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什么是乡愁?乡愁是人的一种恋旧的文化情结,可以是故乡故土故居的一草一木,也可以是从小就习惯了的某种习俗方式或者一种小吃的味道,它或以固态的物质形式存在,或以非物质的意象方式传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渐行渐远。今天所展现的这组老房老宅老照片,也许它早已在现实中不复存在,但它却在镜头中留下了永恒的乡愁记忆⋯⋯<br></h3> <h3> 乡愁,是一种历史记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份浓郁的故乡情结。因为,故乡是每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那里生活着自己最亲密的人,也保存着儿时最初的记忆;故乡是给予我们归宿感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之源,是我们的根。<br></h3> <h3>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br></h3> <h3> 乡愁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传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贺知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等诗句家喻户晓。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愿望。<br></h3> <h3> 乡愁是农业文明留存在人们心间的心灵景观。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愈快,乡愁也便愈浓;岁月愈久,乡愁也愈是绵长。<br></h3> <h3> 在央视2015年春晚中雷佳演唱的一首歌词中说道:“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歌曲以游子的视角,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都是人们对故乡不曾割舍的“一生情”。<br></h3> <h3> 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br></h3> <h3>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br></h3> <h3>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冬,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出现这样一句话。虽是寥寥数语,却深深触及现实,更触动人的心灵,既有理念新意,又有文化情怀,令人耳目一新。<br></h3> <h3> 记住乡愁吧!记住乡愁,即是传承了农耕文明与本土文化,也便是记住了你的族根家脉,系紧了你与故园的情感纽带,守住了你的最后一块精神领地,留住了你永远也难以忘却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br></h3> <h3> 席慕容说过:“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从不老去。”社会发展,时事变迁,历史终得远去。我坚信,留住乡愁,守住古朴是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们在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后,依然能秉承和坚守的一种精神理念!<br></h3> <h3><b>欢迎转发朋友圈,但图片请勿擅自下载使用</b><br></h3> <h3> (图/文 周延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