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三省,沧桑荆紫关

裴建丹

<h3> 图文:裴建丹</h3><h3> 此刻,我就站在荆紫关大桥上,俯瞰桥下已不是当年那条波澜壮阔丹江,侧望身边的荆紫关古镇,在深秋爽朗的阳光里,在河畔芦花灿烂竞放的浪漫中,这座地处南阳盆地,群山掩映中的小镇越发显得沧桑而幽远。荆紫关只是一道关口吗?只是一座小镇吗?它诗一般的名字后面有着无数的传奇故事. </h3><h3><br></h3> <h3><br></h3><h3>荆紫关的得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04年,此地属于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荆子口”。到了明朝中叶,明王朝派官兵千余人驻守此地,并改“荆子口”为“荆子堡”。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盛开着紫色的荆花,清朝初年,当地人又把“荆子堡”改为“荆紫关”。一道和战争、血腥相关联的关口,就这样拥有了一个饱含诗情画意的名字,名字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当地人的充分认同,于是便一直沿用至今。</h3><h3><br></h3> <h3><br></h3><h3>荆紫关镇的清代一条街街道两旁,肩并肩地排列着700多间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这些建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清代建筑的原貌。临街的房门,统一都是用木板钉成,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穿过临街房,是狭长的院落。院落两侧是对称的厢房。一个院落里多的有20多间屋子。整条街道的建筑融南北方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显得古朴而独特。</h3><h3><br></h3> <h3><br></h3><h3>荆紫关镇古街的形成,离不开丹江河的古代航运。发源于陕西凤凰山麓的丹江河,在峭壁群山中蜿蜒200公里到达荆紫关,然后一泻而下,入汉水汇入长江。历史上,丹江是我国江汉平原一带通往古都长安的惟一水上通道。据古代地理学典籍《禹贡》记载,战国时期,丹江就已经通航。唐朝中叶,都城长安异常繁华,南方许多物资都要通过丹江运往长安。到清朝嘉庆年间,荆紫关就已经成为商业重镇。当时,丹江河水运兴旺,河边码头停靠着南来北往的船只。有时候,这些船只有三四百艘之多,“百舸竞发,千帆落桅”的景象蔚为壮观。在丹江河岸边,专门为船工、客商服务的客店、酒楼一家挨一家,形成了600米长的河街,叫卖声日夜不绝。当时的荆紫关镇上商贾云集,有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二家骡马店、二十四家大商号。</h3><h3><br></h3> <h3><br></h3><h3>那时候,丹江河荆紫关段水深河宽,而且水势平稳。所有来自武汉的大商船都必须在荆紫关靠岸,因为只有载重量在3000公斤以下的小船,才能继续上行,到达陕西的龙驹寨,也就是现在的丹凤县。从下游运来的陶瓷、糖、洋油、洋布等工业品,到了荆紫关就要大船转小船;从上游运来的药材、木材等农副产品,到了荆紫关也要小船转大船。随着商贾的急剧增加,荆紫关迅速繁荣起来,一时享有“小上海”的盛誉。那时一到晚上,荆紫关的河街就像现在的车站一样,灯火通明,老远就能听到“像一笼蜂般的”吆喝声。当时河街上仅是经营餐饮的就有几十家店铺。</h3><h3><br></h3> <h3><br></h3><h3>如今的丹江河,古河道依然如故,但却没有了昔日“百舸竞发”的热闹景观。由于河水几乎干涸,大部分河床已经水落石出。其原因,是由于陇海铁路和众多公路的修建,使得水路运输渐渐被铁路和公路所代替。此外,丹江流域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得河床逐年抬高。而上游多个蓄水工程的修建,使得河流被拦腰截断。</h3><h3><br></h3> <h3><br></h3><h3>一道险关要隘横亘于此,自古以来发生过多少战争,只有这青山绿水说得清。史书记载,发生在荆紫关早期较有影响的战争,应该是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战国时,秦国和楚国交战频繁。当时荆紫关是秦国与楚国的交界地,其中一部分属于秦国,一部分属楚国丹阳县管辖。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丹阳之战”,秦国凭借占据荆紫关险要地势的优势,一举击败楚国。秦国获胜后,荆紫关全部归入秦国版图,之后,秦楚两国重新修好,秦国又把此地划给了楚国,这里也是“朝秦暮楚”发生地。荆紫关属于秦楚交界地带,早上从秦国出发,到了晚上就到了楚国,形容距离之近。另一种说法是,早上这里被秦国占领,而到晚上却又被楚国夺了回去,比喻战争之频繁。</h3><h3><br></h3> <h3><br></h3><h3>位于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荆紫关镇的门户,属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西与陕西省商南县汪字店乡接壤,南与湖北省郧县洋溪相连,该街有居民59户,254人,因境内有白浪河故名。“一脚踏三省”碑,就在此地,三省界碑原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陕西之省名字,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顶部似塔式,三根贺珠状柱子支撑之角檐及塔顶,顶中心饰圆形葫芦状作装饰。碑身用绿、黄色大理石贴面,为锥状三面体新界碑。白浪街“一脚踏三省”之地,背负青山,景色秀丽,多年来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三省商店各居领地,鼎立街头,山民们进入购物,可走遍三省店铺,操着不同的口音和睦相处,婚丧嫁娶,各操乡俗,在白浪街生活,是很惬意的事,在一条街上购物,可以逛尽三省店铺;在一条街上听曲,河南豫剧、陕西秦腔、湖北汉剧均可大饱耳福,晚上入睡,“夜卧两省”,人生至此,又有何求!   据考证,中国版图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独有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而且也没有像此处一样三地房屋在一条街道交错相连。</h3><h3><br></h3> <h3><br></h3><h3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206, 207, 211);">作者:裴建丹</h3><h3 style="color: rgb(205, 205, 205);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br></h3><h3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206, 207, 211);">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入驻特邀摄影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十堰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十堰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十堰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秦巴画院副长,原丹江口市诗书画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丹江口书法家协会主席。<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