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我来了——2018国庆自驾游(花絮篇)

對影獨酌

<h1><font color="#b04fbb"> 关于应县</font></h1><h3>咱先聊聊应县木塔所在地——应县。应县地处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东望恒山之险,南扼雁门之要,北连大同煤海,西依朔州电都,宛若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font color="#167efb">(笔者查辽宁铁岭、陕西、河南平顶山亦有同名龙首山,重名)</font>,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font color="#167efb">(一说应县名与黄帝部落联盟应龙氏有关,笔者更倾向于此说法;另一说与雁门有关,雁门,为鸿雁迁徙途径之所,应的繁体字譍,示雁鸣)</font>。<br></h3><h3>应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战国归赵,秦属雁门郡,西汉始设县,后唐置应州,现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有龙凤之乡、宰相故里的美誉。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出过<font color="#ff8a00">晋王李克用</font>、<font color="#ff8a00">后唐庄宗李存勖</font>等六位帝王;出过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font color="#ff8a00">萧太后和宋代仁宗皇帝的郭皇后</font>等四位皇后;出过不少重臣和文人学士。县境内文物旅游资源丰富,有佛宫寺释迦塔、净土寺,有佛牙舍利等一批国家珍贵文物。此外,还有跑马梁、石柱山等一批自然景观,全县可观赏开发的景点达70多处。<br></h3> <h3></h3><h1><font color="#b04fbb"> 应县木塔与梁思成</font></h1>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h3><br></h3> <h3>1933年10月7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5期有一篇署名林徽因的《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里写道:"我最初对于这应县木塔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热心,原因是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他话常常没有说完,也许因为太严重的事怕语言亵渎了。最难受的一点是他根本还没有看见过这塔的样子,连一张模糊的相片,或翻印都没有见到!"<br></h3> <h3>梁思成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祖师爷,他开始研究中国古建筑是在清朝覆亡不久民国初期。可以说梁思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掌握了现代科学方法并研究中国建筑的领军人物。<br></h3><h3>1933年,梁思成赴山西应县考察,从而发现了应县木塔这座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瑰宝,由此应县木塔进入了世人的视野,继而名扬天下。<br></h3><h3><br></h3><h5><font color="#39b54a">应县木塔梁思成手绘图</font></h5><h3></h3> <h1><font color="#b04fbb"> 关于晋祠三绝</font></h1><h3></h3><h3>一为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h3><h3><br></h3> <h3>彩塑细样</h3> <h3>二是晋水三泉之难老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h3><h3><br></h3> <h3>三绝之周柏唐槐。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至今都还茂盛葱郁。</h3> <h1><font color="#b04fbb"> 关于山西博物馆八大镇馆之宝</font></h1><h3></h3><h3>一、鸟尊:高39,长30.5厘米。尊作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h3> <h3>二、胡傅酒樽:该器造型雄浑大方,动物形象生动,北方草原文化风格浓郁。鎏金加彩绘富丽堂皇,且此种技法十分罕见。<br></h3> <h3>三、兽形觥:商代盛酒器。整器均以雷纹衬地。满花浮雕,立体感较强。<br></h3> <h3>四、庙底沟彩陶罐<br></h3> <h3>五、彩绘雁鱼铜灯:西汉时期的文物,构思精巧别致,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br></h3> <h3>六、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北魏太和八年文物。此物原为床榻周围而立的屏风,前后彩绘历代高士、贤妇等宣教故事。在工艺、绘画和书法上都有极高的价值。为国宝级珍品。<br></h3> <h3>七、铜牺立人擎盘:战国, 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br></h3> <h3>八、虞弘墓石椁:隋代古墓出土的汉白玉石椁,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br></h3> <h1><font color="#b04fbb"> 关于山西大院文化</font></h1><h3></h3><h3>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font color="#ff8a00">“北在山西,南在安徽”</font><font color="#010101">之说</font>。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称得上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br></h3><h3>明清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山西大院出现的社会基础,商人实力增强是山西大院产生的前提条件。明朝初期,朱元津出于扫清残余势力和巩固朱明封建王朝的目的,多次出兵塞北。为了解决驻边军队饷需,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在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等九个军事重镇实行“开中”,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国家换取盐引专卖权,控制盐铁资源的国家政权则视边防军情缓急,定期或不定期召商输粮。这一政策对相邻九边的省份特别有利,山西、陕西商帮就在“开中”实施之后,以临近边镇的地利优势,捷足先登,成为国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服务于政治的体制为商人与政权的沟通搭起了桥梁。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间的一系列政策,对商人的发展十分有利。前期参与国家重大经济活动如盐商一类的商人,通过交结官府的活动,为其子弟争得以郡县学籍参加科考的权利。万历年间政府明令允许商家子弟参加科考,打破商人子弟不得为官的传统习惯,商家子弟从此堂而皇之明正言顺地步人仕途。</h3> <h1><font color="#b04fbb"> 关于踏垛子</font></h1><h3></h3><h3>上篇提到的台阶旁可爱的小动物石雕,名为踏垛。<br></h3> <h3>大狮小狮对望,动作富有情趣,很有意思,喻意贵子如意,表现出了石匠精湛的技艺,也展现出了丰富的石雕艺术。</h3> <h1><font color="#b04fbb"> 关于山西醋文化</font></h1><h3></h3><h3>醋古称醯,又称酢。《周礼》有“醯人掌共醯物”的记载,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已有酿造食醋。晋阳(今太原)是中国食醋的发源地,史称公元前八世纪晋阳已有醋坊,春秋时期已遍布城乡,至北魏时《齐民要术》共记述了二十二种制醋方法。当时,制醋、食醋已成为山西人生活中的一大话题。《本草纲目》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醋的记载,民间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醋的典故。</h3> <h3>山西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它的生产已有3000年余年的历史,全山西大大小小的醋生产企业也有1000多家。号称中国四大名醋之一的山西老陈醋以其绵、酸、香、甜、醇的独特风味和悠久的酿造历史熏在国内排名位居镇江醋、保宁醋和福建红曲醋之前,著称于世。</h3> <h3>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原府梗阳县(现清徐县)“美和居”醯坊发明“熏蒸法”,1377年后派工匠入值晋王府典膳所醋坊,后晋王府典膳所醋坊发展为宁化王府醋坊,解放后,发展为益源庆醋厂,后改制为<font color="#ff8a00">太原宁化府益源庆</font>醋业有限公司。</h3><h3>1976年,山西省清徐陈醋厂部分退休老技工,为扶持乡镇醋厂,而进入多家企业,并对<font color="#ff8a00">清徐醋业</font>的兴起作出了积极贡献。</h3> <h1><font color="#b04fbb"> 关于山西酒文化</font></h1><h3></h3><h3>清香鼻祖汾酒产地杏花村是我国著名的白酒之乡,是中国酒和酒文化的发祥地。而山西,孕育了这方地方,其悠久的酿造文化和灿烂的诗酒文化,与古老而厚重的黄河文明一脉相承,内涵丰富,源远流长。</h3> <h3>唐代杜牧《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作为赞颂汾酒,以杏花村著称于世。</h3> <h1><font color="#b04fbb"> 关于太原与并州[bīng zhōu]</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及并州饭店</font></h1><h3></h3><h3>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h3> <h3>太原并州饭店始建于1957年,是建国初期太原市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建筑之一。<br></h3><h3>经2013年改造后,已经成为五星级酒店,其并萃阁餐厅值得推荐,价廉物美服务周到。</h3> <h1><font color="#b04fbb"> 关于晋中油糕</font></h1><h3></h3><h3>油糕主要以黄米面(即软黍米面)为皮,以糖料或枣泥、豆沙为馅,经油炸制的一种节日食品。晋中一带,油糕的种类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云片糕、枣糕(亦称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称;因“糕”与“高”谐音,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贵之意,人们往往在年节或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过生日、老人寿诞、起房盖屋时食之,故又称年糕、喜糕。多年来,油糕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庆贺道喜,成为晋中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h3> <h3>别具特色的山西油糕作为承载黍文化的传统食品,始于唐代。《清异录》记载唐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中有饭食点心“见风消”,即此做法。烧尾宴的来历出于鲤鱼跳龙门的典故,龙门即今河津禹门口。相传从龙门走出的白袍将军薛仁贵,将老家的黍米面制法带到长安,后成为烧尾宴中的一道名点。唐至宋,油炸黍面渐渐演化成现在的油糕。到了清代,山西油糕因其美味与寓意,进入了满汉全席,在全国传播开来。软绵香甜的泡泡油糕,蕴含着一种憧憬和情怀。山西人已经把泡泡油糕与美好的生活向往融合在一起,她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一道美味,也成了吉祥如意的象征。热情好客的山西人接待全国各地的朋友,都会点上一盘香甜美味的泡泡油糕,送上诚挚美好的祝福。</h3> <h3>最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