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区的行政区划及版图的历史变迁

百笨生·鄧仁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余江区的行政区划及版图的历史变迁</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百笨生•邓仁才</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8年11月15日</b></h3><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欢迎转发分享</font></b></h1><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 今天的余江区作为县级行政区,历史上曾经三次易名,即安仁县、余江县和余江区。安仁县始建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 ,民国三年(1914年) 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被民国政府改名为余江县,2018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撤县设区改名为余江区。一千多年来,随着行政区划的变迁,其区域内的版图面积也随之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变化。</b></p> <h5><b><font color="#ff8a00">图2:余江县新老地图</font></b></h5><h3><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h1><font color="#b04fbb"><b>一、安仁县的建立,第一次圈定了安仁县历史上面积最大的版图</b></font></h1><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b><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010101"> 据史料及县志记载,安仁县始建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当时下辖七乡三十八都。全县版图面积约1400多平方公里,比今天余江区的</font></b><b><font color="#010101">936平方公里多500多平方公里。可以说安仁县始建时的版图面积,是余江区有史以来最大的版图。</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据《安仁县志》乾隆版(乾隆16年乙未年1751年)卷ー[與地志•沿革]栏目记载:</font></b></h3><h3> 按安仁以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建县时有七乡三十八都。至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以临川县之归德、顺德、顺政、归政四乡立为金溪县属抚州军。景德二年(1005年)饶州安仁县延福、白马、永和三乡十四都之民,以道里之便,诣官自陈,愿附溪籍因隷焉。(据金溪县志补)<br></h3><h3><b><font color="#ff8a00"></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同时,《安仁县志》(乾隆版)卷ー[與地志•乡镇]栏目又记载:</font></b></h3><h3><font color="#808080"> 崇义乡在县治东北,宋尚书汤汉兄弟居而尚义故名,为都有七。<br> 崇德乡在县治南,因其乡村诗礼相承、人皆崇德故名。为都有五。</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长城乡在县治西南,唐制长城县故名,为都有四。<br></font><font color="#808080"> 荣禄乡在县治东南,旧名开兴。元吴全节父克己封荣禄大夫故名,为都有八。</font></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3:《安仁县志》(乾隆版)记载的划割到金溪县的延福乡、白马乡、永和乡的时间及划割后安仁县剩下的乡都、图里数</font></b></h5><h3><b><br></b></h3><h3><b> 可见,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安仁县始建时,全县共有七乡三十八都。至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 金溪县成立,析出临川县的归德、顺德、归政、顺政四乡组建金溪县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又将安仁县的延福乡、白马乡、永和乡等三乡十四都整体划割到金溪县管辖。 </b></h3><h3><b> 从以上记载可知,安仁县始建时的七乡三十八都,是指以下七乡三十八都:</b></h3><h3><b> 1、崇义乡:共有七都。包括1都、2都、3都、4都、5都、6都、7都。</b></h3><h3><b> 2、开兴乡:(后改名荣禄乡)共有八都。包括8都、9都、10都、11都、21都、22都、23都、24都。</b></h3><h3><b> 3、崇德乡:共有五都。包括12都、13都、14都、15都、16都。</b></h3><h3><b> 4、长城乡:共有四都;包括17都、18都、19都、20都。</b></h3><h3><b> 5、延福乡:共有六都(景德2年1005年划割到金溪县);</b></h3><h3><b> 6、白马乡:共有四都(景德2年1005年划割到金溪县);</b></h3><h3><b> 7、永和乡:共有四都(景德2年1005年划割到金溪县)。</b></h3><h3><b> 据《安仁县志》(道光版)[卷二·沿革]栏目记载:延福、白马、永和三乡14都划归金溪县后,安仁县</b><b>则</b><b>剩下4乡24都78里。</b></h3><h3><b> 据《金溪县志》(同治版)记载:从安仁县划割的延福、白马、永和三乡共计14都30图265个村。其地理范围就是今天金溪县的对桥乡、陆坊乡、何源镇、黄通乡及双塘镇、秀谷镇的部分区域,大约500平方公里。</b></h3><h3><b> 今天余江区的国土总面积为936平方公里,如果加上已割去的延福、白马、永和三乡500平方公里,今天余江区的总面积就不止936平方公里,而是1400多平方公里。所以,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 安仁县成立至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之间的七乡三十八都,是余江区历史上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版图。</b></h3><h3><b><br></b></h3><h1><b><font color="#b04fbb">二、金溪县的建立,使安仁县的人口数量及版图面积第一次大幅度缩减</font></b></h1><h3><b></b></h3><h3><br></h3><h3><b> 据《金溪县志》(乾隆版)卷ー[建置]栏目记载:</b></h3><h3><font color="#808080"> 至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以临川县归德、顺德、归政、顺政凡四乡立为金溪县属抚州军。景德二年(1005年)饶州安仁县延福、白马、永和三乡之民,以道里之便,诣官自陈,愿附溪籍因隷焉,凡七乡。后合白马永和为一,凡六乡。元改抚州路,县属如故。明洪武元年改抚州府,县属如故。正德七年复割白马、永和之四十都、四十一都,共十八里置东乡县。余如故,国朝因之。</font></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4:《金溪县志》(乾隆版)记载的有关从安仁县划割的延福、白马、永和三乡的时间及乡都、图里统计数</font></b></h5><h3><b><br></b></h3><h3><b> 从以上史料记载得知,在安仁县成立的第七年,也就是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 ,从临川县划出归德、顺德、归政、顺政等四乡组建成立了金溪县,属抚州军管辖。接着,又在安仁县成立的第十八年,也就是金溪县成立的第十二年,即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饶州安仁县的延福、白马、永和三乡百姓以道里之便为由,自发地到官府请愿,要求划归金溪县管辖。因而,</b><b>金溪县由建县时的四个乡增加了三个乡,全县共下辖七乡。不久又将白马乡、永和乡两乡合并一乡称白马永和乡。从此,金溪县下辖归德、顺德、归政、顺政、延福、白马永和等六乡,直到元朝改抚州路、明朝改抚州府均延续此置。</b><b>正德七年(1512年)东乡县成立时,又将白马永和乡其中的40都、41都共18里划归东乡县管辖。此后,直到清同治11年(1871年)未变。因为《金溪县志》(同治版)中仍然记载着此六乡的行政区划及乡名未变。</b><b> </b><br></h3><h3><b> 注:《东乡县志》(嘉靖版)记载,从金溪县划到东乡县的是延福乡,而《金溪县志》(乾隆版)记载的是白马永和乡应该有误,因为,只有延福乡靠近东乡县。</b></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5:今金溪县黄通乡(原白马乡)云林风景区</font></b></h5><h3><b><br></b></h3><h3><b> 安仁县的三乡14都划归金溪县后,不久又将白马乡、永和乡两乡合并一乡称白马永和乡,并对乡都、图里进行了重新编排。据《金溪县志》(乾隆版)记载:至永乐志(即金溪县首部县志,永乐19年1421年)时:延福乡为8都44里(包括34都4里、35都5里、36都5里、37都4里、38都4里、39都4里、40都12里、41都6里);白马永和乡为8都26里(包括42都4里、43都4里、44都5里、45都2里、46都2里、47都3里、48都4里、49都2里)。至乾隆志时:延福乡为6都18里(包括34都1里、35都4里、36都4里、37都3里、38都3里、39都3里):白马永和乡为8都12里(包括42都2里、43都1里、44都1里、45都1里、46都1里、47都2里、48都3里、49都1里)。 </b><br></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6:余江县地图及金溪县卫星摇感地图</font></b></h5><h3><b><br></b></h3><h3><b> 此次从安仁县划割三乡归金溪县管辖,其主要原因是有当时安仁县纵长横狭(南北长东西狭)的特殊地形所决定的。看今天余江区的地形就知道,这种特征到今天仍然十分明显。据余江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信息:余江区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28.65公里,最狭蜂腰地段仅17.5公里,国土总面积为936平方公里。 再说,北宋初年的延福、白马、永和三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安仁县的正南面。这样,安仁县南北长就远远不至75公里,经卫星摇感地图测量,从余江的最北端(高公寨)到现在黄通乡(即原白马永和乡)的最南端直线距离就有85公里。又由于当时安仁县的县衙设在锦江镇,现在的黄通乡(原属白马永和乡)政府所在地到锦江镇政府所在地直线距离就有60公里,而到金溪县的县衙上幕镇(今秀谷镇)直线距离只有11公里。这种地形特征既不利于行政管理,也不利于百姓办事,行政区划的调整实属难免。安仁县成立没多久,到了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延福、白马、永和三乡百姓以道里之便为由,自发地到官府请愿,要求划归金溪县管辖。而官府顺其民意,很快就满足了百姓意愿,将以上三乡整体划割到金溪县管辖。所以,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十分顺利,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官府与百姓之间没有产生任何矛盾和负面影响。</b><br></h3><h3><b> 此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使安仁县的版图第一次大幅度缩减,也使人口数量产生了第一次大幅度减少。据《金溪县志》(同治版)记载:从安仁县划割的延福、白马、永和三乡共计14都30图265个村。其地理范围就是今天金溪县的对桥乡、陆坊乡、何源镇、黄通乡及双塘镇、秀谷镇的部分区域,大约五百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在当时划割的三个乡,使安仁县缩减了三分之一强的版图面积和人口数量。</b></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7: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心学开山祖陆象山和元代著名的史学家危素雕像</font></b></h5><h3><b><br></b></h3><h3><b> 延福乡、白马永和乡地处武夷山脉延伸地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杰地灵。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心学开山祖,被誉为“百世大儒”、“中国十大思想家” 之一的陆象山(1139至1193)就是延福乡(今陆坊乡青田)人,同兄陆九韶、陆九龄称“三陆学子”。元代著名的史学家危素(1303至1372)就是白马永和乡(今黄通乡高桥)人。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元至正元年负责主修《宋史》、《辽史》、《金史》三史并与宋濂同修《元史》。</b><br></h3><h3><b> 如果在一千多年前,延福乡、白马乡、永和乡不从安仁划出,那么,以上两位历史名人就不是金溪人,而是余江人。</b></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8:余江县及邻县行政区划图</font></b></h5><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1><b><font color="#b04fbb">三、东乡县的建立,使安仁县的版图面积再次缩减</font></b></h1><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 自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从安仁县割延福、白马、永和等三乡归金溪县管辖后,安仁县的行政区划一直保持崇义乡、荣禄乡、崇德乡、长城乡等四乡二十四都至明正德七年(1512年)五百多年未变。但乡级以下的都、里发生了一些数量上的变化。如:明初易可文任知县时,全县为4乡28都78里;项备任知县时,明英宗正统7年(1442年)增加了18里,全县共96里;李恒任知县时,明英宗天顺6年(1462年) 又增加了3里,全县共99里。这些数量上的增加只是在现有的版图内进行调整,并没有引起全县版图面积的整体变化。然而,东乡县的建立,使安仁县的版图面积再次缩减。</b><br></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9:《东乡县志》</font></b><b><font color="#b04fbb">(</font></b><b><font color="#b04fbb">嘉靖版</font></b><b><font color="#b04fbb">)</font></b><b><font color="#b04fbb">东乡县首部县志记载的建县的原因及历史背景</font></b></h5><h3><b><br></b></h3><h3><b> 东乡县原属抚州府临川县东部地区,素来贫困。地处丘陵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因离县治较远,成为难治之区。而地方百姓也是期待官府的介入,特别希望官府能设立新县,以加强对此地的管理与统治。所以,《东乡县志》(嘉靖版)【卷上•原县•第一】栏目对建县的原因是这样记载的:</b></h3><h3> 东乡县者,析临川东鄙之地以置之,割金溪、安仁、进贤、余干之地以益之而成县也。临川地大民庶,治久乱生。东鄙敝民恃远玩官,自作不靖,或逋赋而成风,或穿窬以为业,或凶年而攮谷,或犯罪而拒追,间至公庭,多获轻贷。彼知官府畏激变之祸,务姑息之政,愈益骄纵,无复顾忌,转相师效而日入于大乱焉。<br></h3><h3><b> 意思是说,由于“临川地大民庶,治久乱生” ,以致出现临川东部偏远的贫民,依恃偏远作弄官府,不安分守已,有的逃避赋税成风,有的以偷盗为职业,有的在年成不好的时候抢夺他人谷物,有的冒犯王法却抗拒追捕,偶而抓到官府,也会得到从轻发落。他们知道官府害怕百姓造反引起祸端,处理时迁就姑息,使得乱民们就更加骄横猖狂,根本不在乎得到什么惩罚,反而相竞效仿,使得当地变得越来越乱,甚至发展到难以收拾的混乱局面。于是,就拆临川东部偏远之地,割金溪、安仁、进贤、余干的部分地方补充建立东乡县。</b><b>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此地的管理与统治。</b></h3><h3><b> 事实上,早在宣德年间,官府就已经着手研究在此地建立新县事宜。宣德七年(1432年),抚州知府王升(龙溪人,今福建龙海市)以该处农民逃欠赋税,又距府城较远难于治理,奏请朝廷建县于长林之市(今孝岗镇长林村),并拟县名长兴县,恰逢饥荒严重而作罢,第一次议建新县未果。弘治18年(1505年),东乡出现叛乱,祸害漫延到相邻县境内。余干县民赵显赴朝廷建言在东乡设县的好处,此事下达到有关部门讨论时,东乡本地诸生也正在向抚州知府大人林俊(莆田人)反应情况,而林俊大人还到实地进行了考察,认为非常可行。不料,林俊</b><b>因</b><b>丁忧离任而作罢,第二次议建新县再次未果。此后,当地叛乱更加猖獗。</b></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10:《东乡县志》(嘉靖版)东乡县首部县志记载的从各地割去的乡都、图里统计数</font></b></h5><h3><b><br></b></h3><h3><b> 正德三年(1508年)以后,由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全国各地风起云涌,仅在江西就有抚州的王钰五、饶州的王浩八、瑞州的罗光权、赣州的何积钦、靖安的胡雷二等率部起义,深深地撼动了明朝的封建统治。1511年(正德六年)二月,朝廷派右都御史陈金总制军务,调动南方数省军队前往江西抚州镇压农民军。</b><b>其中,临川县徐仰四、艾茹七领导的乡农民军</b><b>发展到1万余众,</b><b>声势浩大,杀败进剿的官兵。正德七年,右都御史陈金统帅两广土兵、</b><b>狼兵</b><b>,会同江西地方官兵,分道围攻农民军,杀1.1万余人,捣毁营寨265座,得以粗平。</b></h3><h3><b> 朝庭认为原设定的郡县版图面积过大,难以治理,是导致各地农民判乱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各地平定判乱之后,都会在原叛乱所在地设置新县,以加强对此地的管理和统治,而且版图面积的设置基本上控制在方圆百里以内。如:陈金在平定了东乡、万年叛乱之后,立即奏请朝廷建立新县,分别于1512、1513年建立了东乡县、万年县。又如:王守仁(王阳明)在平定了江西、广东、福建三省边界的判乱之后,也是立即奏请朝廷建立新县,分别于1517年建立了江西的崇义县和福建的平和县、1518年建立了广东的和平县。</b></h3><h3><b> 正德七年,</b><b>陈金粗平东乡叛乱之后,</b><b>立即奏请朝庭建立新县,以强化对当地的统治。八月“析临川东鄙之地以置之,割安仁、金溪、进贤、余干之地以益之而成县也。” 由于该地位于临川县之东故名东乡县。</b></h3><h3><b><font color="#010101"> 据《东乡县志》(嘉靖版)记载:正德七年,析出临川县东部的长寿</font></b><b><font color="#010101">、移风、遵化、延寿、安宁、崇德等6乡25都168里为东乡县管辖。另割:金溪县延福乡的40都12里和41都6里</font><font color="#ed2308">(今东乡县瑶墟、红星垦殖场)</font><font color="#010101">;余干县习泰乡的25都5里</font><font color="#ed2308">(今东乡县杨桥镇润溪一带)</font><font color="#010101">;安仁县崇德乡的15都6里和长城乡的19都1里</font><font color="#ed2308">(今东乡县王桥镇)</font><font color="#010101">;进贤县崇信乡的19都6里、20都3里和21都3里</font><font color="#ed2308">(今东乡县邓家乡、杨桥殿镇一部分)</font><font color="#010101">为东乡县管辖。共计10乡33都204里(有误,应为210里),县治设孝岗</font><font color="#ed2308">(今东乡县县政府所在地)</font><font color="#010101">。</font></b></h3> <h5><b><font color="#b04fbb"> 图11:《东乡县志》(嘉靖版)东乡县首部县志记载的从各地割去的人户统计数</font></b></h5><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同时,《东乡县志》(嘉靖版)〔户口•第十〕栏目还记载了从各县割过的人户数:</b></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临川县割过人户23454户,金溪县割过人户2666户,进贤县割过人户1463户,余干县割过人户756户,</font><font color="#808080">安仁县割过人户972户。正德九年大造黄册计29309户,122259丁口。嘉靖二年大造黄册实在人户29008户,人囗121859丁口。</font><br></h3><h3><b> 别外,《东乡县志》(嘉靖版)〔贡赋•第十二〕栏目还记载了各县向东乡县交纳的官米、民米、夏税米数:</b></h3><h3><font color="#808080"> 临川县割过官米10742石2斗7升9合,民米15014石9斗8升8合6勺。金溪县割过官米826石,民米1741石1斗1升9合5勺。余干县割过官米116石7升2合6勺,民米1042石4斗4升,夏税米139石2斗5升5勺。进贤县割过官米282石8斗2升8合5勺,民米2652石2斗4升1合5勺。</font><font color="#808080">安仁县割过官米696石6斗4升5勺,民米544石9斗1升4勺,夏税米221石3斗3升5合9勺。五县割过总数:官米12771石6斗1升4合3勺,民米21916石3斗6升1合4勺,夏税米360石5斗8升6合4勺。</font><br></h3><h5><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ff8a00"></font></h5> <h5><b><font color="#b04fbb">图12:《东乡县志》(嘉靖版)东乡县首部县志记载的从各地割去的官米、民米、夏税米统计数</font></b></h5><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此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安仁县崇德乡的15都6里和长城乡的19都1里的区域及972户的人口划归东乡县管辖,同时还向东乡县交纳了官米、民米、夏税米共计1462石8斗8升6合9勺。安仁县崇德乡的15都6里和长城乡的19都1里的具体位置范围就是今天东乡县的王桥镇。</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现今王桥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倪家村、坑塘村、楼下村、大塘村,塘下村,王桥村、当丰村、另塘村),90个村民小组,72个自然村,共3614户,15277人。总之,东乡县的成立又使安仁县的版图面积缩减了75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缩减了972户的人口。</font></b><br></h3><h3><b><font color="#010101"> 但据《安仁县志》(乾隆版)卷ー[與地志•沿革]栏目记载:</font></b></h3><h3><font color="#808080"> 正德七年(1512年)抚州盗息立东乡县,当事议析安仁邻壤十三、十五、十九等都属之。知县汪济民以县小地狭与邑乡进士桂华同弟进士桂萼议详请止,析十三都割去第ー图、十九都割去第三图属东乡县,而十五都则通属东乡县,去十八里止存八十一里。</font><br></h3><h3><b><font color="#010101"> 按以上《安仁县志》(乾隆版)记载,当年成立东乡县时,计划将安仁县崇德乡的13都、15都以及长城乡的19都全部划为东乡县管辖。又说,时任知县的汪济民县令与本县的举人桂华、进士桂萼两兄弟以县小地狭为由,向官府请求停止划割。最终,将安仁县崇德乡13都的第1图(里)、长城乡的19都第3图(里)及崇德乡15都的16个图(里)划为东乡县管辖。安仁县原有99里,本次割去18里,最终存81里。</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那么,为什么《东乡县志》(嘉靖版)记载割去的是7里,而《安仁县志》(乾隆版)记载割去的是18里?两县记载为什么不一致?其主要原因是:东乡县建县与五百年前(994年)的金溪县建县截然不同。金溪县是在社会安移、百姓安居的情况下设置的新县,而且是在金溪县建立的十多年以后, 有原安仁县延福、白马、永和等三乡的乡民自愿要求划入金溪县管辖的。所以,金溪县的建立及后期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而东乡县就大不相同,早在宣德年间,该处乡民就逃欠赋税,盗贼四起,以至官府议析新县。到了弘治年间,由农民盗税,发展到了农民叛乱。再到正德初年,农民军发展到了拥有1万余众,各头领圈地为王,持械与官兵对抗,甚至袭击官府。由农民叛乱,发展到了农民起义。时至正德七年(1512年)朝庭迫不得已派大军镇压,才得以粗平。于是,在余党势力仍然十分猖獗的情况下,仓促建立东乡县。据《东乡县志》(嘉靖版)记载:正德八年(1513)七月,大贼首乐庚二、陈邦四、贾马七,次贼首乐庚三、刘瑞五、陈庆六、陈庆七、胡重一等集党拒捕,遂行仇杀,谋攻新县。使得官府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顾及这些刚从临川、金溪、进贤、余干、安仁五县十乡组建新县的平民百姓,而是不得不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那些余党势力,继续平乱。在此动乱期间,被划割到新县的乡民有些投奔亲戚、有些流浪他乡,有些甚至被迫为贼,有些因饥饿而死、有些因战乱而死,使得乡民人口大量外流缩减,以致都图残破,里甲制度遭到极大破坏。据《东乡县志》(嘉靖版)记载:正德七年从各县割来的乡都、图里,除两都归还安仁县不载,实际旧额全县共计204里。到正德八年(1513年)造册缩并为121里。该 志又记载:临川县割过25都168里,重编后为25都93里;安仁县割过15、19等两都7里,重编后为两都4里;进贤县割过19、20、21等三都12里,重编后为2都7里;余干县割过25都等1都五里,重编后仍为1都五里;金溪割过40、41等两都18里,重编后为两都10里。这说明人口外流缩减至少达一半以上。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缩减,使新建的东乡县的图里不得不大量重新缩编, 导致缩编后的图里数与各县割过的图里数无法一致。其次,《东乡县志》(嘉请版)起修于嘉靖三年(1524),刊刻完成于嘉靖五年(1526),嘉靖15年(1536)又在该志的基础上补修后增刻。由于《东乡县志》(嘉靖版)嘉靖三年的首刻本早已失佚,现在看到的是《东乡县志》(嘉靖版)是嘉靖15年的增刻本(现藏于浙江宁波天一阁)。其中的内容尤其是数据统计都是经过补修时调整的。所以,《东乡县志》(嘉靖版)与《安仁县志》(乾隆版)有些数字记载不一致实属难免。</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据《安仁县志》(乾隆版)和《东乡县志》(嘉靖版)记载,当时确实是把安仁县的13都、15都和19都全部划割到东乡县,而且时任知县的汪济民县令,也确实带着本县的举人桂华、进士桂萼两兄弟以县小地狭为由,向官府请求停止划割。最终,将安仁县崇德乡13都的第1图(里)、长城乡的19都第3图(里)及崇德乡15都的16个图(里)划为东乡县管辖。不然《东乡县志》(嘉靖版)就没有“正德七年,从各县割来地除两都还安仁者”之说,这句话也说明,正德七年确实从安仁县划割了三都到东乡县,后来还了两都给还安仁县。两县志记载基本吻合。</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font></b></h3><h1><b><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b04fbb"> 四、借万年县成立之机,试图改变安仁县纵长横狭的版图问题,最终未果</font></b></h1><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据史料记载,正德7年(1512)右都御史陈金平定抚州农民军后,8月设立东乡县。接着,陈金亲率官兵六万、狼兵八万前往饶州余干县镇压以王浩八为首的数万姚源农民军。历经数战,起义军奋勇作战,最终姚源军弹尽粮绝,将领殷勇十、洪瑞七、邹成七等五千余人牺牲,首领王浩八押京剥皮筑草示众,起义军失败。</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正德八年(1513) 二月,陈金、任汉等议设新县,在余干县万年乡的万年峰创县治,因万年峰取名万年县。八月初八,建县堂于真武岭,升鄱阳县丞陈揽为万年知县。</font></b></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13:《万年县志》(同治版)【卷一•事考】栏目中的《平姚源原传》和《姚源洞传略》</font></b></h5><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b> 《万年县志》(同治版)同治11年庚辰年1871年【卷一•事考】栏目载有《平姚源原传》、《姚源洞传略》两文,详细记载了姚源军起义、姚源洞大战和万年县建县的经过。</b></font></h3> <h3></h3><h5><font color="#b04fbb"><b>图14:《万年县志》(同治版)有关万年县建县时间及历史背景</b></font></h5><h3><b><br></b></h3><h3><b> 据《万年县志》(同治版)【卷一·沿革</b><b>】</b><b>栏目</b><b>记载:</b></h3><h3> 正德初,岁饥,吏虐民穷,盗起居姚源洞。为巢穴,(正德)八年始克平定,建县治于余干万年乡之万年峰南,故名曰:万年。以余干县万年、政新二乡及万春乡之毗连者为县治四隅及南乡、西乡、西北乡。贵溪县归桂乡为县东南及东乡。乐平新进、丰乐二乡为县东乡及东北乡。鄱阳县文南、文北二乡为县北乡及西北乡。属江西省饶州府。<br></h3><h3><b> 该县志【卷一·地理志】栏目又记载:</b></h3><h3> 万(年)于明正德间以姚源既平,始割鄱(阳)、余(干)、乐(平)、贵(溪)四邑边徼之地置为县,列饶郡七属之一。<br></h3><h3><b><font color="#010101"> 明正德八年(1513年)</font></b><b><font color="#010101">姚源乱平。于是,</font></b><b><font color="#010101">建</font></b><b><font color="#010101">县于余干县万年乡之万年峰南,故</font></b><b><font color="#010101">名为</font></b><b><font color="#010101">万年县。割鄱阳、余干、乐平、贵溪四县边徼之地组建万年县,列饶州府七县之一。</font></b><b><font color="#010101">其中:余干县</font></b><b><font color="#010101">的</font></b><b><font color="#010101">万年乡、政新乡及万春乡之毗连为县治四隅及南乡、西乡、西北乡;贵溪县的归桂乡为县东南及东乡;乐平的新进、丰乐二乡为县东乡及东北乡;鄱阳县的文南乡、文北乡为县北乡及西北乡。</font></b></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15:《万年县志》(同治版)记载的万年县建县时的乡都、图里情况</font></b></h5><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万年县志》(同治版)【卷三·乡都】栏目还记载了从鄱阳、余干、乐平、贵溪四县</font></b><b><font color="#010101">割过的乡都进行重编的情况。重编后为以下14都64里</font></b><b><font color="#010101">:</font></b></h3><h3> 万年乡原自余干割入编为本县东隅2图、 西隅2图、 南隅2图、 北隅2图;<br></h3><h3><font color="#808080"> 万年乡原自余干割入编为本县1都4图、2都4图;<br></font><font color="#808080"> 政新乡原自余干割入编为本县3都4图、4都4图;<br></font><font color="#808080"> 归桂乡原自贵溪割入编为本县5都4图、6都4图;<br></font><font color="#808080"> 新进乡原自乐平割入编为本县7都4图、8都4图;<br></font><font color="#808080"> 丰乐乡原自乐平割入编为本县9都4图、10都4图、11都4图;<br></font><font color="#808080"> 文南文北二乡由鄱阳割入编为本县12都四图、13都四图、14都四图;</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 以上是万年县建县的时间及历史背景等基本情况。</font></b></h3> <h5><font color="#b04fbb"><b>图16:汤汉雕像及《安仁县志》(乾隆版)【卷一•沿革】栏目有关将犬桥以北三都割入万年县的记载载</b></font></h5><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b> 据《安仁县志》(乾隆版)【卷一•沿革】栏目记载:</b></h3><h3><font color="#808080"> 又按前明正德7年(1512年)姚源乱平建万年县议以安仁三都大桥以北割入万年。而以余干黄丘埠横割东南ー截,贵溪高石村横割西北ー截补入安仁。如此,则幅员方正,勾摄便宜,时因汤翰林居ー都不肯割,故此附记为此。(崇正丙子旧志)</font><br></h3><h3><b><font color="#010101"> 从以上记载得知:在正德7年(1512年)万年县成立时,原本计划将安仁县的崇义乡(今画桥镇)第1、2、3都即大桥以北割入到万年县管辖,同时将余干的黄丘埠(乾隆下江南时改名黄金埠)横割东南一截及贵溪县的高石村横割西北一截补入安仁县管辖,使安仁县版图幅员方正,勾摄便宜,但因汤汉居住在一都,安仁县不同意割。</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由于安仁县不同意将崇义乡的三都割入万年县,所以,余干的黄金埠东南一截及贵溪的高石村西北一截也未能补入安仁县,使安仁县纵长横狭的版图一直延续至今。因方案未能落实,万年县志也就没有记载,但安仁县志如实记载了当时未能落实方案的具体原因。</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从组建成立万年县的方案看,当时是想借万年县成立的机会,一并解决安仁县版图纵长横狭的历史问题。应该说这一方案不仅实现了安仁县版图的幅员方正,也有利于安仁县的行政管理。但是,这样的好方案最终没能实现。</font></b><b><font color="#010101">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安仁县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是由于两百多年前的历史名人汤汉(1198至1275)居住在崇义乡(今画桥镇)的第一都,也就是大桥的以北。如果同意将大桥以北割入万年县管辖,那么历史名人汤汉从此就是万年县的历史名人。为了确保安仁县的历史名人不外流,安仁人宁可舍弃幅员方正,继续维持纵长横狭的地理现状。这一决策说明安仁人同汤汉是具有深厚的感情,更不愿意汤汉从此漂泊他乡。同时,也是安仁人遵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具体表现。七百多年来,汤汉勤奋学习、为官正直、热爱家乡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安仁人。</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自正德七年(1512)将15都划割到东乡后,安仁县由原来的4乡24都99里,成为4乡23都81里,15都一直空缺。据《安仁县志》(同治版)记载,时至清</font></b><b><font color="#010101">顺治14年(丁酉年1657年)与屯副使翟凤翥奉旨,与屯委、屯长陈良贵、徐以选、蒋明宇招集屯民在</font></b><b><font color="#010101">荣绿乡增</font></b><b><font color="#010101">补15都3个里。 全县共4乡24都84里,行政区划直到同治年间未变。</font></b></h3> <h1><font color="#b04fbb"><b>五、民国初,因与湖南的安仁县同名,改安仁县为余江县,行政区划废都里图设保甲,版图无变化</b></font></h1><h3><br></h3><h3><b>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行政区划,州府郡县,越划越小,越划越多。两汉以前,郡邑地名多渊源于地理山川,呼其名知其地,审其义辨其疆。两汉以后,华夏疆土,分分合合,郡县之名,难以规范。到了唐朝出现了以</b><b>军</b><b>定名,宋朝又出现了因军改名。宋朝开始又出现了以汉字释义取名,如江西的乐安、靖安、建昌、广昌、乐平、安福、兴国,还有被</b><b>改名的:</b><b>安仁(今余江)、兴安(今横峰)、新昌(今宜丰)、义宁(今修水)、长宁(今寻邬)、德化(今九江)、永宁(今宁冈),这些县名均不源于本土地理山川,与本土地理山川无关。这样的现象全国还有许多,甚至有些郡县名历史上十多次易名。真是呼其名不知其地,审其义难辨其疆。</b></h3><h3><b> 据民国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内务总长朱启钤起草的《民国三年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以下简称《清单》)统计:到了唐朝,</b><b>同</b><b>县名者19个,宋朝为30个,明朝为42个,清朝又再次倍增。民国初,天下为县,于是两县同名者74个,三县同名者12个,四县同名者4个,五县同名者3个,六县同名者1个。总数是</b><b>唐时的</b><b>7倍。</b></h3><h3><b> 又据该《清单》统计:仅江西省就有20个县属于同名县,其中15个县两县同名,3个县3县同名,1个县5县同名,1个县6县同名。</b></h3><h3><b> 所以,国务总理熊希龄、内务总长朱启钤在《清单》中建议,凡是列入清单内同名的221个县中,其他126个同</b><b>名</b><b>县必须改名。并规定“凡两县同名存其先置,新名从同远仍远,均以古代郡邑境内山川为限”的原则重新命名。</b></h3><h3><b> 民国3年(1914)1月30日,大总统签署了有国务总理熊希龄、内务总长朱启钤起草的</b><b>《清单》,该《清单》全文26页。分4期以第628号、</b><b>第629号、</b><b>第630号、</b><b>第631号文,分别为</b><b>1914年2月5日、2月6日、2月7日、2月8日在民国</b><b>政府公报上刊登公布。</b></h3><h3><b> 在该《清单》中江西省就有20个县被列入同名县。其中有10个因置县时间早为其他县而保留了原县名,又有10个县因置县时间晚为其他县而被改名。</b></h3><h3><b> 我省有以下10个县因置县时间早于其他县,被保留原县名:</b></h3><h3><b> 01、江西省清江县保留(今樟树市),贵州省清江县改名剑河县;</b></h3><h3><b> 02、江西省乐安县保留,山东省乐安县改名广饶县;</b></h3><h3><b> 03、江西省靖安县保留,奉天省(今辽宁省)靖安县改名洮安县;</b></h3><h3><b> 04、江西省东乡县保留,四川省东乡县改名宣汉县;</b></h3><h3><b> 05、江西省建昌县保留,直隶省(今河北省)建昌县改名塔沟县;</b></h3><h3><b> 06、江西省广昌县保留,直隶省(今河北省)广昌县改名涞源县;</b></h3><h3><b> 07、江西省乐平县保留,山西省乐平县改名昔阳县;</b></h3><h3><b> 08、江西省石城县保留,广东省石城县改名廉江县;</b></h3><h3><b> 09、江西省安福县保留,湖南省安福县改名临沣县;</b></h3><h3><b> 10、江西省兴国县保留,湖北省兴国县改名阳新县。</b></h3><h3><b> 我省有以下10个县因置县时间晚于其他县被改名:</b></h3><h3><b> 01、江西省泸溪县改名资溪县,湖南省泸溪县保留;</b></h3><h3><b> 02、江西省安仁县改名余江县,湖南省安仁县保留;</b></h3><h3><b> 03、江西省兴安县改名横峰县,广西省兴安县保留;</b></h3><h3><b> 04、江西省新昌县改名宜丰县,浙江省新昌县保留;</b></h3><h3><b> 05、江西省义宁县改名修水县,广西省义宁县保留;</b></h3><h3><b> 06、江西省龙泉县改名遂川县,贵州省龙泉县改名凤泉县,浙江省龙泉县保留;</b></h3><h3><b> 07、江西省长宁县改名寻邬县,广东省长宁县改名新丰县,四川省长宁县保留;</b></h3><h3><b> 08、江西省德化县改名九江县,四川省德化县改名德格县,福建省德化县保留;</b></h3><h3><b> 09、江西省永宁县改名宁冈县,广西省永宁县改名古化县,贵州省永宁县改名关岭县,山西省永宁县改名离石县,河南省永宁县保留;</b></h3><h3><b> 10、江西省新城县改名黎川县,吉林省新城县改名扶余县,山东省新城县改名耏水县,浙江省新城县改名新登县,贵州省新城县改名兴仁县,直隶省(今河北省)新城县保留。</b></h3><h3><b> 江西省安仁县因与湖南省安仁县重名,被民国政府列入《清单二》(第二批)第629号文第二条,并于1914年2月6日在民国政府公报上刊登公布。所以,安仁县改为余江县正式日期为1914年2月6日。该《清单二》第629号文第二条全文如下:</b></h3><h3><font color="#808080"> 安仁县: 湖南省(安仁县)应存。理由:湖南安仁县系宋乾德三年(965)置,与江西省(安仁县)重复,然定名较先,拟存。</font><font color="#808080">江西省(安仁县)拟改名余江县。理由:江西安仁县自宋瑞洪元年(988)设县以来迄今未改,惟与湖南省(安仁县)重复,定名较后二十余年,应即更定。查该县在余水之北有余江,拟即定名余江县。</font><br></h3><h3><b> 据《余江县志》(1993年版)卷一第二章“建置沿革”记载:</b></h3><h3> 民国3年(1914),本县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改称余江,隶属豫章道。<br></h3><h3><font color="#808080"> 民国15年(1926),废道。本县直属省辖。<br></font><font color="#808080"> 民国19年(1930),余江县苏维埃政府在本县象鼻湾(今高公寨乡)成立,下辖3区12乡。1932年,成立河南县苏维埃政府,下辖2个区。<br></font><font color="#808080"> 民国21年(1932),本县隶属江西省第5行政区专员公署,署治临川县。<br></font><font color="#808080"> 民国24年(1935),本县隶属江西省第6行政督察区,署治上饶市。</font></h3><h3><b> 据《余江县志》(1993年版)卷一第三章第二节“民国时期行政区划”记载:</b></h3><h3> 民国初期,本县行政区划承袭清制。<br></h3><h3><font color="#808080"> 1930年5月,余江县苏维埃政府创建。先后成立了三个区苏维埃政府,分领象湾、画桥、三屋里、王坊、南桥、姜坊、烈桥、田南、灌田、铁山、上炉三、薯铺等12个乡。 1931年3月,建立余万区苏维埃政府,辖程源、虞坊、林店乡。 1931年11月,建立第4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7月,建立东乡区苏维埃政府。<br></font><font color="#808080"> 民国20年(1931),本县废都、里、图,设保、甲。<br></font><font color="#808080"> 民国23年(1934),全县划作5区、29个保联,分割199保,共2154甲。<br></font><font color="#808080"> 民国24年(1935),全县设3区、29保联,分割202保,共2160甲。<br></font><font color="#808080"> 民国28年(1939),废保联,全县调整为3区、27个乡镇,分割217保,共2286甲。<br></font><font color="#808080"> 民国33年(1944),撤区,设15个乡、2镇,分割185保,1847甲。<br></font><font color="#808080"> 民国36年(1947),乡镇数无变动,甲数为1838个。</font></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17:《余江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font></b></h5><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1><b><font color="#b04fbb">六、共和国成立后,余江县的行政区划变化频繁且复杂,版图面积变化甚微</font></b></h1><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据余江县经济计划委员会1959年10月编纂的</font></b><b><font color="#010101">(1949~1958)</font></b><b><font color="#010101">《余江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font></b><b><font color="#010101">(绝密)前言</font></b><b><font color="#010101">“余江县基本经济情况”中的“一、行政区划”记载:</font></b></h3><h3><font color="#808080"> 1949年解放初期,全县划为7个区,17个乡。</font><font color="#808080">自1950年以后,全县行政区划情况是:1950~1951年划为8个区,84个乡,2个镇。1952年增加了一个区,6个乡,即为9个区,90个乡,2个镇。1953年又对区划作了调整,全县辖9个区52个乡2个镇。1954年撤销了2个区(即7个区),由1953年的52个乡又划于83个乡2个镇。1955年全县辖7个区75个乡2个镇。1956年以后,全县小乡并大乡。区的建制为:1956年4个,1957年3个,1958年上半年3个,下半年全部撒销。乡、镇的建制为:1956年的27个乡2个镇,1957年的30个乡2个镇,1958年的32个乡2个镇。1959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对行政区划又作了新的调整,全县划为14个乡(镇),即:</font><br></h3><h3><font color="#808080"> 01、高公寨乡(辖高公寨综合垦殖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02、画桥乡(辖画桥人民公社);<br></font><font color="#808080"> 03、大桥乡(辖大桥综合垦殖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04、黄庄乡(辖黄庄人民公社);<br></font><font color="#808080"> 05、云峰乡(辖云峰人民公社、青山综合垦殖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06、锦江镇(辖锦江人民公社);<br></font><font color="#808080"> 07、潢溪乡(辖潢溪人民公社);<br></font><font color="#808080"> 08、双凤乡(辖双凤人民公社、双凤综合垦殖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09、馬荃乡(辖马荃人民公社、长头源综合垦殖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10、杨溪乡(辖杨溪人民公社);<br></font><font color="#808080"> 11、刘家乡(辖刘家站综合垦殖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12、邓埠乡(辖邓埠水稻原场繁殖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13、春涛乡(辖春涛人民公社);<br></font><font color="#808080"> 14、邓埠镇(辖邓埠人民公社、更新农场、青年综合垦殖场)。</font></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18:《余江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的“一、行政区划”记载:</font></b></h5><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 据《余江县志》(1993年版)卷一第三章第三节“建国后行政区划”记载:</b></h3><h3> 1949年5月本县解放后,设:<br></h3><h3><font color="#808080"> 【第一区】辖邓埠镇、颖塘乡、紫云乡,区政府驻邓埠镇;<br></font><font color="#808080"> 【第二区】辖洪崖乡、洪湖乡、狮岩乡,区政府驻桥背吴家村;<br></font><font color="#808080"> 【第三区】辖双凤乡、罗村乡、桂林乡,区政府驻双凤街;<br></font><font color="#808080"> 【第四区】辖潢溪乡、春涛乡、平定乡,区政府驻潢溪街;<br></font><font color="#808080"> 【第五区】辖铁山乡、团黄乡,区政府驻栗树岭姜家;<br></font><font color="#808080"> 【第六区】辖尊美乡、亲睦乡,区政府驻黄家庄。<br></font><font color="#808080"> 【城关区】辖锦江镇。<br></font><font color="#808080"> 合计为七区、17个乡镇。<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50年3月增设杨溪区(八区)。<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52年,锦江镇、邓埠镇升格为区级镇,撒销邓埠区和锦江区。成立平定区。<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54年,锦江镇降格为乡级镇。<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55年,有:一(平定)、二(洪崖)、三(双凤)、四(潢溪)、五(云峰)、六(大桥)、七(杨溪)七个区和锦江、邓埠两镇。<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56年,撤销区,保留锦江、邓埠两镇。成立洪湖、马荃、管坊、新店、霞山、九都、凤山、五湖、罗村、九亭、团洲、石港、塔洲、瑶池、满溪、春涛、滩头、坞桥、平定、弓塘、倪桂、新危、大塘、杨溪、画桥、大桥、黄庄27个乡。<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57年,设洪崖、双凤、大桥3区和增设马岗、马源、王坊三乡,全县共30个乡,2个镇及高公寨林牧农综合垦殖场、大桥农场(以上两场1959年定为政场合一机构)。<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58年撒销区、乡、镇,成立10个人民公社和两个农垦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61年,撒销双凤公社,增设松山、洪湖、中童、中苏、平定、坞桥、石港7个公社和邓埠镇人民委员会。<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62年,成立水上公社。<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64年,撤销松山、石港公社。<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65年,中苏公社改名毛家店公社,锦江公社改为锦江镇人民委员会。<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66~1967年,全县仍是14个公社,2个镇和2个农垦场(纯企业性的塘潮源、张公桥、青年等农垦场未包括在内)。<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68年4月,成立马荃、邓埠、洪湖、中童、毛家店、杨溪、平定、坞桥、满溪、春涛、云峰、黄庄、红色、水上14个公社革命委员会及邓埠镇、锦江镇、高公寨垦殖场、大桥良种场革命委员会。<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69年,邓埠公社与邓埠镇合并,成立邓埠镇人民公社,撒销毛家店、坞桥、春涛3个公社,所辖地区分别划入洪湖、中童、平定、潢溪公社。<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72年,成立石港、坞桥、春涛、邓埠4个公社及邓埠镇。<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76年10月,全县仍设14个公社、2个镇、2个农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73年~1983年,全县有:马荃、邓埠、洪湖、中童、杨溪、平定、坞桥、潢溪、春涛、石港、云峰、黄庄、红色、14个公社及邓埠、锦江两镇,高公寨、大桥两个农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84年4月,成立14个乡政府和邓埠镇、锦江镇政府。</font></h3><h3><b></b></h3> <h5><b><font color="#b04fbb">图19:《余江县志》(1993年版)与 《余江县志》(2008年版)</font></b></h5><h3><b><br></b></h3><h3><b> 据《余江县志》(2008年版)卷一第一章第二节“行政区划”记载:</b></h3><h3><font color="#808080"> 民国38年(1949)5月14日,余江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全县设7区、17个</font><font color="#808080">乡镇。随后,体制未变,区、乡镇有调整。</font><br></h3><h3><font color="#808080"> 1956年,撤区并乡,全县设27乡、2镇。翌年增设3区3乡。<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58年,实行政社、政企、政场合一区划体制,全县成立10个人民公社、2个农垦场,辖149大队(街道)。<br></font><font color="#808080"> 1960年7月与1961年3月,先后划出双凤公社的凤山、三艾、四刘、孙家4个大队归鹰潭镇管辖。</font><b><font color="#808080">(余江县版图面积再次缩减四个大队)</font></b></h3><h3><font color="#808080" style=""> 其后的十余年间,县域所辖的公社、大队规划时有调整,基本体制未变。<br></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 1984年4月,机构体制改革,政社、政企、政场分开,全县设14个乡、2个镇、5个农垦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 1985年末,全县下辖:邓埠镇、锦江镇2个镇;邓埠乡、潢溪乡、中童乡、平定乡、坞桥乡、杨溪乡、洪湖乡、马荃乡、画桥乡、黄庄乡、石港乡、春涛乡、云峰乡、高公寨乡14个乡;大桥良种场、水产场、青年垦殖场、塘潮源垦殖场、张公桥良种场5个农垦场;共设141个村(居)民委员会,1106个村民小组。<br></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 1986年10月,云峰乡成建制划归锦江镇管辖,邓埠乡成建制划归邓埠镇管辖。<br></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 1993年4月,画桥乡、潢溪乡、中童乡、马荃乡撤乡建镇。<br></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 2000年4月,洪湖乡豪岭村委会成建制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辖。(</font><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余江县版图面积再次缩减一个村委会)</b></h3><h3><font color="#808080" style=""> 2000年4月,鹰潭市辖刘家站垦殖场成建制划归余江县管辖。<br></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 2001年11月,高公寨乡成建制划归画桥镇管辖;石港乡成建制划归锦江镇管辖;坞桥乡成建制划归春涛乡管辖。12月原高公寨乡所辖范围从画桥镇划出,成立高公寨营林场。<br></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 2003年4月,县大桥良种场、县大桥农校成建制划归画桥镇管辖,塘潮源营林场划归马荃镇管辖。<br></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 2005年末,全县共设6镇、5乡、7个农林场,140个村(居)民委员会,1401个村小组,1186个自然村。</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style=""> 2008年洪湖乡的舒家村委会、曾家村委会、水北村委会、板桥村委会整体划入龙虎山风景区管辖,余江县版图再次宿减四个村委会。<br></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 2</font>014年,春涛乡撤乡建镇。</h3><h3></h3><h3></h3> <h5><font color="#b04fbb"><b>图20:余江县举行撒县设区挂牌仪式</b></font></h5><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1><font color="#b04fbb"><b>七、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撤销余江县,设立鹰潭市余江区</b></font></h1><h3><b><br></b></h3><h3><b> 2018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撤销余江县,设立鹰潭市余江区,以原余江县的行政区域为余江区的行政区域,余江区人民政府驻邓埠镇鹰南大道1号。</b></h3><h3><b> 余江区下辖:邓埠镇、锦江镇、中童镇、潢溪镇、画桥镇、马荃镇、春涛镇7镇;洪湖乡、平定乡、黄庄乡、杨溪乡4</b><b>乡;</b><b>刘家站垦殖场、高公寨营林场、邓家埠水稻原种场、余江县水产场、塘潮源林场、张公桥农场、青年综合垦殖场、大桥农场8个农垦场。共有23个居委会,116个行政村,1个管委会。</b></h3><h3><b><font color="#ed2308"> 01、 邓埠镇:</font>辖</b><b>仪风村、马岗村、西畈村、三宋村等4个行政村;站前北路社区、站前中路社区、站前南路社区、白塔东路社区、白塔西路社区、桥东路社区、建设路社区、四青路社区、沿河南路社区、沿河北路社区等10个居委会。镇政府驻邓家埠。</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02、锦江镇:</font>辖流源、联盟、九亭、乐泉、团黄、高峰、团湖、光荣、洲和、民主、前进、黄壁、范家、石港、七都、铁山、灌田、书院等18个村委会;兴安、东北、塔前、立新、中心、东风等6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开发新区。</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03、中童镇:</font>辖乘龙、云星、徐杨、九都、瑶池、徐张、爱国、十都、官塘、鸭塘、程毛等11个村委会;水上居委会1个。镇政府驻乘龙。</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04、潢溪镇:</font>辖潢溪、大林、万山、弋桥、店前、桂林、朝阳、逄叶、丁山、倪夏、塔洲、金墩、渡口13个行政村;王家渡、中潢2个社区 。镇政府驻潢溪。</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05、画桥镇:</font>辖画桥、葛家店、王坊、基墩、大桥、百子、高公寨等7个村委会;</b><b>红都居委会1个。</b><b>镇政府驻许家。</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06、马荃镇:</font><font color="#010101">辖岩前、青山、管坊、渔业、马荃、洪崖、霞山、杨柳、松山、林溪、金庄、新店12个村委会;</font></b><b><font color="#010101">洪岩街居委会1个。</font></b><b><font color="#010101">镇政府驻洪岩街。</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07、春涛镇:</font><font color="#010101">辖朱凤、坞桥、黄泥、皇丰、武昌、洋源、罗坪、红星、东门、麻田、滩头、高坊、山岭、山涛、 印坂、硝坊、良种场等16个村委会;春万社区</font></b><b><font color="#010101">1个。镇政府驻红星。</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08、洪湖乡:</font><font color="#010101">辖苏家、板桥、官坊、东阳4个村委会;1个良种场;1个居委会。乡政府驻洪湖。</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09、平定乡:</font><font color="#010101">辖平定、耙石、沙溪、东脑、店上、双鱼、洪万、井刘、石艾、前山、洪桥、兰田、弓塘1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下坪会。</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10、黄庄乡:</font><font color="#010101">辖藕塘、峨门、马源、沙湾、黄庄、邱坊、东源、兰岭等8个村委会;</font></b><b><font color="#010101">吉泉居委会1个。</font></b><b><font color="#010101">乡政府驻轴山咀。</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11、杨溪乡:</font><font color="#010101">辖墩上、杨溪、璜源、夏梓、江背、大塘、塘井、新危8个村委会。乡政府驻。</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12、刘家站垦殖场:</font><font color="#010101">辖5个农业分场,1个农科所、32个自然村。</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13、高公寨营林场:</font><font color="#010101">辖一个(全民)司马源分场,象湾、桥头、跳上三个(集体)分场。</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14、邓家埠水稻原种场:</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15、余江县水产场:</font><font color="#010101">辖水产果园分场、茶叶分场、猪场、下官分场、珠琳分场(原属村民委员会)。</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16、塘潮源营林场:</font><font color="#010101">辖新王、老王、易家、祝家、林海队、场直队、枫岭队、卢家队。</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17、张公桥农场:</font><font color="#010101">辖工业队、农业队、良种场、莲花场四个分场。</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18、青年综合垦殖场:</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 19、大桥农场:</font></b><br></h3><h1 style="text-align: right;"><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全文终)</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欢迎转发分享</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参考资料】</b></h1><h3></h3><h3><b><br></b></h3><h3><b> 1、《安仁县志》第7修(乾隆版)乾隆16年辛未年(1751年)。除巻首外共10卷。鉴定:刁鹏斗(龙川人)。倡修:魏鈊(东阿人)。赞修:李士珠(新城人)。纂修:郑长瑞(山后人)、洪猷(南坪人)。校修:徐南杰(石溪人)、姜青选(璜塘人)、李树溶(礼坊人)。分纂:周际隆(笏竹塘人)、吴兆雪(课文楼人)、易思臧(义门人)、毛步青(洪崖人)、桂根(山后人)、陈洛书(南隅人)、吴售(嵩塘人)、胡潮(兰田人)。</b><br></h3><h3><b></b></h3><h3><b> 2、《安仁县志》第8修(道光版)道光6年丙戌年(1826年)。除巻首外共32卷。鉴定:白福申(满州人)。总裁:</b><b>陈天爵(云南晋宁州人)</b><b>、</b><b>沈廷枚(江苏青浦人)。纂修:郑大琮(靖安县人)、彭祖栋(奉新县人)。</b></h3><h3><b></b></h3><h3><b> 3、《安仁县志》第9修(同治版)同治11年壬申年(1872年)。除巻首外共36卷。督修:朱童。篡修:徐彦楠、刘兆杰。赞修:邱鸿图、范㮊龄。</b></h3><h3><b></b></h3><h3><b> 4、《余江县志》第10修(癸酉版)共和45年癸酉年(1993年)。主修:江西省余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b></h3><h3><b> 5、《余江县志》第11修(戊子版)共和60年癸酉年(2008年版)。主修:江西省余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b></h3><h3><b></b></h3><h3><b> 6、《金溪县志》(乾隆版)乾隆16年辛未年1751年。除巻首外共8卷。主修:杨文灏。纂修:杭声馨、丁健。分修:王炳谦、张埏、壬鰲、徐凤、彭建修、王瑚、王君宜、陈宏猷。</b></h3><h3><b></b></h3><h3><b> 7、《东乡县志》第1修(嘉靖15年补修版)。共上、下两卷。起修于嘉靖3年甲申年(1524年),刊刻完成于嘉靖5年丙戌年(1526年),由当时代任东乡县令的通判秦镒,聘请临川饶文璧纂修而成。嘉靖15年丙申年(1536年)又在该志的基础上补修后再增刻。由于嘉靖3年所修的东乡县志早已失佚,现在保存的是嘉靖15年补修的(增刻版)《嘉靖东乡县志》,现藏于浙江宁波天一阁。</b></h3><h3><b></b></h3><h3><b> 8、《万年县志》(同治版),同治10年庚辰年1871年。</b><b>除卷首外共12卷。</b><b>掌修:钱塘、项珂。赞修:刘馥桂、徐渠、李翔、饶育龄、凌文明。分修:刘旭桂、蒋树人、凌大奎、张味兰、刘萃、聶济时、柴桂、吴文泰。校对:刘一桂、李卫、彭之慕、曹步蟾。</b></h3><h3><b></b></h3><h3><b> 9、《饶州府志》(康熙版)康熙22年癸亥年1683年。主修:王泽洪、吴俊、黃家遴、王用佐。</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