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中的经典唱段与台词 (文:谢一平)

荒草地

<h3>  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即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七个戏剧,及交响音乐《沙家浜》。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她们无一例外都排成了电影版,向全国传播,广播喇叭里也是不厌其烦地播放剧本的录音剪辑,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群众就是通过电影和广播把这八个戏无限演绎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我想,我们中间肯定有很多人演过里面的各色人物,就是在今天,时不时的在歌厅甚至在饭桌上表演一些精彩片段,比如《智斗》、《军民鱼水情》等,那位毕姥爷甚至在演唱时出了事。</h3><h3><br></h3><h3> 青少年时代的烙印实在太深,五十年过去了,但样板戏里的一些镜头、唱段和台词还是记得很清。那时能看的书不多,很多电影也变成封、资、修不让看,只剩下《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之类的和样板戏电影了,焉能印象不深?样板戏出版了单行剧本,经常拿着本子站在有线广播下面,一句一句跟着念,所以有些台词至今记得。</h3><h3><br></h3> <h3>  先说《沙家浜》,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阿庆嫂,春来茶馆老板娘,那可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角色,周旋于老蒋鬼子清红帮和新四军之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老江湖,刁参谋长说这个女人不寻常。郭建光,带领十八个伤病员藏在沙家浜养病的指导员,官不大,他的经典唱段是“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颇有指点江山的味道,那架势好象能和毛主席、党中央直接发电报。沙奶奶,拥军模范,一曲《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响彻云霄。反面人物胡传魁、刁得一,一胖一瘦,一蠢一阴。</h3><h3><br></h3><h3> 《沙家浜》最为精彩的两个片段是《智斗》和《军民鱼水情》,大大小小的宣传队把她们从银幕上搬到城镇和乡村的舞台上,是人都能哼上几句。做小学生时俺瘦高,遇到要排练《智斗》时无疑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得一”的最佳人选,可俺不乐意啊,俺喜欢粗着喉咙唱胡传魁的“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虽然“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豪爽大气啊,可是总不如愿,那就演小刁吧。可怜俺是眉清目秀,满脸正能量,悠长的一句“这个女人不寻常”后,怎么都表现不出刁得一阴险狡诈的面目。《沙家浜》里还有个小片段记得很清:“忠义救国军”打回沙家浜时,刁小三追逐一女子上场,后来阿庆嫂责怪时解释是“闹着玩的”,胡司令骂道“闹着玩也不找个地方”,也不知道这几句怎么记得那么清楚。 <br></h3> <h3>  再说《红灯记》,其实就是四个演员:”老少三代本不是一家人”的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一家和宪兵队长鸠山。</h3><h3><br></h3><h3> 那个年代大凡长的漂亮一点的姑娘们都喜欢留一条大辫子,穿上红褂子,手里揣着一个什么家伙当红灯,立马就能唱上李铁梅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还有《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等。和《沙家浜》不同,此剧中的著名唱段都是个人在台上表演,无需配合,除李奶奶的《痛说革命家史》外,李玉和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浑身是胆雄赳赳》都是脍炙人口。第一次看李奶奶对铁梅说“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时,不由无限敬佩这个革命家庭。铁梅交出一本“密电码”,鸠山一看是“皇历?这要带回去研究研究‘’,这句台词今天还会用到生活中。</h3><h3><br></h3><h3> 说起王连举如今没人知道了,当年他可是与小说《红岩》里的叛徒甫志高齐名。看《红灯记》还知道一个著名人物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大罢工的罪魁祸首,在俺幼小的心灵里已经牢牢刻上“坏蛋”的标记,现在方知军阀也有好的一面,最起码他最后在日本人那里也属于宁死不屈。<br></h3> <h3>  《智取威虎山》是原著小说《林海雪原》中的一个故事,她重点突出了杨子荣的光辉形象,把参谋长少剑波弱化了;反派角色是匪首座山雕及其八大金刚;其他辅助人物是小常宝、常猎户、李勇奇。故事倒也简单,剿匪小分队深山访贫问苦,原来常宝是女扮男装,杨子荣化装土匪许大马棒子的人打入匪巢威虎山,取得座山雕的信任被封为“老九”,在“百鸡宴”上里应外合一举消灭残匪。</h3><h3> &nbsp;</h3><h3> 本剧的优秀唱腔选段和《红灯记》一样,被大小舞台选作独唱,如杨子荣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打马上山,威武雄壮;李勇奇“早也盼晚也盼……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盘古开天地,终有子弟兵;座山雕的“联络图我为你朝思暮想”,那是见图眼开,喜形于色啊;最不理解小常宝唱的“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问老师为什么不是“我想祖母爹想娘?”小学时这一节进了语文课本,题目叫“深山问苦”,老师瞪了一眼作为回答。流传至今的台词是:“八年了,别提他了”,“老九不能走”,“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呢?防冷涂的腊,么哈么哈”。说到这想起,以前每出版剧本,前面都刊有江那个青同志在全军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一句是“演座山雕的演员是很会演戏的”,记得真真,江同志地下有知,会不会感谢我牢记她的教导啊?!</h3> <h3>  《奇袭白虎团》演的是抗那个美援这个朝期间,我志愿那个军某部直插敌后捣毁南伪王牌军“白虎团”的故事,主要人物是侦查排长杨伟才。应该有其事,我看过《志那个愿军英雄传》,原型人物叫严育才,是全国战斗英雄。</h3><h3><br></h3><h3> 但凡是有关朝那个鲜的电影,都会有个老太,她不管姓朴姓金姓李,统一命名为“阿妈妮”,这里也不例外。此剧在心里已经模糊,唯有一段记得很清楚:在一个山坡上,阿妈妮唱道“刚刚送走人民军,志(那个)愿军同志又来到山前,男女老少齐开颜”,可是没多久美那个军顾那个问团来了。美那个国顾问说“我给你们带来了和•平、光•明和幸•福”,当即遭到阿妈妮的严词痛斥。我想我当时可能是嗤之以鼻,今天却不得不承认那个大鼻子美那个国佬说的是大实话,看今日韩那个国就知道。可惜人家的好意被那个朝鲜老太拒绝了,也不能全怪那妇人,是mao老太爷帮助jin大那个胖子,才使得朝那个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h3><h3><br></h3><h3> 呵呵,走题了。</h3> <h3>  《海港》是唯一写新社会的样板戏,剧情不记得,人物也仅是记住了方海珍,好象是码头的党支书,唱段只能回忆起那个退休工人马洪亮唱的:“看码头,好气派,机车成队江边排;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的字抓就起来!大跃进把码头的面貌改……”后面忘了。</h3><h3><br></h3><h3> 这里要插上一段。样板戏里面的人物名字很奇怪,男的伟光正,女的接地气。《海港》里的方海‘’珍‘’,《红灯记》里的李铁“梅”,《红色娘子军》里本是吴琼“花”后来改为吴清”华‘’,八个样板戏以后还有《龙江颂》里的江水“英‘’和《杜鹃山》里的柯“香”。男的呢,你看郭建光、洪常青、杨伟才、雷刚,李玉和、杨子荣算中性的了,呵呵。</h3> <h3>  上面五部是革命京剧,下面两台是革命舞剧了。</h3><h3><br></h3><h3> 《红色娘子军》说的是海南岛红军闹革命的故事,剧中人物吴清华、洪常青和南霸天,关于后两个人物有得一说。洪常青本人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他的身份——清一色妇女的娘子军连队的党代表,所以今天看见有一个老爷们窝在一群女人中,统称这男人是“党代表”。剧中的南霸天是虚构人物,却与黄世仁、周扒皮、刘文彩一锅端称为四大恶霸,故今日也把霸道之徒唤作“南霸天”。剧中的主题曲《红色娘子军连之歌》和插曲《我编斗笠送红军》轻快活泼、悦耳动听。只是,只是芭蕾舞剧是高雅艺术,手舞斗笠已是不伦不类,跳着优美的舞姿举枪弄棒,今天看来是个玷污了。</h3> <h3>  《白毛女》也是舞剧,剧情路人皆知,《北风吹》大家都会唱。这段歌词不记得是不是里面的插曲:“看人间,哪一块土地不是我们开?哪一片庄稼不是我们栽?……可恨地主狗狼豺……又逼租子又放高利贷。”有点断章取义,用今天的话来说,你帮人家打工,也唱“哪一个产品不是我们做?”也说“可恨老板狗狼豺!”那工厂开设要不要投资?做生意亏了你会不会承担? <br></h3><h3> 又扯远了。<br></h3> <h3>  最后一个是革命交响乐《沙家浜》,和京剧版不同,她以交响乐的形式把沙家浜的故事重新演绎,很多大合唱是大气磅礴,直冲云霄。这部戏电影是没看过,多是从收音机里听得,也看过舞台上的大合唱表演。</h3><h3><br></h3><h3> 提起交响乐《沙家浜》,要说到1975年读高一时,班上的文艺委员沙同学教我们唱剧中的《序曲》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两段,我是学得还好,唱的也卖力,就是时不时的捣乱,沙同学和赵副班长(她俩都是落在我们县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的子弟)很无奈。</h3><h3><br></h3><h3> 清楚记得一个男高音悠长的领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后面就是齐唱。《序曲》是大合唱,歌词是:“红旗飘,军号响,山河震荡……”不是吹,这序曲我能够唱完,不过歌词现在不认可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不抵抗”,与事实不符。</h3><h3> &nbsp;</h3><h3>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写的所有歌词和台词都是从脑子里自然流出,没有查过资料,只因,只因我这些电影看得太多了!</h3><h3><br></h3><h3>(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