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b04fbb">朱鹂鸟</font></h1><h3> 来石涧这里做运动六年了,今年第一次见到红羽翅膀的鸟,很美。别人说,见到这鸟,是有福气的。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对红色很敏感,情有独钟,红色代表喜兴、好运的象征。</h3><h3> 这鸟很机灵,警惕性高,稍近距离拍照它就会飞走,只能远拍,用手机拍照效果不是很清晰。据查资料对照,应是朱鹂鸟相近。</h3><h3> 朱鹂体长约26厘米。眼色浅。雄鸟绛紫红色,头、上胸及翼黑色。雌鸟上背及背部深灰色,尾覆羽及尾绛紫红色,腹部及下胸白而密布黑色纵纹。与鹊色鹂幼鸟的区别在上背灰色较深,下体白色较少且纵纹较粗。幼鸟比雌鸟色浅,喉显白。亚种ardens绛紫红色而羽基绯红,不为其他亚种的白色。
虹膜黄色;嘴蓝灰;脚灰色。
鸣声为圆润的笛音pi-lo-i-lo;叫声为粗重鼻音的kee-ah声,但不如黑枕黄鹂粗哑。也有甚似猫叫的mew声以及有似啄木鸟般的咯咯"笑声"。
食性:杂食性。以昆虫、浆果、果实为食。
卵生。每年四~六月间开始繁殖、筑巢,其巢位于树枝上,离地面约10米。
它们大多栖息于针叶林,杂林或果树林等。冬季南迁或迁往较低海拔的较多落叶林处越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留在树层,有时加入混合鸟群。
<br></h3> <h3>摄于江门新会石涧郊野公园</h3> <h3><font color="#b04fbb">朱鹂鸟</font></h3> <h1><font color="#b04fbb">钝尾两头蛇</font></h1><h3> 每逢大暴雨后,石涧这里会有两头蛇从山地里钻出地面,爬行到人行道上。大暴雨把它们穴居地下的通道浸没了,因为缺氧气,所以不得不从地下爬上地面呼吸。有些爬到水泥马路的两头蛇,如果不及时钻回到草地里,时间一长,会缺水而死。来这里运动的人,见到人行道上有两头蛇,都出手相救,用树技把它拨到草地上,让它钻回到土中。</h3><h3> 两头蛇其实不是两个头,它也是一头一尾,只不过它的尾巴特别纯,头尾形态相似,动起来也一样,人们错觉以为两个头。两头蛇是无毒蛇,看君,以后看到两头蛇不要害怕啊!</h3><h3><br></h3><h3>钝尾两头蛇资料
钝尾两头蛇,为游蛇科两头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双头蛇、越王蛇、两头蛇、枳首蛇。它是无毒蛇类。因有较大价值,被中国国家林业局收录为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之一。
中文学名
钝尾两头蛇
二名法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更多
外形特征
钝尾两头蛇
钝尾两头蛇 体全长约35cm。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上唇鳞4片,下唇鳞5片,眼前鳞1片,眼后鳞1片。背鳞平滑。通体13行。肛鳞完整。尾下鳞两列。尾部粗钝,有黄色斑纹;尾部形状、粗细、花纹与头部相似,且有相似的黄色斑,初看很像两端都是头的样子。
其体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面全为灰黑色,鳞片的外缘黑色,构成网纹;另一类是背部灰褐色,鳞片的黑缘色稍淡,背中央的6行鳞片中有纵横各间2行宽的约半个鳞片的黑点,排成3条纵线。腹面橙红色,由分散的零星黑点;尾部腹面中央有一条黑线纹。
高山和平原都有栖息,多发现于海拔300米左右的山丘。栖居在平原、丘陵及山区阴湿的土穴中。
钝尾两头蛇适宜生活在温暖湿润气候的地区,温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生活于丘陵,山林地带,属于穴居类蛇。它在泥土下,行动十分隐秘。以蚯蚓为食。<br></h3> <h3>摄于江门新会石涧郊野公园</h3> <h1><font color="#b04fbb">山蜘蛛</font></h1><h3> 这只山蜘蛛,比平时见到的蜘蛛大得多,有一天,在我每天下湖游泳的路口织了张大型的隐形网,好在我见到大蜘蛛停在网中央,不敢前行,否则我也被网住了。蜘蛛一夜辛勤织好网,又在哪守株待兔,捕获昆虫裹腹,为生计而已。蜘蛛找食也不容易,我不忍心破坏蜘蛛的隐形网,绕道而行。</h3><h3> 山蜘蛛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山蜘蛛体形异常巨大,经常在山中出没,它性格凶残,常将见到的人用蛛丝绑住,带回山洞住所里食用。
中文名
山蜘蛛
类型
古代神兽
神话体系
中国古代神兽
出处
《南部新书》
传说典故
传说,斐旻在山里走,有一只山蜘蛛,垂下的丝像是一匹布;将要触到斐时,他弯弓将蜘蛛射退了。蜘蛛像车轮那么大。他将蛛丝割下几尺长,收藏起来。部下将士如果打仗受了伤,剪下方寸大小贴上,血立刻就止住了。
历史记载
《南部新书》:“山蜘蛛,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
</h3><h3><br></h3> <h3>摄于江门新会石涧郊野公园</h3> <h1><font color="#b04fbb">小蜥蜴</font></h1> <h3> 这个家伙胆子真不小,我近距离拍照也不怕,很机灵,在东张西望,看有什么危险,你稍动作大一点,它就迅速钻进草丛里,跑得无影无踪。</h3><h3> 据查资料,这小蜥蜴叫雷公马,又名马鬃蛇、盐蛇、变色树蜥。属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树林、草丛等坡地,是宝贵的中药材。为树栖动物,野外常见于森林边缘,经常出现在人类干扰较大的环境中,如城市行道树、田园篱笆和民居院落等处。<br></h3> <h3><font color="#ed2308">黑天鹅</font></h3><h3> 这只黑天鹅在迁徙过程中,可能因体力不支,或又因迷失方向,离群孤单,在这湖里游荡有好几天了。</h3> <h3> 黑天鹅(学名:Cygnus atratus):是鸭科天鹅属的一种大型游禽,体长110-140厘米;翼展160-200厘米;体重3.7-8.75千克。具有天鹅种类中最长的脖子。这个细长的脖子通常呈“S”形拱起或直立。全身羽毛卷曲,体羽斑点闪烁,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为灰白色,飞羽为白色。尾长而分叉,外侧羽端钝而上翘形似竖琴。有一个明亮的蜡质的鸟喙,为红色或橘红色,靠近端部有一条白色横纹。虹膜为红色或白色,跗跖和蹼为黑色。共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嘴较厚重。</h3><h3> 原产于澳洲,是天鹅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为世界著名观赏珍禽。黑天鹅栖息于海岸、海湾、湖泊等水域,成对或结群活动,食物几乎完全是植物,各种水生植物和藻类。具有较强游牧性,迁移模式不规律,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迁徙时会组成成千上万的大团体。</h3><h3> 分布于澳洲西南部、南部、东部地区。后引进至新加坡、英国和部分西欧国家。(资料来原网络)</h3><h3><br></h3> <h3> 石涧翡翠湖这只黑天鹅来这里好多天了,天鹅每天在翡翠湖凉亭附近寻食,以食草为主,由于这湖嫩绿的水草生长不多,天鹅寻食艰难。我每天来这里运动都带一些食物来投喂它,如菜叶、苹果、鱼料等,投喂了好多天,天鹅对我们的到来己形成条件反射,每天见我们站在棧道上,就从很远的地方游过来,停在我们站立的棧道下,等待我们投料水中。</h3><h3> 有一天早晨,我们带着食物,走到翡翠湖边的凉亭中,未见黑天鹅在凉亭周围活动,向四周瞭望,发现水库坝基哪边有个黑点象天鹅,距离凉亭我们这边很远,我们望去影子在晃动,估计是天鹅。于是我手拿着一个苹果,手举高在摆动,想不到远处的天鹅很有灵性,这么远也见到我们,立即展翅飞翔,向着我们站立的方向迅速飞过来,它的飞翔滑行很优美,敏捷地降落在凉亭下水面。天鹅抬头张望我们,等待投喂食物的眼神。我们很感动,把这一切都摄下来。只要我们善待动物,动物和人就和谐相处。</h3> <h3>黑天鹅飞翔的优美姿态</h3> <p class="ql-block">给黑天鹅投放食物</p> <h1><font color="#ed2308">变色龙</font></h1> <p class="ql-block"> 2019年6月25日上午8时,我在石涧郊野生态公园散步,从环湖径走进茶寮的大草坪。在大草坪侧山溪傍一灌木丛的顶部发现一条变色龙。这是我7年来这里运动第一次见到这种动物,难得一见,我立即用手机把它拍下来。由于变色龙处到半掩蔽状态,只能拍个半身的变色龙,有点遗憾。不过以后我来这里晨运,经过这里,都关注它,有时它原形毕露,就拍个全照。它的身体处在灌木的绿叶中,身体也逐渐变绿色,与它处的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保护自己。所以,变色龙被誉为“动物魔术师”。</p><p class="ql-block"> 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这是因为变色龙的皮肤中含有各种色素细胞,在光线、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或集中或分散,变色龙的身体就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有时候,变色龙为了躲避天敌,或者不让猎物发现自己,就改变身体颜色,融入周围的环境中。有时候,变色龙为了保护自己,会用鲜艳的颜色来恐吓敌人。另外,雄性变色龙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他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根据动物学家的最新发现,变色龙变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和同伴沟通,通过变换体色来完成信息的传递和表达。</p> <h3><font color="#ed2308">眼镜王蛇</font></h3>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11日早上7时左右,天色比较暗,去步行石涧郊野公园,从公园门口行走大约一百米,路上一条大人尾指粗的蛇🐍盘尾躺在地面上,由于蛇黑乌乌的,我误以为是一条干山藤戓干树技,差30cm脚就踏上。好在反应快,及时缩脚,避免了被蛇咬。</p><p class="ql-block"> 后经公园里的运动友辨认,是一条眼镜王蛇,蛇中之王,剧毒无比,吓得出一身冷😓,没踩到这毒蛇,广东人说好采!</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找长树技,把蛇挑回草丛,让它回归正常生活,不要让它待在路上为害行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p><p class="ql-block">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p><p class="ql-block">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p><p class="ql-block">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p><p class="ql-block">(概述图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眼镜王蛇</p><p class="ql-block">拉丁学名</p><p class="ql-block">Ophiophagus hannah</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山万蛇,过山风</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动物界</p><p class="ql-block">门</p><p class="ql-block">脊索动物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松鼠</p> <p class="ql-block">小松鼠,是松鼠的幼崽,是哺乳纲啮齿目一个科,其下包括松鼠亚科和非洲地松鼠亚科,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一般体形细小,以草食性为主,食物主要是种子和果仁。</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松鼠</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动物界</p><p class="ql-block">门</p><p class="ql-block">脊索动物门</p><p class="ql-block">亚门</p><p class="ql-block">脊椎动物亚门</p><p class="ql-block">纲</p><p class="ql-block">哺乳纲</p> <p class="ql-block">在大石头晨运,也常常会见到树上的小松鼠,上窜下跳,在树上寻找果实食物。小松鼠胆小,但很机灵,见有人来迅速跳跃逃离,钻进树丛中躲藏。</p><p class="ql-block">松鼠身体小,但尾巴长,毛蓬松,象一把扫帚。尾巴长成这样的作用在于,松鼠爬树的时候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防止因为重心不稳从高处掉落,另外如果松鼠不慎从高处掉落,尾巴还能够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使得自己免于受伤,另外它的尾巴在寒冷环境下还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松鼠是一种栖息在树上的小动物,它的尾巴上披有非常蓬松长毛。因为松鼠是一种需要冬眠的动物,因此在松鼠冬眠的时候,它能够将自己的尾巴盖在身上,使得自己身体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起到保温的作用,防止因为温度过低,而被冻死。</p><p class="ql-block"> 松鼠一般都是进行独居活动的,他们会选择在树上营巢。在活动期间,松鼠会将其中十分之七到十分之八的时间用于觅食活动。有些松鼠非常喜欢将自己的坚果分散贮藏于地面,在寒冷的冬季里,这些贮藏的食物是松鼠们挨过一整个严冬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眼纹疏广蜡蝉</p> <p class="ql-block">展翅宽16~17mm。本科翅膀特别宽大,外型像小型蛾类;整体倒著看,在翅上有眼纹般构造。无近似种。</p><p class="ql-block">中文学名</p><p class="ql-block">眼纹广翅蜡蝉</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动物界</p><p class="ql-block">门</p><p class="ql-block">节肢动物门</p><p class="ql-block">纲</p><p class="ql-block">昆虫纲</p><p class="ql-block">目</p><p class="ql-block">同翅目</p><p class="ql-block">生态习性</p><p class="ql-block">成虫出现於5至8月,生活在低海拔植物丛间。有时会群聚吸食植物茎叶汁液;受惊吓时会瞬间弹跳飞行,徒手捕捉不易。</p> <p class="ql-block">白唇竹叶青蛇</p><p class="ql-block">白唇竹叶青(学名:C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1]</p><p class="ql-block">(概述图参考资料:[2])</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White-lipped Tree Viper</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竹叶青,青竹蛇,青竹标</p><p class="ql-block">中文学名</p><p class="ql-block">白唇竹叶青</p><p class="ql-block">拉丁学名</p><p class="ql-block">Cryptelytrops albolabris</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动物界</p> <p class="ql-block">马陆</p> <p class="ql-block">马陆(millipede)也叫千足虫、千脚虫、秤杆虫。马陆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倍足纲,体节组成。长约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马陆能喷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热带雨林中的马达加斯加猩红马陆喷出的液体能使人双目片刻失明。</p><p class="ql-block">马陆在世界上约10000种。世界上最大的千足虫是非洲巨人马陆,可达38厘米长,身围直径有4厘米。身体黝黑光亮,被触碰后,它的身体会扭转成螺旋形。[1]</p><p class="ql-block">中文学名</p><p class="ql-block">马陆</p><p class="ql-block">别称</p><p class="ql-block">千足虫;千脚虫;秤杆虫;香烟虫</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动物界</p><p class="ql-block">门</p><p class="ql-block">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p><p class="ql-block">纲</p><p class="ql-block">倍足纲</p> <p class="ql-block">豆天蛾</p><p class="ql-block">豆天蛾</p><p class="ql-block">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ingtauica Mell,1922)是天蛾科豆天蛾属的一种动物。</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豆天蛾</p><p class="ql-block">拉丁学名</p><p class="ql-block">Clanis bilineata tingtauica</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鸢色雀蛾(日本)</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动物界</p><p class="ql-block">门</p><p class="ql-block">节肢动物门</p> <p class="ql-block">蜈蚣</p><p class="ql-block">别名天龙、百脚、吴公</p><p class="ql-block">界动物界</p><p class="ql-block">门节肢动物</p> <p class="ql-block">黄蜂</p> <p class="ql-block">黄蜂学名“胡蜂”、又名“蚂蜂”或“马蜂”[9]。</p><p class="ql-block">体大身长毒性也大,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蚂蚁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属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马蜂通常用浸软的似纸浆般的木浆造巢,食取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