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亭记

严云林

<h3>东瓯山水,素负盛名。其三溪诸地,峰峻峦黛,望之林茂溪碧处,即景色秀美的桐岭村。<br></h3> <h3>村口往北步入河头路,沿路小溪潺潺有声,渐行十数步,溪廻路转,豁见一亭,依山临溪,翼然立于官山尖下,乃知青亭也。亭呈六角,采花岗岩砌筑,六根圆柱托起亭盖,歇山挑檐凌空飞翘,如大鹏展翅,盖顶石锥直指苍穹,犹仰天长啸。亭额有石匾,上题“知青亭”,字体风流飘逸,亭柱有隶书楹联:“八载芳华许阡陌,七秩皓首感乡恩”。 </h3><h3><br></h3> <h3>何曰“知青亭”?又为何人所建? 时空穿越54年前。 1964年10月10日,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上山下乡洪流中,我们28位来自温州各所中学的高、初中毕业生,被敲锣打鼓送到桐岭村插队落户,其中年纪最大19岁,最小仅15岁,称为“知青”。<br></h3> <h3>桐岭村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知青被村民热情接纳进村,并插入各生产小队。村里给知青每人指派一位师傅,我的师傅张银松,兄弟中排行老三,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三叔”。三叔虽在中年,但能挑得四箩谷子,农活样样是里手,他性格豪爽,宅心仁厚。三叔悉心教我各种农活,关爱备至,我搭伙三叔家,三婶待我如同自家孩子,甚至更多照顾。山村人每頓只能一半米饭一半番薯,可是三婶每餐都不许我吃番薯,净吃米饭。看着三叔一个壮劳力每餐也是吃着番薯饭,我心不安,只得假说自己喜欢吃番薯,才能打点番薯饭。寒冬腊月,我仍是冷板床薄凉席,三婶见到后就彻夜赶制稻杆荐【注3】,亲手给铺垫床上,并送我一个装满菜籽壳的枕头,使我夜里能睡的安稳、暖和。我的被窝暖了,心窝更是暖流翻涌。 </h3><h3><br></h3> <h3>在村民的教授下,从插秧、耘田、割稻,到上山砍柴、挑担,原本“五谷不分”的懵懂少男少女,经过几年劳动磨炼,学会了各种劳动技能。从最初挑几十斤担子,到挑起二百多斤的两箩谷子也能健步如飞,挑着一百多斤柴禾在山路行走也如履平地。 当然,期间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种种磨难,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我随队里上山砍柴,那时柴草稀缺,见陡坡“郎枝”【注1】茂盛,为完成任务,不顾艰险,攀岩砍柴,不料脚下踩空,整个身子直向坡下深谷滑去,幸好刚滑下几米,缠在身上的“团蒲绳”【注2】鬼使神差地勾住枯树枝丫,得以避免悲剧演绎。知青张大奎,随队里上山挖番薯,下山时挑着一百多斤番薯,尽管人乏肠饥,仍咬牙坚持,在山路转弯处,一边陡壁,一边深沟,箩筐碰上陡壁倒弹外倾,压在肩上的担子把人带向深沟,大奎敏捷蹲身并松手,两筐番薯连着扁担滚落深沟,湍流冲过散落的番薯,竟自东去,大奎瘫坐在地,呆望沟底的箩筐、扁担、番薯,虽然心存懊恼,但是刚才若稍一迟缓,滚落的不仅是这百多斤番薯…… 困难和历险都不能使知青退缩,相反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村民视知青为亲人,我们也尽已所能回报桐岭村民。 </h3><h3><br></h3> <h3>桐岭村没有学校,文化贫瘠,生活单调,知青决心在村里传播文化知识、推广文体活动。在村民支持下,知青开办了夜校。教室设在岭根宫,摆上十多张课桌,知青带来各自旧课本,并转身成了执鞭授课老师。村里年青人争先恐后报名学习,晚上,宫里点上煤气灯,琅琅书声飘出宫外,响彻夜空。知青又办起俱乐部。知青中人才济济,编剧、演员、唱歌、器乐样样拿手。岭根宫有个旧戏台,每当俱乐部演出,村里男女老少、还有数里外赶来的邻村人,把岭根宫挤得水泄不通,如同旧时的庙会。村民们久逢甘露般吮吸着知青表演充满生活气息的各类节目,更是被女知青夏宝宝夜莺般的歌声、男知青徐哲钦行云流水似的二胡听得如痴如醉,啧啧称道。会武术的知青陈胜贤,在村里的晒谷坦办起“武术学习班”教授武术,村里小伙子趋之若鹜,专心习武。 知青,犹如一股春风,吹进山村,使得沉寂又单调的桐岭村风生水起……<br></h3> <h3>八年后,知青以各种方式陆续返城,有参军、有考上大学、也有直接分配到工厂…… 农村历练,晨昏雨露滋润了善良与朴实,寒暑风云铸就了勤劳与坚韧,这是人生珍贵的财富、生命顽强的源泉。投入改革开放大潮的知青,怀揣美好愿景,肩负时代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勤奋努力,踏实耐劳,求索创新,做出喜人业绩和社会贡献,成为企业所需骨干、社会有用之才。知青项光荣自从当年学做夜校老师,即爱上这一神圣职业,并想尽己所能,为山村文化知识继续给力,师范学院毕业后仍回到老竹乡中学(辖桐岭村)教书育人,一教竟是数十年,如今桃李遍故地。知青陈胜贤返城后,仍不忘初心,工作余暇常回桐岭村,继续教授、推广武术,当年随他习武的桐岭村少年邓文通、吴胜山、邓顺三等,后来多次在全国性武林大赛中获奖,如今已是温州武术界名师,陈胜贤也长期担任温州市武术协会会长,并在花甲之年参加香港中华武术大赛,喜获金奖。我进了市副食品公司,从事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工作,70年代,曾与公司技术员一起到桐岭村帮助山林队培育种植西瓜、柑橘等,并组织收购,为桐岭村的经济发展奉献绵薄之力。80年代,知青李大年担任市商业委员会主任、我时任市供销社主任,知青们自豪又语重心长地说:政府把全市人民的生产、生活资料都信赖地交给了知青当家调度,我们更应同心协力、尽职尽责做好这份工作,以不负政府所托、不负江东父老期盼! 芳华随岁月流逝,记忆却铭刻心中!<br></h3> <h3>2018年春节,知青在古稀之年再次相聚桐岭。在这里,我们留下足迹,洒下汗水,付出青春!回想在最艰难岁月给我们帮助和关怀的父老乡亲,感恩之情无以言表,大家商议筹建纪念感恩石亭。知青陈大樑等慷慨解囊,众知青积极捐资。在村民支持下,我和陈胜贤、张大奎、陈锦棣、林莉英、项光荣、魏登鳌等知青,冒着烈日酷暑四处奔走,选址、考察、做基础、选石材,至夏末,终于建成石亭,即名“知青亭”,大家推选我题书并撰写楹联和碑文。按照乡村习俗,知青在村里摆上简朴又热闹的完工酒,与村里父老乡亲,共聚一堂,杯筹交错,笑脸喧哗,主宾皆欢。 风闻桐岭村建了“知青亭”,前来瞻仰游览的邻村村民和知青往来而不绝,流连且忘返。村民坐在避日遮雨的“知青亭”憩歇,啧啧称羡知青善举,知青坐列此亭,别是一种情怀:回眸芳华东逝水,笑看青山尽霞辉…… 知青一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虽悠悠,历史终湮没,然知青之精神将香飘久远! 桐岭知青 严云林 2018年10月1日 【注1】郎枝:草本植物,晒干可作柴料。 【注2】团蒲绳:捆柴的麻绳,一头有木勾。 【注3】稻杆荐:稻杆编的褥子。<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