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青山在,不言老,同学情深似海</h3><h3> 岁月逝,常忆往,同窗义重如山</h3><h3> 记住青涩年华</h3><h3> 守望校园丁香</h3><h3> 操场上,我们书声朗朗</h3><h3> 实验室里,我们钻研不倦</h3><h3> 我们,把求知的汗水洒满教室</h3><h3> 我们,把探索的足迹留在校园</h3><h3> 回望当年</h3><h3> 青春年少,我们没有亏欠岁月</h3><h3> 如今潮退</h3><h3> 我们感恩母校</h3><h3> 我们感谢师长</h3> <h3> 1978年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年代,我们77、78级二届新生同年入学、同年毕业。</h3><h3> 四十年前,在文革中断了十一年高考招生后,我们78级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全国统考生,从仅有百分之六点几的录取率考取大学。我们带着天之骄子的荣耀,怀揣无限梦想,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美丽的冰城哈尔滨,聚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活在工程师的摇篮里。四年的学习生活,我们朝夕相处,相互研讨,共同进步,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兄妹之情。正是这一年,她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拉直了我们的人生轨迹。</h3><h3> 2018年9月23日,我们77、78级入学的同学(共1200多人),重回母校,再次欢聚一堂共庆入学四十年,叙当年友情,话别后趣事……</h3> <h3>1982年我们班的毕业照</h3><h3><br></h3><h3>青涩的年华稚嫩的脸</h3><h3>重回母校已是</h3><h3> 鬓角染霜,皱纹满脸</h3> <h3> 纪念会开幕式</h3><h3><br></h3><h3> 1978年入学时,哈建工是一所独立大学。哈建工原是从哈工大分离出去的独立大学,与哈工大同根同源。后来大学强强联合,哈建工又回归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h3> <h3>老校长杨士勤院士</h3> <h3>老校长杨士勤院士致词</h3> <h3>主楼前的留念照</h3> <h3>参加庆祝大会的部分同学</h3> <h3>午餐现场,一系同学的快闪活动</h3> <h3>留下靓影</h3> <h3>校园拾趣</h3> <h3>聚会盛宴</h3> <h3><br></h3><h3> 谢谢您,老师!</h3><h3> 感谢您的教诲</h3><h3> 感谢您的传承</h3><h3> 由于特殊原因,我们班请的老师部分不能到场,部分老师居住在外地我们没能请到,也有几位老师仙逝离我们远去</h3><h3><br></h3><h3>老师,我们想念您</h3> <h3> 岁月不饶人,可我们也没饶过岁月。</h3><h3> 在那个求知若渴的年代,我们把时间让给了书本,把课余用于习题,我们不负青春岁月。三十六年后补照了学士照,也算做当年的奖赏</h3> <h3>部分同学的学士照</h3> <h3> 电机楼</h3><h3> 我们与你再站一站:</h3><h3> 一份情缘难忘</h3><h3> 一次记忆永存</h3> <h3>女生宿舍</h3><h3> 女生们在二宿舍住过三年半。看到她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我们依依不舍,留个照吧,做于永久的纪念</h3> <h3>一宿舍——男生宿舍</h3><h3> 可惜了,我们没赶上时间,一宿舍于今年八月份被拆除了,不远的将来又有一栋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h3><h3> 想念你啊,我们的一宿舍,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一千二百多个日日夜夜</h3> <h3>电机楼内</h3> <h3>7812班本次活动签名录</h3> <h3> 相聚是首歌</h3><h3> 唱出了同窗之谊,唱出了同学之情</h3><h3> 每一次相聚</h3><h3> 留下的是真情</h3><h3> 带走的是祝福</h3><h3><br></h3><h3> 愿同学之情如江河之水,延绵流长</h3> <h3><br></h3><h3>教学楼主楼</h3><h3><br></h3><h3> 在我们心中,她是那么的雄伟壮丽、高大挺拔。</h3><h3> 主楼前的二片丁香园,留下过我们的青春靓影。</h3><h3> 丁香花开,浓郁的花香沁入我们的心扉,铭记在心田。</h3> <h3>电机楼</h3><h3> 进进出出,我们走过了四年。多少个朝阳初升,我们踏入电机楼,多少次披星戴月,我们晚自习后离开——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在电机楼内完成。</h3> <h3>大教室</h3><h3> 这是我们上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基础课的大教室。我们在这里占过位,抢过座,为的是更好地聆听老师的教诲。</h3><h3> 今天让我们重温当年,来一次你讲我听。</h3> <h3> 这是我们班大一和大四的全班教室。在这里我们班共度二年的美好时光。</h3><h3> 故地重游,让我们多站一会,让我们多亲一下</h3> <h3> 离开母校三十六年了,母校已是一派新景象。新盖的图书馆高大上,当年的三食堂已成了三层的学苑楼(食堂),楼内窗明几净,饭菜花样翻新,美味可口,应有尽有。想当年我们只有白菜、土豆、粉条,偶尔一周一次的红焖肉,现在的条件真是天上人间。</h3> <h3>上学时的校长楼</h3> <h3>电机楼</h3> <h3>电机楼装修一新,难辨当年模样</h3> <h3>学苑楼——崭新的食堂</h3> <h3>校园新面貌</h3> <h3>新建的图书馆</h3> <h3> 大学四年期间,我们起早贪黑,分秒必争,但我们也浪漫过:松花江上有过我们划船的倩影,太阳岛上也留过我们青春的歌声。重上太阳岛,旧貌变新颜,我们已认不出当年走过路,找不到当年放歌起舞的白桦林,尽管如此,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那个无悔青春岁月</h3> <h3>防洪纪念塔留影</h3> <h3>太阳岛上</h3> <h3>室内冰雕</h3> <h3>哈尔滨歌剧院</h3> <h3>太阳岛风光</h3> <h3>哈尔滨伏尔加庄园游</h3> <h3>文艺演出节目单</h3> <h3> 藏龙卧虎,不显山不露水是那个年代的写照。当年不动声色的女生,如今成了舞者</h3> <h3>四小天鹅</h3> <h3>美女与“野兽”</h3> <h3>后记</h3><h3> 这次哈尔滨聚会,由哈尔滨同学精心安排,周密组织,为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礼品,同学们尽感不虚此行。在此,对哈尔滨的同学表示感谢,感谢你们!感谢汪国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