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民以食为天”。从自然的植物采集,到食用植物的人工培植,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万年稻”的发现,证明华夏人早在一万年前就迈开了走向农耕社会的第一步。</h3> <h3>大约在陶器发明的同时或者略晚一点,原始农业就萌生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万年稻是在浙江上山遗址的一只“陶料”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料”是一种计量单位,又是一种计量的容器。将稻粒放置在“料”中,本身就说明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人工培植的水稻有了一定的规模,不然何必用“料”来料一料呢?</h3> <h3>继“万年稻”之后,又发现了八千年前的“八十垱古稻”。“八十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梦溪乡,与出产“万年稻”的浙江上山相隔万水千山,说不上有何传承关系。它们都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在并不太大的“八十垱遗址”范围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约一万粒大小不一的稻粒,说明当地的种稻业已有了不小的发展。</h3> <h3>差不多与南方的“八十古稻”同时,北方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发现了最早的粟种植的痕迹。在那里共发现了四百七十六个灰坑和窖穴,其中八十八个盛有炭化的粟粒。这些灰坑和窖穴可以看做是“磁山人”的粮仓,更多的粟米应当是被他们食用掉了。八十八个“粮仓”中推测可存粟米五万斤,如果这个村落有三百口人(那已是不小的村落了)的话,那么村民平均年剩余粮食当在一百六十斤上下,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h3> <h3><br></h3><h3><br></h3> <h3>近日于上山觅得印纹陶碎片数块,夹炭陶一片(内有万年米),甚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