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阿杜是马达加斯加籍缅甸人,今年34岁,在马国已经生活了17年,完全融入马国社会,现在拥有马国的国民身份证,和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一个来自十分闭塞落后的缅甸农民的儿子,怎么会移民到远隔重洋的马达加斯加呢?阿杜究竟有怎样离奇的身世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br /></h3> <p class="ql-block">阿杜出生于缅甸掸邦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父母哥姐弟妹七八口人。由于家庭贫困,在其他小朋友还上学时,阿杜早就辍学了。为了贴补家用,在父亲的指导下,背着书装做上学的样子,越过中缅边境贩卖禁捕的金钱龟🐢。"小孩子不容易引起边关人员的注意,一只书包可装三四只乌龟,我管运送,父亲管贩卖。"阿杜回忆起童年往事,颇为得意。</p> <h3>好景不长,掸邦独立运动引发缅甸内战,1996年阿杜一家成为难民逃到泰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2001年,阿杜17岁,他姐姐的小孩在泰国发生意外大面积烧伤,病情危急,作为缅甸难民根本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为了抢救外甥,阿杜和19岁的哥哥二人向一家日泰合资的渔业公司递交了"投名状",承诺远洋驻岛捕鱼三年不回泰国,公司预先支付一笔工资给阿杜家作为他外甥的医疗费。以后的工资由留在泰国的父母按月领取。</h3> <h3>所谓驻岛捕捞,就是驻留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这家渔业公司还廉价雇佣了若干名当地渔民搭配给来自泰国的"老渔民"阿杜他们打下手。驻留马岛的三年时间里,阿杜和他哥哥远离祖国和亲人,既辛劳又孤单。 可是他哥俩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马国的语言,适应了非洲的生活环境。</h3> <h3>〖图片说明〗阿杜当年的大渔轮就是这样出没于大洋与湿地深处之间</h3> <h3>〖图片说明〗港湾尽头接连着桑莫比克海峡</h3> <h3> 驻岛捕鱼三年期满,适逢马国禁止外籍渔船捕捞,日泰渔业公司不再跟阿杜哥俩续签合同。兄弟俩看到马达加斯加的渔业资源丰富,经过权衡利弊,觉得反正是难民,不如滞留在马达加斯加容易谋生。在泰籍渔轮返回泰国时,兄弟二人把滞留马国的决定捎口信告知了家中父母,此后14年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h3> <h3>但凡移民第一代,都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骨子里的敢作敢为,坚韧不拔的精神非常人所能比肩。阿杜和哥哥自己动手造船捕鱼。他们先造手划船,再造大一点的帆船,最后换成动力船。通过几年的折腾,阿杜兄弟不仅挣到了钱,也练就了一身本领。无论木工电工钳工泥水工他们样样都会,无论驶船捕鱼,还是驾车载货都不在话下。阿杜比哥哥更加心灵手巧。</h3> <h3>〖图片说明〗黑人渔民的"多功能造船厂"</h3> <h3>〖图片说明〗据了解,这个"多功能造船厂"内的这条半成品渔船是当地三个渔民合伙建造的,有钱买板,无钱停工,历时近三年,还是个半拉子工程。</h3> <h3>〖图片说明〗阿杜兄弟只花两个月时间用玻璃钢粘制而成了一条轻便动力船</h3> <h3>几年之后兄弟二人相继娶了当地黑人姑娘。成家之后阿杜和哥哥合伙打鱼,分开生活,并在省会城市买了一块地,造了一幢带有小庭院的"别墅"。单纯的妻子为阿杜生了一男一女两个活泼可爱的混血孩子,一家四口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h3> <p class="ql-block">阿杜的妻子莉茜今年25岁,比阿杜小9岁,上过7年学,懂一点法文,似有马来血统,不是很黑,大家都夸她漂亮,阿杜对她宠爱有加。</p> <h3>阿杜的妻子享用着当地有钱人的"奢侈品"。为了防晒美白,每天脸上涂了一层厚厚的当地美容师自制的"太阳泥"。至于黑肩膀对"白脸蛋"的背叛并未被她觉察,从魔鬼身材变形为"油桶体"也不太在意。</h3> <h3>阿杜的混血儿子谢立勇(谐音),长相酷似奥巴马。</h3> <h3>阿杜的混血女儿安茜莉嘎五官端正,皮肤稍油黑,长相与缅甸人或华人无异(马国的孩子们白天习惯于赤足,就地而坐)。</h3> <p class="ql-block">正当阿杜憧憬未来幸福生活的时候,殊不料他的丈母娘患了大病,丈人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小舅子又未成年,如果阿杜不出手,丈母娘只能等死。这时他就像10年前抢救外甥一样挺身而出,求得哥哥同意把赖以生存的渔船出卖变现,阿杜分得300万阿里亚里(马国货币,折合人民币4700元)供丈母娘治病,所幸钱没花完病就痊愈了。深明大义的阿杜不无感慨地说 : "钱花了以后挣得到,人若病死就不能复生了。"命运就是这样捉弄阿杜。</p> <h3>〖图片说明〗阿杜卖船分到的300万元也就这么多</h3>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因为马币不值钱,500阿里亚里抵不上1元人民币,所以面额特别大,最大的面额是2万元。</p> <p class="ql-block">没有了渔船的阿杜兄弟俩只能靠替人打工过日子。天无绝人之路,凭着阿杜早年到中国卖乌龟时学会的几句中国话,有一家安徽籍的华人公司雇佣了他们兄弟二人出海收购海产品,还让他兄弟俩负责管理码头。阿杜马语说得溜,海上情况又熟悉,他的"专业"特长又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华人打工的四年间里,阿杜又学会了与中国人的日常会话。</p> <h3>〖图片说明〗徽商码头有一排约600平方米的库房</h3>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阿杜和哥哥之前就是在这个徽商码头打工的,现在处于闲置状态。</p> <p class="ql-block">去年,阿杜所在华人公司实行战略转移,阿杜暂时失了业。笔者朋友的公司得知阿杜会说缅泰马中四国语言,工作上又是一名路路通的多面手,当即聘用阿杜当翻译兼工头。尽管阿杜只读三年书,凭着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凭着忠诚和能干,深得老板的器重,一个人领着8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普通工人月薪不足400元人民币)。阿杜的房屋在省城,公司还为了照顾他生活与工作上的便利,在厂区内盖了一幢小木屋供其小家庭居住,水、电费全免。</p> <h3>〖图片说明〗公司为阿杜搭建的温馨小房</h3> <h3>〖图片说明〗阿杜和工友对自己的小屋进行室内"装饰"</h3> <p class="ql-block">公司的老板娘爱乌及屋,从中国买来多套童装,把阿杜的两个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阿杜非常记挂年逾花甲的父母及其他家人,他有些伤感 : "想必他们早已回到缅甸,不知道现在生活怎么样,那个曾经烧伤的外甥如果用功应该上大学了。"阿杜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同哥哥一起携家眷回国探亲团聚,只因目前远远没有攒够钱,这对缅侨兄弟归国之旅还遥遥无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