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春秋——外滩,那些路

黎鸣

<h3>  上海的一条马路,一条老街,一个门牌,一幢楼房,或是一个街坊、一条弄堂都可能有段难忘的历史。虽说是当今的上海日新月异、沧桑巨变,她湮灭了众多旧时的建筑,或是旧时的人和事;时光也冲刷了滚滚红尘,让几代人曾经沉淀的记忆,也成了碎片鳞鳞……留下的,或是挥之不去的更为深层的历史记忆。当今,这留有的一幢幢历史建筑和像是旧时的风貌,她会时刻唤醒人们去追忆那段不平静的岁月。素有上海专利的一条马路、一个路口,或是十字街头,虽历经上百年岁月的洗礼,它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坐标上,依旧承载着它固有的功能,依旧散发着诱人的魅力……熙熙攘攘、来来往往……马路、路口、十字街头,她仍在续写着不一样的春秋。<br></h3><h3> 下图为,旧时上海租界划分区域图</h3> <h3>  上海滩上的马路,是伴随着旧时租界地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旧时的英美租界(后为公共租界),到旧时的法租界;从开拓筑路,发展到城市肌理的形成;从商贸发展和大量人口的倒入,到租界地日益扩展、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等等,一步步、一点点,自英商怡和洋行取得第一块租界地开始,上海滩历经百年的沧桑,逐渐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自然,这也催生出城市众多的一条条大小不等的马路和不同样式的建筑(群),也让这些非灵性的“生命”演绎出众多的不寻常的人文轶事,更积淀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像当今享誉世界的有中国城市名片之称的上海外滩,这幢幢拔地而起的美轮美奂高大建筑,这纵横交错其间的大小马路,这熙熙攘攘的交通路口……不也曾留下过众多昔日的佳话吗。<br></h3><h3> 下图为,黄浦路 1</h3> <h3>  比如,当今外滩北面的旧时英租界开拓的黄浦路,最初称为“扬子江路”,或称为黄浦滩路。这小小的黄浦路本来只是苏州河入黄浦江口北岸滩地的一条纤道。1848年被拓建为马路后,不曾想到,它的地理优势就一下子给凸显出来了:一边临江一边靠河,往返通畅,开阔平坦。这在当时进出中国主要靠航运的年代,这里具有天然的港口优势;加之当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是一张白纸,黄浦路又临上海老城厢的十六铺比较近,进出市区也方便,这在当时的上海是很难找到如此有地理优势的地方。于是,黄浦路便大大吸引了许多西方列强的关注,除纷纷建立起自家的货栈码头船厂外,还纷纷的在黄浦路,及其周边的虹口一带建起楼房设立本国的使领馆,一时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尤如大清晚期北平使领馆区域的“东交民巷”。<br></h3><h3> 下图为,黄浦路 2</h3> <h3>  据1911年《字林行号录》所登载的各国领事馆地址,当时上海共有14家外国驻沪使领馆,而其中有10家在今天的虹口区域内。除了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外,还有奥匈帝国领事馆(现黄浦路42-44号),丹麦领事馆(今黄浦路25号),比利时领事馆(原兆丰路17号,今高阳路),葡萄牙领事馆(黑狮路38号,今中州路),西班牙领事馆(老靶子路31号,今武进路),瑞典、挪威领事馆(北苏州路2号)。当时在上海设领事馆的还有:法国驻上海领事馆(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外滩33号,现中山东一路)、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荷兰驻上海领事馆(麦根路45号,今石门二路)。</h3><h3> 下图为,旧时外滩(中山东一路)南京东路路口</h3> <h3>  黄浦路再往西南走一点,就是当今的中山东一路,旧时租界的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那时,洋人喜爱在黄浦滩边的泥滩上跑马,渐渐地跑出来一条有500米长的小道来,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到了19世纪末,随着上海外滩地理优势的不断彰显,外滩也渐渐地成为各国列强竞相争夺的肥肉,也渐渐地成为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洋行、银行、酒店、总会等落户的首选之地,并相继建造起雄伟的建筑。<br></h3><h3> 下图为,今日中山东一路、南京东路路口</h3> <h3>  像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上的19号,正门设在南京东路23号的当今的和平饭店南楼,旧时称为汇中饭店(原为中央饭店),这可是曾有过辉煌历史的饭店。汇中饭店建成于19世纪50年代,原是一幢英国式的3层楼房,1865年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曾租借这个饭店营业。1908年汇中洋行重建此大楼,建成后的汇中饭店是当时上海滩上最高,也是繁华的大马路(南京东路)上的第一座高楼。大楼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其建筑规模和饭店设施在当时也均属一流;汇中饭店不仅设施先进,且还是上海滩上第一幢带有电梯的大楼(当时上海最早最豪华的有2家饭店,一家是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一家就是中央饭店)。<br></h3><h3> 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汇中饭店因而也赢得了各方的好评和赞誉。1909年2月1日的远东地区的国际禁毒会议选择在这里召开;1911年12月29日下午,中国同盟会也借座汇中饭店召开欢迎孙中山回国(就任首任临时大总统)的大会,孙中山出席会议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08年,上海开通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也经过这个坐落在南京东路的中山东一路路口的汇中饭店。<br></h3><h3> 下图为,1937年8月14日,旧时华懋饭店(和平饭店)门前遭受日寇飞机轰炸的现场</h3> <h3>  汇中饭店临近大马路正对面的就是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20号的华懋饭店(当今的和平饭店),华懋饭店是英籍犹太人沙逊的地产,饭店1926年开工,1929年竣工。其总高77米,有10个层面,局部有13个层面;在那个年代,华懋饭店堪称是上海滩上最豪华最高档的酒店(1992年中国仅此一家被评为世界名著饭店)。虽说华懋饭店历经岁月沧桑,但从外墙装饰纹样到室内装饰,系列化的设计风格,以及完美极致的服务品质,华懋饭店极大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八方来客。然而,在置身如此繁荣又繁华的场景里,谁又能回想到:1937年8月14日,“华懋”与“汇中”相间的大马路上,曾遭到过日寇一次飞机落弹的大轰炸,现场一片火海和废墟,死者过百,伤者近千,断肢残臂随处可见。随后在1.5公里外的“大世界”门前的十字路口,也遭到日寇一场落弹大轰炸,仅死亡人数就已逾千。这80年前被视为“安全区”的公共租界,一日挨了两炸,死伤者合计三千多,当时的媒体在报道中称之为“黑色星期六”!<br></h3><h3> 下图为,中山东一路旧时与洋泾浜结合部,横跨浜上的叫“外洋泾浜桥”。 </h3> <h3>  又比如位于中山东一路的延安东路,其前身是洋泾浜,又名西洋泾浜,系黄浦江支流;浜身蜿蜒曲折,西入周泾(今西藏南路),即今延安东路自外滩至大世界路段。英、法两租界相继开辟后,洋泾浜两岸形成两条道路,浜北(外滩一面)是英租界松江路,浜南(金陵东路一面)为法租界孔子路。19世纪后期,随着城市发展及人口聚集,洋泾浜开始淤塞、污染。1914年6月,租界当局动工填埋洋泾浜,1916年筑成宽广马路,命名为爱多亚路,汪伪时期曾短暂改名大上海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改名为中正东路。上海解放后,1950年5月改名为延安东路。<br></h3><h3> 下图为,亚细亚大楼</h3> <h3>  填浜筑路后,上海县城内商户逐步向北转移,中外商贾也纷至沓来,渐见成市。于是,1916年,在这路口的西北面便诞生了当时外滩最高大的号称“外滩第一楼”的建筑——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1917年,亚细亚大楼成为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名下的地产;该大楼是一幢高七层,建筑面积上万平米的办公大楼。旧时中国民间和工业用油都依赖进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外国石油进口的不断加大,民间多舍弃以油盏灯、红烛照明的习惯,而改为用火油灯(又称洋油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石油垄断组织(美孚排名第一);因而,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捷足先登的购得这幢大楼,以显示它在中国石油领域的霸主地位。此外,这路口还有1884年建成的气象信号台以及1924年落成的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旅沪西侨而建的欧战纪念碑(已无存)。<br></h3><h3> 下图为,旧时外滩上的欧战纪念碑、左侧为亚细亚大楼</h3> <h3>  历史在不断翻篇,外滩在一点点变化,一点点壮大;上海也在脱变中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的大都市;当今的外滩正以骄人的姿态展示其魔幻魅力,给世人以一种崭新的风貌和能量。她让人们赞美外滩、羡慕外滩、歌颂外滩……<br></h3><h3>下图为,旧时列强和清政府上海道台谈判旧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