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盘岭,不再凶险

铁骑雄风游神州

<h3>  2010年10月5日,在桓仁客运站候车。</h3> <h3> 2010年10月5日,在桓仁五女山大桥。</h3> <h3>  2010年10月5日,于桓仁五女山。</h3> <h3>  2010年10月5日,在桓仁县政府门前。</h3> <h3>   <font color="#ed2308">  </font><b><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 八盘岭,不再凶险</font></b></h3><h3> &nbsp;</h3><h3> 先念段我小时唱过的曾流传于桓仁地区的民间歌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小外甥,也要去,没有帽子,戴棉花套子,棉花套子有虱子,专咬小外甥的大脖子。这首民谣,虽略显夸张,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前人们极度贫瘠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状况。</h3><h3>  那时候,桓仁,姥姥家,因为母亲的血缘关系,在我这个幼小的小外甥心里,一直神一般地存在,甚至比天安门城楼更令我心驰神往。</h3><h3> 姥姥家有大戏看,姥姥家有高跷踩,姥姥家有肥猪杀,姥姥家有粘火勺吃。</h3><h3> 然而,若去一次桓仁,何其难也!</h3><h3> 本溪至桓仁之路,虽无西天取经之遥,却有唐僧取经之险。八盘岭,这道横亘在本溪与桓仁之间的凶险恶障,无时无刻不在阻碍着本溪人东进的脚步。</h3><h3> 八盘岭公路,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九曲十八弯,背负悬崖,怀抱深渊,跌宕起伏,高可触青天,低可坠谷底,山高路险,坡陡弯急。特别是冬天,冰封大地,雪厚路滑,车辆下岭,或刹车不灵,或急弯难拐,翻车事故频发,先后有逾百条鲜活的生命,血染雪红,魂归故里。</h3><h3> 1971年春节前夕,还有两个月就要临盆的母亲,决定领着我和弟弟,赴桓仁省亲。本溪到桓仁,不足200公里的回乡之路,走起来竟是那般艰难。</h3><h3> 先坐八点多钟通往田师府的火车,中午11点多钟在南甸火车站下车,买到桓仁去的长途客车票。12点多钟,长客出发,由于路况和车况都比较糟糕,车速很慢,如老牛一般地龟行。</h3><h3> 当时,我不满10岁。这次去姥姥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但有八盘岭的险,还有长客车的冷。车厢里没有任何采暖设施,脚冻得如猫咬一般,我不停地跺脚,想借此取暖,但无济于事。有几次,我都要冻哭了,母亲安慰我,很快就要到桓仁了,在长客上煎熬的这4、5个小时,简直比过一个寒冷的冬天还要漫长。车到桓仁时,天已经黑了,我的脚被冻木了,走起路来都不怎么听使唤了,好像踩上了烙铁,烫得我不停地踮着脚,不敢着地,一瘸一拐的。</h3><h3>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2009年元旦前夕,昔日的小外甥,再赴桓仁。此时,从本溪到桓仁,已经不需要在南甸转车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因为建设库区水面为62~81平方公里的观音阁水库,溪田铁路改线,南甸火车站,早已成了昨日黄花。本溪去桓仁,只需坐靓马快客即可直达。而且,再也不用冒险爬八盘岭盘山公路了,因为,1985年3月开工建设的八盘岭隧道,早已于1989年5月竣工通车了。我坐的靓马快客,傍晚4点10分开车,虽然是冰雪路面,车开得不快,但也只用了4个小时,就抵达了桓仁。因为车厢里开放了空调,一路之上,即使车外冰天雪地,滴水成冰,车厢内也是温暖如春,在车厢里冻得脚如猫咬的年代,早已一去不返了。</h3><h3> 改革开放40年,使本溪的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高速公路、高铁、省道、国道为龙头的本溪路网建设,早已初具规模,自成体系,市民们出行,日渐方便快捷。</h3><h3> 2013年4月,本溪人翘首以盼的田桓铁路破土动工。预计今年年底,即可建成通车。届时,从本溪到桓仁,坐火车即可直达。这是几代本溪人梦寐以求的企盼啊,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即将美梦成真。当田桓铁路通车之际,我这个桓仁昔日的小外甥,一定要坐着火车,到姥姥家去看戏,去看一出反映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精彩大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