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添福寿,细数趣味民俗

美篇书

<h3>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为最大,故从古至今又一直被赋予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在古代,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民间有在重阳节登高祈福的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h3><h3><br></h3> <h3>重阳节的习俗很多,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细数那些重阳节的习俗。</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重阳节的原型之来自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此时节的前后,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直到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重阳节”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据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到了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h3><h3><br></h3><h3>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h3><h3>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h3><h3><br></h3><h3>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h3><h3><br></h3><h3>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h3><h3><br></h3><h3><br></h3> <h3><b>赏秋</b></h3><h3>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节,在南方有些山区还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h3><h3><br></h3> <h3><b>登高</b></h3><h3>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h3><h3>其二是源于东汉时河南有个方士叫桓景于该日登山避灾,登高避灾之说法始于东汉,当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避灾的传奇故事,在社会上造成了影响,东汉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h3><h3>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h3> <h3><b>吃重阳糕</b></h3><h3>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各地皆有自己的制作方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h3><h3><br></h3> <h3><b>赏菊</b></h3><h3>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h3> <h3></h3><h3><b>饮菊花酒</b></h3><h3>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h3> <h3><b>佩茱萸</b><h3>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h3><h3><br></h3></h3> <h3>这些重阳节的习俗都历经了千百年流传至今,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美好寄托。如今又是一年重阳节,用美篇书记录家乡重阳节的特殊习俗和饮食,和众多美友一起分享你的家乡特色。<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