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馍,白馍,甜甜圈……

董安宏

<h3><br></h3><h3> 餵面时,取过白面,剩下的便是黑面了。用白面蒸出来的馍叫白馍,用黑面蒸出来的馍叫黑馍。</h3><h3> 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里,白馍好吃,但吃不上白馍。农家人只有“过事”或者过节的时候,比如嫁女、娶媳妇、端午、八月十五、过年……才能吃上一次白馍,平时,只能吃黑馍或者苞谷面馍。黑馍和苞谷面馍根本谈不上好吃,尤其是黑馍,可以说是难于下咽,但因为饿,不得不吃。</h3><h3>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吃黑馍长大的。</h3> <h3><br></h3><h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分田到户。</h3><h3> 我们隐村六队,一百八十口人,二百八十亩地,过去,一个夏季收获最多的时候,我记得是三万多斤小麦。交过公购粮,留过储备粮和种子之后,一个人能分到的“口粮”不足一百斤。分田到户的第一年,还是那二百八十亩地,可那个夏季收获小麦多达十四万斤。</h3><h3>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农民真正告别了饥饿,告别了黑馍,每一天都能吃上白馍,每一天都能“尽饱哩吃”。</h3><h3> 记得一九八二年,我从西安回到老家,我问乡亲们“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他们激动的告诉我,“现在一年打的粮食,几年都吃不完……”</h3><h3> 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已经不知道“黑馍”是什么,苞谷面馍是什么,挨饿又是什么。我们那个时候上学,拿几个黑馍,一缸子白开水,加一点盐,就是一顿饭。可他们不仅吃白馍,而且得有菜,甚至要求菜里面得有肉……</h3> <h3><br></h3><h3> 一晃,改革开放四十年过去了。</h3><h3> 这个中秋节,一家人来到酒店,想好好吃一顿,但遗憾的是,大家不知道要吃什么,什么好吃。点菜的时候,你推他,他又推给你,满满的一本子菜谱,好像都不对大家的胃口。</h3><h3> 路过一个面包房的时候,孙女可可说要吃“甜甜圈”,一个小小的甜甜圈竟然要卖八块钱。可可在吃甜甜圈的时候,我不禁暗自发起了感慨,“当年一个白馍才五分钱都吃不起……”</h3><h3> 昨天带着可可玩汉城湖,可可竟然把四个白馍都喂了鱼,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在想,这件事要是放在四十年前,要是我干的,父亲母亲不知道要怎么骂我,打我……</h3><h3> 短短的四十年,中国,真的变了,中国的百姓能吃饱和吃好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