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秋高气爽之日接到山东省师训科的通知,迎来2018年农村特级教师岗位人选培训,于是开启了进京之旅。虽然路途迢迢,但收获沉甸甸。</h3> <h3>培训今日即将结束,内心涌起些许不舍,回忆几天的学习点滴,犹历历在目。来京次日上午,由高教社李吉主持了开班典礼。</h3> <h3>组建的培训组有十个,大家群策群力设计了个性十足的组名,logo和口号。<br></h3> <h3>我加入了魅力“十组”。我们是一个来自临沂、淄博、德州、枣庄、潍坊五个市区,集语文、数学、英语、生物、政治五个学科的“十全十美”团队。</h3> <h3>十个小组一一上前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每一位老师离开了自己组织的课堂小天地,来到属于自己重新学习的课堂小天地,就像又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在展示环节,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h3> <h3>王化英老师关于“特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讲座,让我明白了王老师所说的一直“没有脱离一线”的真正含义,从她的发展历程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发展成特级教师离不开课堂,更离不开来自课堂一线的思考与研究。王老师从一位一线教师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特级教师应该怎样进行专业化发展,这发展的五步,让我恍然大悟,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教研和专题研究的相辅相成的关系。<br></h3> <h3> 在研修基地——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的参观学习,我看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带来的惊喜。<br></h3> <h3>马涛老师关于“信息化下的个性化课程设计”的讲座,从课程的高度给我们诠释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他说“围绕一个大的方向,大的主题展开研究,就可以从一件事情中得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之后,马老师从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给我们列举了许许多多的例子,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原来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了创造的思维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为一名小学老师,也许我还不具备设计课程的能力,但我会学着去一点一点的发现,发现身边的素材,发现本学科课程的可“分”或可“合”的点,为课程设计做准备!<br></h3> <h3>刘克臣老师专题讲座《教研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刘克臣老师以他教研员的经历向学员分享自己的教研工作经验。他说:“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他着重提醒我们要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主动发展。</h3> <h3>最后想感谢一下高教社对这次培训课程的精心安排,让这次学习之旅温馨,温情,温暖。 培训是短暂的,学习是长久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探索,执着于教书育人,把它当毕生事业,改善并完善自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们共同成长。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