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行——浴火重生🇩🇪德雷斯顿

差池其羽

<h3>王侯列队画恢宏,</h3><h3>圣母教堂逢再生。</h3><h3>漫步德城维震撼,</h3><h3>创伤修复向和平。</h3> <h3>  柏林宾馆的早餐,还不错。</h3> <h3>赏心悦目的餐桌。</h3> <h3>宾馆大堂。</h3> <h3>宾馆街景。</h3> <h3>  中途在一家服务区小憩。其洗手间让人赞道。入厕要往机器内投币70分欧元,才会自动放行。</h3> <h3>马桶用过之后,机械手会自动消毒。</h3> <h3>  德雷斯顿是德国东部接近捷克边境的一座古老的城市,1206年见于史书,后来它被发展为选帝侯以及后来的皇家领地,成为历史上的萨克森王国的首都,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雷斯顿的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br></h3> <h3>  选帝侯是德意志诸侯中有权选举神圣罗马皇帝的诸侯。这一制度从13世纪中实行,一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为止。初期有七个选帝侯,实行这项制度五百余年。</h3> <h3>  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皇帝为了谋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在纽伦堡制订了著名的宪章"金玺诏书",正式确认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的合法性。诏书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因茨(首都:美因茨)、特里尔(首都:特利尔、科布伦茨)和科隆(首都:波恩)和四个世俗选帝侯:哈布斯堡帝国(首都:维也纳)、勃兰登堡-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首都:柏林)、萨克森公国(韦蒂纳家族,首都:德雷斯顿,该国邦君自1697年曾兼任波兰国王)、普法尔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后选侯权利转交给了巴伐利亚,首都慕尼黑)。事实上,七选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德意志国王",与七大选帝侯的级别相等,只有经过罗马教皇加冕后的"德意志国王",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br></h3> <h3>  选帝侯制度之前德意志的集权王朝往往因为不可避免的腐败,政令不出国门,最后灭亡。而选举皇帝的选帝侯制度,让神圣罗马帝国成功延续了八百多年。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勒令解散,选侯权失去了意义。在《黄金诏书》中,进一步确认、扩大了选帝侯的权力: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司法(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铸币、采矿、征税等国家主权。同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与其他西方大国不同,德国直到1871年才真正获得统一,这是与德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邦国当政的状况紧相联系的。<br></h3> <h3>  德累斯顿虽然不算大,但是教堂却不少,其中不乏浴火重生的圣母教堂,以德累斯顿圣十字合唱团为骄傲的圣十字教堂,和为了成为波兰国王而建造的宫廷天主教教堂,又名圣三一教堂。<br></h3> <h3> 德雷斯顿城堡广场上的宫廷教堂,又名圣三一教堂。此貌为二战后在原址上以旧修旧重建的。<br></h3> <h3>  天主教堂屋顶上有78尊圣人的雕像。<br></h3> <h3>  圣三一教堂对面是著名的大剧院——森帕大剧院,世界排名第十,为二战后在原址上重建。<br></h3> <h3>  森帕歌剧院,是以这座建筑的设计者Gottfried Semper之名命名的壮丽建筑,与茨温格宫、王宫、王室教堂共同环绕着德雷斯顿的观光中枢--剧院广场(Theaterplatz)。它<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建造于1838年,</span>1869年,歌剧院毁于大火后重建,之后迅速恢复其在乐坛的地位,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首演即在此举行;二次大战中,全部毁于战火,直到1985年才再度以原来模样呈现在世人眼前。由于原遗物参与到了重建之中,使这座新古典主义华美的建筑增加了历史厚重感和岁月风霜。</h3> <h3>  剧院屋宇上的雕塑。</h3> <h3>  歌剧院前席勒的塑像。</h3> <h3>  剧场广场的中心是一尊骑士跃马雕塑,主人是建设这座歌剧院的发起者萨克森国王约翰</h3> <h3>  广场的另一侧森帕剧院的右邻是茨温格宫,穿过茨温格宫的拱门,便见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h3> <h3>  拱门后面德雷斯顿最为恢宏和著名的古建筑尽展眼前,让游客尽赏视觉的盛宴。</h3> <h3>  茨温格宫在1719年选帝侯奥古斯特与哈布斯堡皇帝的公主玛利亚·约瑟法举行婚礼之际正式揭幕,当时,建筑的外壳已经竖立,加上临时展馆,构成这一活动突出的背景。内部直到1728年才完成,行使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功能。现在它收藏美术和科学珍宝的藏品。这里收藏有加纳莱托、拉斐尔等早期绘画大师的绘画。 <br></h3> <h3>  珍藏于茨温格宫,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名画——《西斯廷圣母》</h3> <h3>  茨温格宫在1945年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中基本被摧毁,在此之前,收藏的艺术品已经被撤退。战后,德累斯顿市民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重建茨温格宫,以重建该市的荣耀,而不是将废墟夷为平地。</h3> <h3>花园四角的喷泉。 </h3> <h3>宫墙上的走道。</h3> <h3>  绿色穹顶之下是皇家珍宝藏馆。</h3> <h3>  这里紧贴着皇宫,是皇宫的后花园。</h3> <h3>  宫廷教堂的旁边是皇宫,是萨克森选帝侯和后来的萨克森国王居住的宫殿。</h3> <h3>  为什么广场四周这些豪华的建筑外墙颜色都是这样黑乎乎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二战大轰炸战火的熏染,重建时以旧修旧维持了原貌;二说是宫墙材料为波希米亚特有的黑色沙岩石。<br></h3> <h3>  德雷斯顿在数百年的发展中,有过繁荣,也经受过毁灭性的灾难。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被誉为“巴洛克明珠”的城市,在盟军飞机的轮番轰炸下被炸毁,只剩下残垣断壁。几经沧桑,在德国统一后,恢复了萨克森州,德雷斯顿成为萨克森州的首府。这对于涅槃重生的德雷斯顿来说,或许是一个最好的结局。<br></h3> <h3>  总之这些精美的建筑都在二战轰炸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精致的德国人本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以旧修旧,充分利用保存下来的旧材料,使她们得以恢复本来的面貌。</h3> <h3>  从皇家教堂和皇宫之间的巷道奥古斯特街走过,便可见到那幅贴在宫墙上,闻名于世的瓷画——王侯列队图了。<br></h3> <h3>  这幅画长102米,高9.5米,使用迈森瓷砖(世界上最好也是最昂贵的瓷器品牌之一)制作,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瓷砖画。非常幸运的是,这座墙在二战德累斯顿遭受空袭中幸免于难,当时周围已经被轰炸成一片废墟,唯有这座墙还屹立着。</h3> <h3>  这面墙所属的建筑原来是王宫附属的马厩楼(另一说是竞技场),后来改成了画廊和博物馆。这幅画由画家威廉.瓦尔特所画,最初创作于1873-1876年间,当时采用的形式是灰泥刮画,描绘了总共35位本地诸侯韦廷家族的统治者以及随从共95人,他们有的是父子相见,有的是兄弟同行,画中每个统治者的下方都标明了名称和年代,可以看到人物年份起自1127年终止在1873年。细腻的画作如实再现了他们执政时期的服饰和兵器。<br></h3> <h3>  由于早期建筑损坏引起原画的损伤,当地人在1906年将这幅巨画烧制在了25000块迈森瓷砖上,形成了现在的磁壁画。<br></h3> <h3>  此壁画瓷砖分别被绘、烧过3次,为釉下彩,黄底黑纹,庄重典雅。壁画1907年问世,曾被誉为“具有纪念碑意义”,是“非同寻常的艺术品”。1978年至1979年间壁画曾被彻底清洗和局部修缮。它恢宏的气势和生动的形象令人过目不忘。虽经世纪风雨,但魅力不减,实属不易。<br></h3> <h3>巷口卖唱的吉普赛艺人。</h3> <h3>  走出奥古斯特街,便来到集市广场,看到那座浴火重生的圣母玛丽亚教堂。</h3> <h3>  这座差不多可以说是从城市废墟中站立起来的教堂,在1945年的盟军轰炸中轰然倒塌。民主德国曾将残留的瓦砾作为战争的纪念保留下来。<br></h3> <h3>  德国统一后,民众希望重建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复原工程得到了德国全国以及英美、法国等世界各地的慷慨捐助,汇集的捐款高达1亿多欧元。人们从废墟中拾起可以重新使用的砖块,在历经11年之后,将其恢复了历史原貌。圣母教堂的修复,不仅是为了德累斯顿,也是为了抚平战争带给欧洲的创伤。所以,圣母教堂自此成为了德国与世界近代史上一个和平的象征。于是,我们现在才能见到基本被恢复成乔治·波尔在1736-1743年间设计建造的原状。细致的重建,让教堂恢复了往日的光辉。<br></h3> <h3>  教堂前是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的雕塑,他在基督新教的信奉者心目中有着至高的地位,连国王对他也得仰视。</h3> <h3>  公元1517~公元1546年,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他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这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h3> <h3>  这座国王的雕塑安放在集市广场的一角,正仰视着圣母教堂前的马丁路德塑像。</h3> <h3>集市上的热闹场面。</h3> <h3>  归途,回望德雷斯顿宫殿。</h3> <h3>  宿德雷斯顿郊区的一家宾馆。</h3> <h3>  窗外充满异国风情的景致。<br></h3> <h3>  这座钟楼有些奇特,是东方庙宇与西方尖塔的结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