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青山依旧

冰凌

<h3>图/文:王沂东、邵磊、永恒、晓芳、冰凌</h3><h3><br></h3> <h3> 十一放假期间,我们来到曲阜石门山142医院旧址。重回故里,景色依旧,当年的战友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倍感亲切。我们沿路而上,顺阶而登,仿佛只是一瞬间,关于这里的一切都非常清晰地浮现在脑海。</h3> <h3> 一进大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礼堂,也是医院最热闹的地方,开大会,演节目,春节慰问团 ……,只要是全院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门口是露天舞台,面对大操场、篮球场,出操、训练、晒麦子……,哈哈,你也许想不到为什么要晒麦子?我们那时啊,每个科都有菜地,粮食基地,麦子熟了,操场自然就变成了晒粮场,一地多用啊;现在啊,变成了停车场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用哈😄</h3> <h3> 医院的首脑机构——办公楼,风采依旧</h3> <h3>办公楼东侧</h3> <h3> 通向医院病房楼的大马路,不知多少回,在梦里相遇。</h3> <h3> 看啊,门诊楼到了,多么亲切!晓芳说:“二楼西侧是化验科,我工作的地方。” 永恒说:“冰凌,二楼东侧是咱们工作的地方,手术室。” 冰凌说:“是啊,多么熟悉的地方啊;” 记得老院长赵超主任,每逢疑难病症,特大手术都要召开全科术前讨论会,认真研究手术、治疗方案,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还记得,我们在72年抢救石棉厂大烧伤病人,几乎全院的人都动员起来了,我们手术室人员更是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觉,吃饭都一溜小跑,日夜忙碌在手术台上。老郭院长提着自己医院的奶牛产的牛奶,在手术室走廊上说:“大家辛苦了,快来喝一口吧。” 这场面让我们终生难忘!</h3> <h3> 对面的医技楼,有血库、心电图室、病案室、图书馆等等。当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只要在手术中的病人需要用血,我们都要从门诊楼穿过马路去对面楼里的血库取血;隆冬季节,里面是一层短袖洗手衣,外面披上一件棉大衣,有时冻的浑身哆哆嗦嗦,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那时的我们,苦活累活大家都抢着干,在一起只觉得快乐幸福。</h3><h3>医技楼东门</h3> <h3>医技楼西门<br></h3> <h3> 大家边走边聊,不觉来到住院楼前,前后四座楼,分别是一科、二科、三科、四科;里面的故事更是说不完,道不尽,只记得,那是我们的芳华时代。</h3> <h3> 住院楼前面的粮食基地,已被现代化的教学楼替代。想当年,工作之余,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青春的汗水。种麦子、种玉米、为了解决菜的问题,在麦子地里套种大白菜;每逢丰收的季节,大家心里充满了喜悦,金灿灿的棒子、麦穗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嗮粮场上是我们嘹亮的歌声;一车又一车的大白菜送往每一户小家庭,那可是平板车吆,多提那个美啊,我们就像农村里的老把式。望着这片土地,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蒸棒子、揽柿子……</h3> <h3>昔日的病员食堂</h3> <h3>院中唯一的大马路,往西走,通往生活区</h3> <h3>邵磊说,这是我家,我在这长大</h3> <h3> 出入的家门口已被青草覆盖,但儿时的记忆却永远印在心中</h3> <h3> 家东侧原来大片的菜地,现如今已是现代化的网球及排球场</h3> <h3> 二科宿舍旧址 ;在医院最西面,原来三科四科及三排小家庭宿舍,已竖起三幢新的宿舍大楼,寻不到往日的踪影;只记得,谁家有好吃的,都拿出来,好几家一起吃,那真是盘光光、碗光光的年代,孩子更是吃百家饭,喝百家水…… </h3> <h3>  曾经的工作人员小家庭宿舍,门挨着门</h3> <h3>进出小家庭宿舍的圆门,楼道门</h3> <h3> 门前的水池,更加让我们浮想翩翩,我们的孩子就在这里出生成长</h3> <h3> 生活服务区,干部食堂、服务社、理发室、开水房、豆腐房………把我们带入无穷的回忆之中,当年是计划经济,什么都要票,如粮票、布票、水票、豆腐票……,大家都排着队来买东西,哈哈,热闹吧😄</h3> <h3><br></h3><h3> 干部食堂基本还保留着原样</h3> <h3>昔日的澡堂</h3> <h3> 这条路是工作区与生活区的必经之路,想当年这里没有路,是全院干部战士发扬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亲手开创铺就的,我们叫它“康庄大道”。往东是办公楼;往下是招待所;往上走,是军需仓库、锅炉房。</h3> <h3>大路穿过办公楼,通往工作区</h3> <h3>军需仓库</h3> <h3>锅炉房</h3> <h3>招待所</h3> <h3>  看不够,聊不完,多少往事历历在目,我们在此诚心地祝愿并肩战斗的战友们,祝您年年岁岁,幸福平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