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张岱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喜欢一物,往往是一个极尔偶的机缘,与之欣遇,便快然自足。<br></h3> <h3>藏砖之风兴起已久,至清阮云台、张叔未、六舟上人、吴愙斋、陆心源,陈簠斋、吴缶翁及民国周氏兄弟等诸位大家,已达巅峰。<br></h3> <h3>然而局限于当时的出土量,可供研究的古砖品种并不算多。近年所出的砖品,如在当时面世,几可令前辈们为之倾囊为之疯狂。<br></h3> <h3>古砖,首重铭文。内容丰富,可谓诸法皆备,其文字艺术几乎是一部相对完整的书法史。<br></h3> <h3>篆书【乐】<br></h3> <h3>篆书 【永安元年六月造】
《天发神谶碑》又称《吴天玺记功颂》,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刻。吴的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记功。石旧在江苏省南京市天禧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石呈圆幢形.环而刻之。世传为皇象书,但无依据。宋时原石断为三段。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共存213字,故又称《三段碑》、《三击碑》。后有宋胡宗师、石豫亨、明耿定向题跋三则。清嘉庆十八年(1813)八月毁于火。此虽是篆书,然不同于任何篆书面目,康有为曾惊叹为“奇书惊世”。张叔未则云“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永安元年,即吴景帝孙休年号,公元258年,早于《天发神谶碑》十八年。<br></h3> <h3>隶书 【延光三年九月】汉代碑刻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古砖所存隶体亦颇丰富。<br></h3> <h3>隶书【永寿】<br></h3> <h3>隶书【永兴二年口季作】<br></h3> <h3>楷书 【晋永嘉二年六月十五日虞将军】
而其它诸如纪年、官职、吉语、地名、姓氏等等也可从古砖上找寻。<br></h3> <h3>纪年 【建武元年】<br></h3> <h3>官职 【吴故司虞校尉】<br></h3> <h3>姓氏 【桓氏】<br></h3> <h3>吉语 【富贵】<br></h3> <h3>姓氏吉语泉纹 【袁氏甓 万岁】<br></h3> <h3>纪年姓氏 【泰元十年刘氏造】<br></h3> <h3>地名 【故障】鄣郡为秦置,今浙江长兴县西南有故鄣城。<br></h3> <h3>【武士像】
古砖上的祥瑞纹饰、人物造像,也是异常的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br></h3> <h3>南朝 【莲花纹】<br></h3> <h3>晋【鱼纹】 <br></h3> <h3>汉【双龙纹】<br></h3> <h3>晋【双凤纹】<br></h3> <h3>汉【龙纹】仅以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大气磅礴的美,艺术的张力不言而喻。<br></h3> <h3>晋【饕餮纹】<br></h3> <h3>图说古砖妙用:</h3><h3>一【良砚】文房重器莫过于砚,以古砖作砚,较端歙之制更多厚朴古拙之气。<br></h3> <h3>残砖制砚,古已有之;其文高古,其貌朴质。
浅开砚塘,凿一圆池;研墨濡笔,作画写诗。<br></h3> <h3>二【茶席】 青花曼妙,粉彩妖娆;双鱼嬉戏,且饮且酌。<br></h3> <h3>三【壶承】<br></h3> <h3>名砖凤皇,朴实大方;缀以水仙,配以老康。南方嘉茗,置之竹簧。<br></h3> <h3>四【蒲盆】 砖瓦之属,蒲草之性,纯朴清瘦,相得益彰。<br></h3> <h3>五【佛座】 南朝烟雨,萧寺楼台,心具慈悲,天下大同。<br></h3> <h3>六【盆托】 名花馥郁,文字千载 。古为今用,金石奇缘。<br></h3> <h3>武陵仙境,桃源深处,砖铭太元,魏晋风骨。
</h3><h3><br></h3> <h3>七【清供】 文字盘曲,浑朴苍茫;美意延年,富贵吉祥。<br></h3> <h3>八 【拓砖】 拂拭残砖,铭文依稀;查寻纪年,翻读历史。覆以良宣,试以旧纸;轻捶慢拓,黑白参差。<br></h3> <h3>九 【镌铭】 捉刀代笔,镌以嘉铭,金石齐寿,墨迹留真。<br></h3> <h3>十【绞泥】 如对流霞,如观夏云,万千变幻,痴迷其中。诸美皆备,无上珍品。<br></h3> <h3>古砖文字与钟鼎铭文、石刻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宋代始作为证经补史的金石学发展到清代,无论是在旧有规模的继承上还是在新领域拓展上,都取得了重大成绩,并将金石学的研究推到历史上又一个高峰。文人、学者另辟蹊径,不惜重金搜求残砖断瓦的文字材料,集录成册,大量金石学著作刊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