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母校,美丽的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汉宫飞燕

<h3>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是我的母校,从1993年毕业到现在,很少再回去,但她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最深处,从不用想起,永不会忘记。这里曾有我们的青春,我们最美好的记忆,虽然她现在更名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但我总觉得绕口,记不住,仍习惯叫她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简称洛外。永远的洛外,永远的母校,千百次梦中回到的地方,无论她怎样更名,在我们心中她永远是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h3> <h3>虽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离母校不是很远,开车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但毕业后很少再回去。就象深爱一个人,但分手后不敢再鼓起勇气去相见一样,可能觉得自己混得不好,好像又不是。今天终于有机会,也可以说是我找的一个借口,那就是为单位的学历认证到母校开证明,今天终于鼓起勇气走回母校,重温那段大学时光。</h3> <h3>因为是军事院校,大门口不能拍照,进入大门,这熟悉的校区中心大道便映入眼帘,这曾走过无数次的道路再熟悉不过了,它从东到西把洛外分成两部份,南区原来是教学区,我们的教室、宿舍、操场、图书馆都在南校区,而北校区是生活区,食堂、澡堂、教员们的住处都在北校区。</h3> <h3>宽阔的大道,高大的树木,美丽的花丛,一切都还是那么美,记得有一次我和同桌吃过晚饭,想一直走到这条路的尽头,我们走呀,走呀,一直走到天黑,结果发现那时外院的尽头就是洛阳城的尽头,最西边就是乡村。</h3> <h3>多功能教学楼,这可是我们曾称作的新阶梯教室?在这里老师曾夸过我写的论文,在这里我曾呆如木鸡听外教演讲,只听懂了个别句子?</h3> <h3>终于找到了我们地方部学员上课的地方,我们的教室就在二楼。这个教学楼建于1973年,几乎和我同龄。如今看上去象改作仓库。我们在这里开启了我们的大学生活。再也没老师监督,也没考试压力,但卞铁坚院长告诉我们在大学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我们早上跟着军号起床,开始早读,晚上七点要求我们看新闻,关心天下大事,从此我养成了看新闻的习惯。</h3> <h3>教学楼前这棵小雪松如今亭亭如盖,现已成为栋梁之材。</h3> <h3>在教学楼前留张影吧,这是我这次回来唯一一张留影,因为鬓已霜,脸上也刻下岁月的沧桑,而帮我拍照的小学员青春逼人,我们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h3> <h3>我们的宿舍楼,刚来外院,对这略显陈旧的宿舍,稍稍有些失望,这和我想象的大学宿舍有一定的差距。但住久了产生了感情,觉得住的挺舒适的,特别是冬天有暖气,让从小怕冷的我不再畏惧冬天。</h3> <h3>我们曾经住过几年的宿舍楼建于1954年,那时候和苏联关系好,是仿俄罗斯式建筑。</h3> <h3>正是中午午休时间,整个校园静寂无声,只有树上的鸟儿的叫声,同宿舍的小伙伴们都去了哪里?下铺温柔善良的张园你过的可好?邻床勤奋好学的宋先锋可否事业有成?你们可否记得多愁善感的我?</h3> <h3>如今学员的宿舍,已经今非昔比</h3> <h3>曾经的大礼堂不见了,在这里我们每个周末都有免费的电影可以看,我曾在这里看过巜魂断蓝桥》,至今都记得电影里的每一个情节,在这里我们还举行文艺表演,同学们唱的每一首歌,演的每个小品如今都历历在目。过去的大礼堂变成了如今高大上的建筑,这里不再有我们的故事。</h3> <h3>操场还在,只是原来是真正的草坪,现在换成这种人造的草坪,毒操场的新闻看多了,但我相信这里是军校,肯定不会是劣质毒操场。<br></h3> <h3>如今操场变样了,有了主席台</h3> <h3>还有观众席,时代在変,一切都在变。</h3> <h3>不变的是操场上那奔跑的身影,那青春的气息让我感动,我们当年也在这里挥洒过我们的汗水,那时我们在这里晨跑,早上在这里背单词,晚上在这里听VOA</h3> <h3>当年我最喜欢的排球场,如今不在了,换成这些重武器陈列,曾立志要当郎平,练排球练到手部骨折,如今这个梦想早已离我远去,在学校我们学的英语全是军事英语,所有这些武器装备英语都学过,甚至它们的零部件英语单词都学过,不过到社会上没怎么用,全还给老师了。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是梦想的样子,也不会是学校和父母为我们设定的样子。</h3> <h3>曾经的溜冰场,如今是打乒乓球和网球的场地,曾经在这里摔了无数个屁股墩,也没学会划旱冰,我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有所能,有所不能。</h3> <h3>熟悉的法国梧桐,熟悉的林荫道,一切似乎没有变,一切似乎都变了,走出校门时我们都是满腔热血的青年,归来时我们已是历经风雨的中年人。</h3> <h3>外院地标性建筑,我们习惯叫它们三口大锅,实际上是卫星接收器,现在已由原来的白色变为迷彩服的颜色。</h3> <h3>电教中心,我们在这里上的第一堂听力课,看的第一场英文电影。</h3> <h3>办公大楼前的小鱼池还在,每天吃完饭,我们都要在这里看会儿🐟,用吃剩的馍头喂鱼,如今又多了小喷泉,鱼也由大绵鱼变成了观赏用的小锦鱼。</h3> <h3>小花园还在,但我们的爱情已不在,外院有我们的青春,有我们的梦想,也有我们的第一场爱情,虽然梦想、青春和爱情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的青春曾那么真实,我们的爱情曾那么单纯,至少我们曾努力奋斗过,真心相爱过……</h3> <h3>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图书馆,那曾是我们最喜欢呆的地方,在我的心目中它宽敞而明亮,或是在冬日阳光明睸的中午,坐在有暖气的图书馆一楼,浏览各种报刊杂志,或是夏日的夜晚,躲在二楼的角落,啃一部名著,现在想想是何等奢侈而幸福的事!</h3> <h3>什么时候又多了这块石头,竟然是郭沬若题的字,我欣赏不动郭沬若写的字,窃认为丑的不要不要的</h3> <h3>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很多人,但凡听说是洛外毕业或是在洛外工作,就觉得格外亲切,仿佛自家的亲人一样。在工作中认识了洛外干休所的李所长,这次回外院多蒙他关照,他告诉我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的延安日语培训班。如此算来我们洛外已经走过八十年的风雨历程。</h3><h3><br></h3> <h3>曾为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做出杰出贡献的四朵金花</h3> <h3>让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余玛丽、王曰和、徐曼华、冯翠华,六十年代,她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教育事业。</h3> <h3>而现在她们都老了,有的已过世,这是我老师的老师一一余玛丽,四朵金花之一,在我翻译景区的资料时,她和关迪夫老师曾给我很多无私的帮助。她的一生也是极富有传奇色彩,1956年,她和关迪夫老师卖掉在美国的别墅和轿车,夫妇俩毅然回国投身国防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下放到湖北农村喂牛,而如今她和关老师又把全部积蓄都捐赠给了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h3> <h3>如今无私帮助过我的关迪夫老师走了,威严的卞铁坚院长走了,和蔼可亲的女将军胡斐佩走了,曾听过我讲解的李致中院长也走了,原来的同学和老师也都云散了,分散在全国各地,再聚首已经很难,这次忘记了在关老师遗像前鞠三个躬,下次一定补上,下一次又不知是何年?</h3> <h3>嘹亮的军号又响起,道路上又走过一排排年轻的身影……,那身影多么的熟悉……</h3> <h3>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就像树上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我突然觉得洛外就像一棵大树,而我们就是那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h3> <h3>曾经为我们是地方学生部的学员而自卑,而如今想来无论地方部的学员还是国防生,我们都只是洛外的过客……,无任何差别。</h3> <h3>再见,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在我的心中你还是那么美……</h3> <h3>真的,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没有忘记你,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你的热情,我们的灵魂中浸透着你的品格,我们爱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