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南雅雪域行之“六贡贡”初历险

竹壳子热水瓶

<h3>这一篇记录9月12-13日经历。</h3><h3><br></h3><h3>“六贡贡”是南雅雪域行1号车赵华主任参照“丙察察”词语结构取的一段路的名字,意指从云南六库镇到福贡、贡山的一段228省道。这是从湘黔走“丙察察”线进藏的必经之路。之前大家只知“丙察察”以其险、烂和美的程度享誉户外旅游界,六库-福贡-贡山这一段路没人提起过,因此对其并无期待,只当是一段没有观赏性的必经之路。但是,直到后来走完“丙察察”,回头总结,这才意识到“六贡贡”比大修后的“丙察察”艰险级别要高,美景毫不逊色,因此取名。这不由我想起一常被提起的哲人故事: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那苏格拉底说前面有一个又大又美的稻田,你只要往前走,一路走不能回头,选到一个你觉得最大最美的稻穗,你就把它摘下来。柏拉图就信心满满地往前走。没过一会儿,柏拉图两手空空失望地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柏拉图说:我每次看到一棵很漂亮的稻穗想要拔下来啲时候,我就觉得后面可能有更好呀。所以他就一直满怀期待的往前走,结果走到最后,他发现他手上居然还是两手空空。故事说的是要好好珍惜我们身边的爱人/伴侣……好好享受,好好爱TA。“六贡贡”就是我们不经意错过的“好”,因为当队里的菜鸟问领队为什么走滇藏新通道“丙察察”线进藏时,领队答曰:“因为长,因为烂,因为险。”</h3><h3><br></h3><h3>我们的行程从“六贡贡”开始历险,是该用个名字纪念她。<br></h3> <h3>9月12日早上8:00我们离开大理往西北方向进发。</h3><h3><br></h3><h3>接下来的线路是大理—福贡。从杭瑞高速进省道228。高德地图显示367公里,时长9小时,平均约40km/小时,够慢。领队昨天就开始战前动员,大家都做好了心理准备。</h3><h3><br></h3><h3>刚离开大理,村落精致,群山环抱,绿油油的稻田带着四季如春的气息。</h3> <h3>从杭瑞高速转到省道228,脚下已变成砂石路面,颠簸得越来越厉害。怒江的落差大得像悬河,从深山峡谷里滚滚扑来。我们逆江而上,不断爬高,不知不觉已攀升了1000米海拔。<h3><h3><br></h3><h3>上午10:50左右,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杨家山路段遇到了第一次堵车。在长长的弯道上,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队静静地、像条冬眠的蛇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不动。</h3><h3><br></h3></h3></h3> <h3>下车去看热闹的队友传来消息,前几天下雨,导致前面路面沉降,往山谷里垮塌,正在抢修。</h3> <h3>车主们借机休息。</h3> <h3>这样的提示牌此后越来越多见。</h3> <h3>垮塌的路面,混凝土栏杆已被松动的路基推至悬空。几十米下面就是滚滚怒江,站在那个旁边着实吓人。</h3> <h3>11:45分通车。</h3><h3><br></h3><h3>你深邃的眼眸目送我作死去找寻远方的诗……</h3> <h3>12:10分到达怒江边检站。这也是遇到的第一个边检站,心里莫名有点紧张。身穿迷彩服的军人都是青涩的娃娃脸,很友好,查看身份证。还好,不用下车。</h3> <h3>到泸州市了。突然梦幻般出现一条康庄大道,标识不清,引得我们都跑上去,跑了1km才发现此路不通。这是有多想跑柏油路啊!老老实实折回来继续走烂泥路。</h3> <h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和泸水市政府所在地是六库镇,西边与缅甸接壤。</h3><h3><br></h3><h3>在那条新路岔道上迷途知返后,1号车变成了尾车,与前车脱离了视线,从这座桥过去进六库镇了。我们这边四台车仍然走怒江西边,和1号车隔江相望。1号赵主任怕落在我们后面,一骑绝尘,一路狂奔,直到冲出了对讲机覆盖范围,领先10km,然后四个人坐下吃点菜。后来车上的美女们说那一路感觉要被颠出车外十几米。<br></h3> <h3>全线修路,漫天尘土,施工条件十分简陋。这样运砖,在路上颠簸,很怕那些砖头跳出来让我们中招。路窄,超车还不容易。</h3> <h3>前面施工,又堵上了。正处在怒江一个大弯上,对面山上一条流沙带正好与我们前面的山路形成对接起来的错觉,犹如登天之路。</h3> <h3>我们正行驶于横断山脉。山高水深,沟壑纵横。</h3><h3><br></h3><h3>肉眼可辨的山巅傈僳人家。为了您方便在图片上面找到那些绿树掩映的房子,我特意做了标注。如果因此诱发您老强迫症,嘿嘿,我包治!</h3> <h3>隐约可见山上的之字路,像是机器开凿的。这恐怕还是后来为那些傈僳族的高山人家改善生活修建的新路吧。</h3> <h3>激流奔腾。总是在一些小沙湾见到美好的小江南,见证了傈僳族人的顽强和勤劳。</h3> <h3>又是塌方路段。</h3> <h3>看视频吧,身临其境。</h3> <h3>飞石路段。穿越尘障。</h3> <h3>怒江两岸,随处可见这种黄色的安居房,好多都是空的。不知那些高山傈僳人家是否习惯住这样的房子。</h3><h3><br></h3><h3>2016年云南日报一篇题为《决战上甘岭:脱贫攻坚怒江在行动》的文章这样写道:</h3><h3><br></h3><h3>摊开云南地图,西北方有一条近乎垂直的大河由北向南飘坠而下,将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切开,留下一道深深的缝壑。怒江这道深深的缝壑,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神奇和富饶的东方大峡谷。然而,造物主构造大怒江的同时,也把太多的叹息和遗憾,深藏在了大峡谷的皱褶里。上世纪50年代,历史学家在这条从天而降的大河两岸挖掘到的,是包括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度等前资本主义社会诸形态在内的社会发展“活化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州60多年来,22个民族,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占全州总人口62%的直过区少数民族群众,创造历史,跨越而来。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大怒江奔流之路,有太多难以想象的艰辛曲折,直到本世纪,怒江仍然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怒江大峡谷生存着一群悲壮的人。沿着怒江深深的缝壑,展开的是一幅人类战天斗地的壮烈图卷98%以上面积是高山峡谷,25度坡度以上的耕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6%,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人们至今仍在悬挂于山崖上的“大字报”地里刀耕火种。境内没有一寸高速路,没有机场、铁路、航运、管道运输,怒江天堑,悬在两岸峭壁上的溜索,一挂千年。全州有524个深度贫困自然村,近6万深度贫困人口,有近6万户处于人畜混居的状态,“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是怒江民居最心酸的写照。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重点县,29个乡镇有21个贫困乡,255个行政村有181个贫困村。直至2011年,怒江贫困人口仍达31.2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1.1%。怒江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落后、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州,是我省也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上甘岭”,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摘录完)<br></h3><h3><br></h3><h3>精准扶贫到今天,怒江两岸已今非昔比,但傈僳人的化蝶之日真的到了吗?我想起十年前汶川地震后,坊间流传一种说法:对当地人来说,更可怕的危机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外来文化的强力渗透。汶川如是,当年平权运动中的美国如是,中国香港回归如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除了他们熟悉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物资,还有一份自在与适然的心境,这个或许比物理条件更加重要。然而,人类社会不正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中进步的吗?!只是,那般阵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有切身体会。真正的扶贫,要扶到心里去呀!</h3> <h3>行车当中,故事最多的当属上厕所这件人人要做却又拿不上台面来说的事。后来的国庆节期间,网上疯传的高速公路随地大小便的图片已经惊悚得不忍直视。</h3><h3><br></h3><h3>南雅车队的花式如厕这才刚刚拉开序幕。</h3><h3><br></h3><h3>图上的女厕所只有两个蹲位,我们车队十几个女士轮蹲其中一个,另一个被一胖女人牢牢占住。这边厢一个个憋得七窍生紫烟,她那里天荒地老不起身!看倩倩那表情,岂不是杀人的心都有了!</h3> <h3>自驾进藏的人都知道,无论滇藏线、青藏线,还是滇藏新通道“丙察察”都绕不开横断山脉的话题。</h3><h3><br></h3><h3>像李白的梦,“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远远望去,群峦叠嶂,沟壑纵横。看到这里,看官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点视觉冲击?</h3> <h3>怒江咆哮如雷。</h3> <h3>资料:横断山脉形成的原因</h3><h3>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迎头撞向欧亚大陆坂块,怒江以西的古海洋底脱水成陆,云川藏三地交界处形成巨型褶皱山系,并被强扭成南北走向,以横向阻断东西间的交通闻名,它就是横断山脉,通常为云川藏三地南北向山脉的总称。横断山脉指“三江并流”地域,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四座山脉,挟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山川携手并行170余公里。(摘录完)<br></h3><h3><br></h3><h3>通俗点说,横断山脉就像是一块横摆着的搓衣板,谷深坡陡、断裂发育、岩层破碎、地面松散的固体物质多,这样的地质构造导致崩塌、滑坡、泻溜极为常见。“六贡贡”、“丙察察”就是在这样的地面上顺着南北褶皱的方向进藏。在今年6月份新修的丙察察线路开通前,“丙察察”的危险甚于我们的“六贡贡”。</h3><h3><br></h3> <h3>傈僳村落。傈僳族人世代安居于大山之巅,享受着碧树林涛的环抱。<br></h3> <h3>对岸家家户户插着小红旗。离国庆还有大半个月,似有援建痕迹。</h3> <h3>4号车轩轩哥不慎刮了一辆当地车的后视镜,对方是个严谨的眼镜哥哥,几番网搜带辩论,最后300大洋解决。这也是此行唯一一次与他人的刮擦,这样的路况实属不易。</h3> <h3>瀑布!绝壁上飞流直下。</h3> <h3>上当了吧!原来是高山上的小水电站放水。怒江沿岸这样的小水电站很多。</h3> <h3>状况百出的路上,车队只能龟速前进。</h3> <h3>对面山麓,依山而建的大片安居房,还是吊脚楼呢。</h3> <h3>沿途随处可见的废车雕塑。这辆车很像是毁于飞石。不知当时车上是否有人。</h3> <h3>当地人步行也没有好路可走。</h3> <h3>随时会车,速度不得不慢下来。</h3> <h3>怒江边上的卡车长这样。开始我还以为是改装车,裸着容易修理,后来越看越多,才发现此乃车中少数民族,怒江独一份。酷!</h3> <h3>怒江的男人脸庞很立体,也是酷酷的。</h3> <h3>晚上7:45分才到福贡县城,367km,硬是走了将近12个小时!颠得全身散架。</h3><h3><br></h3><h3>住丽景大酒店,房间灯光有点暗,设施简陋,我们行李箱也没有拿上来,只带了简单的洗漱用品,就是为了第二天清晨去“丙察察”,出发时省下装行李的时间。</h3><h3><br></h3><h3>酒店停车场极小。把车停好得几个人合作。</h3><h3><br></h3><h3>江景房哎!窗外是小县城的夜景。</h3> <h3>车队到酒店时的妆容。1号车赵主任不是一骑绝尘吗,他们先到福贡,去洗车了,所以等我们到酒店时,他的车已经金屋藏娇般地干干净净停在靠墙角的位置了。到底是干外科医生的,无论多么狼藉的场面都会收拾得利利索索。</h3> <h3>酒店与隔壁的小饭店好像是一家。</h3><h3><br></h3><h3>川菜。人乏了,胃口还是不错。</h3> <h3>第一次吃到的“丝瓜尖”。</h3> <h3>夜里从房间往下看到的酒店停车场,好一份卤水拼盘!要拼成这样真要点技术。<br></h3> <h3>9月13日早上6:30就起床了。原计划到丙中洛,148km,手机地图显示需要7小时,平均21km/小时,比头天更龟速。怕路上堵车,所以时间上打了提前量。去丙中洛要先到贡山县。</h3><h3><br></h3><h3>还是在隔壁小店吃米线。</h3> <h3>小店只有两个人,男的在操作间,女的在外间应酬。</h3><h3><br></h3><h3>我们陆陆续续进去,等谭谭最后跟老板娘结账时,说我们一共吃了8碗,年轻的老板娘纠正说“6碗”。谭谭再耐心解释“的确是8碗”,她急了:“说了6碗就是6碗嘛!”那个样子像是我们占了她好大一个便宜,最后坚决只收6碗的钱。福贡人民好实诚啊!真可爱!</h3> <h3>早上7:00的福贡县城。窄窄的路,到处是泥浆。六贡贡全线修路,这是个多大的工程啊,福贡人的生活恐怕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在泥浆和灰尘里度过吧。</h3> <h3>又上了按摩路。不久看见这对活宝,左边那个带着耳机还端着米线!好惬意,佩服他吃面的技术!</h3> <h3>路面果然比昨天更虐。</h3> <h3>出门不久又是大堵车。也只有自驾游的人们才会在堵车时还这么兴高采烈。</h3> <h3>放眼前方,怒江大峡谷如梦如幻,宛如仙境!</h3><h3><br></h3><h3>拍拍拍!</h3> <h3>在建的隧道。预计不久的将来,这条228省道也该像318那样铺上柏油了吧。</h3> <h3>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br></h3> <h3>怒江上有数不清这样的拉索桥,有的十分简陋。他们连接着两岸人民的生息。<br></h3> <h3>虽然横架在怒江上的桥梁越来越多,但溜索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将蔑索变成了钢缆,溜板被滑轮所取代,溜索越来越安全。有的溜索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而变成供游人娱乐的工具。</h3><h3><br></h3><h3>简单粗暴的古老方式过河,在壁陡千仞、壑深万丈、野马奔腾的怒江上去感受在大自然面前的心惊肉跳,不失为一次独特的经历。像我这种不怕死的疯子没有尝试,有些遗憾。</h3><h3><br></h3><h3>(图片来自网上)</h3> <h3>堵车时双向的搭讪很解闷,还是了解前方路况和当地民俗的时机。当地司机很淳朴,很友好。</h3> <h3>南雅司机急了就自己下车当交警。</h3> <h3>人间仙境。</h3> <h3>雄伟的怒江大峡谷。</h3> <h3>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br></h3> <h3>左边是风光片,右边是灾难片,前面是纪录片,30公里走了两个半小时。<br></h3> <h3>石月亮村的孩子们。</h3> <h3>对面是妈妈还是邻居阿姨?好慈祥的目光。</h3> <h3>小男孩书包上挂着的小熊,走路时在他屁股后面一甩一甩,活泼可爱。</h3> <h3>泥浆溅到两三米高的墙上。每天在泥浆里走路,穿雨靴比较方便。</h3> <h3>午饭时分,孩子们放学回家了,学校大门紧闭。看上去安全措施到位。</h3> <h3>他们的脸上透着山村的宁静。</h3> <h3>有三台北京牌的车队,在这样的路面想抢道,被习总气势如虹地喝退。一旦抢道上来,怕是堵到半夜也到不了下一站了。在外自驾,除了经验,还需具备一种合作、谦让的态度,貌似为别人,其实是为自己。</h3> <h3>下雨了。</h3><h3><br></h3><h3>隔着车窗雨帘,怒江对岸的安居房分外清丽。</h3> <h3>车队前进时互相照应。这种绝壁看上去吓人,但那上面茂盛的野草说明这段山体还算紧实。左边的悬崖才是真危险。</h3> <h3>沿江的老民居几乎拆得不剩一间,到处是废墟。</h3><h3><br></h3><h3>据查,2017年,珠海帮扶怒江州下辖4个国定贫困县(市)共计4000万元的扶贫协作资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h3> <h3>又见铁索桥。</h3> <h3>简易索拉桥过江,限高2米,背了行李包的车就得拆了过。为保证安全,一次只能走一台车。</h3> <h3>我们:“同志们辛苦啦!”大山:“为人民服务!”<br></h3> <h3>远眺福贡。</h3> <h3>桥。</h3> <h3>怒江的女民工。</h3> <h3>女人和孩子。</h3> <h3>怒江的男人们。</h3> <h3>新闻里看到怒江天下第一湾发生严重路面塌方,已经抢修了三天。我们今天的行程需要经过那里。到了下午,前方仍然没有准确消息,通过问询交通部门得知,要晚上才通。不敢冒险,我们决定暂歇贡山县。</h3><h3><br></h3><h3>一进贡山县城就加油,车队集体亮相。</h3> <h3>住贡山宾馆。这天,因为第一弯的塌方,很多自驾车队滞留在贡山,我们定下住宿还费了不少力气。</h3> <h3>与福贡的拥挤、泥泞形成对比,贡山县城是个安静、干净的山城。</h3> <h3>贡山县,青山绿水,钟灵毓秀。</h3><h3><br></h3><h3>晚上找饭馆,被导航带着围着山城转了一圈。后来发现,大众点评链接的饭店导航,总是会按顺时针方向指示路线,为此不惜舍近求远。这倒是让我们欣赏了县城中心一带的完整风貌。那天吃的是石锅鸡。</h3><h3><br></h3><h3>至此,“六贡贡”完美收官。</h3> <h3>文/南雅雪域行随车队员王华</h3><h3>图/王华及部分队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