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港湾的裁缝班

余军

<h3> 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市14岁以上的自闭症患者有23万人,这些家庭所承受的痛苦,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是可以想象的。随着“星星”们的年龄不断增加,他们的父母和家人一天天老去,他们的体力、精力甚至财力却在不断降低,那么,成年后的“星星”将如何生存和生活?这是一个沉重而巨大的问号,压在每一个自闭症患者的家庭上。另外,政府能提供哪些帮助?社会能提供哪些帮助?这是第二个要解答的问题。</h3><h3> 蓝色港湾自闭症青少年发展中心,是一家民营的公益机构,于2017年6月,开设了一个裁缝班。这个项目,就是针对自闭症患者刻板、偏执并不断重复的行为特点,试图将此转化成学习缝纫的一种优势,从而让“星星”们能掌握这项职业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h3><h3> </h3> <h3> 裁缝班的主持者是蓝色港湾的员工何斌(右),教授裁缝技艺的老师是张臣(左)。张臣是个专业裁缝,每次都是义务来给“星星”们上课。</h3> <h3> 裁缝班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场地是小区的居委会无偿出借的。电动缝纫机,除了最早的三台是机构的老师(包括裁缝张臣自己)带来的,后来的几批,有的是生产厂家出借的、有的是一个家长会公益组织赞助的。还有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每次开课时,都来提供人力上的帮助。</h3> <h3> 给“星星”们上课,不是件容易的事,怎样给电动缝纫机穿针引线?怎样掌控机器运行的快慢?如何让针脚走得匀直?这些,光靠语言和口令是无法让“星星”们理解的,这需要家长们全力配合,手把着手,一遍遍重复,从最简单的动作到一组技术要领的连贯实施,这其间所耗费的耐心,是可以想象的。</h3> <h3> “星星”们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有的沟通能力较好,学得快,有的比较慢,但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训练后,大部分都能独立完成一些基本动作了。</h3> <h3> 家长们都非常厉害,机器有了问题,都是自己动手解决的。“星星”们这个时候就会开小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h3> <h3> </h3> <h3> 在裁缝班开设近一年的时候,有三个学员的表现比较突出,所以他们有了贴着名字的专属缝纫机,而且已经可以独立缝制裤子、围裙、拎包等成品,并且能绘上图案,美化自己的作品。</h3> <h3> 裁缝班开设一年来,取得的成果是非常鼓舞人心的,除了三个特别突出的学员外,第二梯队的学员也能在旁人“小剂量”的帮助下,缝制出成品了。</h3> <h3> 目前,裁缝班的主要内容是教“星星”们掌握踩缝纫机的技能,不知道张臣老师是否会教剪裁的技艺,这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张老师曾经说过,只要最后,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学出来,也是成功的,大家的心血就没有白费。</h3> <h3> 裁缝班的上课节奏是每两周一次,自闭症患者可以中途报名加入。其实,就这个裁缝班里的学员来说,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裁缝的,但在这过程中,“星星”们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的学员学习的成绩并不好,但就是愿意来,进入这个环境后,显得非常高兴,这也是裁缝班的另一个“功效”。</h3> <h3><br></h3> <h3> 有哪些职业技能,适合自闭症患者?通过学习和训练,最后能以此自食其力?蓝色港湾的裁缝班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困难需要不断克服,因此,要向蓝色港湾的创办人和员工们致敬,他们的探索难能可贵!<h3> 同时——</h3><h3> 向裁缝张臣老师致敬!他牺牲了自己做生意的时间,无偿地向星星们传授技艺。</h3><h3> 向志愿者们致敬!他们牺牲了自己休息的时间,为星星们付出了耐心和爱心。</h3><h3> 向星星的家长们致敬!他们在煎熬中不曾放弃。</h3><h3> 向星星们致敬!他们也一直在努力,不曾放弃。</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