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同龄人 2018.10.09

悠然

<h3>  <b>本篇编辑:高68届学生是地道的共和国同龄人,曾经十九岁的花样年华从广阔天地算起已经历半个世纪。岁月如歌风风雨雨,大家坚韧不拔拼搏前行,那是一段不可磨灭的特殊记忆。</b></h3><h3><b> “知青”是那个特殊年代给予我们的特殊经历,也培育出这些老同学们的特殊情谊。短短一个多月的努力,使近七十位年近七旬不少五十来年未曾见面的同学得以聚集。</b></h3><h3> <b>一天的联谊会充满温馨、和谐、快乐和正能量,还有一些同学借此机会在聚会前后与老同学老校友举行了小型联谊活动,老同学微信群和通讯录的建立都是这次聚会圆满的成绩。愿此美篇为大家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b></h3> <h3><font color="#010101"><b style="">  全体合唱:“歌唱祖国”和“团结就是力量”,指挥:黎解放</b></font></h3> <h3><b>  杜爱莲(筹备组总牵头人兼班级代表):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十月,襄阳一中高68届的老同学们欢聚一堂,共同缅怀毕业和上山下乡50周年。老同学们,我太想你们啦! 感谢熊传学同学建立了年级微信群,使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们在这里互相问候互相交流传递友谊。 感谢远在长沙的熊志洪同学前两年就建议,今年又努力促成了这场聚会。 感谢那些热心寻找多年不见同学信息的老同学们。 感谢筹备组的全体成员精心策划辛勤组织,使我们相聚在今天。 感谢所有教过我们知识的老师们。 离开母校50年不少同学虽少有联系,但回忆牵挂常缭绕心间。多少次梦中还在校园里读书学习。忘不了当年早自习,我们高声朗读(俄语),有同学羡慕一班同学的英语比俄语好听;数学课唐文廉老师讲的立体几何深入简出易懂易记;语文课老师把同学们好的作文拿到课堂朗读点评,巴不得个个学生洋洋洒洒笔下生花;课外活动我们跑步、做操、打球、踢毽子、玩单双杠、...,汉江中学习游泳,也曾发生一些惊险故事。 我们是从初中到高中都择优录取,寄托着学校高考打翻身仗的第一届学生,正当师生踌躇满志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时,一场文革使大家紧张快乐的校园学习生活戛然而止,曾经的大学梦变成了终身遗憾,人生道路被彻底改写。 六八年底六九年初,我们怀着复杂心情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少则一年半多则七年的农耕生活,使大家由19岁左右懵懂青涩的学生,变成了与农民一样干各种农活靠挣工分吃饭的知识青年。 招工了,招生了,大家陆续回城各奔东西,为工作为事业为家庭打拼操劳。 如今的我们已到古稀之年,不得不惊叹岁月这个雕刻师把50年前印象中的你、我、他重塑了。皱纹刻在脸上,青絲变银发了,在街上相遇而不相识了。但是中学时期纯真的同学情谊,随着岁月的年轮越刻越深,越圈越大。</b></h3><h3><b> 大家都期盼着今天的聚会。借此聚会机会,让我们共同怀念因疾病等意外早逝的同学们,愿他们在天堂随心如意。 让我们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尽情地互叙友情,尽情地拍照,留下欢乐的永久记忆,延续难忘的友谊纽带。 最后祝所有老同学们健康快乐,家庭幸福!祝我们的同学情谊地久天长! 谢谢大家!</b><br></h3> <h3><b>  前排左起:王淑华、肖普庆、杜爱莲、杨清芳、赵厚娟、黎解放、朱惠玲 </b></h3><h3><b> 二排左起: 桂定一、雷振东、陈安乐、王子英、杨明秀、熊金枝、熊志洪</b></h3><h3><b> 三排左起:张诚德、罗声瑞、祝贵亭、袁安新、王少俊、王文周、徐泽民、曹德生</b></h3> <h3><b>  張曼(班级代表):亲爱的老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举行"高中毕业暨下乡五十周年同学联谊会",我感觉特别高兴!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也要感谢筹备组的辛劳和在坐老同学们的支持。</b></h3><h3><b></b><b> 人生一晃五十年,很多同学都是离校后第一次相见。学校的生活好像就在昨天,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的趣事还是那么清晰,让我激动不己。步入社会历经世事沉浮,品尝了酸甜苦辣咸,更感觉学生时代如同陈年佳酿悠远绵长。</b></h3><h3><b> 老同学们,我们要向我们中间活明白的同学学习,不断做好全职的家政服务员。要象熊志洪那样多迈出家门出去走走看看。象周春荣那样十年跳舞、唱歌、种地锻炼身体。象尹树德那样每天早上报个平安,问声"老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祝老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家庭幸福,健康快乐!</b></h3> <h3><b>  前排左起:肖振玉、夏嗣菊、桂汉杰、陈万群、文玉霞 </b></h3><h3><b> 二排左起:熊传学、于建华、张曼、张秀华、张正英、周春荣</b></h3><h3><b> 三排左起:蔚方波、张育红、陈惠泉、吴冀新、韦家襄、熊华义 </b></h3> <h3><b>  尚成义(班级代表):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毕业暨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同学联谊会,我瑾代表一班全体同学向参加聚会的老同学们致以敬意!并向远道而来的同学们问好!</b></h3><h3><b> 五十年来我们历经风雨,是祖国建设中的排头兵和奠基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了青春贡献了力量,我们都是好样的!</b></h3><h3><b> 同学们:为我们的青春喝彩点赞!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叙同学情同学义,共叙祖国的强大,共叙我们的中国梦。最后祝大家晚年生活幸福,身体健康!让我们的友谊与世长存!</b></h3> <h3>   <b>第一排左起:董桂英,刘玉清,沈明晶,付胜英,牛同珍,龚志华,谢冬英,罗桂香,徐良华,程美萍,王桂仙,石瑞敏,范文珍。 第二排左起:饶浩德,尚成义,赵树森,尹树德,葛少华,彭伟,马有明,刘克权,王文英,陈志,李万成。</b><br></h3> <h3><b>《朗诵词》什么是知青?</b><br></h3><h3><b>一个貌似简单的命题,</b></h3><h3><b>你要问一百个当年的知青,</b></h3><h3><b>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回声。</b></h3><h3><b> 什么是知青?</b></h3><h3><b>好想能说清却永远说不清!</b></h3><h3><b>那是用青春换来的记忆,</b></h3><h3><b>那是用热血与命运的抗争,</b></h3><h3><b>那是用生命铸造的战歌。</b></h3><h3><b>有人说,知青是无知、无奈的代名词。</b></h3><h3><b>有人说,知青是有情有义的时代楷模。</b></h3><h3><b>我们是那个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一代人,</b><b>用千万个豆蔻年华换来了祖国的康宁。</b></h3><h3><b> 什么是知青?<br></b></h3><h3><b>知青就是一帮涉世未深的毛孩子,</b></h3><h3><b>知青就是一群羽翼未丰的小燕子,</b></h3><h3><b>无奈地闯进了命运的漩涡和风雨中。</b></h3><h3><b>知青就是扒车逃票忍饥挨饿的难民,</b></h3><h3><b>挣扎着与贫穷与磨难苦苦抗争。</b></h3><h3><b>知青就是知识的种子文明的使者,</b></h3><h3><b>给穷乡僻壤带去了一抹黎明。</b></h3><h3><b> 成也知青,败也知青。<br></b></h3><h3><b>酸甜苦辣酿的一壶酒啊,一言难尽。</b></h3><h3><b>喂肥了牛羊的是知青,</b></h3><h3><b></b><b>喂死了牛羊的也是知青。</b></h3><h3><b>盖起了房屋的是知青,</b></h3><h3><b>整塌了房屋的也是知青。</b></h3><h3><b>敢爱敢恨的是知青,</b></h3><h3><b>有情有义的是知青,</b></h3><h3><b>欠下了孽债的也是知青。</b></h3><h3><b>知青这杯陈年的酒,越放味儿越浓……</b></h3><h3><b> 什么是知青?我也说不清!</b></h3><h3><b>身居高位的知青说:</b></h3><h3><b>那是一段人生难得的宝贵练历。</b></h3><h3><b>名声显赫的知青说:</b></h3><h3><b>那是一场耐人回味的人生体验。</b></h3><h3><b>腰缠万贯的知青说:</b></h3><h3><b>那是一次人生拼搏的热身训练。</b></h3><h3><b>出国留洋的知青说:</b></h3><h3><b>那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浪费。</b></h3><h3><b>企业下岗的知青说:</b></h3><h3><b>那是一辈子坎坷经历的开始。</b></h3><h3><b>各有各的境遇,</b><b>各有各的理解。</b></h3><h3><b>各有各的诠释,</b><b>各有各的纷争。</b></h3><h3><b> 什么是知青?</b><br></h3><h3><b>如果是学术课题,就让社会学家去研究吧。</b></h3><h3><b>如果是政治命题,就让政治家们去考虑吧。</b></h3><h3><b>历史既不能复制,也不会重演。</b></h3><h3><b>反正我们已经走过了这段艰难的路程。</b></h3><h3><b>我们亲吻过祖国的江河大地,</b></h3><h3><b>我们亲历过乡亲的无私和关爱,</b></h3><h3><b>我们分享过丰收的喜悦和欢腾。</b></h3><h3><b>这些就足够啦</b></h3><h3><b>我们本来就没有把多少奢求留给自己。</b></h3><h3><b>奉献,</b><b>永远是“知青”这面旗帜上的风采。</b></h3><h3><b>忠诚,</b><b>就是舞动这面旗帜的劲风</b>!</h3> <h3>  <b>韦家襄:毕业五十联谊会,当年同学齐相聚。聚会由我来主持,欢歌笑语细品味。上山下乡炼腿背,天南地北任鸟飞。各行各业有吾辈,一代精英凭与谁。</b></h3> <h3><b>  女同学合影留念</b></h3> <h3> <b>熊传学:</b><b>69年3月我和陈冬珍等五位同学校友下放到枣阳县袁寨公社。担粪锄草、割麦筑堤、插秧扛谷、挑水煮饭,无所不能苦头尝尽。你帮我助,互敬互爱,情谊绵长。 71 年初,其他人都招工返城了。剩下我一个女孩经小队长推荐,到袁寨中学当了民办教师。学校的领导对我很器重,知识青年是促进农村文教事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中坚力量。</b></h3><h3><b> 我工作踏实肯干,教过数学音乐工农业基础知识;办过板报带过宣传队,到四乡五岭演出红灯记;我和学生一起开展体育活动,带队参加篮球比赛。丰富多彩的民办教师生活,我很欣慰也很快乐。师者,传道 ,授业,解惑。伟大光荣的职业让我安心,三尺讲台令我喜欢。 73年秋,公社推荐我到华师大读书。感恩我的第二故乡枣阳,感恩那里的乡亲们。能够上学是他们对我的最好的评定。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b><b>人生历程千姿百态,酸甜苦辣自我品尝,蓦然回首无怨无悔!</b></h3> <h3><b>  男同学合影留念</b></h3> <h3>  <b>知青岁月是一首难忘的歌,它流淌着纯真,流淌着迷茫,流淌着艰辛,流淌着热血,流淌着一代人的青春奉献;知青岁月是一座无价的宝库,它收藏着信念,收藏着追求,收藏着坚韧,收藏着一代人的精神财富;知青岁月是一本厚重的书,读懂了它,就读懂了生活,读懂了历史,读懂了哲学,读懂了一代人的理想情怀。</b></h3><h3><b> 难忘那山、那河、那桥、那路;难忘那笑也带泪,哭也芳华的岁月;难忘那些善良的老乡,唏嘘那些不该逝去的人!知青的岁月,伴着一代人青春的脚步已渐行渐远......</b></h3> <h3><b>  陈万群:老同学分别五十载,能相聚一堂实属不易,这有劳筹备会成员辛勤劳作乐于奉献。</b></h3><h3><b> 老同学相聚使我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当年的我少不懂事不善言辞,一个异类乡里娃上山下乡到南漳山区,脏活累活抢着干,受到干部、乡亲和同学们的好评,锻炼近两年招工到武汉。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在人生道路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一直想与大家再相见,一直想回当年洒下汗水的地方去看看,忘不了那一段魂牵梦绕的岁月。</b></h3><h3><b> 同学和校友之情历历在目。人到古稀不忘年少情谊。望大家都能珍惜身体,健健康康享受后段人生。</b></h3><h3><b><br></b></h3> <h3>  <b>陈惠泉:各位老同学好!非常想念大家。斗转星移光阴似箭,告别母校上山下乡已整整五十年了。半个世纪来方見今天这么多老同学谈笑风生、亦歌亦舞、欢聚一堂,令我思绪万千怀想联翩:</b></h3><h3><b> 忆往昔,风華正茂。朝夕相伴,同窗共读,胸怀拳拳报国心。</b></h3><h3><b> 看今朝,年華古稀。举杯畅叙,互道保重,永存莘莘学子情。</b></h3> <h3>  <b>徐泽民:五十年春秋一晃而过,当年的英俊少年已变成白发老翁。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无数坎坷与挫折,但我们挺过来了。岁月催人老难忘同学情。祝愿同学们都珍惜余下的时光,健康快乐地过好每一天!</b></h3> <h3>  <b>张育红:</b></h3><h3><b> 风吹梧桐沙沙响,枯树落叶片片黄。 一年一度秋风劲,菊花绽放阵阵香。 同窗聚散各自去,如今漂泊在异乡。 亲们如今可安好,久盼再聚又重阳</b>。<br></h3> <h3><b>  黎解放独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b></h3> <h3>&nbsp;&nbsp;&nbsp; <b>于建华:上台发言心潮澎湃,蓦然回首感慨万千。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相逢是短暂的,友谊是永恒的,让我们记住这天的聚会,让我们的同学友情之泉,更深、更浓、更纯、更美、更甜!</b> </h3><h3><br></h3> <h3><b>  王少俊:台下正叙别离情,忽闻主持招喚声,</b><b>手持话筒台上站,台下满眼同学情。</b></h3><h3><b> 同学分手五十载,上山下乡又下海,</b><b>一生虽曾多磨难,老当益壮燕归来。</b><b></b></h3><h3><b> 相聚的欢乐是那么的短暂,笑意尚在脸上,分别的泪珠己涌上眼帘,我们分别的太久太久,真想凝固当下的時间。</b></h3><h3><b> 当我挥手向你们告别時,心中己期待再次相見!</b></h3> <h3><b>  肖普庆:借此机会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有机会欢迎你们到东风公司的汽车试验场参观 ,见证一下我国先进的高水平的汽车试验设备和技术,请大家品尝一下东风基地的餐饮风味。谢谢大家!</b></h3><h3><b> 分别五十载,心情临危巅。</b></h3><h3><b> 蹉跎春秋老,悠然古稀年。</b></h3><h3><b> 知我知是谁,对面绪万千。</b></h3><h3><b> 豆萁本同根,岁月急何煎!</b></h3> <h3><b>  彭伟:老同学时隔五十年再相逢真是不容易,大家能在一起回忆我们青春之情,同学之情,姊妹之情,令我感到特别喜悦和激动。愿我们同学间的友谊长存!筹备这次活动的几位老同学你们辛苦了,在此深表谢意!</b></h3><h3><b> 欢迎大家有机会来武汉再相聚!</b><br></h3> <h3><b>  杨清芳独唱:“我爱你中国”</b></h3><h3><b> 熊志洪:清芳是我初高中的同班同学,性格豁达开朗活泼大方。她的丈夫罗声瑞中学时代就曾是襄阳著名的篮球高手,我也是市中心篮球场上小有名气的裁判,我们更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同班同学,在此瑾祝他们生活吉祥安康!</b></h3> <h3><b>  桂定一:如果你们来到十堰,请记住这里有一位你的老同学!</b></h3> <h3>  <b>黎解放:大家好!上山下乡分别五十年,老同学们能欢聚一堂让我非常高兴和激动,半个世纪的人生长河弹指一挥间,有苦有乐有悲有喜,磋砣坎坷的人生我们还是坚定地走过来了。</b></h3><h3><b> 感谢筹备组和所有为聚会做出努力的同学们!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让我们立足当下快乐过好每一天。祝各位老同学健康长寿,来年再聚!</b></h3> <h3><b>  尹树德:老同学们,每天清晨我都会准时在微信群里,一如既往地向大家问好!</b></h3> <h3><b>  初三老校友齐根宝路过“一景酒店”,发现我们正在举行聚会,欣然登台表示内心的感慨和祝贺!</b></h3> <h3>  <b>周春荣独唱豫剧片段</b></h3> <h3><b>  陈安乐独唱:“美丽的襄阳”</b></h3> <h3><b style="">  祝贵亭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b></h3> <h3><b>  夏嗣菊、熊志洪男女二重唱:“敖包相会”</b></h3> <h3><b>  王桂仙:</b><b>七人相伴初高中,二中毕业进一中,同窗学友结友谊,上山下乡再敎育。峥嵘岁月永不忘,酸甜苦辣记心上,青春奉献事业上,甘把热血献给党。年级聚会喜相逢,双手紧握热泪中,千言万语说不尽,同学情谊泰山重。帅哥美女皆变老,健康快乐少烦脑,虽到黄昏夕阳红,永保青春老顽童。</b></h3><h3><b> 前排左起:王文英、王桂仙、徐良华 </b></h3><h3><b> 后排左起:尚存义、彭伟、饶浩德、尹树德</b></h3> <h3>  <b>熊金芝、彭伟:照片中的十二位都曾是望江街小学的同学:</b></h3><h3><b> 一校十载好学童,说说笑笑仍从容。</b></h3><h3><b> 毕业之后赴农村,酸甜苦辣风雨中。</b></h3><h3><b> 五十余年都退休,英俊少年变老翁。</b></h3><h3><b> 虽到黄昏夕阳红,不忘初心乐融融。</b></h3><h3><b> 同学聚会喜相逢,叫名看牌忆旧容。</b></h3><h3><b> 千言万语说不尽,双手紧握热泪中。</b></h3><h3><b> 容颜虽变情常在,同学情谊记心间。</b></h3><h3><b> 帅哥美女皆变老,永保健康无限好。</b></h3> <h3><b>  照片中六位都曾是米公小学的同学</b></h3> <h3><b>  杜爱莲:68年底我们班三女生四男组成一组到南漳县插队落户,今天大家从仪容仪表到思想观念真正地成熟了。大家畅谈下乡时的趣事,还有一个忍俊不禁的笑话。</b></h3><h3><b> 插队初期,三个女生轮流留家做饭洗衣打理菜园。由于在校时对生理知识特别是性教育讳莫如深,让我们听信了男女生的衣服放在一起洗会怀孕的慌言。生怕犯下丢人的错误,就不厌其烦把男女生衣服分开来洗。</b></h3><h3><b> 还是农民们在田间地头毫无遮拦的粗鲁玩笑,才使我们逐渐明白那是个愚蠢的笑话。</b></h3> <h3>  <b>陳志:照片中尹树德、刘玉清,尚成义和我初高中都是同学,下乡又同在一个小组两年多。刘玉清是尚成义的夫人,难得又一对老同学夫妇,祝福他们!</b></h3><h3><b> 十年同窗苦读,二年下乡锻炼,祖国六十八载辉煌。转眼我们白发!</b><br></h3> <h3>&nbsp;&nbsp;&nbsp; <b>于建华:</b><b>欣逢分别50年的同学欢乐相聚,更可喜的是其中还有我童年的伙伴。解放、玉霞&nbsp;、惠玲儿时快乐幸福的脸庞,又从历史的尘封中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时的我们天真烂漫,在幼儿园里一块画画、一块写字、一块唱歌、一块游戏,吃在一起睡在一起,笑在一起乐在一起! &nbsp;&nbsp; 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远而疏。伙伴们愿我们在今后的岁月里,永远快乐、幸福、健康!</b><br></h3> <h3>  <b>郑玉华:别梦五十载,再聚古稀年。上天佑芨草,人间重晚晴。</b></h3><h3><b> 熊志洪:老同学郑玉华(中)刚从深圳归来,豁达开朗清瘦矍铄,略施粉黛必更加优雅漂亮。“上天佑芨草”,衷心祝愿她早日康复吉祥幸福!</b></h3> <h3>  <b>王子英:我和张育红、周春荣两位老同学小学上一小,初中进一中,高中留一中。分别五十载,相聚在金秋,欢乐相与共。</b></h3> <h3><b>  张秀华、文玉霞:</b></h3><h3><b> 学时同窗读,</b><b>少时同玩耍,</b></h3><h3><b> 下乡住一屋,</b><b>温暖是一家。</b></h3><h3><b> 分别五十载,</b><b>年岁近七十,</b></h3><h3><b></b><b> 相逢特温馨,</b><b>幸福享无穷。</b></h3> <h3>  <b>杜爱莲:66年暑假地区举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我们三人都是代表襄樊市参赛的主力队员。冠亚军争夺战我校队和枣阳县一中队打得难分难解,对方人高马大冲撞很历害,我们队几个人都挂彩了。虽尽力拼搏,还是只打了个亚军。</b></h3><h3><b> 这次聚会谈起那场比赛,当时担任锦标赛裁判的熊志洪回忆起枣阳县一中的领队喜欢套近乎,并与某女队员较熟悉,我们开玩笑说:你中没中美人计,吹没吹黑哨?</b></h3><h3><b> 教室里勤奋读书,</b><b>球场上虎虎生风。</b></h3><h3><b> 五十年后再聚首,</b><b>左右中锋喜相拥。</b></h3> <h3>  <b>杜爱莲:左边是老同学张秀华,初三是同桌。老师安排座位基本是同桌同性。上课时她喜欢拉着我的手说你的手好软。下课时我爱好在她齐腰的长辫子中寻找早生的华发。</b></h3><h3><b> 熊传学:初中的毕业照我们仨蹲在第一排,今天我们仨站着拍照,还是张熊杜,永远不变的位置,一辈子珍藏的情谊。</b></h3> <h3><b>  罗声瑞夫妇:作者很了不起,把“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庆典写成了“祭奠我们的青春”,事件的亲历者感慨万千……</b></h3><h3><b> 1968年那是我们学生身份的终点。尽管高中课程只学了一年,人生道路却发生了逆转。尽管</b><b>我们留恋那书声琅琅的校园,豆蔻流年每人都像是吸吮知识的海绵。</b><b>虽然憧憬着进入大学校园将来要当专家,却不得不辍学离开校园。</b></h3><h3><b> 1968年我们下乡上山,告别亲人去靠近贫穷、愚昧和落后。</b><b>最初级的产业离科学和文明越来越远。最落后的耕作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b><b>增长才智的路径突然截断,</b><b>被锤炼了筋骨却空虚了“脑干”!</b></h3><h3><b> 六个年级的学生全部废学去种田,必然</b><b>多了农民少了科研人员。</b><b>我们走得曲折,走得蹒跚。酸里拌着辣,苦里拌着咸。</b><b>1五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b><b>当年是“羊尾小辫儿”现在已两鬓斑斑。</b><b>青春那最珍贵的一段真的留恋!</b></h3><h3><b> 这些天</b><b>似乎“全社会”都在聚会“吃饭”。</b><b>没有规定没有文件,没有号召没有串连。</b><b>只有心灵在召唤:我们需要追忆,我们想要见面,金秋十月知青聚会成为了“主旋”。</b></h3><h3><b></b><b> 名义上是联谊本质上是祭奠,</b><b>祭奠逝去的青春而不是哪个“事件”。</b><b>留恋的不是吃过的苦也不是遇到的难,</b><b>缅怀的是那一去不再复返的青春华年!</b></h3><h3><b> 为了补回被耽误的学业,回城后我们上班、补课、家庭、孩子四任一肩!电大、夜大、成人高考,下课后再去加班,牺牲了多少睡眠?</b></h3><h3><b> 今天的大学生们能学习在全日制的大学校园,我们何曾有进门竞争的机会?</b><b>不要对我说无怨,不要对我说无悔。</b><b>不要说那是历练,不要说那是奉献。</b><b>我们也有委屈也有遗憾!</b></h3><h3><b> 我们并不怕苦,稚嫩的双手曾经磨出老茧。回城后仍在做出牺牲,</b><b>被“下崗”时也没给国家添乱。</b><b>有人说耽误你们的只是那么几年,</b><b>那是青春的起点,那是关键的起跑线!</b></h3><h3><b> 我们也曾拼搏也曾苦干,</b><b>国家的科技屡屡被人封锁,包括被卡脖子的“芯片”。但这茬人里有几个能参与到高端科研, “一星两弹”和我们又有多大关联。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技不从愿。</b></h3><h3><b> 昨天,今天和明天,“五十年”是我们的全部“昨天”!</b><b>聚会上下大家都在祈祷健康,祝福明天。其实每人心里都有没说出来的话:我们是在“谢幕”,是对社会的最后一次呼喊。</b></h3><h3><b> 尽管我们曾经“斗地”,尽管我们曾经“战天”,但那全都是昨天。我们不再是家庭的支柱和社会的中坚,我们即将退出“舞台”不管情愿不情愿。</b></h3><h3><b> 青春如此“短暂”,“芳华”已去不再复还。</b><b>我们经历的是怎样的青春?那是酸甜苦辣咸。</b><b>真的值得回忆,真的值得祭奠!</b><b>为了我们逝去的青春啊,</b><b>为了我们珍贵的五十年!</b></h3> <h3>  <b>熊传学:</b><b>老同学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叙旧、有的在拍照,我和建华正在回忆初中的往事,她说我们曾是同桌,我还纳闷呢。突然,罗声瑞来到我们跟前,拉着我和建华说:“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来合张影吧!”</b></h3><h3><b> “一个小组的”?又是一头雾水。拍就拍吧!我和建华立在罗帅哥两旁,拍下了这张五十多年后难得的合影。</b></h3><h3><b> 早晨醒来,一张张美照浮现眼前……嗨,终于想起来啦!那是在初二,我和建华坐在倒数第三排,罗声瑞坐我们俩后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互相帮助,下课我们女生疯打喜闹。那个年代和很多男生很少说话,怪了,怎么和罗声瑞就无忌呢?!难得罗声瑞也记得这些少年往事。好甜蜜啊!</b></h3> <h3>  <b>王文英:记忆充满着美好的梦,时间冲不淡友谊的酒。距离拉不开真挚的情,重逢融化了分离的愁。</b></h3><h3><b> 吴冀新:两小无猜,总角相嬉。邻里一院,情同姐弟。共读一中,业分两地。再聚襄阳,已逾古稀。人世沧桑,家国巨变。勿弃勿忘,唯我童忆。</b></h3> <h3><b>  夏嗣菊:昔日的老同学虽然几十年没见了,但相见瞬间一下子就找到相互握手、问候、拥抱的感觉,还是那么熟悉、亲切、自然。打趣戏谑,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的校园,相聚短暂激动难忘。</b></h3><h3><b> 肖振玉:弹指一挥间,已到古稀年。当年少男女,如今变鹤颜。命运跌宕起,岁月如歌泣。五十周年聚,又见同窗忆。相见喜相拥,五湖四海叙。满满是祝福,互道需珍惜。都活一百岁,同学齐努力!</b></h3> <h3>  <b>张诚德:当年分别方二十,岁月如梭鬓毛衰。再次相聚已古稀,互道珍重叙情怀。</b></h3> <h3>  <b>熊志洪:杨明秀是五十多年不曾见面印象较为清晰的初高中同班同学,多年前得知她被招工到了航空工业系统,在我少年时代呆过几年的汉江机械厂,那是襄阳数量不多的好企业曾为之高兴。这次有幸得以联系并多有交流,很高兴与她合影留念。</b></h3> <h3><b>  熊传学、夏嗣菊、黎解放合唱:我们这一辈。</b></h3> <h3>  <b>周春荣的退休生活丰富充实。多年来坚持参加艺术团体舞蹈、合唱的排练与表演,还爱好艰辛的田间劳动,享受丰收的喜悦。</b></h3><h3><b> 她的“自留地”面积大还有蔬菜大棚,种植的农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具有老农的水准。不禁为一个柔弱的资深美女热爱生活所焕发出的能量感叹。</b></h3><h3> <b>此次聚会她热情投入积极参与,上台独唱了戏剧还准备了舞蹈,向她学习并再次点赞!</b></h3> <h3>  <b>聚会期间,于建华、王淑华、张秀华、杨明秀、杨清芳、罗声瑞、杜爱莲、祝贵亭、赵厚娟、雷振东、蔚方波、熊传学、熊志洪、黎解放十四位同学前往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赵梅立老师家探望。</b></h3><h3><b> 照片中三人为雷振东、赵厚娟、蔚方波,其他同学从略。</b></h3> <h3><b>  熊志洪:熊华义与我初高中不在一个班,过去不是那么熟悉了解。这次聚会大家推荐他作为班级筹备组成员,真切感觉他是位好丈夫好父亲,正象同学们说的那样在单位还是“活雷锋”。他前前后后不仅为聚会的举行默默做了很多工作,还要风风火火操持家中的急务。未能在众多照片中找到适合写附录的照片,只能借此老照片为他点赞了。</b></h3><h3><b> 前排左起:贾根林、史明君。后排左起蔚方波、熊华义、张育红。</b></h3> <h3><b>  相见时难,别亦难。熊志洪离襄前“设宴”款待筹备组和外地返襄前来参加聚会的老同学,其校友姐姐和二中教师姐夫作陪。年老迷糊个别同学未能请到深表歉意,还有几位已离襄未能前来也感遗憾。</b></h3> <h3>  <b>杜爱莲夫妇设宴款待筹备组其他成员,并邀请部分老同学作陪,感谢大家的通力合作积极支持。</b></h3> <h3>  <b>聚会前来自武汉的陈万群邀请部分老同学老校友小聚。多次回襄老同学老校友热情款待,此次略表心意。</b></h3> <h3>  <b>老同学年前小聚</b></h3><h3><b> 后排左起:唐天国,熊华义,李贵兴,王同庆,高尚和,云必顺,李修宪,蔚方波,张育红 前排左起:周春荣,文玉霞,夏嗣菊,张正英,熊传学,江厚成</b><br></h3> <h3>  <b>聚会前国庆佳节在长沙见到远方来旅游的老同学不亦乐乎!</b></h3> <h3><b>  范文珍:岁月如歌,不忘初心,友谊长存。我和潘传英同住一条街同在一个小学和初中读书,高中在同一学校同一班,69年3月下乡又同在枣阳县钱岗公社一个知青小组一年多。可谓青梅竹马的好学友好闺蜜。</b></h3><h3><b> 这张照片是我们下乡前和此次聚会中拍摄的合成照片,五十年前我们是那么年轻漂亮,如今两鬓斑白真的老啦。不过老亦有老的风采!</b></h3> <h3><b>  梅舞珍和李常慧在上海当“孙管干部”,遗憾未能前来参加聚会。</b></h3> <h3>  <b>李吉汉退休后负责指导了一个艺术团体和一个艺术沙龙,其歌唱能力具有业余性专业水准,遗憾因工作太忙无法前来参加此次老同学聚会。</b></h3> <h3>  <b>曾几何时,过去的知青返回了城市已变成职场上的美女。</b></h3> <h3>  <b>熊志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主席挥手,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代知青,随后奔向田间地头。</b></h3> <h3><b>  尹树德:</b></h3><h3><b> 主席像章挂胸前,红色袖标戴臂间。</b></h3><h3><b> 《新一中红旗》,历史的一段记忆。</b></h3><h3><b> 难忘的蹉跎岁月,永久的心中回忆。</b></h3><h3><b> 当年的风华正茂,如今的姐妹情意。</b></h3><h3><b> 王桂仙:</b></h3><h3><b> 激情岁月里,同窗少年时。</b></h3><h3><b> 古稀重相聚,最美夕阳红。</b></h3> <h3>  <b>肖振玉:</b></h3><h3><b> 凝旧照似昨日同窗好友风华正茂。</b></h3><h3><b> 今相聚两鬓白儿孙绕膝各奔东西。</b></h3><h3><b> 前排左起:桂汉杰,闪云华,熊传学。后排左起:陈冬珍,肖振玉。</b></h3> <h3><b>  1968年即将离校下乡的夏末,六个女生在学校操场西边合影。后排左起是:朱慧林、杨清芳,穿着向别人借来的军装英姿飒爽。前排中间是杜爱莲。一身当时的学生打扮青春气息洋溢。看,脚下荒草一片,操场角落处的蒿草快半人高了。默默告诉我们:热闹的操场荒芜了,学生的学业中断了。</b></h3> <h3><b>  熊传学:</b><b>岁月匆匆,时光荏苒,</b><b>凝视着五十年前的照片思绪万千。</b></h3><h3><b> 陈冬珍中学的好友下乡的伙伴,</b><b>一个屋檐下同锅搅勺,一个土坯床上同眠。</b></h3><h3><b> 十米深井里的饮用水,女孩哪敢低头往下看,</b><b>总是我拿井绳她挑担 。</b></h3><h3><b> 每天晨曦揉揉眼睛跟着冬珍下田间,</b><b>除草插秧,挖红薯,</b><b>割麦割谷,学着干。</b><b>蚂蟥叮咬长虫串田,</b><b>我害怕冬珍给我壮胆。</b><b>知青岁月</b><b>练就了筋骨增进了友谊</b><b>。</b></h3><h3><b> 冬珍不能来聚会令我好遗憾。</b><b>同学情姐妹缘永远不变。</b></h3> <h3>  <b>赵厚娟:</b><b>那年,我们离开了心爱的校园,丢掉了书笔握起锄头,走向广袤无边的田野。田间地头留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青春岁月!那月,我们英姿飒爽</b><b>风风火火,柔弱的我们变成了村里的劳动力。正因你们的存在生活中才多了欢声笑语,也有了坚持下去的希望。感谢生命中有了你们!</b></h3><h3><b> 韶华易逝,阔别五十年再次走到了一起。这一刻恍如隔世,一双双老花眼细细端祥着似曾相识的脸庞,两耳专注着那陌生又熟悉的话语,步履且蹒跚,抽泣亦哽咽。可喟弹指一挥间,白了少年头!看如今,友谊仍常青!</b></h3><h3><b> 左起:赵厚娟、李常慧、王同琳、梅舞珍</b></h3> <h3><b>  夏嗣菊:难忘峥嵘岁月,深忆姐妹情意。</b><b>1968年“新一中红旗”成立一周年之际,我和同学王桂仙的合影。</b></h3><h3><b> 1966年11月初,我们结伴去北京参加了毛主席接见革命师生活动,如今仍记忆犹新。而后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多次观看全国各地到襄阳串联的红卫兵演出。那时的我们豆蔻年华,风华正茂。无忧无虑,天真无邪!</b></h3><h3><b>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五十年飞逝而过。如今天各一方不常见面,但电话微信沟通不断,我们的心是相连的。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b></h3> <h3>  <b>熊金枝:</b><b>一九六八年初我和王子英、杨清芳、郑玉华在韶山,为了难以忘却的纪念所提:</b></h3><h3><b> 青春作伴,蹉跎白发。初心依旧,友谊长存。 </b></h3> <h3><b>  尹树德:浮想往事夜不能寐,兴然提笔草率几句: </b></h3><h3><b></b><b> 别梦已过五十年,绝代风华千百万。</b></h3><h3><b> 主席挥手我前进,主席指示我照办。</b></h3><h3><b> 上山下乡离闹市,含泪別友出校园。</b></h3><h3><b> 双手磨光锄头把,弃笔从农两手茧。</b></h3><h3><b> 酸甜苦辣都经历,峥嵘岁月记心间。</b></h3><h3><b> 华夏特殊一代人,共同名字叫知青。</b></h3><h3><b> 回想往事心不尽,好好生活享晚年。</b></h3> <h3>  <b>熊志洪:66年11月初文革大串联第一次到北京参加毛主席接见全国革命师生。照片中的我在天安门前胸戴小像章手捧“红宝书”,衣着简朴,裤子上还有补丁。与当年相当多数青少年一样还没资格戴“红卫兵”袖章,一个年代的缩影。</b></h3> <h3><b>  杨清芳:</b><b>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看着眼前的照片仿佛回到了那青葱岁月,一群涉事未深的小丫头,稚嫩的脸庞,朴实无华的妆扮,时代的简单发型,勾起多少美好的回忆。</b></h3><h3><b> 看看现在已经老去的我们,又多了几分的感伤和惆怅。</b><b>岁月无情人有情。我们又见面了,共叙友情互相勉励。过好幸福的晚年,期待再次相聚!</b></h3><h3><b> 前排:褚莲婷、杨明秀,后排:赵焕清、杨清芳、于建华。</b></h3> <h3><b>  祝贵亭:</b><b>看着老照片令人浮想联翩,那时的我们风华正茂有理想有抱负。后来我们离开心爱的学校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面朝黄土背朝天尝尽苦辣酸甜。</b></h3><h3><b> 招工入职大家各奔东西,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奉献。以后又经历企业改制或破产的阵痛,姚代忠下岗后为了生计和不公的命运顽强抗争,如今他已离我们而去,令人十分痛心。</b></h3><h3><b> 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沟沟坎坎和风霜雨雪。5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们两鬓斑白,最珍贵的一段记忆值得永远留念。</b></h3><h3><b> 后排是胡德强、祝贵亭、姚代忠、王文洲,前排是尹同生、李新春。</b></h3> <h3>  <b>农忙对知青和农民一样,稻田放水耕田耙地准备插秧,那是一年的希望。</b></h3> <h3>  <b>水利或其它建设工地的中餐,旷野寒风中两个馒头一碗没油的萝卜青菜汤最正常不过。</b></h3> <h3>  <b>多年前回乡看望知青时期的生产队长夫妇</b></h3> <h3>  <b>知青时期的住房周围</b></h3> <h3>  <b>专程远赴山乡为知青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扫墓</b></h3> <h3><b>  逝者后人热情款待前来为其父辈扫墓的知青。</b></h3><h3><b> 改革开放使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村通公路户户有电灯,多数农家盖起了砖瓦楼房,人们不再为吃饱饭穿暖衣发愁,小汽车也在以较快的速度进入百姓之家。扶贫助困奔小康,人们的精神面貌已发生显著的变化,祝愿乡亲们的明天更加美好!</b></h3> <h3>  <b>下面三张分别是襄阳一中65届初中三个班的毕业照片,聚会中的不少老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少年时代的身影。</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