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恶劣 缺氧严重 志在高原 勇于奉献

狼毒花

<h3> 走进海拔4300米的芒康变电站 </h3><h3> 雪域高原的西藏芒康县境内,有座拉乌山,海拔4376米。这里空气稀薄、环境恶劣、无人居住,而建设完工的藏中输电联网工程500千伏芒康变电站,就建设在该地海拔4300米的凹地处。</h3><h3> 7月中旬,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20位运检人员,在工程建设者撤离后,便进入了该站,就此拉开了在站内维护检修设备永不落下的帷幕。 </h3><h3> <br></h3> <h3>  前段期间,笔者走进了这座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变电站,目睹了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畏高寒缺氧、敬职敬责的工作场景,聆听了他们在站内的工作生活经历。 <br></h3> <h3>  一进站内,首先见到的是值班员的脸上,各个是嘴唇发紫,面容赤黑。当班站长吴福亮开着玩笑说道:“我们都是‘包公’脸,是因高原缺氧,紫外线强烈造成的”。随后介绍起运检人员的情况,他们分别来自东北、河北、甘肃、青海、陕西、云南、山东、重庆、四川等地,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21岁。</h3><h3> </h3> <h3> 冷风陪伴,边走边聊。“这座500千伏变电站,是藏中输电联网工程的始端,今年8月14日投运。尽管站安装了制氧设备,但身体还是难以适应,依旧感到胸闷,再加上外出巡视设备,紫外线的辐射,我们的面容,自然成了‘巧克力’色,以后还会加深。”</h3><h3> 说话间,这位站内的最高指挥者,不时还将双手摩擦,口中吐出阵阵热气。 <br></h3> <h3> 走进值班室,即刻感受到室内暖和多了,环视四周,有空调和电暖风,值班员的着装,似乎减少了厚厚的一层外套。再抬头,屋顶上标有O2的出气孔,且还有调节氧气含量的装置。</h3><h3> 一位名叫陈等龙的值班员告知,这氧气按钮已制定好,出氧量不能大也不能小,若是调大了,下去巡视设备,会与外面缺氧的空气,形成强烈的反差,肺部会承受不了,时间长了,身体为受损的。 </h3><h3> <br></h3> <h3>  没想到,站内安装了制氧设备,享受的待遇,居然还这么苛刻。 为了不打扰他们,经站长允许,笔者又独自在他们的休息、伙房、会议室等工作生活区域里看到,安装有氧气的出气孔,都统一按规定在一定数值上。 <br></h3> <h3> 临近中午,无意间闯进了他们的伙房,只见一位大厨在忙碌,笔者上前与他搭讪起的伙房,只见一位大厨在忙碌,笔者上前与他搭讪起来。</h3><h3> 闲聊中,这位来自四川自贡的川菜师傅,心疼地告知说,这些年轻的值班员,在这高海拔的地方值班,饭量不大,尽管每天花样翻新,但他们几乎还是那样,吃的很少。或许这是因为海拔高的缘故,引发值班员没有食欲的。 </h3><h3> <br></h3> <h3>闲谈期间,还得知站内有一口水井,尽管检测合格。但不知咋的,饮用这水源,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大多还是以矿泉水来代替。 </h3><h3> 采访还得知,这里的蔬菜都是要下到20公里外的芒康县城去采购,一买就是一周的定量,且蔬菜的新鲜程度,本来都是从内地运抵高原的,经过这一折腾,让菜的新鲜度品质,更会下降。 <br></h3> <h3>  咦?笔者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无论走到楼内那个地方,一种油绿色的绿萝和一品红的花草植物,在窗台上、员工卧室,办公区,比比皆是,给这座地处寒冷、远离城市的变电站,似乎带来了一片春意盎然生机。 </h3><h3> <br></h3> <h3>经打听,原来是站内的值班员们,为了美化这里的环境,专门申请让上级特批的一种物品,他们说冬天来了,站外的没有任何绿色适眼的小草,全是光秃秃的,甚至冰雪常常覆盖这里,白花花的很刺眼,饲养这些绿色植物,一是可调节眼睛,二是还可增添生活乐趣。 </h3><h3> <br></h3> <h3>笔者没有想到,值班的小伙子们,在这雪域高原,生活闭塞的工作场所,他们也竟然喜爱上这绿色的植物,而且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绿萝和一品红,盆盆都是根粗叶壮。 <br></h3> <h3>  在海拔4300米的变电站工作,会出现头疼、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不宜身心健康的因素。为此,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运检部门,专门制定了两套人马,来这里值守。一周一轮换,前往昌都市去修养。 <br></h3> <h3>434公里的路程,沿途要翻越国道318线上最惊险的觉巴山、再过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下到左贡县城,继续前行到邦达镇,随后还要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行驶近一个小时,再过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再环绕下山,直至海拔在3500米的昌都市,行驶的车程,几乎要耗去一天的时间。 </h3><h3> <br></h3> <h3>  这些青年回到修养地,换换衣服,整理一下自己的内务,再回到运检基地学习学习,还没来得及逛逛城区,就又要乘车颠簸十来个小时,重返芒康变电站,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br></h3> <h3>  断断续续的采访与了解,就要结束。吴福亮站长告知说:“尽管这里工作很艰苦,但我束。吴福亮站长告知说:“尽管这里工作很艰苦,但我们有信心,完成站内设备的维护工作。”说着随手指向墙上念到,“同努力、共发展、乐贡献、争创标杆。”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h3><h3> <br></h3> <h3>  “再过几天,我们这里就要被雪花覆盖,气候会更加寒冷,缺氧也会更加严重,一切都在考验着我们。”望着这位站长和其它以我告别的值班员们,笔者遗憾没能采访他(她)们的个人生活。但深深感悟到,这些年轻的后生们,就是高原上的牦牛,在生命禁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变电站,不惧任何困难和乐观的工作生活,敬职敬责地坚守在海拔4300米岗位上。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