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状态

<h3>  这是我曾经在一个最寂寞的日子里写的一篇文章,今天把它放在这里,读读,其实有时寂寞对人是很有益处的. “忘我”的状态 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及印度哲学家奥修提出的忘却,“当心灵正确时,‘赞同’与‘反对’都被忘却了”。而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派中,荣格和西尔雅奥·方迪的学说却表达了一种“空”,而这种空实际上是将个人融进自然,成为一种忘我的状态,即内心对自然和现实的一种接受。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的“无”是指不要去抗拒尘埃,不要去试图反抗,实际上似乎是一种超越潜意识的状态,让意识与潜意识不再斗争。“荣格的精神分析方法认为,从根本意义上达成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灵在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无意识心理,所有人类共性的心理)的融合或沟通,如果一个人的心灵能自由穿行于这三者之间而不阻碍,这就是空的状态,同样也是无我的状态,这与禅的顿悟状态是一样的。 在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也提到人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忘我的状态,“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泼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 生活之中,当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环境的改变,情感的改变,自我追求的成败,都面临内心深处的痛苦与不适,面临着主观与客观的冲突,怎样与面前的现实融为一体,与环境不去冲突,重要的是学会“忘我”,用最通俗的话说“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当你从富人变成穷人时,就要学会忘我,忘记我是谁,“我”只是自然中的一个细胞,因为从原始开始,你本是无的。当你从曾经受人追捧变为孤寂难耐时,你同样要忘记你是谁,“我”只是我,而不是一个有标签和符号的我,回归到最本质的心灵深处,在失恋的时候“忘我”,忘记你是谁的爱人,回到“我”那个本来就存在的我,而不因别人的赞同与否定而改变自己的我。 也许谁都会说谈何容易呢?有言道“曾经苍海难为水”,其实苍海也是水组成的,没有水就没有苍海,你还是那一滴水,一滴苍海中的水,无法计算的水中之一。 人不因外界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内心,即忘我,范仲淹早有“不以物喜,不能己悲”的绝句,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与这个世界相和谐的自我,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方面你是万物之一,与世界融为一体,发挥着你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不能脱离客观实际,限入狭窄的自我,所以要“忘我”,自我的欲念的夸张和走入一个偏激的状态,人就可能心理上出现障碍,也可能把自已推向一个走向毁灭的深渊,有许多个人欲念无限夸大的人,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 当然“忘我”不是要放弃对自我的发展与塑造,指的是人与自然,与环境的自然协调与和谐,所谓“将军落马”,“美人迟暮”曾被人认为是最难以面对的心理状态,曾经叱咤风云,威风凌凌的将军,暮年归田,由于年龄的原因不再英武,这是自然规律,曾经的英武是自我的骄傲,暮年归田也是回到自然状态。美人年轻,曾让多少人追捧、仰慕,但岁月老去,在自然规律的状态下要认可自己,要“忘我”,与自然与现实相融合——接受,如果总想到那时的光环,岂不抑郁而死。 人之所以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就是指一种适应,以最自然的状态适应与接受环境的改变,所谓“忘我”也可以说是“固我”,一方面忘掉自己的标签——外在的我,自己曾经是谁,同时又要“固我”相信自己还是那个内心充满力量的,一如既往的我——内在的我,不因环境和别人的看法而完全否定了自我。 许多人抑郁或想自杀,就是在对环境或者自我的完全否定中走向一种绝望,既不可完全否定环境,也不可完全否定自我。 一个人最快乐而又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忘却的状态。 “就这样,当鞋合适的时候,脚被忘却了,当腰带合适的时后,腹部被忘却了,当心灵正确的时候,‘赞同’与‘反对’都被忘却了”——奥修。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