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十·一国庆放了七天长假,孩子们问我小时候过国庆节放不放假了?我说我们上小学、初中国庆节是不放假的,我们放的是秋假。孩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是秋假?秋假是个啥东西?<span style="line-height: 1.8;">秋假简单点说就是地里的庄稼、枣熟了,这些东西都得从地里往家里拿了,学校就会放假,让帮家里收庄稼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那地里有啥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地里种的有土豆、红薯、芝麻、南瓜、玉米、小米、糜子、萝卜、花生……,还要打枣,粘(拾)枣,从地里或背或扛或担回家。给孩们讲小时候收秋的经历,好多收秋的场面不禁浮现眼前,好怀念、好想念!</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那时村里上学不懂什么放国庆假,只知道秋假。收秋的时候学校会放几天假,让帮家里收秋!因为父亲是市民户口,家里没有劳力,所以在村里来说我家的地就算少的,好像总加起就六、七分吧,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地就在脑跘上面和大疙瘩。</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脑跘上是块枣树地,有条子地,有坡地,地虽然不多,但每年地里会种一些玉米、花生、红薯、土豆、芝麻、地跘会吊着些南瓜……种的也算是应有尽有吧,枣树比起其他人家也少不少,人家一年可以打三、四千斤,我家估计就是个七、八百斤吧,就是这么点枣树地,却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回味无穷的美味,因为家里离枣树地非常近,吃枣会很方便,枣刚开始泛白、红圈圈时就迫不及待的摘了,踹在兜里,回家放到灶台边,再扣个碗让枣闷熟了,或者放到火圈边,听着烤枣发出“嗞、嗞、嗞”的响声,伴随着枣稥味扑鼻而来,那味道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这种吃法一直会持续到枣完全红了、熟了!水露枣是最好吃的,又甜又脆,每天到学校前必先专程绕到地里,摘两兜兜枣儿,路上边走边吃,边享受美味边走。以前全镇只有一个大型的红枣加工厂,只加工蜜枣和熏枣,那种奇特的吃法,对于吃惯了原汁原味的我们来说,真是想尽办法也要搞到,那时加工厂管理比较严,有木头围起长长外墙,严厉的看门老头,一边是做蜜枣的厂房,一边是熏枣的,看着里面雾气腾腾或烟雾缭绕的,我们那个着急呀!</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大疙瘩的地听这名,其实就是一座山,然后修成一层一层的梯田,我家地离顶层只有四、五层,去一次跟爬一座山似的,很高很高,一般会种些小米、糜子、豆角……那时豆角长势非常好,每次跟大人们摘豆角都是一袋子一袋子的往回扛了,有时吃不完会叫邻居们也去。有一次父亲带我和哥哥去锄糜子,每人拿把小锄,蹲下三人摆成一线,我和哥哥锄的都慢,等父亲再返回时,发现我和哥哥竟然把长势良好的草都留下,把正宗糜子都锄掉了,火大的,把我俩骂了一顿,“什也做不了”赶下山去了。等收秋时掐糜子、谷子,我还是在上初中时才学会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后来村里规划在脑跘的地要新修一所学校,就把地都推平了,到结果地推了学校也没修成。地推了之后村里又给我家在垣上和枣木圪梁分了地,垣上的地虽然少,但平整,枣木圪梁就是块枣树地,总共也不足二十树。远,走路足有五里路!对于交通不发达的那时,跑一次地里摘得吃枣就不那么方便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秋假就是让帮家里收这些地里的庄稼,红了的枣儿。在我的印象里,很少帮家里收秋,因为地也少、种的也少,还有哥姐。现在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打枣、拾枣。一年一度枣熟的时节,打枣那真的是非常壮观的,有枣的那几座山头,漫山遍野都是沉甸甸、红彤彤的大枣,压的树枝都弯下了腰。打枣有专用的枣杆,最起码能够的着高处的枣枝。打枣也有会打和不会打一说,会打的既打的快打的干净又不伤枣枝,枣杆往树枝一碰,枣儿“哗啦啦、哗啦啦”直往下掉,这边“哗啦啦”,那边也“哗啦啦”打开了,等的这一片都打完了,拾枣的开始上场了!有的拿着篮子,有的拿着笼,或蹲或坐,人多了就摆成一线。拾枣是很累人的,得一直蹲着坐着,拾一点地往前挪一点,蹲不行了干脆坐个袋子往前移。好多地上条子是一家的,下条子又是另一家的,有的也会隔着好几条子,人们也要拉拉家常,张家长李家短,说说笑笑,孩子们哪是个拾枣的,也会追逐打闹,时不时会传来大人们的叫骂声,“看吧枣踩了”,这里成了一片欢乐地海洋!因为下雨有一些深坑或渠,枣会掉到里面,大人们会把小孩吊下去拾。好像我就没怎么拾枣,蹲不行坐不行,一般任务就是拿个短杆,把地跘、草丛里、树上没打下来的都仡佬到好拾的地方。我家枣不多,给舅舅家帮忙一般都是全家出动得四、五天才能都打完。我的任务依旧不变,完了之后经常搬一些玉米杆或麦秆,搭个房子睡觉,或找有泉水的地方玩,或找吃的,刨的吃白萝卜、胡萝卜……。拾枣一般一走就是一天,走之前要带水,干粮,中途也会有送水、送饭的,好像这些跑腿的活计我可做的不少!</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一天的枣一天就得往回运,那可真的是个体力活,要背要扛要担,路上来来往往都是一担一担往回担枣人,最起码从地里到马路到现在都必须要人工,而且好多都是崎岖的山路、陡坡,徒手走也困难,更何况还肩扛、担了,慢慢交通好了才有马车、三轮。</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那时老师们也经常会组织学生们给自家去拾枣,从家里上学走时就带好篮子、笼,一字摆开很快就完了。给老师拾枣会经常捣鬼,挖个坑,拾上一篮子“呼隆隆的”都倒进去,上面再盖一层土。不这么做,学校的任务交不了差,秋假不是放几天回家帮忙收拾就完事的,每年秋假完了,学生要给学校交枣,班主任都会有登记,这个枣名义不让从家里拿,要自己出去“出讨”枣,就是哪的枣已经打完了,树上了、跘上了、草里总会有没拾到、总会有漏下的了。那时也会出去“出讨”,走时相跟上几个人,背个面袋子,拿根棍子,出发了,出去估计是只顾玩了,一天出去也收效甚微。所以给老师们拾枣就想的这么个法子,“出讨”枣时再刨开,多省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那时也种土豆、红薯、南瓜……也会帮往回担,帮着倒芝麻,大人用链子打谷子、糜子,跑到里面瞎捣乱,还有兜糜子、谷子,……</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国庆假期,带孩子们去摘苹果,孩们却说:真想看看苹果长在树上是什么样子的!看了看每天吃的芝麻长什么样,南瓜是怎么长的,没见过的花椒树,示范胡萝卜从地里拔出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