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现代老人的晚年?

水木年华

<h3>  目睹过外婆最后的痛苦时光,我就一直在思考现代老人的晚年究竟该怎么度过?如果人的平均寿命80岁,那么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年逾花甲的这代人大约只有10多年还可以自由支配,这也是卸下了对社会的责任和家庭重担的一段光阴,可以决定为自己最后一阶段的生命绽放缤纷的色彩。这是一段可以为自己活着的岁月,甚至还可以像年轻人那样追逐一下诗和远方……与此同时,这是受过传统教育的一代,尽管“老年人”的帽子已经不知不觉扣到了自己的头上,也不会忘了尽心尽力的孝顺长辈。但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的现实是:当独生子女面对他们的父母终究需要照顾的那一天来临,他们却忙于事业和家庭分身乏术。让独生子女的父母们不得不担忧晚景的孤独与无助……</h3> <h1><b><i><u>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父母们</u></i></b></h1><h3> </h3><h3> 当养儿防老的观念在独生子女的世界里被打的粉碎,若再想享受大家庭其乐融融、儿孙绕膝的幸福晚年也随之变成了尘封的故事!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跨过了花甲之年,独生子女们与年幼时专享六人宠一人的幸福相比,他们同样将要承受一人照顾几个老人的重负,甚至根本来不及思考这样的轮回竟会来的这么措手不及……你看网上那张广为流传的照片(一个小伙看着父母分别躺在左右病床中的背影),表面看来透露出的是这代独生子女对现实的无奈,实际是把严峻的现实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我们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即将到来的晚年,相比起自己的父母有兄弟姐妹分担照顾的责任,必须尽早安排自己的晚年已成了不可避免的重要话题。</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 <h3>  作家茨威格曾经写过:“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拿这句话来形容独生子女再贴切不过。享受过“小皇帝”待遇的他们,背负着几个老人的晚年,脚步怎么也不可能放轻松!因此,他们的父母们更希望自己的晚年能顺利的无疾而终,尽可能的不给孩子增加负担!这种美好的愿望当然必须寄托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h3><h3></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 <h1><i style=""><u style=""><b>幸福的晚年需要好心态</b></u></i></h1><h3><br></h3><h3> 人只要到了六七十岁,不管你愿不愿意疾病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和你作伴。就算身体素质再好那些老年病也会找上你,好像生命的周期在这个时候突然提速了,丝毫由不得你去多想……既然有了预知,不如尽早的去主动适应这样的开始,好好利用一段充分自由的时间,弥补前半生那些对身体的透支。从心理到生理做好放松和保养,积蓄能量,让后面的日子少些疾病和痛苦。倘若不积极的自我改变,甚至背负着不健康心态,很可能会过早的被疾病打倒而提前与世界告别,享受不到幸福的晚年,甚至有可能在生命的终点还要耗尽一生的积蓄却无法延长生命。越能正确预估和对待将来的人越乐观开朗,他们不仅是为了生命的长度更长,在乎的是有质量的生命宽度。</h3><h3>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老人看待养老、过日子的态度也各自不同。最鲜明的是西方国家老人比较开朗开心,他们早早的安排自己住进养老院,不论行动方不方便,容易自得其乐,能豁达的对待生活。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胜过批评子女或朋友的一切,比较懂得怎么过日子而不无聊。他们普遍肯定自我价值,把生养孩子当成责任和义务,孩子一旦成年便自谋生路。自己的财产养自己的晚年,不期待儿女们的孝养。儿女们的定期探望就是他们的天伦之乐,因为没有期望儿女照顾终老的愿望,也就没有了抱怨,与孩子们的相处也就非常开心,这也是西方老人更乐观开朗的原因所在。</h3><h3> 打开国门后的今天,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在渐渐的改变着人们的观念。虽然做不到像西方国家那样把孩子养到十八岁不管,但指望孩子照顾终老的想法也渐渐淡化了,甚至已经颠覆了。所以,在即将跨入晚年之际,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快乐享受自由,尽可能健康,尽管最终住进养老院恐怕也是不二的选择……</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 <h1><b><i><u>幸福的晚年要有健康的身体</u></i></b></h1><h3><br></h3><h3> 在城市,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让许多的父母选择孩子成家后与自己分开居住,享受了清静和自由的同时也为自己种下了晚年的孤单。在农村,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打工并留在城市,父母变成了留守的空巢老人。不管家里的房子有多大,最终都会变成留给父母的空壳,除了四目相对剩下的都是孤单……</h3><h3> 有个朋友的妈妈已接近百岁了,一生有九个儿女,含辛茹苦扶养各自成家后,就像一群小鸟飞离了老窝。老伴去世后老太就一直独自居住,不是孩子们不肯接她同住,而是她的认知无法与晚辈和谐统一,老太向来强势,生活基本还能自理,怎么安排生活当然不会听晚辈的,和子女同住反而引发了许多矛盾。何况儿女们也已个个白发苍苍,有的还疾病缠身,最小的也年逾古稀,很难有太多的精力整天伺候在老母的身边。于是给她请了保姆负责洗衣、做饭、打扫等她无法胜任的家务,老人的养老金也足以支撑保姆的费用。但十几年间请过的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勉强能呆的长久一点的,也是隔三差五的出状况。老人家不是怀疑人家拿走了东西,就是嫌弃保姆做饭、洗衣用水电太浪费,总之就是一百个不称心!朋友说:“母亲总是不开心发脾气,但好像我们怎么做都没法让她满意。兄弟姐妹们身心疲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老人也越来越多,儿女和父母们同时度过晚年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虽然我们极不愿意去想象晚年的景象,那样的日子却实实在在的一步步逼近,无处可逃……</h3><h3> 我的外婆乐观开朗,一向身体健康,大家曾以为她会无疾而终。然而,命运却让她成了失能老人。儿女们虽心疼她一辈子的付出,但外婆没有退休金,大家苦于没有雄厚的实力支撑长期请保姆,只能轮流着悉心照料。照顾偏瘫的老人是非常考验照顾者的耐心的,眼看着倔犟的外婆有时独自悄悄落泪,为自己拖累了孩子们深深地自责,却不知如何去安慰她……</h3><h3> 外婆没得病时,她是幸福的。身边儿孙满堂,围绕着她的大家庭其乐融融、羡煞旁人。她也常常自夸:“我的福气最好了!”外婆的失能,没有例外的让家人经受了考验,里面包含着许多的亲情、责任,也有无奈……类似这样的情况单纯的用孝与不孝去评说,未免有些沉重了,人的耐心终究经不起长期的考验!更何况步入老年的儿女们,精力、体力也难以为继。正如有人曾说: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痛苦的日子那么漫长……<br></h3><h3> 有个今年92岁曾经是清华大学教授的老人曾说:身体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医其实只能是自己。任何企图依靠在其他人身上养老的梦想都要落空,无论是再好的医生、再负责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依靠。然而现实是,失去自我生存能力终究是绝大部分老人晚年难逃的现实,生老病死才是人生的常态。现实告诉我们,缺啥也不能缺健康!</h3> <h1><b><i><u>养老院是最后的归宿地</u></i></b></h1><h3><b><br></b></h3><h3> 最近一年去几个养老院服务,让我对养老院有了新的认识。条件好一点的养老院,有舒适的环境和齐全的设施,陪护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这些养老院在饮食起居之外还经常开展一些文化娱乐,让老人们排解寂寞。有的儿女会经常过去看望老人,这样的氛围里老人们还能过的比较顺心。但也有的儿女极少会去看望老人,也许是真的工作太忙,也许是有其他的原因……这时,如果养老院能经常组织一些类似的亲子活动,主动召集家属与老人共度一天,也是个弥补的好办法。</h3><h3> 其实最让人不能安心的是那些条件低端的养老院,不但环境差,设施也不如人意。老人们送到这里,除了可以按时吃饭、睡觉,基本没有任何的娱乐。没有性别之分、流水线般的操作,面对态度不友善、服务没质量的工作人员,身心本就不健康的他们别说幸福的晚年,基本上就是拖延生命而已!面对社会老龄化的今天,像这样条件差的养老院,也都是人满为患。毕竟低收入的老人占据着人群的大多数,没有儿女经济上的支持,他们只能在这样的地方走向生命的终点站……</h3><h3> 也许城市中的老人可以把养老院当作最后的归宿,而农村那些早早的变成了空巢老人的人们,除了孩子们有条件接到身边,大多数人只能守着空荡荡的房子等待着人生中最后一天的到来……</h3> <h1><u><i><b>为了晚年的幸福与安详</b></i></u></h1><h3><u><i><b><br></b></i></u></h3><h3> <font color="#ed2308">养老社区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font></h3><h3><br></h3><h3> 既然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在城市和农村建设养老社区是帮助老人们安心度过晚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老人相对集中的社区,补充修建适合老人的环境和设施。最大程度让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老人们可以方便的饮食起居,利用智能工具把社区的服务细化到对空巢老人的定位,提升除了饮食起居外对老人们的安全保障,当老人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快速有效的救援。经常组织一些适合老人的娱乐活动,从精神和生活两方面关心老人们,减少他们的孤独情绪,成就他们晚年的安康!</h3><h3><br></h3><h3> <font color="#ed2308">养老院质量需要再提高一点!</font></h3><h3><br></h3><h3> 最终失能是老人们最不愿意却大概率发生的情况,因此有更多的老人最后一站将在养老院里度过。对于有较强经济的家庭来说,可以有更多的办法帮助老人安度晚年,而有的低收入家庭甚至将老人送去养老院的能力都没有,所以大部分人只能进入一般的养老院。那种按民间的说法:“进去了就是等死!”的晚年是多么可悲!但愿以后的养老院环境设施好一些、服务温馨周到一些,若能学习西方国家的临终关怀,也可以让老人走的安详!</h3><h3><br></h3><h3> <font color="#ed2308">为老人服务的义工有合理的回报!</font></h3><h3><br></h3><h3> 很多五六十岁即将进入老年的人,他们刚脱离了工作压力、儿女成家立业的艰辛,但他们却不敢多想未来。未来对于他们也许很近,也许双亲已到暮年、身体不佳。也许还较远,父母健康,儿女自立。在疾病和衰老还未降临之前,他们还可以趁着活力尚在,一边潇洒的活在当下,一边为社会的公益出一份力。如果义工制度完善一些,把每次为他人的服务记录下来,以积分等形式回馈给自己的晚年,将是一项利人利己的善举。有这样的氛围,相信愿意去为老人们服务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无疑将是一种为政府为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的有效之举!</h3><h3><br></h3><h3> </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ed2308"> 在法律严格监督下的安乐死!</font></h3><h3><br></h3><h3> 有一对九十多高龄的加拿大夫妇,相依相守七十三年,当俩人年事已高、分别身染多种疾病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安乐死(在加拿大是合法的)。临行前,他们召集儿女子孙们在一起吃最后的晚餐,拍最后的合影。他们告诉孩子们不要悲伤,因为他们的人生是幸福的,是在幸福的时刻选择离去,照片上的所有人由衷的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两位老人与孩子们一一拥抱告别,仿佛不是永别,而像是去远方旅行。然后,他们手牵着手躺在床上安详的接受了注射。读完这个故事,令人动容的何止是七十三年的不离不弃,更是对待人生的那份豁达与坦然!</h3><h3>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已经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广泛的关注,也许不远的将来会放开计划生育,但它并不只是一个家庭未来需要重视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在未来需要不断付诸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关乎社会的安定。善待老人不仅仅需要依靠道义,更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措施。也许到了那一天,我们终将不会再担忧晚年将如何度过……</h3><h3><u><i><b><br></b></i></u></h3><h3><i style=""><b style=""> </b></i></h3> <h3>(摄影&amp;文字:水木年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