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阅”读书屋】阅读马拉松9月站共读《读懂幼儿的思维》2018.9.25~9.30

“乐阅”读书屋

<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我们的收获和感悟!</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博览群书是每一名教师提升自我素养的重要抓手,制定读书计划、勤写读书笔记、积极参与阅读分享······都是良好的阅读习惯。<br></font><font color="#167efb"> 2018年9月25日~30日,乐余中心幼儿园小班年级组共读了《读懂幼儿的思维》这本书,并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font></h1> <h3><font color="#167efb">第一辑 关于幼儿学习的思考 导言3—8 ——主播:朱春霞</font></h3> <h3>朱春霞:读完这段导言,让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生活即教育”、“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生活的本身蕴藏着无穷的学习机会。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它意味着教育应向自然界开放,与大自然、大社会融为一体,使孩子有机会走向自然,并在感受、认识和摸索自然的过程中,逐步为孩子播下创造的种子。我们乐幼的孩子生活在农村,有更多的探索机会和探索对象:广阔的田野、清清的小河、遍地的野花、田埂边的小虫……我们把孩子带进大自然,让他们帮农民伯伯拾稻穗、拔小草,用网兜抓小虫。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体验,在玩乐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这时一个个奇思妙想产生了:小草怎么老拔不掉,为什么第二年春天他又会长出来?他回到大地妈妈的怀抱里,肯定很高兴;河里的小鱼睡觉时睁着眼睛,是怕有敌人来吗……</h3> <h3>听书心得:</h3><h3>朱海英:当成人给予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后,孩子能够成为一名非常有耐心的观察者。所以,当孩子在关注每一样物体或事件时,教师不要以任何理由去干扰、终止孩子学习。在观察,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后,给予幼儿支持、引导,帮助他们拓展学习领域,获取更多新经验。</h3><h3>曹春华:如果成人花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扩展他们的兴趣,解释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刺激他们的活动,使他们思维的触角中伸向新的领域,与他们交谈。如果幼儿能够清楚的说明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的父母、教师和其他教育者就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使他们的概念活得更精细、进一步的发展。</h3> <h3><font color="#167efb">第二辑 关于图式的一些问题 导言8—12 ——主播 赵媛媛</font></h3> <h3>赵媛媛:图式是幼儿在各种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它们反映幼儿的认知兴趣,体现着幼儿理解周围世界的努力。书中把幼儿的认知图式总结为八种:覆盖一容纳、&nbsp;动态旋转、动态垂直、来回、在上方或在下方穿过、围绕边线运动、穿越红线等。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幼儿行为的本身,往往忽视行为背后的含义,如小班的幼儿玩积木时桌下经常会有大量的积木,经常教育孩子不要把积木掉上地上,发现掉落后及时捡起来,但是这样的教育反复多次也不奏效,&nbsp;&nbsp;如此大量的积木并非是幼儿不小心洒落的,图式理论为我们做出了解释。原来,在这足够把积木举高又坠下的过程中,幼儿体验了一种下坠的感觉。这是动态垂直图式的表现。要读懂幼儿的思维,关键在于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不断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h3> <h3>听书心得:</h3><h3>何龚兰:布赖尔利以脑发育的知识为基础,指出幼儿学得越多,他们大脑的学习能力就越强。下面这个原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幼儿的学习--各种形式的游戏对幼儿智力、想象力和情绪情感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们可能是幼儿达到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h3><h3></h3><h3>顾婷婷:刺激的多变性和丰富性使大脑兴奋.单调的环境和功能单一的玩具只能引起单调的行为,许久未变的教室布置很快就会被大脑所忽略.多变的、有刺激性的环境和与成人交谈的重要经验促进了幼儿的质疑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年幼的思考者对于事情为什么发生总有一些精彩而奇特的解释,他们总是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建构这些解释,这些解释对于他们来说是合乎逻辑的.</h3> <h3><font color="#167efb">第二辑 什么是图式~图式建立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12—15 ——主播:朱海英</font></h3> <h3>朱海英:孩子在婴儿期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模式会逐渐复杂、丰富,并最终进行整合。婴儿用自己的潜能,将从外界获得的印象吸收到大脑里的,在兴趣的驱使下注意环境,材料以及成人的支持进而形成内在动机,促进模式经验被同化。就如学步期的走来走去,看似简单,孤立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来回运动模式。当图式或重复的行为,语言,表征与思维模式被纳入幼儿的思维模式后,图式就可以扩展幼儿的学习。而学习又和他们的社会性,情感发展有关联。所以,幼儿的早期行为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重要促进作用。</h3> <h3>听书心得:</h3><h3>顾纬亚:如果教师不能确定幼儿为什么总是无目的地重复同一行为,那么就应该对幼儿进行进一步的细致的观察。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确定幼儿活动的价值。教师所提供的新经验和干预必须以对幼儿活动的细致的观察为基础,而这种观察又必须以教师把每一个幼儿看做独特的学习者为前提。</h3><h3>朱春霞:什么是图式?与我们之前心里想的概念不同,在这里把2-5岁幼儿的活动以特殊的行为模式为基础,把每一种行为的模式看做一种图式。它会经常反复、重复的出现,并且通过这种行为模式经验被同化并逐渐获得协调。它可以可以扩展幼儿的认知,帮助幼儿建立与他人之间的联系。</h3> <h3><font color="#167efb">第二辑 确定了幼儿的图式后,应当做些什么 16—20 ——主播:顾婷婷</font></h3> <h3>顾婷婷: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些有关图式的知识,就能够更好地处理一些原本不易处理的幼儿行为表现.假设某个幼儿的行为无论是从行为的意义还是行为的方式或两者兼具来看,都可以被定义为困难或障碍时,那我们就必须进行详细的观察才能采取行动.我们不能总是允许幼儿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应该向幼儿解释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两者之间一定要有清晰的界限。</h3> <h3>听书心得:</h3><h3>赵媛媛:幼儿的图示在幼儿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幼儿认知行为与感知兴趣的纽带,在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上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认知图示的生动性,反复性,结构性,综合性等特点,图式的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促进儿童脑部发育,培养幼儿抽象思维的能力,强化幼儿的记忆力.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示将幼儿动作、思维、方式联想起来,反应幼儿的认知兴趣,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h3><h3>张静:在幼儿关注的图式背后原来隐藏着他们的兴趣点。关注转圈图式,意味着对车轮,滚动的球,转动的行星,旋转的机器感兴趣。关注垂直图式,意味着对梯子,攀登架,跳伞,乘坐电梯感兴趣。</h3> <h3><font color="#167efb">第二辑 掌握图式知识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的教育有什么作用 20—24 ——主播:何龚兰</font></h3> <h3>何龚兰:当幼儿被确认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时候,教育这些幼儿的教师就必须关注每个幼儿的特殊需要到底是什么,不管幼儿有没有学习困难,他们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必须也应该全副武装,使自己具备丰富的哲学和教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发现幼儿的学习需要、兴趣,以及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和兴趣的。我们平时的阅读活动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不管完善自己,拓宽视野,在发现幼儿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才能够有良好的应对策略,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来满足幼儿的特殊需要。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h3> <h3>听书心得:</h3><h3>钱玉娟:幼儿图式的学习,会让我们的家长以及我们教育者能够更详细的注意到幼儿活动的细节,注意到幼儿的谈话中发现幼儿思维活动的关键因素。如果家园都能关注到每一个幼儿成长的特点或者说其个性特征并鼓励其不断去探究,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h3><h3></h3><h3>董艳:图式给我们提供了看待幼儿的另一种方式,使我们能更好的去关注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细节,用图式帮助幼儿确定活动的计划,更方便我们能详细的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确定幼儿在过程中的实施,进行细致和有针对性的观察,从而更好的拓展幼儿的能力和学习。</h3> <h3><font color="#167efb">第二辑 可以打断图式吗 25—28 ——主播:王夕雅</font></h3> <h3>王夕雅:我们和幼儿一起工作的成人应当把幼儿看做独立的学习者,运用有关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理论理解幼儿的言行。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图式理论正是借助于理论来确定幼儿的力量、兴趣和能力并使之获得发展的,而不是不恰当地把注意力仅仅放在幼儿还不会做的事情上。如何教幼儿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我们必须运用知识和技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图是理论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注意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并将其运用于实践,用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来扩展幼儿的思维,幼儿教师才能完成把下一代培养成为思考者的重任。</h3> <h3>听书心得:</h3><h3>蒋佳贤:幼儿的活动和思维实际上是无法去打断的,除非成人的干预符合幼儿的兴趣。成人要做的实际上不是去阻止孩子,而是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在游戏中与幼儿互动,有时候的干预就是适时的!没有什么能阻止幼儿的思维活动,幼儿需要支持需要挑战,需要思考,同样也需要知识。如果我们不具备有关思维和认知的专业知识,那么我们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只有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并将其用于实践,来扩展幼儿的思维,我们才能完成把下一代培养成为思考者的重任。</h3><h3></h3><h3>刘晓玲:采用多领域整合性的主题活动课程来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可以给幼儿提供全面的学习机会,将五大领域互相渗透,有助于幼儿各方面经验全面发展,而且以这种形式来施教,要注意避免各个活动科目化,如果分得太清楚,是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h3> <h3><font color="#167efb">第三辑 幼儿的学习模式 导言 31—35 ——主播:张静</font></h3> <h3>张静:为了养成刚入园的孩子的生活习惯,在集体教学中,教师,保育员老师必须采取具有一致性的方法,孩子要懂得每个环节的要求,尝试一些新的活动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要支持孩子的行动,为幼儿提供她们能够理解的信息,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h3> <h3>听书心得:</h3><h3>李菊:书中讲到“幼儿还需要安全感,知道什么时候将会发生什么,这样有助于幼儿适应新的情境。”这让我联想到“如何帮助小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这个话题,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我们老师和家长有必要和孩子讲讲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什么样的,幼儿园里有什么有趣好玩的事情。要让小朋友明白下午吃好小点心一会儿爸爸妈妈就来接自己回家了。当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哭闹的情绪会减轻一些,从而更快地适应幼儿园。</h3><h3></h3><h3>何迎:孩子的学习需要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不仅仅来自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的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还依赖于我们成人的行为和为孩子们提供的日常课程,创造这样的一致性课程,更有助于孩子主动学习。</h3> <h3><font color="#167efb">第三辑 早期教育原则~教师控制下的连续性36—40 ——主播:顾纬亚</font></h3> <h3>顾纬亚:幼儿期的孩子处于探索期,他们几乎对一切好玩有趣的事物充满探索欲。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现成事物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喜欢吃饼干,可以教给孩子这是什么饼干,当孩子想吃时,就问他要吃什么饼干并让他自己寻找;如果父母时间充裕,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转一转,让孩子熟悉身边环境,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新奇并乐于配合父母学习。另外,“子不教,父之过”,孩子的行为思想都是受父母影响。幼儿时期的孩子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而一般他们又会仿照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平时,父母要以自身行动来教孩子。比如跟孩子走在马路上,看到身有残疾的乞讨者,父母可以将钱给孩子,让孩子将钱轻轻放在乞讨者的面前如此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又比如在街上吃完零食,就让孩子将垃圾扔于垃圾桶中,不要乱丢。</h3> <h3>听书心得:</h3><h3>常叶:早期教育中,应根据婴儿的年龄特点,把教育渗透到婴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做到教育与生活相融合。同时,教师也会采用多领域整合性的主题课程来施教,教师需要了解幼儿已经学会了什么,从课程中做到了什么,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谈话对理解幼儿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h3><h3></h3><h3>唐伟:书中连续性的概念可能要求或假定又要能够持续数周,保持对某一主题的兴趣主题最初可能来自于幼儿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但是教师通常会带领一个小组来计划和扩展该组件的内容。采用多领域整合性的主题活动课程来施教,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全面的学习机会从而使课程成为内容广泛,平衡于幼儿生活相关,有特色的课程。</h3> <h3><font color="#167efb">第三辑 幼儿建构的连续性~创造有意义的连续性41—44 ——主播:钱玉娟</font></h3> <h3>钱玉娟:维果斯基认为发生在正规教育之前的每一种学习是以真实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意义深远,需要对话和中介的社会性过程,我们教育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证明为幼儿提供经验和与幼儿互动能够明显改善幼儿思维的质量。在我们的游戏和或者活动时我们应该考虑活动的连续性和学习的渐进性,只有优质的课程与幼儿的兴趣的有效结合,才能使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h3> <h3>听书心得:</h3><h3>张坤坤:理解幼儿在学习上的进步的最清楚的方法之一是对幼儿个体进行连续的纵向观察,观察他们来自图示的兴趣,考察这些兴趣是如何与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发生联系的。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个案观察记录,连续地观察孩子行为几个月,从游戏中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然后进行行为的观察与反思,让孩子的兴趣得到更大的提升与发展。</h3><h3></h3><h3>李海燕:幼儿今天在有帮助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的事情,就是他明天能够独立做的事情。这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我们要帮助引导孩子学会做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包办,大人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学习。</h3> <h3><font color="#167efb">第四辑 行为的一致性图式 导言45—51 ——主播:蒋佳贤</font></h3> <h3>蒋佳贤:课程内容必须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但是同时也需要一些支持新的素材,比如说视频、图片、PPT等,幼儿同时也是需要自己自身的经验。这些都是一种有价值的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确定一个主题并设计一个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去参观时,需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模式,怎样让幼儿产生更多的兴趣点?当幼儿的思维图是被确定以后,我们参观的地方对于丰富幼儿的思维图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我们我们的工作并不是拘泥于让幼儿认识某种东西的本身,而是应当和幼儿一起去探究更加深入的问题。</h3> <h3>听书心得:</h3><h3>施青:文章中盖瑞利用了幼儿园很多设施并自发的拓展了他的图式,随后开始表征他的经验。所以,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并不是拘泥于让幼儿认识事物本身,而应该和幼儿一起去探究更加深入的问题。</h3><h3></h3><h3>张春霞:对幼儿进行观察时,艾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图式:动态垂直、覆盖和容纳、动态旋转。通过这些图式,我们可以探究幼儿是如何面临机会以及使用机会来进一步学习的。作为幼师,每当设计一个主题活动并进行参观学习时,都需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形式,教师应做的工作并不拘泥于让幼儿认识某样物体的本身,而应当和幼儿一起去探究更加深入的问题。</h3> <h3><font color="#167efb">第四辑 珍妮特:覆盖和容纳图示52—57 ——主播:董艳</font></h3> <h3>董艳:珍妮特正处于覆盖容纳的图式阶段,教师在玩雪的情境中,通过多种材料和游戏支持、帮助她和班级中的其他小朋友获得了很多的经验和发展。如,数学认知——大小、尺寸、形状、角度,科学认知——了解雪的特性,材料的特性,获得了与他人合作、关爱等社会性发展。在了解幼儿的图式后,教师提供的支持尤为重要,有效适宜的支持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珍妮在绘画表征中,也出现了覆盖和容纳,教师在活动中给予支持,帮助珍妮特对于覆盖的兴趣从平面向三维立体进行拓展。在活动区活动中,我们也应该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有目的地增添活动材料,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h3> <h3>听书心得:</h3><h3>何晓欢: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善于创设一些能拓展幼儿思维的内容。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当下幼儿的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其次,针对于幼儿的需要营造的游戏活动内容,要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以及连续性的学习过程。学习模式要以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以及合作的小组式学习为宜,因为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合作性得以得到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h3><h3></h3><h3>赵红玉:幼儿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方式以使他们设计的课程能够与幼儿当前的兴趣以及所关注的问题相一致。这样的教师在工作中才是善于发现的、具有创造才能和想象力。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恰当的扩展和挑战幼儿的思维和行动。</h3> <h3><font color="#167efb">第四辑 水~我们从盖瑞、珍妮特和斯图亚特身上学到了什么57—65 ——主播:刘晓玲</font></h3> <h3>刘晓玲:如果成人在和幼儿一日活动时能使用适宜的描述性语言,那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幼儿都会有机会从这种动作与语言的对应中获得概念和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在一日活动中多用一些描述性语言,包括在区域游戏或者大户外游戏过程中老师和幼儿的互动中,也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来发展幼儿的概念和理解力。这种概念和理解力发展的关键是幼儿的图式,当幼儿有意外发现,尤其这个意外发现是让他感兴趣的时候,他的观察能力会得到提高。成年人还可以通过交谈来引导幼儿进一步扩展图式,在交谈中围绕幼儿感兴趣的地方将他好奇的概念解释给他听,通过这种解释为幼儿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在一种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中幼儿的学习历程会更加有趣并且充满发现,因为幼儿处在有详细计划的,和谐的,准备良好的环境中,这对他的发展十分有意义。</h3> <h3>听书心得:</h3><h3>戴平:从这几个孩子的案例中,我们主要看到了有不同需求和处于不同身体、认知和情感发展阶段的幼儿是怎样思考和学习的。幼儿一定要有一些实际的生活的客观经验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技能和技巧是发展幼儿行为图式的一种非常好的资源。</h3><h3></h3><h3>张朱琴:从珍妮特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珍妮特可以从很广泛的经验中去选择,去扩展思维,与那些挑战、扩展和支持她学习活动的成人一起进行深入的活动。他的图画表征、行为、言语以及思维围绕共同的目的整合到一起,是否获得探究她感兴趣的事物,依赖于幼儿园的课程和教育以及教师和其他成人在对她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教育技巧。所以只关注内容,忽略形式,将导致我们错误地认为幼儿不停地从事不同的活动,行为缺乏系统性,甚至有明显的个人偏好。</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我们的共读方案</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我们的共读安排表</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读书是一次旅行<br>漫步的是自己的心灵<br>打开自己,让文字牵着思想远行<br>沿途山川河流,有旖旎风景<br>这是快乐的出发</font></h1><h1><font color="#167efb">也是幸福的围城</font></h1>

幼儿

图式

学习

孩子

思维

教师

我们

活动

行为

兴趣