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十)坎儿井人家

秀绒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15日上午10:50,我们来到了五道林坎儿井人家。我们将在这里参观了解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是人工挖掘、开凿的以纵向的井与横向的渠巧妙结合而形成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p><p class="ql-block"> 具体的说,就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结,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工程的建成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它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它比世界上任何一处文化遗产都要艰巨复杂。</p> <h3>  “五道林”位于吐鲁番市西北郊12公里处,是1964年当地政府组织群众治沙造林的成果。它采取了沟植造林,林渠结合,宽窄行相间,多道配置等措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造林方式。 “五道林”长3800米,宽23米,林内并排开出五道毛渠,渠两侧内坡上栽种青杨、白杨、沙枣、桑树等树木共5道10行,“五道林”因而得名。它有效地抵御了沙害、风灾,并吸引了众多中外游人前来观赏。</h3> <h3>  坎儿井人家就在“五道林”内,流经此处的嘎斯勒——阿吉坎儿井,总长度2500米,竖井85眼,控制面积450亩,流量15升/s。 坎儿井一共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竖井、暗渠、明渠以及涝坝,这是一种十分古老水平式集水用的建筑,特别适合山脉、冲积扇等特殊地区。这是竖井。</h3>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1981年8月20日,视察五道林时曾经查看过这口井,这个参观过的井点称“邓公观井”。</p>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身后的这张照片就是在这口井前照的</p> <h3>  我们从地上来到了地下进行实景观摩。五道林坎儿井有着非常详细的图文介绍以及实景现场,这个古老的系统是完全靠截留地下的积水,利用重力将地底的积水运输到需要灌溉的农田或者作为生活用水。<br></h3> <h3>  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h3> <h3>  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br></h3> <h3>  先辈们在修建过程里,为了坎儿井的精准订位,发明了油灯定位法,木棍定位法等方法。</h3><h3> </h3> <h3>  油灯定位法是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工人背对着油灯,始终掏挖着自己的影子,这样就不会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水流能淹没框沿为标准。</h3> <h3>  木棍定位法主要在暗渠开掘上使用。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即在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上各悬挂着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根削尖的横木棍,两端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位,地下的工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进行挖掘。<br></h3> <h3>  </h3> <h3>  这是暗渠,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工程最为艰巨,一般要在地下开凿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吐鲁番的先辈们为了在天山山脉挖出引水口,只能跪在地下进行挖掘,由于融雪冰冷刺骨,很多人活活冻死,也有因为坎儿井洞口突然坍塌而被活埋。由于修建坎儿井的工人大多是年轻人,导致他们平均年龄活不到30岁。</h3><h3><br></h3> <h3>  参观完暗渠,来到涝坝。</h3> <h3>  这就是从山上开出的婉蜒流淌清水的坎儿井水,清澈透明,美极了。</h3> <h3>  涝坝,就是在暗渠出水口,修建的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经过太阳晒热,然后灌溉农田。 这也是吐鲁番的葡萄和瓜果无比香甜的原因。</h3>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地区传送着这样一句话:“千口井、万口井、不如坎儿井。泉水清、河水清、不如坎儿井水清”。坎儿井水是新疆人心里的神水。</p> <h3>  这是眀渠,明渠就是从涝坝到农田之间的水渠。</h3> <h3>  坎儿井是根据吐鲁番盆地的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而不因为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此流量稳定,保证了农田的灌溉。</h3> <h3>  离开坎儿井观摩点前,大家照了一张合影。</h3> <h3>  接着我们来到了坎儿井博物馆,进行“古井寻缘”。</h3> <h3>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 </h3> <h3>  屯垦戍边源远流长,源于西汉,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相袭至今,延续2000多年。</h3> <h3>  吐鲁番是西汉“12个垦区”之一,坎儿井据传由汉代屯田兵卒传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h3> <h3>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修建,提到清代的坎儿井,就必须说到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是修建坎儿井的大功臣,一个是林则徐,一个是左宗棠。</h3> <h3>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有“民族英雄”之誉。 清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从这一天开始,林则徐主持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一举销毁鸦片200多万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壮举。由此,中英间爆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清军一再失利,惊慌失措的道光帝迁怒于林则徐,将其流放新疆。而林则徐在新疆兴修水利,实地查勘荒地,造福人民,成就了他流放新疆之“旅”。</h3><h3> <br></h3> <h3>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经过123天的长途跋涉到达伊犁惠远城,开始了他在新疆的3年流放生活。林则徐虽身处逆境仍心怀报国之志 ,初到新疆,就潜心研究新疆的风土人情,而且有条件和机会阅看伊犁将军布彦泰处的邸抄,继续牵挂着数千里外的国家大事。得知布彦泰正准备开垦惠远城东的阿齐乌苏荒地,林则徐经过深思熟虑,主动提出首先捐办阿齐乌苏荒地,修建龙口工程,解决开垦荒地急需的水利灌溉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水渠的开通,阿齐乌苏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共“实垦得三棵树、红柳湾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亩,阿勒卜斯十六万一千余亩”。这样一来,既可以收获粮草,节省清政府的经费,又可以实现屯垦,有利于边防安全。正是看到垦荒带来的种种利益,乌鲁木齐和天山南路各城纷纷请求开垦荒地。<br></h3><h3> 屯垦是历代封建王朝加强边防的重要手段,道光时期面临的边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屯垦也受到清政府的重视。鉴于林则徐捐办阿齐乌苏荒地“尚为妥协”,处置比较得法,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1844年12月8日),经军机处传旨,“谕林则徐前赴回疆各城查勘地亩”。林则徐不顾身体的疲惫和路途的艰辛,毅然受命开始了查勘荒地之行。这是林则徐流放新疆之“旅”所完成的重大事情。 林则徐查勘荒地是从南疆八城开始的。用林则徐的话说,此次查勘荒地,“周历回部八城,往来约二万里”,“到一城,查一城,将实情呈报将军核奏,绝不敢稍有成见,亦绝不能粉饰迎合”。经过实地查勘,南疆可开垦荒地总数为58.6万余亩,加上东疆吐鲁番、哈密的荒地13.5万余亩,林则徐在新疆查勘荒地总数为72万余亩。<br></h3> <h3>  林则徐四到吐鲁番,勘垦田地11万亩、兴修水利、大力推广坎儿井,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新挖坎儿井300多道,因此吐鲁番人们崇敬地称坎儿井为“林公井”。</h3><h3> 林则徐凭着辛勤劳作,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骄人业绩,这些都通过伊犁将军布彦泰等地方官员奏报到了清政府,而清政府又逢内外事繁,急需人才,因此,道光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1845年10月28日),林则徐接到了开复的上谕:“林则徐自饬派查勘以来,自备斧资,效力奔驰,将近一载,著有微劳。著饬令回京,加恩以四、五品京堂候补。”十一月初四日(12月2日),正在回京路上的林则徐再次奉旨“著加赏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h3><h3> 林则徐以年迈之躯,谪官身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把生命最后的辉煌,献给了边疆,献给了吐鲁番,新疆各族人民,特别是吐鲁番各族人民永远怀念他。</h3> <h3>  使命传承左宗棠,另一次新疆兴建坎儿井的高潮是1883年左宗棠入疆,1886年建新疆行省,号召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修建坎儿井近200处。</h3> <h3>  同治三年(1864年)后,新疆爆发战乱,浩罕国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屯垦事业遭到毁灭性破坏。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h3> <h3>  光绪十年(1884年)建立新疆省,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倡导戍屯,新疆屯垦事业出现又一次高潮。</h3> <h3>  屯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祖国边疆。</h3> <h3>  兵团的屯垦戍边是新中国的一大创造。1949年10月,王震率部进住新疆。他率领新疆各族人民为建设新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新疆现代屯垦事业的开创者,又是新疆建设兵团的缔造者。</h3> <h3>  1954年新疆建设兵团成立,王恩茂任第一任政委。中央赋予这只队伍“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新疆建设兵团是一支高度组织化的准军事力量,是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多年来,兵团坚持亦兵亦民、劳武结合、兵民合一,拥有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民兵武装力量和兵团武警部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与军队、武警和各族群众建立起边境安全联防体系,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中发挥出特殊作用。</h3> <h3>  极为干旱的吐鲁番现有一千五百余条总长5000多公里号称地下万里长城的坎儿井。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h3> <h3>  一代代的吐鲁番人,开凿着坎儿井,让在井下流淌的清水流进了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繁衍出世代而居的坎儿井人家,孕育了吐鲁番如玉般的葡萄和甘甜的瓜果。</h3> <h3>  离开了博物馆,又来到了将军林。我们的新疆之旅快要结束了,这是导游为我们来自全国9个地方的40个人组成的“石榴团”照的唯一的一次全体合影。</h3> <h3>  从1964年开始到现在,已50多年了,多年来,来这里种树的有不少国家和自治区的领导人,王恩茂在新疆工作期间,几乎每年都在这里植树。邓小平、华国锋、江泽民、王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这里视察和植树。将军植树,福荫后人,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将军林”。“将军林”今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h3> <h3>  坎儿井人家的土炕盘到了森林中,炕桌也摆在土炕上,随手准备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因早上刚去过维族老乡家做客,这里就没有再安排此项内容。</h3> <h3>  这里真大,可以坐几百人,导游也为我们10个人照了合影,我们前面的眀渠把流淌的清水送到了坎儿井人家。</h3> <h3>  我们来自宁夏的相亲相爱的五家人,把自己的形象永远定格在这个美丽富有幸福的大家园。</h3> <h3>  我们在林子中尽情照相</h3> <h3>  五道林畔,坎儿井边,居住着世代而居的坎儿井人家——艾尼的家。艾尼,维吾尔族人名,意为:富有,艾尼的家即“富有的家”。</h3> <h3>  最后我们又来到了葡萄文化园,如玉般的葡萄令人陶醉。</h3> <h3>  葡萄架下是我们乘凉照相的好地方</h3> <h3>  林木参天,葡萄成园,阡陌相通,井水潺潺。古朴的民居、一道坎儿井、一圃林木、一块田地、一排藤架……展现出坎儿井人家幸福和谐的氛围。</h3> <h3>  纵横交错的坎儿井在地底下日夜不停地汩汩流淌,才使得被沙漠紧紧包围的吐鲁番盆地,岁岁年年常绿长新。</h3> <h3>  12点半,我们离开了坎儿井人家,返回高昌大酒店吃了午饭,1点多又出发了,途经大阪城风力发电站,中国式死海“柴窝堡大盐湖”,下午4:50到达百石源玉雕厂参观。</h3> <h3>  和田玉采矿过程相当艰辛,要靠人工运输饮用水。</h3> <h3>  工程师经过认真选址,矿工精心开采,得到原石,最后精心设计,制作成各种和田玉产品。大家认真参观,细心挑选,最后都买到了自己中意的产品。</h3> <h3>  6点半我们离开了玉石厂,晚上8点入住昌吉回族自治州鸿都国际大酒店,这是一个五星级大酒店,条件非常好,是我们这次新疆之旅住的最好的一个酒店。</h3> <h3>  晚饭非常丰盛,水果很新鲜。</h3> <h3>  有烤全羊、烤羊肉串和各种炒菜面食几十种,有酒、饮料和各种奶制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h3> <h3>  吃过晚饭,才9点多,我们又去城里转了转,城里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整洁,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卫生城市,这个美丽的城市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10点,我们各自回房休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