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主要特点</h3><h3>构成砂岩峰林的地层为中泥盆统云台观组和上泥盆统黄家磴地,岩性为巨厚层或厚层石英岩状砂岩夹薄层粉砂岩等,其石英含量高达90%以上,且其胶结物多为铁质、硅质等,石英和铁、硅质胶结物的化学性质在表生环境下十分稳定,具较强的抗蚀性,另一方面,由于它具有坚硬的物质特性,构成峰柱的坚固的基座。而黄家磴组顶部铁质胶结的紫红色厚层石英砂岩(鲕状铁矿层)组成峰顶的顶盖,就象给峰柱戴上了坚固的安全帽,形成名副其实的“铁帽”。所有这些,都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得以形成并保存至今的物质基础,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层,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软弱,易于风化剥蚀。软弱层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峰柱的坚固程度,但同时也有利于单个峰柱的雕塑造型,形成众多栩栩如生的拟人拟物的造型地貌。<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形成原因</h3><p style="text-align: left;">本区属典型的地台型构造。巨厚层石英砂岩、由于抗剪强度低,加之产状平缓,共轭垂裂特别发育,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为日后的外营力地质作用开辟了道路。<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砂岩峰林地貌集中分布于三官寺向斜扬起端的天子山一带和桑植和斜扬起端的峰峦溪,它们都是位于相同的构造部位,既北东东向宽缓向斜的扬起端,有北北东向褶皱迭加,使得北东东向向斜扬起端地层被进一步抬平,由于产状平缓,使得岩层之间不易产生重力滑动,有利于峰柱地貌的稳定。<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是该区不断地产生间歇性抬升,地壳的抬升、导致侵蚀基准面的下降,使得该区水动力作用加剧,流水最终切穿高角度的节理或构造裂隙软弱带,形成今日之石英砂岩缝林地貌景观。 形成过程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史时期,由于地壳缓慢的间歇性抬升,经受流水长期侵蚀切割的结果。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残林4个主要阶段。<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