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立的古巴行 - 探索哈瓦那

立立立立沙

一直想来古巴,想看这个大变革中的国度,看这里的人们到底过得怎么样。背着相机在首都哈瓦那街头漫步了三天,分享一下见闻。 (一)哈瓦那老城区 西班牙人赋予了哈瓦那色彩。三百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建起的这片城区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被保存了下来。从狭窄的街道望去,可以看见古巴的国会大厦Capitolio Nacional。一次世界大战后古巴依靠制糖业暴富,为了展现土豪的本性,故意比华盛顿的国会大厦高那么一些些。 老城区每家每户都会有不同的颜色,如果一楼和二楼的颜色不同,那应该是有2家人住在这里。 衣服晾在阳台外面,给老城增添了又一份色彩。在一年四季都极度炎热的古巴,空调是奢侈品,家家户户都坐在门口乘凉。 老爷车是古巴的另一道风景。车外壳是五十年代的雪弗兰或者福特,配上其他车上拆下来的90年代的引擎,剩下的配件绝对都是脑洞大开的古巴小发明小创造。目的只有一个,开得起来就行! 周五下午,孩子在老爷车前玩耍。原本只想拍车,不过孩子的上镜欲比较强,几步冲进了镜头里。 在老城区里,人力三轮是游客普遍的交通工具。为什么说游客,因为蹬一次差不多1刀,但是古巴当地平均工资一个月合计只有25刀。 拾荒的人也多,都在捡游客扔掉的瓶子。 (二)哈瓦那Centro 哈瓦那老城区向西,便进入Centro地区。这里是哈瓦那居住密度最高,条件相对最差的地区,没有之一。街道相比老城区稍宽,但并没有来往的车辆,可以放心大胆的在马路中间洗车。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负担得起修缮粉刷房屋的费用。在这里,残破是主旋律。 老房子的层高让改造成为可能。左手边的那户人家,一层楼愣是被格出了上下两层。 外表残破,看似已经被遗弃的地方其实也是住满了人的。窗户没有玻璃可以用木板,再或者挂上一面古巴国旗。 还有这种深深的庭院,光线很暗没有灯,坐的都是人。 手机在古巴不普及,公用电话才是王道。走在Centro街上拍下这一张。 (三)哈瓦那Vedado Vedado是哈瓦那比较新的一个区,这里的比较新指的是整个区域建成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当然比老城区的三四百年要新太多。街道宽阔干净很多,哈瓦那大学坐落在这里。 古巴革命广场也在这一带,广场边大楼上挂的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头像,对称的另一栋楼上还有切•格瓦拉。 这里还是哈瓦那为数不多高楼的聚集区。爬上1957年建起来的大楼便可以俯瞰整个城市。一面对着Vedado,街道宽,房子密度小一些。 另一面就看到Centro和老城区,密密麻麻的小楼,还有高耸的国会大厦。远处黑烟滚滚的不是火灾,而是哈瓦那的炼油厂,日日如此。 (四)滨海大道Malecon 哈瓦那出名的滨海大道,在Centro的北边,八公里长。日落时分,游客云集。 因为游客云集,这里也是拍老爷车的好地方,在哈瓦那,所有老爷车都是Taxi。 (五)农贸市场 说完了哈瓦那几个代表性的地区,再来看看这里的人吃啥。作为计划经济的一部分,最最基本的大米一类的刚需可以用粮票换。然后就是下图这种国营的蔬果店。店里挂着菲德尔的照片,满满的国营情怀。这种商店有古巴政府的补助,价格便宜但选择非常非常有限。蔬菜基本就是黄瓜和西红柿。 再然后就是私人农贸市场了。迎着改革的春风,这里是最有市场气息的地方。 私营的菜场的品种更丰富,选择更多,都是摊贩从菜农那里直接进的货。 水果摊小贩神似速度与激情男主。 不过价格真的都不便宜。人均月收入500本地比索,一捆胡萝卜10比索,一餐豆子要25比索,一磅猪肉要40比索。 (六)人物篇 古巴的家长也有周末送小孩上兴趣班的习惯。周六走在老城里遇到模特兴趣班正在上课,2个老师,十来个孩子,年龄跨度超过10岁。 小孩子生硬的动作中还带着一些可爱。 年龄稍大的就完全气场爆棚了。 非洲裔社区里的Rumba表演。黑奴贸易的附带品,在这里被保存下来并且不断地发展。 Centro街头卖椰子的街头小贩。 汽修厂电焊工在焊接汽车坐垫的支架。这里人感觉不会扔东西,物资匮乏,什么修一修都可以用。 修理工在思考如何把汽车车牌压得更平整一些。 菜市场管理员大妈。数钱数到手抽筋。 街头看报的老头。造型是他看见我以后摆出来的,所以烟还没点。 很强的亲和力,古巴国旗的帽子也很赞。 公车站等车的孩子。 最后在民宿的阳台自拍一张。哈瓦那当地人说我住的地方算是比较rough的了。看看周围环境,也确实不假,只是想离当地人更近一些。说好的房东的外婆早晨会来给我烧早饭,结果遇上劳动节交通瘫痪,说不来就不来了。明天启程去特立尼达,旅程还在继续。。。 2016年5月1日于古巴哈瓦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