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专业基础 拓宽学术视野——广东省张铁城名教师工作室开设专题学术讲座

<h3>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张铁城名教师工作室特邀嘉应学院政法学院蒋波博士开设题为《教学相长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的专题学术讲座。蒋博士首先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员们提出了两点总要求:如望远镜,即博学,博览瀚海史书方能贯通古今;如显微镜,即专学,专注特定领域方能精益求精。同时,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掌握一些历史理论进而对正确认知历史也至关重要。此外,蒋博士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也对学员们进行了指导,突出强调了由问题引发思考,由小视角切入进行研究的重要性。</h3> <h3>蒋波博士进行专题讲座</h3> <h3> 蒋博士着重就"一堂优质课的标准问题"与学员们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一堂优质的历史课应该是怎样"又是每位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必答题。他从课堂设计这一角度指出: </h3><h3> 一、课堂设计离不开教师对课标的解读和定位</h3><h3> 通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其"课程理念"从历史的教育功能、课程体系建构、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纲领性表述,教师在领会精神时,更应该把其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如"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h3><h3> 时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往往把课程中的"三维目标"作为教学目标,从宏观的教育角度看,这没有多大的问题,因为二者之间在总的要求方面大体一致。但需注意的是,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有学者指出,课程目标是国家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制定的,它属于中期的教育目标,会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而有所调整;而教学目标则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课程目标制定的较为具体的一种短期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而灵活运用,但不能偏离历史学科的特性和核心素养。因此,作为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课堂设计应以课标为指导,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不仅提供解答各类考试"金钥匙",更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nbsp;</h3> <h3>学员们认真听讲</h3> <h3>  二、课堂设计需要教师融合学科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手段</h3><h3> 就历史学科特点而言,历史的规律或结论是在大量的史料中,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归纳而得出,可以说&quot;史料实证&quot;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最重要能力之一。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傅斯年,其经典的观点是&quot;史学即史料学&quot;,提倡&quot;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quot;、&quot;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quot;,这实际上也揭示历史教学中应体现&quot;论由史出,史论结合&quot;的学科特征。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有效地完成此目标,简单、轻松、高效的课堂无从建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h3><h3>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认知特征,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实物、图片、录音、录像、文献等各种鲜活的历史资料,把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起来。在教学设计方案中要体现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准备,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出贴近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感知具体的历史情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有益于学生今后更深入的探究。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效果比较理想。</h3><h3> 三、课堂设计中师生互动环节应体现思维深度和人性化</h3><h3> 新课程教学观强调&quot;过程与方法&quot;中的探究与合作,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思维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此种教学观突破了传统教学中&quot;教师至上&quot;观的局限,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quot;领唱人&quot;和无所不知的&quot;故事大王&quot;,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建构性。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更应考虑互动环节的思维深度和人性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