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沧浪亭在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历史悠久。初为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所建,明清时均有修缮。园外清流萦绕,园内古木参天,竹影婆娑,堂轩简谱,漏窗精美。</h3><h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欧阳修<br></h3> <h3>仰止亭</h3> <h3>看山楼</h3> <h3>瑶华境界</h3> <h3>面水轩</h3> <h3>沧浪亭使用的主要造景手法:</h3> <h3>(一)障景
障景,其构景艺术意识来源于“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匠意,起着抑制视线且又使阴道转折的屏障景物的作用。<br></h3><h3>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即是主景,又起到了障景的作用。</h3> <h3>(二)借景
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br></h3> <h3> 漏窗的花纹分别使用植物的形式展现,而这些植物也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h3> <h3>(三)敝景
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为敞景。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这种视觉处理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较少单独使用,一般是为达到一种视觉的强烈对比而与其它方式如框景、漏景等手法结合使用。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又例如“面水轩”“观鱼处”周围的水景,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br></h3> <h3>面水轩</h3> <h3>(四)添景
添景是在空间较空旷、景观较单调、景深层次缺乏之地,添置某景以改变此状况的构景手法。山和塔在远处,如没有中景作过渡,就显得虚空没有层次,若添置树木、花卉等补充点缀,画面会更加完美。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植各类竹20余种。院内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沧浪亭在植物的运用上体现了不同的手法。沧浪亭的东南部运用了孤植的手法使得天空和院内空间形成图底关系,在入口大门处运用对植的手法形成呼应。绿意四周,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br></h3> <h3> 沧浪亭周边的植物配置丰富,周边环境也体现的生机勃勃,具有层次感、色彩感的美。</h3> <h3>园路俩边使用地被植物也体现了它的曲线感、形式美。</h3> <h3>(五)框景
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采收外部空间画面的一种构景方法。可采用门框、窗框、洞框、廊柱框、乔木枝干抱合框等,框景可将散漫的景色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步移景换达到画境,实属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集合。
中国园林的院墙常设门洞,通过门洞透视景物,可以形成焦点突出的框景。沧浪亭中的明道堂西走廊上的瓶型门洞,秋叶门景,都是框景的体现。<br></h3> <h3>(六)漏景</h3><h3> 漏景是通过花墙、廊壁各种造型的花窗、漏屏风、树枝叶隙、林木间隙等,将院内外、廊壁内外、林隙内外的美景组合,构建一种若隐若现、雅致迷离景致的手法。
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漏窗窗框以水磨砖拼接而成,外形各异,窗芯的纹样千变万化,题材应有尽有。透过各式漏窗,观赏园内山水,若隐若现,含蓄雅致,虚实相交,移步异景,变化万千,似烟似云,但无物不破。<br></h3> <h3>(七)对景
对景是指两个彼此相对的景致,能够相互观赏的构景方法。我国园林中应用甚多,因我国是自然山水式园林,习惯于将水面布于全园主要部位,这样平坦的水面就构成一个较好的对视空间。环水的景致自然就形成彼此的对景,山、树、竹、石、亭桥、楼阁、厅堂、廊榭等均可成为对景。
沧浪亭整体就是大的环水景致,无论是园外的水景还是园内的水景,都与水景周围的建筑形成对景。例如临水建筑面水轩与观鱼台,都可以其他临水建筑形成对景。再如假山东首闻名遐迩的沧浪亭,与山林池沼,厅堂轩馆通过廊道相连,即是理想的观赏路线,又形成对景。<br></h3> <h3>掇山艺术</h3><h3> 沧浪亭内山外水,山是园中主景,布局以假山为中心,位于园之中央。自西向东,古朴幽静,属于土多石少的陆山。用黄石抱土构筑,中为土阜,四周山脚垒石护坡,沿坡砌磴道,山体高下起伏,具天然透渔之妙。沿山上石径盘桓,但见树老石拙、竹绿天青、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有如真山野林,这就是沧浪亭的主山—真山林。真山林几乎占据了沧浪亭前半部的整个游览区,却无庞大迫塞之感。是苏州园林山景中的精品。<br></h3> <h3>理水艺术
遍览苏州园林,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有围墙,都是将园中之水当作了创作主体。而沧浪亭以水为基本立意,借高墙之外的古河葑溪之水来为园林增色,以水环园,水在园外,可谓独树一帜,这就是被造园界称为典范的“以水环园”景观。
<br></h3> <h3>植物</h3><h3> 沧浪亭在造园之初,就有很好的植被,古木繁花成为主景沧浪亭的难得衬景;四时景观皆有佳致:春坐翠玲珑赏竹;夏卧藕花小榭观荷;秋居清香馆闻桂;冬至闻妙香室探梅。
</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苏州最精致的园林――网师园</h3> <h3>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b>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b></h3><h3> 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br></h3> <h3> 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物。</h3><h3> 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br></h3> <h3>创造意境的营造手法</h3><h3>即“生境”、“画境”和“意境”。首先是“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其次是“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最后是“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br></h3> <h3>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h3> <h3>1.1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
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中国画的创作中经常使用咫尺山林,中国山水画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给园林创作以极大启示。通过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浓缩在园林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即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br></h3> <h3>2.2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见奇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br></h3> <h3>2.3实中求虚、虚实相生—建筑布局虚实相生,有助于意境的提升</h3><h3> 园林景物的布置,也要注意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可以加强艺术效果。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采用实中有虚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视觉上较大的景深。如在狭窄的空间侧面,隔断和粉壁墙前,种植芭蕉等绿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构成一幅立体画面,用来打破视野上的局促感。另一种即景墙开窗,透过墙内观看,墙外景色半隐半露,被引入了园内,加强了景深的空间感。再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墙上做一个假门,造成别有洞天的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h3> <h3>2.4比德畅神、人化景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深化园林意境</h3><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些文化典故、神话传说便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之中,成为园林主人表达他们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手段。所谓“比德”,即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自然山水,使自然景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德行操守客观化。在此,“比德”就是将自然山水所具备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比作人应借鉴的优良品德,即把山水美与人的良好品德等同起来。两者相互比拟,使主观和客观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审美者在欣赏山水美景中得到思维上的陶冶,获得美感。所谓“畅神”,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指欣赏者凭借自然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精神方面和思想角度得到满足和放松,使主客体之间达到高度融合,纯粹达到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畅游。文人们在园林里堆山理水、栽植花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完美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园林景观中“比德”,保持君子清净高洁的品格,以山水木石的高洁品性自喻;</div> 水,生命之源,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无园不水”之说。天地之美,园林概之;园林之美,理水载之。理水浓缩自然,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不言,尽在理水之中。</h3><h3><br></h3> <h3>
2.5楹联题记、点景明志—“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我国古代造园大师一般都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们非常重视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点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最终对园景进行画龙点睛式非常明确的指出,园林中的山石泉流和楼台亭榭等形式自身,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楹联题额等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能比较恰当地表现出造园家及园主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1.网师园取名“网师”,是由于园主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
2.点景<br></h3> <h3>清能早达</h3> <h3>万卷宗</h3> <h3>“藻耀高翔”,取自《文心雕龙.风骨》篇,藻,水草,藻绘呈瑞,文采飞扬,标志家国兴旺发达。<br></h3> <h3>墙门砖额“竹松承茂”。典出《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br></h3> <h3>看松读画轩</h3><h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严冬万木凋零,惟松柏长青,此时观赏,更见精神。用“读画”一语,意即深入体味其神韵。
</h3><h3><br></h3> <h3>月到风来亭</h3><h3>取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之意,故名。内设“鹅颈靠”,供人坐憩,是临风赏月之佳处。</h3> <h3><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濯缨水阁</span><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 </span><br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此处为夏日景点。水阁是歇山卷棚式,纤巧空灵,坐南朝北,高架水上,凉爽宜人,可凭栏观荷赏鱼。取名“濯缨水阁”,源于《孟子·离娄》:“……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span><br></h3> <h3>竹外一枝轩取宋代苏轼“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意而名。</h3> <h3>景为情设,情因景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用小地方映射出大的意境,古典园林景观是造园主内心感情的寄托!</h3> <h3>园林工程技术16058班</h3><h3>制作者:严西昌</h3><h3>组员:严西昌 王璐铭 薛继超 王亮 张媛媛 董泊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