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对山西的印象,来源于中学时代的一篇课文《晋祠》,如今课文忘了,只留下课文中人们对山西的印象:煤炭,老陈醋。不过我爱喝酒,知道汾酒产于山西。</p><p> 2018年7月28日,我随着本县一群驴友儿,乘大巴,履平原,跨黄河,翻太行山,经十多个小时,落地于山西晋中市的平遥古城。古城是不允许外地旅行车进去的,我们只能徒步跟着导游去旅店,从东门走到西门,在一个叫福华盛的客栈住下了。</p><p> 客栈前台告诉我们,热水只在夜晚九点到十一点供应。我匆匆洗过,就快十一点了。</p><p> 于是就踱到街上寻点儿吃的,没走几家店就看到同伴儿们已经点上了菜,倒上了汾酒。我不客气地加入了,先喝醋,再吃饭。醋是山西特产,喝着也没感觉酸,我本来肠胃就不舒服了一天,多喝点儿权当是喝药了。菜当然有平遥三宝之一的牛肉,主食当然是面,平生第一次吃了名气很大的莜面栲栳栳。三两汾酒入肚,微醺,愜意,不糊涂。</p><p> 坐在店门口儿看往来行人,男女老少,黄白粽黑,什么人都有。人们都不急不忙,在这微凉的夏夜,消遣在这山西高原灯光的河流中。街对面有个小伙子用快手直播唱歌儿,同伴儿们便乘着酒劲儿和游兴也凑上去唱了几曲,有拍照的、有围观的、有叫好的、有舞蹈的,快乐成了这一天长途奔袭最好的注脚。这一刻,身体的疲惫和心里的那些烦心事儿都烟消云散了。</p><p> </p> <p> 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我就起床了,一个人出门散步。下楼时才仔细看了一下客栈,房子有五进深,中间一条路有小门相通,两进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院落,都是两层的客房,客房并不大,床是炕的造型。走到临街的大客厅,客厅正后方靠后门的地方有一道大屏风,屏风前有一套红木坐椅,从街上是看不到院落的情形的。整座房子古色古香,是典型的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从客栈出来,街上的建筑大部分保留了原貌,我走走拍拍,无人打扰。古城的清晨是宁静的,老人悠闲地锻练。狗儿机警却不吠叫,显然是见过世面的。有座荒败的房子门锁着,栆树结着青枣探身墙外,似乎在等着主人归来。城门高大威严,瓮门犹在,夕日攻防战伐之状,犹可想像。城墙偶有坍圮处,夯土层历历在目。历经风雨千年,这城门城墙不知见证了多少兴衰更替,生离死别。如今它们退出了实用的功能,静看着每天熙来攘往的人群,这繁华和安逸让它们得以休憩,它们承载回忆着历史,也见证梦想着未来。</p> <p> 平遥古城的保存得益于上海同济大学的教授阮仪三,他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设计者。如今平遥县六十多万人口的一半从事着旅游或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经济固然需要科技的支撑,但人文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这个中国内陆的小小县城,曾经有几百年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在今天能得以持续发展,靠得就是古建筑和曾经的金融文化,当然更是渗透于民族血液里的人文精神。</p><p> 按照行程安排,我们7月29日上午去参观灵石县的王家大院。</p> <p>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距离平遥古城35公里。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 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王家大院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有人说过,在王家大院,“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而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漫步在王家大院中,充分感受封建时代豪门大家的雄壮气魄。 王家大院还是倍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先后有《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和《吕梁英雄传》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p><p> 崇宁堡</p><p><br></p><p> 走进崇宁堡: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设立于崇宁堡内的“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总体艺术形象的结晶,它将历史地传之后世,并在文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上文字源于百度)</p><p></p><p><br></p> <p> 对于王家大院,我深感震撼,这么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能保存得这么完好,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想想我们这里的古建基本毁尽,可能是穷,也可能是无知。我上小学是在村里的祠堂,祠堂那砖墙上的雕刻,还有屋顶檐角的兽头造型依希在脑海中,我读四年级那间教室在整个祠堂东南角,下雨时雨水会从屋内的排水沟排出,半幕雨水和着读书声很有诗意。只可惜后来有人把祠堂拆了盖了自家房子,按说祠堂位置是不能盖房住人家的,也不知道这事儿是谁当的家,我现在都想不明白。</p> <p> 下午我们回到平遥古城,跟着当地导游看了几个收门票的景点儿,听着看着学了很多东西,不过时间长了,学到的知识早还给导游了。</p> <p> 夜晚我们看了大型室内实景演出《又见平遥》</p> <p>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p><p> 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等等片段,凸显了平遥人的道德传统,及因为这种传统而阐发的悲壮情怀。可贵而有特征的是,平遥的道义精神是在对民俗、史实进行了高度提纯的基础上展现的,如“送别”、“选妻”。同时,讲述形式不仅有丰富的可视性,在文学上更有深蕴,运用了具有象征寓义的手段来表现。如:正面地表现镖师的死亡,而用城墙上的鬼魂来表现镖师的精神和灵魂,这是很有创见、很有文学品位的构思。这些片段不仅冲击了观众的情感,让观众记住了那些人物,更体现了创作者的哲思。</p><p> 与以往“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有很大不同,《又见平遥》突破了原来利用山水实景的布景,而是挪到了室内,并把古城的元素和演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迷宫般的剧场有着繁复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观众可以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故事端倪……看实景演出就像一次“穿越”,观众有时像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p><p> 这场实景演出可谓是一次新的尝试,对此,导演王潮歌认为,“印象系列”就是实景演出,从《印象刘三姐》到《印象丽江》再到《印象西湖》等,都是以山水为核心,从创建实景演出到现在已经10几年了,一个艺术家应该永远敢于再迈出一步。 “在北方不太适合做室外,冬天能把大家冻够呛,平遥古城不是大山水,完全是人文的特征,所以想要艺术再现的话,不是要接近它,而是稍微出离一点,在外围赞美它,所以要在这里盖个大剧场。 ”</p><p>(以上文字来源于百度)</p> <p> 我从前没有看过实景演出,看了《又见平遥》后,颠覆了对戏剧的印象,我不得不说现在社会发展得太快,我的认知还停留在从前的课本的文字上。这次平遥之行,即使单单是看这样一场演出,我也觉得是值得的,纵使是千里迢迢,舟车劳顿,也是值得的。</p> <p> 山西有很多名胜,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有种说法儿,黄河文明的开创者(也就是我们的远祖)是越过了山西的中条山,向黄河中下游发展的。我对山西的印象除了古城古建,还有老醋汾酒,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又见平遥》,我思考的是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当然未来一定是美好的。</p><p> 五台山,云岗石窟,壶口瀑布,晋祠……这些名胜或是古迹,我一定会来拜谒的。</p><p> 再见山西,我们将翻越吕梁山,跨过黄河,摩拜陕北高原,去寻觅那神秘的宁夏。</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