蟹黄点染的形似“金菊吐艳”的“最美汤包”,想着这个汤包过去只有皇宫贵族才可以享用,觉得现在的生活真的特别美,特别美。<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