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王公望 寒香书屋主人、清艺汇中国书画鉴赏朱绍良导师研究班四期学员</h3> <h3>摘要:上海博物馆藏《闸口盘车图》乃传承有绪之中国古代绘画,因北宋宣和内府所录五代画家卫贤名下二十五幅作品中有此名称,历代鉴赏家也大多遵循宋人结论,以卫贤作品视之。晚清以降,内府书画外流,加之珂罗版印刷兴起,观摩与认知机会增多,民间藏家和研究者得以便利,拨茧抽丝、去伪存真之机会益增,遂成百家争鸣之势。有关《闸口盘车图》之作者,笔者见于报端的至少有“五代卫贤说”、“北宋末张择端说”、“北宋末杨褒说”和“北宋佚名说”等四种。本文运用朱绍良先生所授之《中国古代书画建筑鉴定》、《中国古代书画服饰鉴定》及《中国古代书画史》知识,对《闸口盘车图》进行全面鉴定,并得出结论。</h3> <h3>关键词:《闸口盘车图》;作者;创作年代;鉴定</h3> <h3>绘画作品简介:《闸口盘车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纵53.3厘米,横119.2厘米,绢本。
该作品再现了封建社会百姓们在一座由官府管理的水磨坊里磨面、运输、劳作的情景。<br></h3> <h3>图1 《闸口盘车图》</h3> <h3>绘画内容:一水上磨坊建在离河岸不远的河流上,磨坊主体建筑为十字脊单檐歇山顶,开间为7间,水磨安装在居中的明间。主体建筑两翼是用土石堆积起来的台基,台基上堆满了通过船只运输而来的粮食。人们或搬运粮食,或筛除粮食中的杂质,或往水磨里添加原料、或肩扛面粉,或奋力撑船,都竭心尽力,挥汗如雨。左右台基的后方,各有一个茅亭。左上方茅亭里,两位官差端坐桌前,三位随从侍立其后,正在记账。河流里面,两只载满面粉的小船正徐徐离开磨坊码头。河流对面的木桥和坡岸上有五驾牛车,画面左下方四驾满载面粉的牛车正奋力前行;右侧一头牛闲卧岸边,正在等候装车。右下方矗立着一座酒楼,上有斗大“X酒”招牌一个,二层高阁之上有官员正在饮酒,酒楼旁边矗立着高耸的彩楼。</h3> <h3>作品装裱、题识及袊印情况: 此绘画作品的装裱还保存着宋徽宗时期内府藏画的格式,惟有前隔水黄绢已经失去。黄绢上下袊有“政和”、“宣和”朱文印,后边中央有“政和”朱文连珠印。另有“天历之宝”、“晋府图书”、“益王之章”、“蕉林”、“雏凤楼”、“郑邸珍藏”等收藏印。由此可知,此作历经宋内府,元内府,明晋王朱棡、益王朱祐槟,清曹溶、梁清标、郑亲王等人收藏。卷后有王守仁、王铎、磐石父、成亲王等人题识。</h3> <h3>图2 《闸口盘车图》后纸</h3> <h3>作者及断代争议:关于该绘画作品的作者及创作年代,目前坊间有多种版本,总结出来大约如下:一、五代卫贤说;二、北宋末张择端说;三、北宋末杨褒说;四、北宋佚名说。<br></h3> <h3>“五代卫贤说”的依据:</h3> <h3>1)依据落款。有关此绘画作品的款识,上海博物馆郑为先生曾在《文物》杂志发文说:《闸口盘车图卷》在画身左边下部,隐约可以辨见残存的楷书“卫贤恭绘”四字的一半。(1)</h3><h3> <br></h3> <h3>2)依据著录。北宋《宣和画谱》曾录入卫贤画作二十五幅,其中包括卫贤作品《高士图》(即下段引文中的《梁伯鸾图》)和《闸口盘车图》。
<br></h3> <h3>“卫贤,长安人。江南李氏时为内供奉。长於楼观人物,尝做《春江图》,李氏为题《渔父》词於其上。其为髙崖巨石,则浑厚可取,而皴法不老。为林木虽劲廷,而枝哨不称其本......今御俯所藏二拾有伍:黔楼先生图壹,楚狂接舆图壹,老莱子图壹,逛仲孺图壹,於菱子图壹,梁伯鸞图壹,萝汉图壹,溪剧图壹,雪宫图壹,山居图壹,闸口盘车图壹,雪冈盘车图壹,竹林髙仕图壹,雪江髙居图壹,雪景楼观图壹,雪景山居图二,度水萝汉橡壹,神仙事跡图二,嵓僧图壹,蜀道图二,盘车图二。”(2)<br></h3> <h3>图3 《宣和画谱.卷一》</h3> <h3>那么,“五代卫贤说”是否成立呢?</h3> <h3>笔者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卫贤说”是不成立的。原因有二:</h3> <h3>其一,《闸口盘车图》落款有疑。卫贤乃五代人,众所周知,此年代画家基本上不落款。那么卫贤本人是否有落款的习惯呢?调查可知,其传承有绪的作品《高士图》是无落款的。<br></h3> <h3>著名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也认为《闸口盘车图》中“卫贤恭绘”四字为伪款。<br></h3> <h3>徐先生在《谈古代书画鉴别》一文中著述:“又有一幅有南唐卫贤伪款的《闸口盘车图》卷,其中坐着的官员,也戴此脚幞头,我们知道南唐主自称是唐朝的后代,一切衣冠文物大都袭用唐代制度......更证明此画决非卫贤之笔了。”<br></h3> <h3>其二,《闸口盘车图》中山坡岩石的笔墨特征与卫贤《高士图》迥异。<br></h3> <h3>《宣和画谱.卫贤篇》记载其画山石的特点时说:“至其为高崖巨石,则浑厚可取,而皴法不老。”(3)笔者将此叙述与其存世标准作品《高士图》对比后可知,”这种“高崖巨石、浑厚可取”的描述可谓精确。<br></h3> <h3>图4 卫贤《高士图》</h3> <h3>反现《闸口盘车图》,其左下角的山丘以低矮的卷云状山石和质感很强的镰刀状拐角来烘托山路弯弯及磨坊的位置,构图上全无“高崖巨石”之迹可寻,笔墨上也不夠“浑厚”。<br></h3> <h3>图5 《闸口盘车图》山石</h3> <h3>“北宋末张择端说”的依据:</h3> <h3>1)关于《闸口盘车图》的讨论,上海博物馆郑为先生除在《文物》杂志发文外,还在《艺苑掇英》发表过文章。(4)其中提到:</h3> <h3>“……最近在重裱过程中又发现在卫贤疑款的上端偏外处,有一行残存字迹,从保留的笔划来琢磨,似乎是一个姓“张”的人的“进”款。……”<br></h3> <h3>“张xx进”字样的发现,给了持“张择端说”的研究者们以启发和鼓励。于是,有人推测,张择端仿卫贤风格创作了《闸口盘车图》并进献给了朝廷。</h3> <h3>2)有人通过作品的时代风格认定为张择端作品。</h3> <h3>台湾东海大学美术学系戴辛伊先生在《宋代院画家风俗画之研究──兼论风俗人物画的社会背景》一文中说:“就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和《闸口盘车图》而言,画家具体表现出宋代城市的繁荣气象与人烟的熙攘。画家把城市热闹景象视为新鲜题材,企图搜尽现实的题材以组织画面内容”。(5)戴辛伊先生以为,善于把握“现实”题材,是这两幅绘画作品作者的共性。<br></h3> <h3>3)一些学者依据构图方式、人物造型等元素断定该绘画作品系张择端所作。</h3> <h3>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戴立强先生在《闸口盘车图张择端说》一文中论述说:“细看《清明上河图》,会发现张择端的构图手法与《闸口盘车图》相若,都是将观者由汴京的郊野带到车水马龙的中心商业区,再继续向前走到另一边的城墙去,除了牛车等的造型、牛轭具及驱车的方式异常接近外,两幅作品中人物造型姿态亦有很多雷同。《闸口盘车图》前方小童遥指船只的姿态在《清明上河图》中多次出现,例如卷首扫墓归来队伍中的仆人、坐在河边道旁米包上的工头、船只让牵夫拉着逆流而上的船主、大桥上多名车夫和旁人赌博等等。”(6)
<br></h3> <h3>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h3> <h3>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闸口盘车图》的比较,笔者发现,二者在主题的诉求上一致,都描绘了封建社会繁荣的街头景象和百姓的生活业态。《清明上河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描绘了春季汴河上百业兴旺、一派繁忙的景象:清明时节,草木萌发,汴河两岸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摩肩接踵,不同行业的人们神态各异;河道里船只拥挤,货物满载,水手们忙碌其中,水上一派繁荣。《闸口盘车图》则记录了盛夏时节闸口的水磨坊里人们运粮、筛粮、磨面、罗面、扛面、挑水、划船、赶车等民俗场面及官员们记帐、监工、饮酒作乐等情景。</h3><h3><br></h3> <h3>二者的另外一个共同点是建筑和服饰风格接近。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酒楼和旅舍旁边有彩楼,劳作的人们穿交领齐膝衣、短裤不及足、脚蹬麻鞋或草鞋,这些都是北宋的特征。<br></h3> <h3>但是,把建筑、服饰、车马、船只、山石等绘画元素进一步细化,并加以认真对比,笔者还是发现了两者的诸多差异。</h3> 1)建筑:《闸口盘车图》中出现了斜棂窗和直棂窗两种制式,而《清明上河图》则出现了直棂窗与不可拆卸的格子门窗。制式不同,说明其创作年代有差异。<h3><br></h3> <h3>图6 《闸口盘车图》门窗一</h3> <h3>图7 《闸口盘车图》门窗二</h3> <h3>图8 《清明上河图》门窗</h3> <h3>根据《中国书画鉴赏朱绍良导师研究班教材》使用斜棂窗是五代时期的特征,而直棂窗和可拆卸的格子门窗则分别流行于北宋和南宋。</h3> <h3>笔者以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旧有事物的消亡是一个有交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存在着新旧事物同生共存的现象,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br></h3> <h3>《闸口盘车图》中直棂窗的存在说明其创作年代已经进入北宋,而画面中仍然存在具有五代特征的斜棂窗,则说明此为五代文化与北宋文化相互影响的时代。由此可推断《闸口盘车图》的创作年代可能为北宋初。众所周知,张择端生活的年代为北宋晚期,所以,此绘画作品与张择端无关。<br></h3> <h3>2)服饰:《闸口盘车图》中劳作的人们头部帽饰样式单一,多用裹巾子,没有出现北宋晚期的东坡帽;而《清明上河图》中街头百姓的帽饰却丰富了许多,有大斗笠帽、裹巾子以及北宋晚期广泛流行的类似东坡帽的形制。这也说明《闸口盘车图》的创作年代应早于《清明上河图》。<br></h3> <h3>图9 《闸口盘车图》中劳作者幞头</h3> <h3>图10 《清明上河图》中普通民众幞头之一</h3> <h3>图11 《清明上河图》中普通民众幞头之二</h3> <h3>3)山石:《闸口盘车图》画面左下角的山石明显具备了卷云皴的形状和雨点皴的质感。这与《清明上河图》中山石坡岸平缓的构图相去甚远。既然《闸口盘车图》的山水画法受到了北宋初期两位山水画大师李成和范宽的影响,那么,该绘画作品的创作年代上限再次被定格在了北宋初期,这是一个与张择端无交集的年代。</h3> <h3>图12 《闸口盘车图》山石</h3> <h3>图13 《清明上河图》坡岸一</h3> <h3>图14 《清明上河图》坡岸二</h3> <h3>4)综合绘画能力:《闸口盘车图》描绘的是山角一隅的景物,虽然绘画水平一流,但活动区间小,场面相对单一;而《清明上河图》用散点透视法描绘全景式社会画面,三教九流,形神兼备,场面庞杂,驾驭难度高,绘画水平更胜一筹。</h3> <h3>图15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h3> <h3>综上所述,虽然两幅绘画作品的创作理念相同,都试图通过描写某种社会现象体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但是,两位作者观察社会的视角有异、笔墨驾驭能力不同、描绘同类物件的笔法亦有差别。笔者以为,《闸口盘车图》的创作年代要早于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时间,甚至不排除张择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时参考了《闸口盘车图》的可能性。但是仅凭时代背景相似或者个别绘画元素的雷同,就认定《闸口盘车图》由张择端创作的说法显然太过草率了。</h3> <h3>“北宋末杨褒说”:清艺汇刘宏师兄曾作《闸口盘车图与北宋作伪者杨褒的考析》一文,其断代依据为:</h3> <h3>1)据记载,北宋诗人梅尧臣和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赠杨褒诗词,分别对杨褒收藏《盘车图》的经过作了事实描述并描绘了画面内容。
梅尧臣《观杨子美盘车图》全文内容:
谷口长松叶老瘦,涧畔古树身枯高。
土山惨憺远复远,坡路曲折盘车劳。
二车回正辕接轸,继下三车来{左山右急}嶙。
过桥已有一乘歇,解牛离轭童可哂。
黄衫乌巾驱举鞭,经险就易将及前。
毂轮傍侧辐可收,蹄角搀错卷箱联。
古丝昏晦三尺绢,画此当是展子虔。
坐中识别有公子,意思往往疑魏贤。
子虔与贤皆妙笔,观玩磨灭穷岁年。
涂丹抹青尚欺俗,旱龙雨日犹卖钱。
是亦可以秘,疑亦不可捐。
为君题卷尾,愿君世世传。(7)
欧阳修《盘车图》全文内容:
浅山嶙嶙,乱石矗矗,
山石硗聱车碌碌。山势盘斜随涧谷,
侧辙倾辕如欲覆。出乎两崖之隘口,
忽见百里之平陆。坡长坂峻牛力疲,
天寒日暮人心速。杨褎忍饥官太学,
得钱买此才盈幅。爱其树老石硬,
山回路转,高下曲直,
横斜隐见,妍媸向背各有态,
远近分毫皆可辨。自言昔有数家笔,
画古传多名姓失。後来见者知谓谁,
乞诗梅老聊称述。古画画意不画形,
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
不若见诗如见画。乃知杨生真好奇,
此画此诗兼有之。乐能自足乃为富,
岂必金玉名高赀。朝看画,
暮读诗,杨生得此可不饥。(8)
杨褒:字子美,四川华阳人。宋代嘉佑末年(1063年)为国子监直讲,治平间(英宗,1064-1067)通判颍州(安徽)。 据米芾《宝章待访录》:杨褒岳父为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均有赠和杨褒的诗,苏轼有《次韵杨褒早春》,欧阳修有《盘车图》词。(9)
<br></h3> <h3>2)根据梅尧臣诗的末尾句“为君题卷尾,愿君世世传”推断,该《闸车图》绘画作品应有梅跋于后纸;而上博藏本《闸口盘车图》卷尾不见梅跋,故刘宏师兄断定:上博藏本为杨褒所作赝品,真品不知所终。</h3> <h3>上博藏《闸口盘车图》真是杨褒的造伪作品吗?</h3> <h3>粗读了刘文后,笔者对这个说法打了个大大的问号。</h3> <h3>梳理刘文信息,笔者发现,文中所引梅尧臣诗和欧阳修词(以下简称“梅诗“、“欧词”)系对《盘车图》的描述,并非是对《闸口盘车图》的描述,将二者混为一谈,则大谬特谬了。</h3> <h3>北宋《宣和画谱》记载,宣和内府共收藏卫贤名下作品二十五幅,其中“《闸口盘车图》壹......《盘车图》二”。(10)这说明,宣和内府同时收藏了卫贤名下的一幅《闸囗盘车图》和两幅《盘车图》。</h3> <h3>据刘文可知,梅诗名为《观杨子美盘车图》、欧词名为《盘车图》,这说明,二人所作诗词的对象是《盘车图》,而不是《闸口盘车图》。<br></h3> <h3>将梅诗和欧词内容与《闸口盘车图》画面细节对比后,笔者发现,二者内容不符。</h3> <h3>梅诗前两句“谷口长松叶老瘦,涧畔古树身枯高”提到的“谷口长松”和“涧畔枯树”,笔者在巜闸口盘车图》中并没有发现这样的绘画元素。<br></h3> <h3>无独有偶。欧词中有“忽见百里之平陆,坡长坂峻牛力疲”之句,描绘了牛车经过艰难跋涉后,从山路忽然转入平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情景;而《闸口盘车图》卷整个画面是局限于山角河畔一隅上的,未见“百里之平陆”。</h3> <h3>更为蹊跷的是,《闸口盘车图》的主体部分,即人们在水磨坊和台基上劳作的情景,竟然在梅诗和欧词中毫无着墨。这说明,《盘车图》和《闸口盘车图》根本就是两幅主题不同的绘画作品。杨褒的《盘车图》是以盘车(赶车)为主题的,而《闸口盘车图》的主题则为闸口磨面和岸上盘车两个部分。由此,也就排除了杨褒伪造一幅内容不同的《闸口盘车图》去顶包《盘车图》的可能性了。</h3> <h3>综合以上,笔者一一否定了“五代卫贤说”、“北宋末张择端说”、“北宋末杨褒说”,现在是验证“北宋佚名说”的时候了。</h3> <h3>那么,有无证据支持“北宋佚名说”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h3> <h3>1)其时代风格符合北宋特征:该绘画作品描绘的是封建时代人们在一个官办水磨坊里劳作的场景,画面所显示时代背景与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比较接近。</h3> <h3>2)其建筑细节符合北宋特征:磨坊主体建筑为十字脊单檐歇山顶,檐口平直,檐角微翘,屋顶有拒雀子,阑额出头、有普拍坊、歇山山面通透,彩楼矗立于酒楼旁边,斗大店面招牌格外醒目,以上具为典型的北宋特征;而补间铺作0-1朵以及斜棂窗与直棂窗共存的现象则体现了北宋建筑是由五代建筑过渡而来的事实。(11)</h3> <h3>图17 十字脊单檐歇山顶</h3> <h3>图18 鸱尾有拒雀子</h3> <h3>图19 补间铺作0-1朵</h3> <h3>图20 阑额出头,有普拍坊</h3> <h3>图21 山面通透</h3> <h3>图22 彩楼矗立</h3> <h3>图23 斗大“酒”字招牌</h3> <h3>3)其服饰特点符合北宋特征:官员头戴平脚幞头,身着团领长袍,内露中单;劳作之人头戴裹巾子或椎髻束发,身着交领齐膝短衣,内穿束腿裤不及足,腰系软带,脚穿麻鞋或草鞋。(12)</h3> <h3>图24 官员服饰</h3> <h3>图25 劳作者服饰</h3> <h3>4)其山石特点也符合北宋特征:前文已有论述,《闸口盘车图》中山坡岩石的画法具备北宋初年著名山水画大师李成和范宽卷云皴及雨点皴的特点,符合北宋特征。</h3> <h3>图26 《闸口盘车图》的山石</h3> <h3>图27 李成《睛峦萧寺图》</h3> <h3>图28 范宽《溪山行旅图》</h3> 由以上判断,《闸口盘车图》是一幅宋代绘画无疑。<br><h3><br></h3> <h3>《闸口盘车图》创作年代上下限分析:</h3> <h3>根据《闸口盘车图》的时代背景、建筑风格、服饰特点和笔墨特征及著录情况,笔者倾向于将其创作年代上限定为北宋初期,下限定为北宋中晚期。</h3> <h3>将其创作年代上限定为北宋初期的原因,笔者在前文关于“北宋末张择端说”的段落中作了论证,在此不予赘述。
<br></h3> <h3>将其创作年代下限定为北宋中晚期的原因如下:</h3> <h3>如果《宣和画谱》所著卫贤名下《闸口盘车图》就是本幅绘画作品,则说明该作品在徽宗时期就已经被当作前朝书画收藏了。既然如此,则该作品的创作年代下限至少应该是北宋中期了。退一步讲,即使《宣和画谱》所录之卫贤名下作品另有其画,只要本幅作品确实曾为宣和内府收藏,(13)则其创作年代一定不会晚于北宋末年了。当然,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原作品本身,著录和藏印等外在因素只能作为辅助依据。其实,有了笔者前文中关于作品时代特征、建筑、服饰和笔墨特征的论述,证明《闸口盘车图》属于北宋作品的依据已经足够了。<br></h3> <h3>结语:古代书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梳理、反复辩证的过程。为写作此文,笔者从立意思考、旁征博引,到认真梳理、辩证推敲,乃至最后行文、反复修订,数十次易稿,耗时多日。至此,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写下结语了。</h3> <h3>《阐口盘车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北宋名作,历经北宋宣和内府、元文宗内府,明代晋王和益王及清代梁清标、郑亲王等收藏。从时代风格分析,此乃一幅反映北宋社会面貌的的写实绘画作品;从建筑、服饰的制式及笔墨特点分析,其完全符合北宋特征;其创作年代上限为北宋早期,下限为北宋中晚期。《闸口盘车图》是一幅高水准的北宋界画,不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特殊的科技价值、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br></h3> <h3>注释:</h3> <h3>(1)原文载《文物》1966年第2期 (2)《宣和画谱.卷八》 (3)《宣和画谱.卷八》 (4)载《艺苑掇英》1978年第2期 (5)《2003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硕士论文》 (6)《中国文物报》2007年7月4日 (7)刘宏《闸口盘车图与北宋作伪者杨褒的考析》 (8)刘宏《闸口盘车图与北宋作伪者杨褒的考析》 (9)巜百度百科.杨褒》 (10《宣和画谱.卷八》 (11)补间铺作0-1朵和斜棂窗是五代建筑的特点,而直棂窗则为北宋建筑特点。 (12)《中国书画鉴藏朱绍良导师研究班讲义》页145 (13)目前没有足够证据否定《闸口盘车图》曾被宣和内府收藏过。</h3> <h3>参考书目及文献:</h3> <h3>1、《中国书画鉴藏朱绍良导师研究班四期教材》 2、《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晋唐两宋绘画》 3、巜千年丹青-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珍品》 4、《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傅熹年卷》 5、徐邦达《谈古代书画鉴别》 6、《宣和画谱.卷八 》 7、戴立强《闸口盘车图张择端说》 8、戴辛伊《宋代院画家风俗画之研究──兼论风俗人物画的社会背景》 9、刘宏《闸口盘车图与北宋作伪者杨褒的考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