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话岳飞

周敏达

<h3>  岳飞精忠报国,一曲满江红让人热血沸腾。一句还我河山,让人豪气冲天。今天我想以第三者的身份,不带个人感情,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纯粹从人物的性格,做事的风格等方面来解析,以及从当时的形势分析、从为官之道君臣之道分析,尽量去还原绍兴年间发生的事情。</h3><h3>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本次的主要人物。(一)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行前老母姚氏按照大宋从军刺字的习俗,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投军途中遇宗泽,便投入其帐中。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h3><h3> 在军中,岳飞很快因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兵围困,岳飞跟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他展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一次宗泽在考较部下行军布阵能力时,岳飞表现得举手投足间,如流云似水,从容不迫。常有惊人创举。令人心服。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h3><h3> 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这时身为统制的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张宪之父),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岳飞又随杜充从开封南撤到建康(今南京)。</h3><h3> 在兀术渡江南侵时,杜充畏避逃跑时,岳飞却率所部孤军奋战,在完颜兀术从江南撤退时,奋勇追击,收复建康城。因为他英勇善战,声誉日高升任独当一面的将领。受到了高宗的赏识。</h3><h3> 绍兴二年(1132年)他刚满三十岁。已经成了守卫长江中游的主帅。他写下了著名的的《满江红》一词抒发自己的激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h3><h3>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词可以看出岳飞是一个有抱负的热血男儿,他不以功名为意。一心报国。</h3><h3> 在绍兴四年,他受命挥师北伐夺回伪齐控制的襄阳六郡后,被封为节度使。成了南宋大将中最年轻有为的一员。他一次登黃鹤楼时又填写了《满江红一登黄鹤楼有感》一词:“遥望中原,苍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寿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声歌作。到如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h3><h3>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他想到高宗让他不得过分深入敌境,以免引惹金人,否则“虽立奇功,必加尔罚。”心情十分的复杂。</h3><h3> 绍兴六年(1136),岳飞再次北伐,虽然所向披靡,但也小胜即班师。<br></h3><h3>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二月他应召进宫见高宗,向高宗面陈光复之策。岳飞他高昂陈词,要求高宗让他领兵兴师北伐,光复大宋,迎回二帝。以报靖康之耻。高宗越听岳飞的计划脸色越来越难看,而岳飞却沉迷在他的计划中,没有发现。高宗听完了他的计划后不置可否,连原来己作出的把淮西刘世光军并给岳飞、让他尽力“中兴之事”的决定也在一瞬问取消了。这次召见高宗不但没有赏识岳飞的忠心,反而对他产生了疑忌。</h3><h3> 岳飞在见高宗没有同意他的光复计划。感到他恢复中原的宏愿难以实现。心生不满。这时岳飞的母亲死了。岳飞愤然向高宗提出辞去帅职的清求,并不等高宗批复,便自己去庐山为老妈守孝去了。高宗对岳飞这样象野马一样难于驾驭的人。形象更差了。</h3><h3><br></h3> <h3>(二)秦桧。元祐五年(1090年),秦桧生于黄州江边舟中,先居住在常州,后徒居江宁,遂为江宁人。父亲秦敏学,做过玉山县令、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县令。秦桧早年做过私塾教师,靠微薄的学费度日,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不满意,曾作诗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补为密州教授。接着又考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是宋体的发明者。 靖康元年(1126年)初,秦桧上奏,认为对南犯的金军“不宜示怯,以自处削”。是主战派的中坚人员。十一月,金兵包围京师汴京(今开封),派使索求三镇,秦桧上书言兵机四事:召百官详细讨论、加强守备、将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宋钦宗未予答复,任命秦桧为职方员外郎,不久改为干当公事,隶属河北割地使张邦昌。秦桧认为此职专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的主张,三上奏折请求辞职。表现得十分忠贞。后来钦宗拟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求息兵,派秦桧、程瑀为割地使,护送肃王赵枢出使金营。金朝扣留赵枢为质,约定割地议和后释放,秦桧等人行至燕京而返。经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开推荐,秦桧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升为左司谏。王云、李若水再次出使金营,得见金兵二元帅,传说金兵坚持要宋割地,不然就进取汴京。十一月,钦宗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议对策,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桧等三十六人不同意。不久,秦桧升任御史中丞。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汴京失守,钦宗奉表投降,被拘于金营。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钦宗被废为庶人,莫俦、吴开从金营回来,传金元帅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留守王时雍召百官共议立张邦昌,监察御史马伸主张共进议状,保存赵氏江山。秦桧也表示支持,遂写议状,上书金帅乞立赵氏为帝,但被金兵拘押在金营。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张邦昌被立为伪楚皇帝,定都金陵。四月,秦桧随徽、钦二帝一起被拘往北方,经燕山,来到韩州。这时张邦昌遣人送书,请金人放回孙傅、张叔夜及秦桧,金人却不同意。</h3><h3> 在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军驱掳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北上,把张叔夜、何栗、孙傅、秦桧、司马朴、陈过庭等都一并押走。到达北方后,孙傅等人都守节不屈,唯独秦桧屈服于威逼利诱,见风转舵。当宋徽宗赵佶得到宋高宗即位的消息,就叫秦桧起草一封信,向金酋粘罕摇尾乞怜,表示愿派人通知儿子,“使子子孙孙永奉职贡”。后来,秦桧对此事并不完全隐瞒,还进行自我吹嘘。宋徽宗的一纸卖身契,并未使他超脱阶下囚的困境;而秦桧却开始饱享女真贵族的残羹剩炙,“粘罕喜之,赐钱万贯、绢万匹”。据说,秦桧通过“厚赂”,打通关节,此信才得以送上。不久金太宗将秦桧送于其弟挞懒(完颜昌)。<br></h3><h3>1130年秦桧借金兵北撤时,乘乱带妻子自海上逃到临安。自称是杀了看守逃回来的。虽然朝中大臣多有不信,因为高宗刚从温州回到临安,心里毫无斗志,升不起反抗金朝的心思。所以当高宗听了秦桧的“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让高宗仿效吴越的卧薪尝胆故事。向金称臣。以再以后徐徐图之的提议后,很合高宗此时的心意,喜出望外地说“朴忠过人,朕得自之喜而不寐”,得意地说自己“又得一佳士”。于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任命秦桧为右相兼知枢密院事,让他负责对金“解仇议和”的活动。秦桧这次从主战到主和的转变。被俘金国,做挞懒奴隶的经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看穿了高宗的心思和南宋的现状。加上他功利心重,急于投名状。才向高宗保证几个月内,就能和金国达成议和。但金朝尚无同南宋议和的诚意。他据金人要求向高宗提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二策。要高宗将河北南逃人员遣送给金朝,因为不仅高宗是北人,许多文臣武将和士卒都是北方人。如果二策办理,不仅南宋政权和军队都要解体。所以尽管高宗投降心切,也不能接受这二策。左相吕颐浩及一些朝官也对秦桧进行弹劾,秦桧只为相十个月就被免职,他的罪行也公布于天下,并表示不会再用。</h3><h3><br></h3> <h3> 宋高宗赵构 宋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赵构出生。同年八月丁丑日,赐名为赵构,是徽宗第九子,是钦宗异母之弟。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 大观二年(1108年)正月庚申日,封为广平郡王。 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进封为康王。赵构天性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他每日能读诵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 宣和四年(1122年),高宗赵构行成人礼,并搬到宫外的府邸。从其十六岁前的简历看,他是个生话在一个无忧无虑的时代皇子。生性喜静,是一个文弱书生形的。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时,不到20岁的他以亲王身分在金营中作为人质停留了一段时间,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第一次见到了金兵的凶残,也在心里留下了金人可怕的阴影。</h3><h3> 当年冬天,金兵再次南侵,他又一次奉命出使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属河北)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虏。他回相州(河南安阳)后,同知相州的汪伯彦勾结在一起,没有回京复命。</h3><h3> 当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钦宗派人越城而出,委任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史·本纪》称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率河北兵马救援京师,但他将兵马召集后并没有立即行动,还把大元帅府先移屯于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今属山东),以避敌锋。</h3><h3> 京城开封沦陷,二帝被俘的消息传来。赵构以为另建朝廷的机会来了。就率军纡道南行,四月抵达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当时由金人所立的伪皇帝张邦昌因无人支持,只好请出哲宗的废后孟氏出面。下诏立康王赵构继承大统,在他一番假意推托后,五月一日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并改元建炎。</h3><h3> 据汪伯彦中兴日记中记载:五月一日庚寅,命有司于南京谯门之左,营作台场,命朱胜非策文告天。(耿)南仲充礼仪使,(耿)延禧读册告天,元帅府属僚登台行事。王泣涕即皇帝位于应天府治之正衙。张邦昌率百官称贺。改元建炎元年。初议改元,(黄潜善定为炎兴,耿南仲曰,此蜀年号)耿南仲议曰,王者即位,求瑞于天,探一元之意,以正本始,故必建元。光武(帝)中兴建元建武,大王再造王室,宜用光武故事,恭维艺祖延弥之年,太岁丁亥,大王殿下延弥岁亦丁亥,天元属火,宋以火德王。艺祖开基改元建隆,累圣相授,建至靖康,乃遭中微。殿下绍隆,益光前烈,南仲等请改元为建炎”。</h3><h3> 到了十月,高宗嫌应天府不安全,离金人太近,便将都城搬至杨州。</h3><h3> 到了建炎三年三月初,金兵夜间奔袭杨州,准备捉拿赵构,高宗得信吓待只身单骑逃到镇江,在百官到镇江后又南下逃到临安府(今杭州)。</h3><h3> 这皇帝被迫南逃之事,引起了朝野对朝中大臣的不满,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杀了一批高宗信任的大臣和宦官。高宗逼迫退位。史称苗刘兵变。虽然最后由文臣吕颐浩、张浚和韩世忠、刘世光、张俊起兵勤王,使高宗得以复位。但在他心里埋下了对军人不信任的种子。</h3><h3> 高宗自从逃到临安后,便派使臣向全朝乞降。哀诉自己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益狭”,“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能“见哀而赦己”。对抗金没有作任何的部署,生怕引起金朝的不快。从心里彻底放弃了反抗,然后金朝并没有放弃对南宗的打击。</h3><h3> 这年九月初,金兵又向南宗大举进攻,并攻入临安(杭州),高宗再次外逃。先至明州(宁波),再一至舟山,最后从海上逃到温州。几月后,金兵撤军,高宗才从温州回到越州(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又将临安府定为南宋行在。</h3><h3> 那一年秦桧回归,被任命为“解仇议和”使。但和议失败。秦桧被免相下野。</h3><h3> 以后几年,南宋将领在抗金战场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防御力量得到了加强。一批英勇善战的军事统帅出现了,如吴玠、韩世忠、岳飞等。</h3><h3> 绍兴五年(1135年),金太宗死了,金国内部发生了内讧。扶植伪齐的粘罕失势,刘豫这个伪齐皇帝便成了金朝对宋战争失利的替罪羊。终于伪齐在绍兴七年彼金朝废掉。以挞懒为首的一派决定把原来由伪齐管辖的河南、陕西交还南宋,同宋议和。</h3> <h3>  金朝因内讧引起的对南宋政策的剧变。为南宋带来了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的出现使本文的三个主人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h3><h3> 在高宗看来多年吩望的议和又有了希望。南宋能太平发展了。他便再次起用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专决议和之事。</h3><h3> 在秦桧看来,皇上重新让他当上宰相,主持议和,他必须感恩戴德,为高宗尽力办事,这是出人头地的好机会,定要好好表现一番。 而在岳飞看来金朝同意议和一事不可信,指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国(秦桧)谋国不臧,恐贻后人讥”,要求高宗停止议和。</h3><h3> 因为高宗的坚持与秦桧的努力,终于于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同金朝订立了和议,南宋向金朝称臣纳贡。当时群臣纷纷上献贺表。只有岳飞不仅没有向高宗献上贺表,反而上表称:同金和好,“图暂安而解倒垂,犹之可也;顾长虑而尊家国,岂其然乎”?表示自己口涌议和的诏书,也会“面有惭于军旅”“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h3><h3> 当高宗因庆贺和议成功而给诸大将加官晋爵时,(在高宗看来,这次和议成功,离不开军队在对金朝作战胜利,给谈判带来的大筹码)岳飞却认为,“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只能训练将士严加防备,“而不可行赏论功,取笑夷狄”,再三力辞不受。岳飞的这种表现让高宗十分恼怒,更为秦桧所切齿。</h3><h3> 但事情正如岳飞所料那样,金朝又一次发生内讧,完颜兀术以挞懒把河南、陕西归宋,告发挞懒同南宋有勾结,挞懒被夺了军权,不久又被以谋反罪处死。</h3><h3> 完颜兀术掌握军权后,立即撕毁绍兴九年同南宋订立的和议,并于绍兴十年(1141年)五月,兵分两路向陕西和河南进攻,很快又把河南、陕西夺了回去。接着,兀术又率大军向淮南大举进攻。</h3><h3> 这时高宗慌了手脚,急忙下诏让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并“图复京兴师”(开封)。但是进攻准南的金兵在顺昌(今安徽阜阳)遭到刘锜所率原“八字军”的沉重打击,兀术不得不撤回开封。</h3><h3> 金兵对淮南的威胁很快就解除了,高宗也马上改变主意,立即向岳飞下了“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的命令。岳飞却认为机不可失,坚决向中原进军。</h3><h3> 岳家军所至克捷,收复了许多州郡。七月间,岳家军在郾城(今河南郾城)大败金兵,歼灭了兀术的精锐骑兵拐子马。接着又在颍昌打得兀术狼狈而逃,并一路追击到了距离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这时黄河南北许多抗金义士都打着岳家军的名号,响应岳飞的北伐,其他各路宋兵也转入局部的反攻。抗金形势大好。金兵惊呼“撼山易,憾知家军难”。兀术准备撒离开封。</h3><h3> 岳飞在朱仙镇的庆功宴上鼓励将士,喊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的口号。传到高宗耳中,高宗大怒,如果迎回二帝,他将如何处之。便下令班师,并发下金牌严令岳飞返朝。岳飞以“将在外有所不受”,拒不撤兵。</h3><h3> 这时金国派密使向高宗说,你们这样步步紧迫,不就是想迎回二帝吗?我们可以“送还汝兄”,并暗示囚在五国城的钦宗与岳飞有秘密来往。这令高宗等生疑窦,甚至于达到了寝食不思的地步。</h3><h3> 不久金国密使又送来了岳飞与钦宗联络的“确切证据”,钦宗在信中扬言返国复辟后,将清洗“老九”人马。高宗对此将信将疑,便连下十二道金牌让岳飞班师。</h3><h3> 岳飞接到这十二道金牌,知道事不可违。愤然泣下“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友军已经回撤,岳家军孤军难支,不得不班师。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马前,哭诉道:“我等运粮草,戴香盆,以血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无奈,含泪取沼书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岳飞下令留军五日,以便百姓南迁。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那闲田处之”。</h3><h3> 岳飞回朝后,被剥夺了兵权。担任枢密副使。高宗也知道金国提供的岳飞与钦宗勾结所谓证据,极可能是反间计。压了下来。绍兴十一年初,兀术又一次向准南进攻,但再次失败。他感到用武力已经不可能消灭南宋,便向南宋提出和议。</h3><h3> 高宗闻讯大喜。真正的和平快要来了。他和秦桧为和议加快了活动。当兀术提出要议和,必须解散岳家军,杀了岳飞及岳家军的将领,才会议和。高宗也感到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成了和议的障碍。加上岳飞以前的种种表现。高宗升起了杀意。他命秦桧收集岳飞犯罪的证据,同时也将金国提供的所谓岳飞与钦宗私下联系的证据拿了出来。</h3><h3> 秦桧得到高宗的授意,回到家一脸的愁苦:要想治岳飞的罪,必须要有罪名,还要有告发他的人。如果这次不能很好地完成高宗下达的旨意,只怕刚刚得到的荣华富贵又会再一次失去。为此他叹气连连。</h3><h3> 秦桧的夫人王氏得知了丈夫的为难之处,便对他说“这有何难,你找几个罪名安在岳飞头上不就行了。”秦桧说“罪名不难找,难找的是告发他的人,这个人一定要是岳飞的部下,才能使天下的人信服。”王氏想了想说“我听说岳飞的手下有个叫王贵的都统,在一次战斗中胆小怕死,岳飞想把他斩首示众,以正军威。后经众将士求情,岳飞才免他一死,我看他必定心中怀有怨恨,你何不让他先发呢?”秦桧一听,不禁大喜,称赞道“还是夫人高见啊”!接着两人又将陷害岳飞的各个细节密谋了一番。 秦桧派人找到王贵,要他诬告岳飞“谋反”。王贵不干。说岳元帅精忠报国,没有谋反。秦桧对他威胁说如果他不愿意告发岳飞,就让人杀了他全家。王贵只能屈从了。</h3><h3> 于是震惊朝野的岳飞谋反事件发生了。秦桧没有亲自出面,而是由附和秦桧的张俊出面,捏造罪名,诬告岳飞准备谋反,把岳飞及其儿子岳云、女婿张宪逮捕入狱。交由监察御史万俟卨亲自刑审。要岳飞承认有谋反之意。但岳飞始终拒绝承认一切诬加的罪名。当时也高宗、秦桧也没有办法让岳飞认罪。就将他们关在大理寺。对于金国要求杀岳飞的要求,也用一个“拖”字。</h3><h3>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订立和议:南宋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匹;宋金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县)以北地区划归金朝。被称为“绍兴和议”。</h3><h3> 对待岳飞这件事上,秦桧从内心来说,是不赞同岳飞的做法。但也不想大宋自毁长城。想保下岳云和张宪,但高宗不同意,说如果放了岳云、张宪,如他们心存怨恨,拥兵造反。无疑是放虎归山。绍兴十一年的年关将近。金国特使又来催高宗将岳飞杀害。高宗无奈,让人将岳飞带到风波亭中,赐下毒酒。岳飞挥笔在桌上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h3><h3> 岳飞死后,岳云和张宪也被带往临安闹市(杭州众安桥一带)。由张俊和杨沂中监斩。韩世忠替岳飞抱不平,去责问秦桧。让他公开岳飞谋反的证据,秦桧也不敢和不便说是皇帝的意思和金国的授意的。只好说,岳飞父子谋反的事“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听了,不禁愤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h3><h3> 岳飞虽然被诬害,但他的事迹却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秦桧成了人们最痛恨的奸臣和卖国贼。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唾骂。</h3><h3> 明代诗人文征明更赋《满江红》一首,直接了当地揭露了宋高宗出于卑鄙用心,勾结秦桧杀害岳飞的丑恶面目:“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浪狱!</h3><h3>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日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